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后备奶牛生长、繁育及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

2022-07-01 09:25:28徐一洺张红星伊力亚尔努尔麦麦提刘帅曹志军
中国奶牛 2022年6期
关键词:荷斯坦牧场后备

徐一洺,张红星,伊力亚尔·努尔麦麦提,刘帅,曹志军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后备奶牛的饲养已经成为奶牛养殖中最重要的饲养环节之一,饲养成本占到牧场总成本的20%左右[1]。后备奶牛本身又处于奶牛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生长健康也将直接影响日后成母牛的产奶性能,进而影响生产效益[2]。为了使后备奶牛在日后能为牧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其生长、繁育以及疾病等生产性状值得重点关注。

目前国内外均已有相关内容的研究。中国规模化牧场后备奶牛初生重适宜,平均为37.8kg,哺乳期平均日增重可达0.85kg[3];营养代谢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依然是我国规模化牧场后备奶牛的主要疾病[4];初配月龄自2015年的14.1月龄逐渐提前到2019年的13.8月龄[5]。美国荷斯坦后备牛的平均日增重能够达到0.74kg[2];初产月龄平均为24.5月[6];哺乳期的主要疾病也为腹泻和呼吸系统疾病,总发病率为33.9%,初产前总淘汰率达22.2%[7]。而澳大利亚的平均初产日龄为866日龄[8];哺乳犊牛总发病率为23.8%,死亡率为5.6%,腹泻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分别为17.9%和6%[9]。除此之外,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以及中东等奶业发达国家也均发布过有关后备奶牛饲养管理相关数据[10~14],但是不同国家后备奶牛培育现状不尽相同。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后备奶牛养殖有很多互通点,生长、繁育以及健康状况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性与相似性,但目前对于不同国家间的养殖现状对比的研究较少。因此,为了更清晰地明确国内外后备奶牛养殖的优劣势,为国内奶牛养殖企业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组将国内外后备奶牛养殖中的主要性状进行对比研究。

1 后备奶牛的生长发育

后备奶牛的生长健康直接关乎到奶牛生产效益,其生长水平决定了初配年龄和初产年龄等重要性状,并最终会影响日后成年奶牛的繁殖和产奶潜力[15],因此应提高对后备奶牛生长发育的重视。

1.1 初生重

据统计,2019年中国规模化牧场(共涉及354 237头犊牛)中,21.1%的犊牛初生重在38~40kg之间,20.7%为36~38kg,之后分别有15.4%和13.1%为34~36kg和40~42kg;平均初生重为37.8kg[3]。而美国在2014-2015年间统计了13个州的104个牧场共计2 545头犊牛数据,表明其平均初生重为42.5kg[16]。本文从初生重、日增重、体型变化等方面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后备奶牛生长发育情况作以比较。

犊牛的初生重过大或过小都会对生产造成影响。初生重较低可能是由于母牛妊娠过程中胎儿获得的营养有限,与母牛的胎次、身体状况以及妊娠期营养水平等有关[17,18]。犊牛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会导致其初生重较低,临床患病率更高,犊牛断奶前死亡的可能性也更大[7]。保持牛舍环境清洁干净,提供优质的初乳,都将减少犊牛发病率[19]。而当初生重超过42kg则视为初生重过大,此时犊牛出生后48h内的死亡率上升,且更容易引起母牛难产[20,21],同时也会影响母牛日后产奶性能,直接影响经济效益[22]。美国后备奶牛平均初生重已超过42kg,属于初生重过大情况,而国内犊牛的初生重整体低于美国,这可能与奶牛品种、围产期管理、犊牛留养标准等多种因素有关。

1.2 日增重

对中国规模化牧场的88 177头哺乳犊牛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平均日增重可达0.85kg,其中73.3%在0.7~1kg之间,12.8%在0.7kg以下,13.9%在1kg以上[3];到2月龄犊牛断奶时的平均体重为70.5kg,2~6月龄的断奶犊牛平均日增重为1.02kg;6~12月龄荷斯坦后备奶牛平均日增重为0.89kg[23]。美国哺乳犊牛平均日增重为0.74kg,其中33.3%的犊牛平均日增重大于0.82kg,3~6月龄犊牛的平均日增重为0.78kg[2];荷斯坦后备奶牛平均日增重在6~12月龄为0.81kg,12~18月龄为0.72kg,18~24月龄为0.46kg[24]。加拿大收集了1995-2012年间共401 474头荷斯坦后备奶牛体重数据,发现15月龄前日增重为0.85kg,15月龄后为0.75kg[25]。斯洛伐克西门塔尔牛7~25月龄的健康后备奶牛平均日增重为0.83kg[26]。伊朗对2016-2018年间3 208头荷斯坦后备奶牛平均日增重进行了统计,发现有22.41%小于0.70kg,25.50%在0.70~0.75kg之间,29.83%在0.75~0.80kg之间,22.26%超过0.80kg[13]。爱尔兰荷斯坦后备奶牛在配种前平均日增重中位数为0.72kg[27]。

