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2022-07-01 01:47陈文平孙益民刘世杰杨世锋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痉挛性治疗仪熏蒸

陈文平,李 琳,孙益民,刘世杰,杨世锋

(1.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2.衡水市中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姿势异常、运动障碍和痉挛性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1]。近年来,低频脉冲痉挛治疗仪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可通过电流对神经的刺激缓解患肢痉挛和肢体疼痛,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单一使用效果仍不理想[2]。穴位针刺、中药熏蒸等是中医治疗方法,因其创伤小、安全性高的特点,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3]。巨刺法属于一种传统针刺手法,常用于脑卒中的临床治疗,王宏君等[4]研究指出在井穴刺络放血基础上使用巨刺法可明显改善中风后上肢瘫痪患者的上肢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刘兴安等[5]将巨刺法与通督疗痿方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发现可增强中药的内治效果,有效控制肌肉痉挛,恢复患侧运功功能,可见巨刺法的疗效独特,而目前关于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探究尚未见报道。故为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主要探讨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2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12例和对照组108例,其中治疗组中男性54例,女性58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8.96±6.84)岁;病程12 d~6个月,平均病程(2.35±0.41)个月;中风类型为脑梗死75例,脑出血37例;瘫痪部位为左侧50例,右侧62例。对照组中男性48例,女性60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59.15±7.56)岁;病程14 d~6个月,平均病程(2.42±0.56)个月;中风类型为脑梗死67例,脑出血41例;瘫痪部位为左侧53例,右侧5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中风类型和瘫痪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2010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6]中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标准:①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主要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时大多无明显头痛和呕吐,发病后1~2 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②脑栓塞多为急骤发病,无前驱症状,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③腔隙性梗塞多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无意识障碍,临床症状较轻,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7]的诊断标准:①出现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和偏身麻木等症状,患者急性起病,渐进加剧或突然起病,并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者;②年龄18岁以上者;③中风后半年及以上者;④生命体征平稳,精神及意识正常者;⑤治疗依从性良好者;⑥知情且同意参与该研究者。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肝、肾和心脏器质性疾病者;②入组前1个月使用镇静药物或肌肉松弛剂者;③治疗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④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者;⑤存在晕针、皮肤局部感染和溃疡者;⑥合并糖尿病者;⑦合并脑外伤、脑寄生虫病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针刺+痉挛治疗仪治疗。针刺治疗:患者俯卧躺下,常规消毒针灸针、针刺穴位及周围皮肤后,选择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对患侧穴位进行直刺,取穴:头面部取地仓、迎香、夹承浆、廉泉及百会穴,上肢取极泉、尺泽、内关、曲池、外关及合谷穴,下肢取足三里、浮兔、太冲、鼠蹊、阴陵泉及三阴交穴,随症配穴阿是穴。快速进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直到针刺部位出现酸胀或下肢麻木的感觉,有感即止,留针30 min后退针。治疗1次/d,治疗6 d后休息1 d,连续治疗4周。

1.4.2 治疗组 采用中药熏洗+巨刺法+痉挛治疗仪治疗。先行中药熏蒸:组方包括黄芪、伸筋草、透骨草各30 g,红花、当归各15 g,生川乌、桂枝、防风、威灵仙各10 g,花椒6 g。加水1 L,浸泡6~8 h后将药物放于熏蒸器的熏气锅中,对患者的头部和患侧进行熏蒸,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熏蒸30 min,1次/d。中药熏蒸结束10 min后,行巨刺法:采取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进行巨刺,选取侧卧位和坐位,取穴同对照组,选择华佗牌0.25 mm×25 mm和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经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头面部穴位15 °向下经皮下刺入,手部上肢穴位直刺25~35 mm,快速进针,当产生酸麻胀痛等针感时,足三里穴采用提插捻转补法,合谷、外关和曲池等穴采用提插泻法,每穴行针3 min,留针40 min后退针,治疗1次/d。痉挛治疗仪:采用XY-K-JLJ-3A型号低频脉冲痉挛肌治疗仪(四川科仪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治疗,将治疗仪A路两个电极片分别贴在患者患侧肢体痉挛肌的肌腱处,B路的两个电极片分别贴于患侧肢体的痉挛肌与拮抗肌上,依据患者耐受程度个体化调整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收缩为宜,每次治疗1 h。治疗6 d后休息1 d,连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评价 治疗4周后,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疗效判定标准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痊愈:偏身肢体运动障碍、偏身感觉异常和舌强不语等临床症状基本消除;显效:上述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上述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上述临床症状均未见好转,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

1.5.2 痉挛情况评价 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量表[9](Clinic spastcity index, CSI)对患者的阵挛(4分)、肌张力(8分)和腱反射(4分)进行评价,以此评估痉挛情况,CSI总分16分,1~9分为轻度痉挛,10~12分为中度痉挛,13~16分为重度痉挛。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10](MAS)对患者上肢和下肢肌肉痉挛情况进行评价,划分为0级、1级、1+级、2级、3级和4级6个等级,分别记为0~5分,其中0级为无肌张力增高,4级为肌张力活动度高度增加,患侧僵硬,阻力较大,无法进行被动活动。等级越高表示肌张力水平和肌肉痉挛程度越高。

