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07-01 07:53刘中华王国丽刘晓艳
现代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五学校本传统

■ 刘中华 王国丽 刘晓艳

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则是主阵地中的主战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激发历史自豪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打底色和培根铸魂的教育。近年来,临沂第二实验小学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隽雅少年”为目标,结合地域资源和学校实际,经过认真思考、反复研判,探索实施包括学经典、学书画、学民乐、学武术、学棋弈等在内的“五学并举”校本课程体系。

在进行传统文化“五学并举”校本课程实验初期,学校曾组织师生进行调查问卷和座谈访问活动,发现在小学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校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特色不突出,没有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核心文化建设;二是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不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体现不充分,未进行分层次、分学段的整体构建与规划;三是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仅停留在读读背背、写写画画等肤浅的层面;四是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导致他们学习传统文化兴致不高,不喜欢参加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五是师资匮乏,专职教师少,大多由语文教师兼职,再加上教师平时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自我提升,传统文化教学的研讨氛围较淡,教师国学素养参差不齐;六是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校往往重视学科教学的评价,忽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都需要我们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进程中采取有效策略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的内涵和内容

(一)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的内涵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是以“五学并举”校本课程为切入点,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构建以传统文化为主基调的校园文化课程、特色主题活动课程、教师培训课程和多元评价课程,形成完善的“五学并举”校本课程建设机制,以达到系统化和可持续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目的。五种课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真正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为学校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是学校依据新时期国家“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立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融合发展,选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书法绘画、民乐、武术、棋弈等五项内容,兼顾学生的发展需要,提出学经典、学书画、学民乐、学武术、学棋弈“五学并举”,并建立课程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的理论依据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学校提出的“五学并举”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思想具有同脉相承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根基。“学经典”属于德育范畴,“学棋弈”属于智育范畴,“学书画”和“学民乐”属于美育范畴,以上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人文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拓展学生思想深度与广度;“学武术”属体育范畴,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将劳动教育融合到德智体美的全过程,通过以劳求真、向善、育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和人生价值。

(三)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的内容

学校推进的传统文化教育“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主要包括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课程、开展主题活动课程、创新方式实施教师培训课程和建立多元评价课程五个方面,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全面发展。

图1 “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图

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传统文化教育要想落到实处必须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我们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与各科教学、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活动育人、环境熏陶等方式让学生习文修身养德,筑牢传统文化根基;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学经典、学书画、学民乐、学武术、学棋弈“五学并举”,为学生开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门,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结合传统节日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学校创新培训方式,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科技能,逐步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建立学校评价、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师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这些不断完善的机制建设,使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和实施进一步规范和系统。

三、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实施路径

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熏陶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2]为此,我们全面塑造了“五学并举”的课程机制,使其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引领作用。

(一)构建“五学并举”校本课程体系,开启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机制建设之门

1.学经典,言谈举止习养中华美德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学好经典是学生传承美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铸造精神、提升智力的重要途径。从2017年开始,学校制定实施《临沂第二实验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将经典诵读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让课堂成为学习国学经典的主阵地。

学校确定将《中华经典诵读范本》作为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校本教材,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学段进行《三字经》 《弟子规》 《百家姓》 《千字文》《声律启蒙》 《朱子家训》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等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诵读采用素读和歌诀体并行的方式,使经典诵读朗朗上口、趣味横生,激发了学生读经典的兴趣,在吟咏成歌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通过落实“五个一”夯实经典教学。每天一诵,“晨读”时间诵读经典;每课一练,课前两分钟歌诀念诵展示,做到学而常习之;每周一课,教师上一节传统文化课;每月一抽查,以确保国学课正常有序地开展;每学期一展演,用扎实有效的展演活动检验学习效果。

学校成立吟诵社团,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国学诵读活动,促进海量诗词吟诵,感悟诗词意境。每年寒暑假组织教师吟经诵典并交流体会,激发了师生吟诵的积极性和热情;每学期举行一次“国学诵读展示”活动,师生“素读”和“吟诵”水平不断提高。

2.学书画,挥毫泼墨尽显儒雅气质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中国画更是中华民族审美的智慧结晶,二者都蕴藏着丰富的技艺因素和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注重挖掘融合这些因素,对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大有裨益。为培养学生的书画兴趣和技能,学校分别组建了书法和国画社团,并详细制订了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进度,每周安排两次上课时间。书法社团选择《智永千字文》为教材,国画社团以学习山水花鸟绘画技艺为主,都由专职教师进行授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另外,为提高全体学生的书写水平,还结合语文教材分年级分学段开设硬笔书法课程。学校购买“快乐习字”写字软件,每天午练时间由语文教师统一指导学生进行硬笔书法练习,学生坐姿、执笔、书写质量均有很大提升。