哺乳期的生长情况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营养、疾病、管理与环境因素等[28]。如果生产管理不到位,则会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若犊牛生长发育缓慢,则其初配月龄也会随之推迟,影响母牛的产奶周期以及牛群建设,造成生产效益受损;若犊牛生长发育过快,会增加其体内脂肪的沉积,损害乳腺发育,同样不利于犊牛的生长健康以及之后的生产[29]。断奶前犊牛的营养水平对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0],日增重随日粮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31]。而我国哺乳期犊牛的整体增重情况要好于美国,说明我国犊牛的生长发育情况良好,侧面也反映了我国犊牛哺乳期的营养等整体管理水平较高。除哺乳期外,后备奶牛其他时期的生长性状在养殖生产中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生长性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指标和参数[32],其中就包括对日后奶牛泌乳差异的描述[33],以及对疾病和遗传性状的评估等[34]。因此确保后备奶牛在育成奶牛期间生长良好,以及青年奶牛期间生长与体况兼顾,同样是后备奶牛饲养中的重要环节。各国后备奶牛整体的生长发育情况存在一定差异,而我国后备奶牛在育成阶段平均日增重要高于美国,说明在育成奶牛阶段,我国规模化牧场也有着较好的饲养管理水平。

1.3 体型变化

中国荷斯坦后备奶牛6月龄与12月龄平均耆甲高分别为106.2cm与128.6cm,体长分别为121.1cm与149.7cm,胸围分别为132.1cm与165.8cm,臀高分别为112.12cm与134.8cm,臀宽分别为32.2cm与41.6cm[23]。美国对1994年的8 568头荷斯坦后备奶牛进行统计发现,其平均耆甲高6月龄时为102.4cm,12月龄时为119.2cm,18月龄时为129.1cm,24月龄时为134.6cm[24]。加拿大选取了359 650头荷斯坦后备奶牛的数据,得到其平均耆甲高在15月龄时为134.0cm,24月龄时为143.0cm[25]。

虽然体重是最直接体现奶牛生长状况的指标,但由于随着后备奶牛的生长,体重的测定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体型的测定则更为简单,并且体尺体高等数据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后备奶牛的生长发育状况,根据体型数据可以较好地为日粮营养与饲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有研究表明,奶牛的使用寿命与其体尺体高呈正相关,体型较大的奶牛对于应激与疾病的抵抗能力更强,并且体高越高的后备奶牛在日后产奶量越高[35]。并且通过对后备奶牛体尺体高的测量,可以直接评估后备奶牛的发育水平,并进一步判定其繁育能力,是否适宜配种,为奶牛的及时配种提供依据[1]。中国后备奶牛在6月龄与12月龄时的平均耆甲高均高于美国,并且基本符合6月龄时104~105cm、12月龄时118~120cm的最佳体高标准[36],说明后备奶牛的整体发育情况良好。图1展示了中美两国后备奶牛生长发育情况。

图1 中美两国后备奶牛生长发育情况[3,23,24]

2 健康与疾病管理

哺乳犊牛非常容易感染疾病和死亡,其健康状况很大程度地影响其日后生长、繁殖和产奶。由于疾病而淘汰奶牛的经济成本巨大,远超过饲养一头奶牛所需要的成本[37]。因此,通过正确的管理保证犊牛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犊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提高生产效益的关键。不同国家后备奶牛发病与淘汰情况详见表1。

