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维度”“三结合”模式探索

2022-07-01 07:53朱成广类延勇
现代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沂蒙国学中华

■ 朱成广 类延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传统文化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二是存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欠缺的问题。部分地方和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多种课程各自为政,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三是存在教法单一、“家校社”合力不足的问题。传统文化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教法单一,教学方式相对滞后,教育教学感染力不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场所还局限在校园,教学方式主要依赖于课本,家庭、社区缺位,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

针对这些问题,临沂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通过市域整体推进,探索建立起了“三维度”“三结合”的临沂模式:以“用中华文化精神做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为基本遵循,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目标定位不准问题;确立“经典文化”“民间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维度,破解教育内容系统性不足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个方面紧密结合,破解手段单一、合力不足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维度”“三结合”模式的内涵和结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维度”“三结合”模式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什么”“如何进”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探索提出,用“三维度”来解决“进什么”的问题,用“三结合”来解决“如何进”的问题。

1.“三维度”的内涵

为落实相关政策,借鉴国内已有实践,结合当地红色资源富集的特点,临沂市从“经典文化”“民间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维度进行建构,系统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什么”的问题。第一,经典文化主要是指儒家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代表。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源头活水。所以,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中华文化经典教育为主。“经典文化”维度以“经典诵读”为主要抓手,其手段有经典诵、写、讲、演等。第二,民间文化的概念由钟敬文先生提出,指整个社会的基层文化中的民间信仰、民俗习惯以及民间技艺等。“它区别于上层文化的‘高雅文化’,也不同于我们一般说的‘通俗文化’,它属于大文化范围。”[1]那些蕴藏在故事、传说、山歌、民谣、节日习俗、仪式规程、服饰雕刻、传统村落等民间文化形态中的中华美学精神和价值观念、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理应是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三,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同根同源,它立足于中华文化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临沂自古就是著名的孝贤之乡,历史上涌现的“五圣七孝十三贤”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中以“忠孝”为本的文化精髓。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形成的沂蒙精神,与临沂历史传统中的“忠孝”文化一脉相承。“将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品格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导向功能,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2]

2.“三结合”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进校园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临沂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家庭为主角、以社区为依托,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共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立体化”育人。

第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作为学校,必须因地制宜,探索全覆盖的方式,逐渐做到有课时、有教材、有教师、有经费,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融入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全环节。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国同构”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色,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家国天下”“修身齐家”等精华,无不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传统文化教育要取得家长支持,就必须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坚持、共同热爱,以期给孩子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国学基础。

第三,传统文化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社区,是社会的单元,良好的社区风气和社区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乐园和沃土。推动国学教育社区化、社会化,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成果拓展到社区,让国学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文化体验、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在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避免把优秀传统文化当作书本上的抽象教条,或是流于死记硬背、浅尝辄止。让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内化于心,在社区实践中增强自觉奉行能力。

3.“三维度”与“三结合”的关系

“三维度”“三结合”涵盖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手段,它们之间是立体的“三维互动”关系:三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教育载体,围绕立德树人可实现良好的“三维互动”;作为施教的不同主体,学校、家庭、社区也可以实现良好的“三维互动”;作为施教和受教的不同主体,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同样可以实现“三维互动”。这三个“三维互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保证,既能实现教育时空与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又能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教学相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维度”“三结合”模式的结构

图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维度”“三结合”模式的结构图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维度”“三结合”模式的结构图》中,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居于核心,经典文化、民间文化、红色文化三个维度的教育实践体系都指向这一核心。围绕这个核心,“三维度”纵向外展,互为表里:经典文化、民间文化和红色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载体,经典文化是静态的文本,民间文化是“活态”的经典,红色文化是沂蒙地域特色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意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个结合,是实现三个维度的基础和实践支撑。“三维度”“三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1.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三维度”“三结合”模式的核心,回答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立德树人,首先要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树人,从教育内容的视角来看,“德”的内涵中自然包含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五千年来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历史实践中所不断提炼和创造的、使得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道德规范操守,如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它就存在于经典文化、民间文化和红色文化中。树人,从教育目标的视角来看,则要培养人(成人,有人性)、培养中国人(有根有魂)、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立足经典文化、民间文化、红色文化三个维度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有施教载体,回答好“教什么”的问题。临沂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从经典文化、民间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维度着手。

