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湾陶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2022-07-01 19:10庞荣
佛山陶瓷 2022年6期
关键词:石湾陶艺思考

庞荣

摘 要:石灣陶塑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河宕贝丘遗址的印纹陶,唐宋时期石湾陶塑技艺逐渐兴起,至明清时期石湾陶塑技艺更是成为岭南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新中国成立后,石湾陶艺在其造型、釉色、技法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著名诗人郭沫若曾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石湾陶艺。如今石湾面临着陶艺家留不住的窘况、陶艺行业环境竞争加剧、缺乏平台宣传展示石湾陶艺等,本文站在石湾陶艺历史起源、现实情况、未来思考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石湾陶艺,继续擦亮“南国陶都”金色招牌。

关键词:石湾,陶艺,思考

1 石湾陶的起源

1.1制陶历史悠久。

石湾制陶的深厚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岭南古越族先民所创制的几何印纹陶。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河宕贝丘遗址,河宕贝丘遗址位于石湾东郊的河宕乡。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万平方米的面积内挖掘出大量的贝壳和陶片等物[1]。经鉴定,遗址中下层的年代距今为4300——3500年。出土的陶片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泥质陶又分印纹软陶、印纹硬陶、素面磨光陶、彩陶、白陶、灰陶等。器型约有15种,成型方法有轮制和手制,造型复杂,注重装饰,纹样丰富,其中印纹陶的纹饰有四、五十种之多。可以看出,四千年前石湾的先民已熟练掌握了选土、成型和锻烧的制陶技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1.2唐宋时期兴起。

1964年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在澜石发掘了10多座东汉墓葬,其中著名的“水田附船模型”[2],该模型呈横长方形,上面有水田六方,田中有扶犁耕田,磨镰收割,插秧堆肥的泥塑形象,水田后方有小船一只,生动的展示了石湾在东汉时期珠三角地区的农业生产情景。汉代之后,石湾地区农业发达,人口增多,推动了陶瓷的生产,在唐宋时期形成了陶瓷商品的生产基地。《南海县志》记载:大帽岗“石湾乡三窑同建”,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广东省博物馆先后对大帽岗进行多次挖掘,发现了唐宋窑遗址和大量的器物,由此可见,石湾在唐代已经开始大量生产陶瓷,逐渐成为岭南地区陶瓷基地[3]。从挖掘的遗址中发现从北宋开始普遍采用龙窑烧制技艺,进行设备更新,生产民间日用产品为主,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说明石湾窑是民窑的显著特征。

1.3明清时期鼎盛。

明清时期,石湾陶艺进入繁荣鼎盛阶段,这与封建后期全国商品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而佛山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跃居四大古镇之首,更加促进了石湾陶瓷的发展,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的“南风灶”就是在元代龙窑基础上一次重大革新,标志着石湾陶瓷产业达到一个新高度,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有日用陶瓷、美术陶瓷、园林陶瓷、手工业用陶瓷等各大类,产品远销海内外,赢得了“石湾瓦 甲天下”的声誉。随着海内外市场的扩大,石湾陶瓷生产规模和陶工的队伍也相应扩大,高要、四会、东莞、三水等地的劳动人民,纷纷来石湾做陶工,根据《石湾陶业考》记载“石湾陶业全盛时代,共有陶窑107座,容纳男女工人六万有奇”,说明了当时石湾陶业的繁荣兴旺。

1.4当代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石湾陶艺犹如枯木逢春获得新生,成立了美术陶瓷厂,同时将无数为谋生计而流落他乡或转行的民间陶塑艺人请回石湾,给予政策扶持,让他们继续陶艺创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陶艺家如刘传、区乾、庄稼、刘泽棉、廖洪标、潘柏林等国家级大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知名人士来到广东必定都去石湾参观,如习仲勋、叶剑英、江泽民、朱德、陈毅、胡耀邦、郭沫若、关山月等人士,同时到石湾参观还包括外国首脑和代表团,如柬埔寨亲王、泰国国会团、新西兰议长、巴基斯坦代表团、日本陶瓷交流团、美国尼克松总统夫人等,推动了石湾陶艺的繁荣兴旺,开启了石湾陶塑发展的新时代。

2石湾陶艺的辉煌

2.1海上丝绸之路。

石湾位于珠三角的中部,距离广州26公里,距离江门60公里,三角洲纵横交错,与浩瀚的南海相连,给石湾陶器的外销带来了极大便利。尤其是经过广州港的对外贸易,有大量的瓷器和陶器出口,当时的广州陶器被称为“济贫之物”以至每舶运载尽量挤满,不留空隙,反映广州港陶器输出盛况,而这些被称为“广东陶器”的产品,多数产自石湾,这从文献中《广东新语》中,可以得到进一步证实,“南海之石湾善陶,凡广州陶器皆出石湾乡”[4]。