表1 不同国家后备奶牛发病与淘汰情况

2.1 疾病发病情况

我国规模化牧场450 097头后备奶牛进行调研发现在哺乳犊牛阶段发病率最高,占比51.4%,其次是断奶犊牛、青年奶牛与育成奶牛阶段,分别占比18.5%、16.7%和13.5%[4]。中国哺乳犊牛总发病率为25.4%,其中营养代谢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占比最高,分别为55.1%和42.0%;哺乳犊牛在7~21日龄发病率较高,占比40.7%,在10日龄左右达到顶峰;我国规模牧场2019年哺乳犊牛腹泻与肺炎的发病率分别为11.6%、9.4%,均低于国家标准中腹泻与肺炎发病率(15.0%和10.0%)[4]。美国犊牛总发病率为33.9%,腹泻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分别为19.1%和11.4%,占发病比例最高分别为56.3%和33.5%;腹泻与其他大多疾病在1周龄时发病率最高,而呼吸系统疾病在5周龄时发病率最高[7]。加拿大收集了19个奶牛场共2 874头哺乳犊牛数据,发现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为21.9%,腹泻的发病率为23%[39],前3周发病率较高,在10日龄达到顶峰[38]。澳大利亚哺乳犊牛总发病率为23.8%,高于澳大利亚10%的行业标准,其中腹泻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7.9%和6%[9]。英国牛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很高,为46%[40]。爱尔兰哺乳犊牛患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病毒性腹泻的比例最大,分别达21.2%和19.7%[41]。瑞士的52个牧场犊牛统计发现最常见的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腹泻和脐部疾病,占比分别达57.5%、32.8%和5.7%[42]。奥地利传统牧场腹泻发生率不超过10%,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低于10%的牧场占比超80%[43]。瑞典研究了122个牧场在1998年出生的共3 081头犊牛发病情况,其90日龄前患病率为23.0%,腹泻和呼吸道疾病是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分别为9.8%和7.0%[44]。图2展示了各国哺乳犊牛常见疾病发生情况。

图2 各国犊牛常见疾病情况

各国犊牛发病占比最高的疾病均为腹泻与呼吸系统疾病,腹泻的发病率与初乳的饲喂方式和质量有很大的关系,而呼吸系统疾病则与饲养模式有关,并且两种疾病均在冬季寒冷的季节发病率更高[44]。各国犊牛发病时间相似,符合犊牛免疫的基本原理,犊牛出生前几周的免疫主要依靠从初乳中吸收的母体免疫球蛋白进行[45],因此这段时期犊牛的发病率最高。通过被动免疫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数量随着时间逐渐降低,而主动免疫又未完全建立,此时犊牛的抵抗力最弱,犊牛的发病率也在10日龄左右达到高峰。

2.2 疾病淘汰情况

中国规模牧场2019年后备奶牛总淘汰率为10.8%,其中青年奶牛、育成奶牛、断奶犊牛和哺乳犊牛淘汰率占总淘汰率比例分别为36.0%、20.8%、23.8%和19.4%,因呼吸系统疾病和营养代谢疾病淘汰的后备奶牛占比最高,分别为25.3%和23.8%[4]。美国22.2%的后备奶牛在初产前被淘汰,哺乳犊牛的死亡率为5.0%[7],56.4%的哺乳犊牛因消化系统疾病被淘汰,58.9%的断奶犊牛则因呼吸系统疾病被淘汰[46]。加拿大哺乳犊牛平均死亡率4.9%[38]。澳大利亚哺乳犊牛死亡率为5.6%,且9.8%的牧场死亡率高于10%,高于死亡率3%的标准[9]。英国14.5%的后备奶牛在初产前被淘汰,6月龄前淘汰率为6.8%,6月龄至初产淘汰率为7.7%[10]。瑞典后备奶牛中肺炎为主要淘汰原因的占27%[47],由于出售、屠宰和死亡而淘汰的后备奶牛占20.4%[48]。丹麦荷斯坦后备奶牛初情期前死亡率为5%~6%[49],1月龄前犊牛淘汰率为3.1%~3.4%[50]。

导致后备奶牛淘汰或死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了有关疾病、后备奶牛生育障碍以及牧场管理不当等等。各国后备奶牛淘汰原因与比例也不尽相同,最常见的两种死亡原因是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其中腹泻和肺炎占死亡比例最大[47,51]。后备奶牛较高的死亡率和淘汰率给世界各地的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52],而我国规模牧场的后备奶牛淘汰率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的水平,可以较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3 后备奶牛的繁育

在犊牛阶段,后备奶牛的身体迅速发育,到了育成奶牛及青年奶牛阶段,后备奶牛的生长依在继续,体重会进一步增加。后备奶牛在6月龄之后,生殖器官会随着身体的发育逐步成熟,乳腺组织的发育速度也会逐步增加[53]。而繁育工作是整个奶牛场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尽快进行配种、产犊、产奶,以减少后备奶牛的饲养成本,可以最快地投入生产,为牛场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各国后备奶牛初配及初产月龄情况详见表2。

表2 各国后备奶牛初配及初产月龄情况

3.1 初配月龄

调查显示,我国规模化牧场后备奶牛主要在13~15月龄进行初次配种,2015-2019年初配月龄逐渐提前,从14.1月龄提前至13.8月龄[5]。美国后备奶牛初配月龄平均约为14.5月龄[54]。荷兰81%的牧场后备奶牛的初配月龄为15月龄[55]。德国后备奶牛2016年初配月龄平均为16.23月龄,中位值为15.87月龄[14]。以色列及伊朗后备奶牛平均初配时间分别为449.6日龄[12]与482日龄[11]。