(1)经典文化

中华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最重要载体。我们从小学至高中分12学年按年级规划国学经典课程,包括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小学低中年级以诵读传统的蒙学教材为主;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高中以诵读、研习“四书”等国学经典为主,兼及经子史集。必修内容包括《弟子规》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千家诗》 《孝经》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等,选修内容包括《龙文鞭影》 《幼学琼林》 《增广贤文》《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 《诗经》 《礼记》 《易经》 《黄帝内经》 《道德经》 《庄子》 《史记》 《古文观止》和唐诗宋词等。

(2)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活态文化。将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对于增进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塑造学生文化品格具有重要意义。民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其范围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口头语言、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工艺、口传叙事等各种文化活态。所有的这些,均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载体。

(3)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赓续传承、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致的,共同闪烁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3]

以沂蒙精神为核心的沂蒙红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它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大量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中,遗存在历史上的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里,传承在当代沂蒙人爱党爱国、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品格里。如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王换于、“沂蒙六姐妹”等为代表的红色英模及其事迹,为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宝库;而以《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华东烈士陵园等为代表的红色展馆,则为临沂市开展红色游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沂蒙大地上的英模人物及其革命事迹,对青年人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运用参观革命遗迹、听讲革命故事、演唱革命歌曲、重走革命之路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沂蒙精神,能使广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主动参与中受到熏陶。[4]

3.做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个方面的结合

学校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临沂市站在现代教育角度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选取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广大中小学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学习、感悟、践行。以校园为主阵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汲取民族智慧,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打造既能立足传统又能面向未来的现代君子。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国学教育自身规律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涵养美德、养成习惯,并做到知行合一。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传统文化教育的起始在家庭。家庭教育的内容遵从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以个人的自我完善和革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教育目的。家庭教育注重家风的传承,重视道德的培养,关注人性的回归,主要着重于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基础作用。此外,学习传统文化并非“背背诗词”的走形式,而是需要融入生活,家庭是生活中的重要窗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植入当代的家庭教育之中,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励志教育、品德培养等都会起到重要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5]

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本单元,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有着积极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社区教育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发展社区教育,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植入群众中去。引导社区讲文明、讲礼仪、重道德,有利于丰富社区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区群众的整体道德文化水平。社区教育也是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的重要实践,学校通过在社区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也可以凭借社区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向社区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引起良好的社会效应,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民众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也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6]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维度”“三结合”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围绕“三维度”,一体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以经典诵读为主线,做好经典文化教育工作

以传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重点任务和主要内容,结合吟诵、朗诵、讲解、默写、讨论、活动、践行等形式和方法,开展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例如,河东区区域推进国学经典教育,组织教育系统干部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研究制定了《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意见》,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从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设置、实施原则、实施步骤、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统一设置了“国学经典”课程,分学段、按年级有序推进;同时,遵循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教师的国学研修培训放到首位,通过日常自学自修、听取专家导读以及观摩体验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国学经典涵养;为各级学校购买了《论语译注》等国学经典4000余本,部署了“读经抄经”“撰写笔记”“篇章背诵”“了解圣贤”读经四步方略。

2.把握传统节日和主题活动两个契机,进行民间文化教育

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促进教育生活化、趣味化。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经典诵读为主,辅以吟唱、朗诵、演讲、书法、武术、舞蹈、讲故事、曲艺表演等多种形式,通过演经典、唱经典、书经典、画经典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开展主题活动为契机,与德育常规工作有机结合。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及国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于德育常规工作中体现国学教育的思想。利用广播站、手抄报、黑板报、校报等各种媒介,引导学生有涵养、重礼节、讲道德;利用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班团队会、六一儿童节、艺术体育节、社团活动、报告会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礼仪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师生的文明道德素养。