3.学民乐,吹拉弹唱陶冶艺术情操

普及民族器乐教学是学校办学特色之一。为使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学会一门乐器,学校不仅将器乐教学纳入课表,还专门为学生开设“陶笛社团”“竖笛社团”,为教师开设“国学箫社团”,聘请民乐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学校自编教材,每周坚持训练。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器乐演奏”比赛,营造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器乐学习氛围。民族器乐教学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师生的学习生活、陶冶了艺术情操,还推动了学校美育课素质教育的进程。

学校成立了“桃花朵朵”民乐团,聘请专业教师利用社团活动时间进行系统训练。民乐团经常开展各级民乐交流活动,促进乐团整体演奏水平。学生在民乐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又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

4.学武术,一招一式传承武德精神

学校本着“发展武术,弘扬国粹”的宗旨,组建学生武术社团。每天课后服务时间,社团学生从体能到武术基本功,再到拳术、竞赛套路、器械等,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训练,不仅强健了学生的体魄,还让他们领略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为增强全校师生的身体素质,学校自主编排了武术特色操。武术特色操《强国有我》参加了第五届“传承的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学生在操练过程中学会了坚强、自信、自律,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5.学棋弈,方寸之间激发无穷智慧

围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集智力、体力、品质、意志为一体,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在低年级开设了围棋课,还组建了棋艺社团,配备了专用棋艺教室,每周二、周四下午课后服务时间进行训练。孩子们在学习“棋道规范”“棋艺对弈”“棋理剖析”的过程中,了解围棋文化和历史,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小棋盘,大智慧,学生在博弈中学会睿智思考,在行棋中懂得三思慎行,在相互切磋技艺中,尽享棋艺运动的快乐。学生外练棋艺,内修棋品,乐在“棋”中。

(二)建设“五学并举”校园文化课程,营造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机制建设氛围

学校启动以传统文化“五学并举”为主基调的校园文化创建工程,把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学校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实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1.打造富有传统文化印记的校园人文景观

其中,O1、O2分别为底座内孔1和底座内孔2的中心,O1和O2分别为轴承1和轴承2装配后的中心点(理论上O1应与O1重合,O2应与O2重合)。

学校在“环境育人”理念的基础上,对校园围墙、学校大门、教学楼门厅、楼前花坛、操场东南角的文化长廊等进行整体布局、精心设计,突出地域性文化特色和人文情怀,塑造有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氛围的诗意校园。青砖黛瓦的校园围墙上雕刻着王羲之、诸葛亮、颜真卿等历史名人的雕像;门厅四根方柱上点缀着古代先贤的经典语录;文化长廊周围紫藤萦绕、竹影婆娑,长廊中的历史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悠长;楼前花坛中,假山木凳、曲径顽石、绿树红花颇具沂州古韵。这些独具匠心的景观处处呈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让师生时时置身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

2.建设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的特色主题文化

(1)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我们在教学楼内精心设计了经典文化墙,以分楼层分内容展示的方式,将“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呈现在墙壁上,学生每日穿行其间,“铁杵成针”“凿壁偷光”“卧冰求鲤”等故事自然而然地就融入灵魂深处,时刻鞭策他们以古代先贤为榜样对照、修正自己的言行,塑造自己的品格,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2)班级个性文化建设。通过比赛的方式充分调动各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传统文化中符合自己班级特质的内容来确立班级的个性文化主题,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班风班训、班徽班歌、班级文化宣传栏、活动角、图书角等的设计和布置,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涵育学生良好德行,使整个班级形成乐学、守纪、团结、向上的良好学风,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网络主题文化建设。网络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不容忽视,为此,学校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各种现代化传媒帮助学生创设学习传统文化的环境,播放传统文化宣传片、公益广告等,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学校的校园网站和微信平台充分发挥其宣传功能,及时发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学生时时处处都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开展“五学并举”主题活动课程,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机制建设内涵

学校结合传统节日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设置“五学并举”主题活动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从明义、立德、入行三方面入手,探索出一条课堂教学与节日特色活动相结合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1.吟诵经典诗词,浸润美好人生

学校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诵诗会活动。先后开展“寒假学诗会”“中秋诵诗会”“清明时节好听雨”云上诵诗会等师生诵读活动。学生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深入领悟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学生美好人生打下鲜明的中国底色,为师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