在育成牛阶段,奶牛生长发育较快,其饲养管理方式仍然十分重要,饲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初配时间,并进一步影响经产期、产奶量等[56]。根据GB/T 37116-2018,中国的后备奶牛应在13~14月龄,体重达360kg(或成年体重的55%)以上时,进行首次配种[57]。但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后备奶牛的体重、体高、体长等自身内部条件以及气候环境、管理水平等外部影响,适当提前或延期配种[58]。配种过早或过晚都会对生产造成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15~16月龄的后备奶牛受孕率最高,26月龄以上的后备奶牛受孕率会下降10%[59]。后备奶牛初次配种过晚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可能造成产犊时过于肥胖、受胎率降低等现象发生[6,60];而如果后备奶牛初次配种过早,虽然可以缩短非产奶期的时间,但也会影响乳腺及生殖器官的发育[61],亦可能导致难产及死胎情况上升[6],产后疾病增加[62]。目前各个国家后备奶牛的初配月龄逐年降低,初配时间已越来越提前。美国《后备奶牛黄金标准》推荐荷斯坦后备奶牛初配月龄应为12~13月龄[63],从而缩短后备奶牛饲养时间,尽快实现盈利。因此国内也应在保障后备奶牛自身健康的前提下,逐渐缩短初配月龄,以保障牧场利益的最大化。

3.2 初产月龄

我国规模化牧场奶牛初产月龄主要在21~26月龄,2015-2019年平均初产月龄逐渐提前,从24.1月龄提前至23.5月龄[5]。美国1997-2015年后备奶牛初产月龄平均为24.5月,并且自2006-2015年间初产月龄提前了2.4个月[6]。英国建议的初产月龄为24月龄[64],但实际平均初产月龄只能达到29.6月龄[65]。荷兰29%的牧场初产月龄为24月龄,51%的牧场在25~27月龄,20%的牧场大于27月龄,初产月龄中位数为25月龄[55];自1994-2013年的20年时间中,平均初产月龄提前了0.3个月[66]。德国初产月龄平均值为25.97月龄,中位值为25.57月龄[14]。以色列后备奶牛初产时间平均为743日龄[12]。伊朗初产时间平均为760.2日龄,中位数为750日龄;2008-2018年,初产时间平均每年提前1.64d[56]。澳大利亚1992-2005年期间某牧场的平均初产日龄为866日龄,中位数为828日龄[8]。

初产月龄过早或过晚都将影响头胎产奶量[67]。当初产月龄适当提前时,奶牛的终生产奶量和繁殖率都会有所升高[6]。初产月龄为22月龄的奶牛终生平均日产奶量为15.24kg[67],超过24月龄后平均终生产奶量便会造成损失[6],到36月龄初产的奶牛终生平均日产奶量为12.83kg[67]。从经济效益方面看,超过26月龄后饲养成本相对于潜在的牛奶销售利润开始下降,进而导致饲养回报率下降[68]。同样,过早产犊也会增加难产的风险[69],并降低产奶量、牛奶成分和繁殖性能[70]。因此应在确保奶牛乳腺组织及生殖系统发育完全后,适当将初产月龄提前,有利于提高奶牛的终生生产性能,实现牧场效益的最大化,通常建议的初产月龄应保持在22~24月龄。各国后备奶牛的初产月龄随着年份的增加均有所提前,美国后备奶牛初产时间由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856.3日龄[71],提前至上世纪90年代的平均27.1月龄[72],后又提前至目前的平均24.5月龄[6],近半个世纪提前了120多天。初产月龄的逐步降低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趋势,同时我国规模化牧场后备奶牛初产月龄也逐渐提前,并且相比于大多国家时间更为提前,可以为国内牧场带来更多的收益,但仍存在一定的可优化空间。

4 总结

后备奶牛的生长、繁育以及健康状况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日后生产性能,并影响牧场的经济效益。本文对比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后备奶牛的生长、繁育以及常见病发病情况的差异,发现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规模化牧场后备奶牛犊牛的初生重适中、后备奶牛平均日增重较高,说明我国后备奶牛整体生长状况良好;各国后备奶牛发病率与淘汰率不同,但腹泻和呼吸系统疾病都是造成后备奶牛发病和淘汰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各国后备奶牛的初配和初产月龄均有所提前。综上所述,我国规模化牧场后备奶牛的生长、健康和繁殖水平总体达到奶业发达国家水平。

猜你喜欢
荷斯坦牧场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冰雪运动(2020年2期)2020-08-24 08:34:22
海上牧场
海峡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28
叮当牧场
荷斯坦牛脊椎畸形综合征TaqMan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中国荷斯坦牛初产日龄遗传评估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ift Horse
洱源荷斯坦奶牛发情期各种阴道出血现象的诊断和治疗
包头地区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