石湾窑出口的陶器种类,大都是大小水埕、瓮、罐以及大盆、粗碗等日用品,石湾陶外销地区主要有:东亚、东南亚各国、阿拉伯半岛周围和东非沿岸地区。广州靠近东南亚,秦汉时期就与南海诸国密切往来,航路直通各地,为石湾陶器输出提供了方便,尤其近年来,在东南亚一带发现了宋代高身罐、酱黑釉埕瓮、黑釉碗、碟、盆等器物,这些器物在宋代石湾窑址中大量出土,另外东南亚地区的很多瓦脊至今保留有年号和店号,如“奇玉”、“吴玉”、“文如璧”等,石湾瓦脊既有东方建筑艺术美,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证实了瓦脊是石湾生产外销的产品。

位于波斯湾的阿曼,是宋代和石湾联系最密切的地点之一,阿曼出土有北宋石湾窑的酱釉四耳罐,这种罐是典型石湾产品,以及出土的明代石湾杂色釉骑狮人物像,说明当时石湾窑陶塑艺术已经远销海外。

2.2明清石湾“贡陶”。

石湾窑作为明清时期以生产独具特色的石湾陶而闻名的岭南民窑,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80余件“清宫旧藏”石湾窑藏品[5],遍布在紫禁城皇宫内、皇家宫苑、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及沈阳故宫等地方,在紫禁城养心殿里,原藏清石湾窑蓝釉撇口瓶、绿釉瓶各一件,养心殿作为皇帝正寝之宫和处理日常政务,堪称清王朝政治决策中心,这两件石湾窑藏品放在最核心的地方,说明了石湾窑作为“贡陶”珍贵遗存,极具价值。在寿康宫原藏石湾窑蓝釉牛式花插和窑变花釉梅瓶各一件,尤其是窑变花釉瓶,以蓝色为基调,其间杂以或多或少流淌状的白点和白絮,似翠鸟的羽毛,被称为“翠毛釉”,是旧藏石湾窑典型釉色之一。旧藏石湾窑陶塑均为清宫佛堂内供奉的神佛造像,特别是原供奉在紫禁城御花园千秋亭一佛龛的36尊罗汉坐像,形象塑造极为生动传神,堪称石湾陶塑艺术的佳作。A0346D36-DD07-443F-8474-75364B35CEBD

陶瓷器是古今百姓生活最常使用的器物,也是历代王朝宫廷器用的主体,自明初开始朝廷就在景德镇建立了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另外宫廷也会委派一些地方民窑场,如浙江龙泉窑、磁州窑、河南钧窑等烧制一定数量陶瓷供朝廷。作为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最著名石湾窑场,很有可能作为地方特产而被选作“贡陶”,不仅突出反映了明清石湾窑陶业生产的工艺水平和特点,也是研究石湾陶产品重要资料。

2.3国家级非遗。

著名陶艺家庄稼曾说过一句话:最民间的,最地方的才是最中国的;只有最中国的,才是最世界的。石湾陶塑以其生动造型、浑厚釉色、技法多样享誉海内外,并在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造型生动传神方面,如潘柏林大师的《喜怒哀乐》作品潘柏林的作品则在陶艺和雕塑间自由驰骋,在线和面的交错中追求新的空间,在东方和西方的艺术语汇中跳跃前行,时有惊人之作问世,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异于传统石湾陶塑人物的风格。如《喜怒哀乐》这套四款手捏高浮雕头像,就是在作者脑海中出现强烈的塑造意识和创作冲动衍生的新形式,以块面的表现手法为主。《喜》的手法轻松愉快,《怒》的手法强烈夸张,《哀》的手法游离下垂,《乐》的手法手舞足蹈。正如清华大学美术系教授张守智评价那样:石湾陶塑尤其是人物造型,从民间概念发展为三度空间传神个体,不断在成长中确立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地位,形成了“中国雕塑”代表,这是原生的,是辉煌的。

