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士国 徐万晓
从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课程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本体等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教育亟待课程化实施。学校借鉴儒家传统的“六艺”,以系统思维组织架构内容,积极构建“六教”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博学儒雅的少年君子。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是构建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选择。课程化行动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和谐共融,个性化与稳定性的适切转化,多样化与完整性的优化组合等。[1]结合素质教育改革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要求,当前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诵读和学习诸子百家的各种原本经典,更要创造学习、体验和践行的各种场所和条件,使学生通过接触、了解和理解蕴含在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传统器物、传统规矩、传统思想、传统习俗、传统制度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念,我们提出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六教”课程,它以着眼提升师生涵养底蕴为目标,以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完善评价制度为关键,探索实施了传统文化“六教”课程,突破传统课程的实施方式,整合开发了经教、诗教、书教、礼教、德教、乐教六项课程,通过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推行实施传统礼仪、开设传统文化社团、组织历史文化研学旅行等方式,让学生浸润传统文化氛围,深入传统文化典籍,同时有更多机会接触、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以达成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
孔子的教育大致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科进行,即传统上所谓的“六艺”。这是我国儒家文化教育形式的凝练表达和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六艺”教育,注重人格德行的完善、知识能力的储备、个性特长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升,注重个体角色的存在和现实关系的和谐,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家国天下的福祉。传统的“六艺”教学,也暗合了现代教育理念所要求的德育、美育、体育、智育等诸方面:“礼”是指礼仪、礼节的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乐”是指雅乐、舞蹈、诗歌等艺术的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射”是指射箭技艺的教育,属于体育的范畴;“御”是指驾驭车马技艺的教育,属于体育的范畴;“书”是指书写、识字、书法等的教育,偏向于社会科学,属于智育和美育范畴;“数”是指筹算、数理、算理等的教育,偏向于自然科学,属于智育的范畴。从教育体系的视角看,传统的“六艺”课程本身就很全面,自成一体。
临沂杏园小学在传统“六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时代特征、现实需要和学校实际,进行了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传统灵魂和现代风格的经教、诗教、书教、礼教、德教、乐教六项课程。“经教”主要侧重儒家经书的诵读,通过引导学生读背原典,以打下深厚的文化根基。“诗教”主要侧重传统诗词歌赋的诵读,通过大量读背诗词,来培育学生风雅静美的诗心和温柔敦厚的品性。“书教”主要侧重传统书法的习练,古代私塾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写仿,通过练写软笔字,既培养心性又提高艺术修养。“礼教”主要侧重传统礼仪的践行,通过在生活中学习和体验传统的常礼和典礼,培育学生的恭敬之心、谦卑之品、柔和之气。“德教”主要侧重行为品德的规范,学习传统文化关键是在“做”中改过,在“做”中养正,在“做”中修身,在“做”中提高自身的德行涵养。“乐教”主要侧重传统艺术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等各方面亲身体验、深度参与,不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六教”课程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对中国传统“六艺”教育精神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既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更具有鲜明的时代创新性。“六教”课程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指向学生的六种人格品性。意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品性情怀和文化视野。
图1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六教”课程建设的内容目标图