3.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地域特色,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首先,推进红色教育资源课程化、体系化。临沂市教育局与临沂大学合作进行大中小学红色教育一体化实践探索,在临沂大学挂牌成立了“山东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注重发挥人文学科的主阵地作用和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开发了沂蒙精神地方课程——《沂蒙精神教育读本》,在全市推广实施;出台《关于沂蒙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意见》等,探索沂蒙精神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深入推动“沂蒙精神”进课堂,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现有师资、有课时、有教案。

其次,进行红色教育研学实践探索。临沂市红色研学每年惠及百万学生,红色教育做到了“县县有特色,校校有亮点”。比如,在“项目领衔县”沂南县,沂蒙精神研学旅行课程已形成“一体两翼、五天课程、六项功能、七大要素、十项活动”的特色。该县编写的《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指南》已形成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四个版本,满足了全学段的研学旅行需求,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此外,打造“孝贤琅琊”人物课程。“人物”是经典教化的最生动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红色教育的深度融合,临沂市整合沂蒙古代名人和红色英模,开发了《孝贤琅琊:沂蒙古今人物》校本课程,立足于“孝”“贤”“忠”“义”“廉”等 12个德目,选取沂蒙地区40余名古今人物,提取他们身上的核心价值点并融入日常学校教育。

(二)做好“三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化育作用

1.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新形势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生动载体,与学校德育常规工作有机结合,共同促进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学校教育以经典文化教育为主体。临沂市每所学校都拟定了《国学经典教育实施计划》。加强教师国学研修培训,通过日常自学自修、听取专家导读与引领以及观摩体验等,提升教师国学经典涵养。每班每周一节国学课或“读经讲经”课,利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确保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或“读经讲经”课,研读并讲解本年级所对应的典籍。每天一次诵读或吟诵,每天定时安排15—2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或吟诵。每周一次内容解析,每周安排20分钟时间,教师可下载国学经典篇章的音频、视频资料,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音断句,或含义剖析,通过引领学生学习经典,更好地发挥国学经典的育人功效。

将国学经典学习融入学校德育活动中。结合感恩心、责任感、立志、乐学、乐群等主题,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德育全程;定期举办小型学术报告会,让本校“国学导师”走进学术报告厅,作国学经典学习报告;教研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经典主题教研活动,结合《论语》等经典,设计诸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君子人格”等主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2.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以期给孩子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国学教育进行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家校合育的浓厚氛围;设计各种基于国学教育的亲子活动和游学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如临沂苗庄小学坚持实施“读经典——促内化——重践行”活动,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和践行国学经典,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读氛围。

通过学校引导广大家长与孩子一道主动弘扬和传承家风文化。如沂州实验学校德育处为学生印制了统一的寒假作业本,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从整理自己的“家史”入手,讲自己家里的故事和传统,在此基础上与家长一起提炼自己家的“家训”。这与单纯地让学生背诵《朱子家训》等经典效果截然不同,因为与学生的品行成长进行了深度融合。[7]

3.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文化体验、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在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邀请社区内文化人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做示范,引导社区和学校良性互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纪念馆等载体各自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积极组织实践和游学活动。

与社区合作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和社会实践活动。临沂是“孝圣”王祥故里,白沙埠幼儿园、白沙埠小学、白沙埠中学利用这一地域文化优势,根据“卧冰求鲤”的孝贤故事,与社区一起合作设计了层级分明的“新孝道文化”课程;苗庄小学利用各种传统节假日,家校每年联合开展一次“感恩、孝道教育”,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践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

猜你喜欢
沂蒙国学中华
“垂”改成“掉”,好不好?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