2.讲述传统故事,传承中华文明

学校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道德故事、寓言故事等教育资源,通过读、说、评等方式,将传统故事讲述活动序列化。学校启动“书香澄澈心灵 雅言启迪人生”传统文化校园读书节,开展“经典咏流传”“书香少年”“书香班级”“国学小名士”等评选活动,师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3.游历古风古韵,品悟圣贤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知行合一,因此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体验、习得知识。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鲁风儒韵”研学游活动,或就近游学临沂羲之书画院、书法广场和历史文化景观,感受厚重的沂蒙书法文化;或赴曲阜圣城、齐国古都,体验齐鲁文化,感悟圣贤之道;学校围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之根本、文化之灵魂,更好地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学以致用,让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4.演绎中华经典,致敬千年辉煌

学校以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为载体,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学生或低吟浅唱、或载歌载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经典、诠释经典,向经典致敬。学校每学年还举行“课本剧展演”“翰墨飘香书画比赛”“我为老师写春联”等活动,为师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5.过好传统节日,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传承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凝聚着发展奋进的力量。学校开展的“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民俗探寻、手工制作、礼仪学习等,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目的。师生对传统节日的青睐,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四)创新“五学并举”教师培训课程,提升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机制建设水平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文化素养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水平,更好地施教于生,学校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对师资队伍进行长期、持续、螺旋式提升培训。

1.“自主+教研”式培训

学校定期给教师推荐国学典籍,教师通过自读打卡、集体交流的方式,先后完成了《孝经》 《大学》《中庸》 《孟子》 《论语》 《道德经》的学习和交流;学校成立教师书法社团,加强教师临帖教学,每天完成钢笔临帖20个字,毛笔临帖10个字,逐步形成一支由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学校还经常举行“五学并举”传统文化展示课、研讨会等活动,通过以课促研,以研促练、以练促教的方式,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水平,打造一支过硬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

2.“走出去+请进来”式培训

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教师培训,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前往北京、湖南、山西等地学习。老师们“走出去”聆听专家报告,培训回校后,对学校教师进行二次培训,拓宽延续培训效果,提高传统文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还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与国学经典、箫、武术、民乐等优秀传统文化团体建立合作关系,把传统文化专家“请进来”,有计划地对传统文化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水平。

3.“小课题+大课题”研究

每学期伊始,学校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教师在学校申报传统文化教育小课题,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逐渐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待小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后推荐为区级大课题,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地汲取养分,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

“五学并举”教师培训课程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提升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机制建设的水准,使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做到了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五学并举”多元评价体系课程,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机制建设

为有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五学并举”课程机制建设,学校不断改进和充实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建立了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在内的“五学并举”多元评价体系。

1.学校评价

学校各部门积极主动实施和落实“五学并举”系列课程,凸显引领效能,发挥示范作用。政教处主要负责“五学并举”主题活动课程建设,后勤办负责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教务处集中力量落实“五学并举”校本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各部门明确职责和工作推进方向,提高管理与发展的自主权和积极性,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学校督导室精心挑选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素养和具备丰富教学实践技能的骨干教师,成立课程实施督查团队,建立完备的考核制度,全面负责“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的监管推进工作。定期对学校教务处、政教处、各教研组、社团等部门进行督查和有效评估,如实反馈检查结果,指明问题所在,监督及时整改,确保“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教育的质量,促进“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2.教师评价

学校成立传统文化教育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考核工作。考核小组对教师“五学并举”校本课程开设及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了解进展情况,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并将学生参加活动情况和国学素养考核成绩纳入教师个人业务成绩,作为年度考核和评优树先的基本条件。严谨系统的教师评价体系大幅提升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也让教师有了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动力。

3.学生评价

每学期末,学校将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素养、书画、民乐、武术、棋类等传统文化展评活动,以此考核传统文化学习情况,并汇报学习成果。如由教务处统一组织的国学素养展评活动,其包含吟诵、积累、诗词接龙、“国学小名士”评选等,国学考核成绩纳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同时作为评选“校园之星”的必备条件。学校力求多元化评价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并加以推行,促使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密切合作,全方位育人,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实做细。

“五学并举”的传统文化课程机制提高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也提升了学校的品质,彰显了学校的特色,塑造了学生的儒雅之风和君子品格,真正发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和作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五学并举”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机制,使其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五学校本传统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五学+四位”混合式教学创新路径
山西夏县瑶峰镇:“五学”全会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