1.“经教”——经典诵读课程,诵吟传统文化经典,蕴养博厚的学养根基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探索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融合的模式和路径,我们参照传统私塾教育古制,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开设经典诵读课程,以传世经典润养学生童年。学校按照先蒙学、后经学、间以诗词的顺序收录了《蒙学三百千》 《孝经》 《大学》 《论语》等十部儒家经书和240多首经典古诗,编制成一套《杏园国学经典读本》,作为课程教材使用。
2.“诗教”——诗词吟诵课程,赏学传统经典诗词,滋养高卓的品性情怀
古典诗词,关乎文学、哲学、精神价值、情感追求,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临沂杏园小学从诗词背诵、国学吟诵、诗教课堂、诗教展演等方面推进诗教,充分挖掘其文学价值、文化功能,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教授说,“吟诵是整个传统文化教育系统的最底层,是基石,是基本的读书法,也就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2]学校倡导用吟诵的形式诵读、学习古诗,学校还成立子衿国学社,选派教师带领对古诗词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吟诵经典和古诗词,集中学习古人读书诵诗方法。
3.“书教”——传统书法课程,学习传统书法技能,润养艺术的审美境界
学习书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定力、静气和观察力,提高审美能力,更有利于培育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质和爱祖国、爱民族的情感。临沂杏园小学实施翰墨修身书法课程,努力推进写字教学的规范化、过程化和常态化。学校设置了“两大一小”两种课型——一至六年级每天下午设置20分钟练字小课,加强书写训练与指导,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一至二年级每周设置一节软笔大课,由语文老师授课;三至六年级每周设置一节软笔大课,由专职书法教师任教。
4.“礼教”——传统礼仪课程,进行传统礼仪熏陶,培养文雅的行为习惯
“不学礼,无以立。”在礼仪教育方面,学校逐渐探索出了四个常礼和四个典礼的礼仪教育系列活动,以“礼”的形式培育品性内核。四个常礼分别是鞠躬礼、队礼、课前礼、餐前礼。四个典礼分别是开学礼、开笔礼、升旗礼、成童礼。
5.“德教”——美德养成课程,传承传统优秀德行,修养良好的德行品质
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德行的提升,注重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弘扬传统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从理念上来说,临沂杏园小学的美德养成课程立足眼前、着眼一生,“就是以人为本,从孩子一生出发,让孩子终身受益”。[3]学校聚焦孝德、善德、敬德、信德、俭德等传统美德,依托每月的重大传统节日,适时系统地推出传统美德系列教育。
6.“乐教”——雅乐艺术课程,熏习经典德音雅乐,涵养优雅的品位情操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传统艺术具有怡情养性、愉悦心灵、净化情感的作用,具有使人形成完善人格的美育功能。临沂杏园小学高度重视传统艺术培养,通过雅乐艺术课程,推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培育杏园学子的儒雅品性。通过“杏园戏曲大会”、“乐器进课堂”、传统艺术社团、杏园艺术节等平台,用雅乐课程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魅力的窗口,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了民族文化自信心,推动传统艺术、技艺和部分沂蒙非遗项目在校园内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4]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六教”课程的性质属于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在理解借鉴传统“六艺”内涵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校本化传承,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该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注重培养人才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的教育理念,以润化养正为教育方法,以中华优秀文化知识和修养为教育内容,以促进学生人格和素养的进阶和完善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民族精神、时代气息、天下视野为基本宗旨。临沂杏园小学将“六教”课程定位于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和发展高度的基础性课程,将“六教”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确定为学校的主体工作,集全校之力,凝全校之智,打造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特色。
1.“经教”课程以“诵读为主,讲解为辅”为原则,强调诵读遍数,注重自然成诵,深入推动师生研读经典。学校把必背的六部经典分配到每学年、每学期、每月、每周和每天中,细化读经读诗任务,合理有序推进。每天一节晨读课,每周一节讲授课,每节课前三分钟,每下午路队诵读,每个月一次测评,每学年一次展示——严格实施“六个一”,保证课程的有序推进。