1.5.3 关节活动度 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关节角度尺测量患者患侧的关节活动度,依据测量部位采取合适的体位,暴露患侧肩、肘、膝及踝关节,分别测量关节前屈、外展与后伸的活动度。

1.5.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11](BI评分)以评定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包括进食、穿衣、洗澡、如厕、二便控制、床椅转移、步行以及上下楼梯等10项内容,总分100分,得分<75分表示残疾,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1.5.5 运动功能 分别于治疗前后运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12](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包括上肢33个项目和下肢17个项目,涉及关节屈伸运动功能、反射活动及协同运动等方面内容的评估,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越好。

1.5.6 生活质量 采用基于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13](PRO)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估,PRO包括主观症状、客观症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4个方面,共16个项目,每项0~4分,总分64分,得分高则提示生活质量好。

1.5.7 血脂水平检测 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集患者的清晨空腹血,利用AU400全自动型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riglycerides, T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id-cholesterol, 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C)水平。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3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81 %(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佳。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痉挛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CSI评分和上肢、下肢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CSI评分和上肢、下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痉挛改善效果更好。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SI、M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前屈、后伸和外展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更高(P<0.05);且治疗组关节前屈、后伸和外展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能力、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BI评分、PRO评分和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BI评分、PRO评分和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更好。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BI评分、FMA评分与PRO评分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LDL-C、TC和T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HDL-C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LDL-C、TC和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HDL-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改善了血脂水平。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在中医学上属于“中风”范畴,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患者因神经功能受损常容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后遗症,主要因大脑功能受损伤导致上位中枢神经系统破坏和脊髓下行运动通路抑制,打破拮抗肌群的平衡状态,增加肌梭敏感性和肌肉收缩活动兴奋性,诱发肢体痉挛[14]。因患者肢体运功功能障碍造成的转移、行走和爬楼梯等生活能力下降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姿势异常和肌肉疼痛亦不利于患者康复训练的开展和预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归属于中医学的“筋痹”“痉证”等范畴,其病机与脏腑阴阳失调、脉络瘀滞和筋脉失养有关[15]。故其中医治疗可从“从阴引阳、阴中求阳”理论出发,依据“针药并用,内外合治,阴阳同调”进行施治,联合应用针刺与中药熏蒸,并结合痉挛治疗仪的物理疗法,以达到疏经通络、调畅气血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功效。

CSI、MAS是临床上常用于脑卒中肌痉挛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的量表,评分和等级越高表示患者的痉挛程度越严重;BI和FMA评分多被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评价,可帮助评估临床疗效和康复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32 %高于对照组的89.81 %,同时,治疗组患者CSI评分和上肢、下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关节前屈、后伸和外展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BI评分、PRO评分和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可见治疗组患者改善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的效果更好、疗效更佳。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患侧上肢和下肢相关穴位,虽能刺激穴位使深部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纤维传导至脊髓,并传递神经信息实现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活性的调控,抑制肢体紧张和肌肉痉挛,提升患肢运动功能[16],但其治疗总有效率仍低于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药熏蒸疗法,熏蒸方剂组成参考朱华林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所采用的方剂[17]。中药熏蒸疗法可通过熏蒸药物的气体刺激皮肤,升高皮肤温度并扩张毛细血管,促进患侧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将药力渗透穴位,发挥疏通经络、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和松弛肌筋痉挛的效果,降低患侧肢体肌张力,缓解痉挛程度,改善肢体运功功能和关节活动度[18]。在中药熏蒸后,使用的巨刺疗法能通过针刺健侧腧穴可调节脑神、激发患侧经气。中医学认为,人体两侧的同名经脉经气具有紧密关系,经巨刺后可达到激发健侧经脉、濡养患侧经气的作用,疏通患侧经气的阻滞,改善患侧筋脉拘急之症[19]。曲池、合谷是阳明经穴,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重要穴位,巨刺后可清阳明之热、活血化瘀,改善上肢活动障碍;巨刺阳陵泉穴可舒筋、壮筋,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巨刺外关穴后可通经活络、解痉止痛[20]。痉挛治疗仪的使用可通过电流对痉挛肌和拮抗肌的刺激以及肌梭和腱器官反射,抑制和放松痉挛肌,兴奋拮抗肌,增加其张力,通过产生的交互抑制和自生抑制作用达到伸肌和屈肌张力平衡,有效抑制肢体疼痛,缓解患肢痉挛[21]。观察组将痉挛治疗仪与巨刺法、中药熏蒸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促进作用,增强了临床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明显抑制患者痉挛程度,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痉挛性治疗仪熏蒸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苗药“活络汤”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无药无创纯手法调整痉挛性斜颈验案一则
熏艾草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