2.“诗教”课程以“分段研究,重点突破”为原则,集中教研力量,开展专题研究,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语文中心教研组定期开展古诗词教学研究,每月开展古诗词教研活动,研究低、中、高学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专题教研内容包括理论学习、教材培训、优质课观摩、听课评课、经验交流等。学校每学年都要在校内组织开展古诗文诵读大赛活动,巩固诗教成效。优秀作品还被选送参加省、市比赛,在更高的舞台上展示学校“诗教”成果。
3.“书教”课程以“理念引领,教师带头;课程落实,活动推进;社团培优,评价保障”为原则,推动“写字修身,翰墨育人”目标的达成。学校专设书法课保障课时,专设书法教室保障场地。校园内处处悬挂当代书法名家名作、当地书法名家作品、教师学生书法作品,营造浓郁的墨香环境。开设两个学生书法社团,集结全校的书写精英以及热爱书写的学生,在午间和课外时间活动。教师挑选精粹的传统书法经典,配合教育部审定的书法练习指导,编写校本书法教材,供学生学习使用。书法社团平时开展多种方式的活动,如现场创作比赛活动,写字经验交流会,举办作品展览会等,搭建各种平台,培养学生书法兴趣。
4.“礼教”课程以“由外及内,潜移默化”为原则,日常施行常礼,节日举行典礼,打造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校园礼仪特色。以餐前礼和开学礼为例,为规范学生午餐秩序,提升学生涵养,继承传统礼仪,学校在午餐期间开展了“餐前礼”活动。就餐之前,学生齐诵《餐前诵读辞》,学生在诵读后进入静心止语状态,安静有序用餐;学校每年9月份都会师法古制,为一年级新生举行隆重的“开笔”典礼,包括肃整衣冠、奏乐升旗、礼拜孔子、敬茶拜师等十项内容。
5.“德教”课程以“聚焦基本德行,注重实践体验”为原则,统一活动主题,全面立体开展,实现深度影响。学校每月围绕一个节日,聚焦一个美德,确定一个主题,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主题化的系列德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逐步深入落实主题思想。如表1所示。
表1 杏园小学传统美德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系表
6.“乐教”课程以“寓教于乐,以乐育人”为原则,推进戏曲艺术入校园、传统乐器进课堂、传统技艺入社团,实现雅乐教育的全覆盖。在戏曲方面,学校大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通过邀请专家指导、戏曲实践作业、举办杏园戏曲大会等多种形式,推进戏曲艺术入校园、入心田;在传统乐器方面,除了完成国家课程之外,音乐老师还要教授学生一门传统乐器,一、二、三年级开设口风琴课程,四、五、六年级开设陶笛课程,引导学生掌握传统乐器的吹奏技巧,感受传统乐器的恒久魅力。
1.时间保障。每天一节早读课,施行经教、诗教;每周一节书法课、每天一节写字小课,施行书教;每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施行德教;每周音乐课、社团活动时间,施行乐教。另外,根据课程需要和教学实际,择机安排相关展演、竞赛等活动,巩固课程效果。
2.氛围保障。一方面,学校内部采用中式装修风格,配以体现传统文化的书法、绘画、剪纸、名言、警句、图片,营造赏心悦目的传统文化“硬”氛围。适时举办节目展演、书法展、国画展、剪纸展等活动,全面、系统呈现国学教育学习总体情况,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软”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与孩子一起读经、吟诗、练字。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
3.培训保障。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学教育培训、传统文化论坛,通过培训、学习,提升教师对国学、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动全体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组织读书会,引导、督促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诵读、研习经典,提升国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如此,学校还邀请校内外专家,定期举行书法、国画、乐器等专题培训,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保障“六教”课程的顺利推进,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业,学校建立了“六教”课程的有效评价制度。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坚持素养导向,注重过程监控,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比如,在“诗教”课程中,“传统文化考级制”就是激励学生参与诵读、热爱诵读的一项创新举措。学生根据规则,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星章奖励;根据星章数量,依次获得“小书虫”“小书迷”“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称号。学校每月对班级前三分之二的学生以“口背抽测”的方式进行考核赋分,考核的平均成绩以10%的比例记入语文教师教学质量成绩,传统文化的质量分(20分)=合格率50%(10分)+优秀率50%(10分)。在“书教”课程中,学校定期组织教师书法大赛和学生书法大赛,展示师生优秀作品,奖励优秀师生,发挥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每学期末对全体学生进行书写考核赋分,考核的成绩以20%的比例记入语文教师教学质量成绩;学校经常性举行师生诵读大赛、戏曲大会、书法展览、泥塑展览等活动,展示学习成果,巩固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