石湾陶塑繁花竞放,名家辈出,他们承前启后,引入现实题材和吸收写实风格,推动石湾陶塑从传统走向现代。

3石湾陶艺现实情况

3.1陶艺家留不住。

目前在石湾陶艺家有三百多人,但是绝大多数陶艺家没有一个稳定的创作场所,由于要考虑租金、市场问題,通常都是在石湾、青柯、海口等靠近南风古灶周围,租借相对廉价的村屋,但仍面临年年升租甚至拆迁的问题,而每次搬迁都会使陶艺家大伤元气。尤其近两年各个地区争抢陶艺类的人才,不仅给场地租金优惠、出台的政策甚至包括奖金、购房、子女教育等,不少石湾陶艺家受优惠政策吸引,正在逐渐转移阵地,去了南海、顺德、三水、高明、阳江等地区,如杨英才老师的陶艺馆在三水区、吴信坤老师艺术馆在南海区,黄志伟老师陶艺馆在东莞等,陶艺家的外流现象不容忽视。同时政府对陶文化的投入,很大一部分是在大师尤其是国家级大师身上,包括政策的倾向,资金的扶持等,然后石湾很多中青年陶艺家,他们热爱石湾陶艺,有艺术院校背景,有创作的才华,但却没有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

3.2行业竞争加剧。

石湾陶艺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剧了内卷程度,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推进,尤其是在批量化、自动化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传统的手工艺存续状态备受冲击,石湾陶艺市场管理无序导致恶性竞争,急功近利致以粗制滥造,抄袭成风致以口碑下滑......这些都是传统手工艺普遍面临的挑战,也是普遍面临的问题。如最负盛名的石湾公仔街,售卖的都是比较低端的陶艺品,仍旧坚持的是自产自销的模式,佛山的工艺美术很多,但很多都是处于单干的状态,力量得不到整合就显得势单力薄。

3.3缺少宣传保护意识。

新中国成立伊始,广州市长朱光就着手恢复被日寇严重摧残的石湾陶艺事业,不仅拜访了刘传大师,还聘请他加入新成立的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让他担任工场组长,艺术指导,把科班出身的高永坚、曾良、尹积昌、谭畅和民间艺人区乾等组织在一起,一起探讨石湾陶艺创作题材,让古老传统艺术推陈出新。石湾陶塑作为岭南地区特有的艺术奇葩,从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一批又一批的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知名人士不远万里,路途奔波都要专程来石湾看陶塑,而如今这几年,交通便利了,网络发达了,反而没有之前那么多人来参观了,是否值得当地政府反思?另外在佛山成立的各种陶瓷协会、学会名称五花八门,如佛山行业陶瓷协会、佛山工艺美术学会、石湾陶艺家协会等让原本人数不多的陶艺家傻傻分不清,协会与学会之间到底有哪些区别,能否整合一些协会资源?让政府更权威的机构如博物馆接手,让陶艺家找到组织归属感,更好为他们服务。

4石湾陶艺未来发展方向

4.1保护传承历史文脉。

2021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力度挖掘佛山陶艺文化、美食文化、武术文化、状元文化,打造与影响力相适应的展示平台载体。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市陶艺文化类博物馆小散等问题,打造一个能集中展示佛山陶艺文化的大型高端博物馆,进一步提升南国陶都的影响力”等的工作指示,按照指示精神,亟需做好佛山陶艺的保护和传承。原佛陶集团石湾美术陶瓷厂,位于佛山市石湾镇东风路17号,于1956年成立是石湾窑的代表,2021年8月搬迁到忠信路的八号码头,原厂址目前处于空置状态,该地块适合建立大型陶艺博物馆。一是该地块是佛山陶艺初兴之地,具有50多年历史的原美陶厂,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址,现有的园林建筑、刘传纪念馆、珍陶馆以及古龙窑“同庆灶”等,印证了佛山陶艺辉煌的历史;二是佛山陶艺的精神家园,美陶厂对于佛山陶艺界来讲,是“娘家”,是孕育和培养陶艺家的地方。三是改造成本低,原佛陶集团石湾美术陶瓷厂地块现有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且大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本身已具展示价值,一些不是历史建筑部分,可根据博物馆需求进行改造。原美陶厂对于当地陶艺家来说,意义非凡,走过五十多年光阴的美陶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如能打造成为集中展示佛山陶艺文化的大型高端博物馆,必定能为陶艺家提供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

4.2利用好现有陶瓷资源。

博物馆作为龙窑的管理者和守护者,对南风古灶和高灶的保护不遗余力,2012年,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成功申报为广东省非遗项目,2013年到2014年,对龙窑进行了高质量的大修,多次举办柴烧创作营和研讨会,50期的《石湾陶》季刊和众多专业书籍的出版,大大丰富了石湾理论的内涵和深度。另外不断打造的品牌展览如“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年轻陶艺爱好者参赛,“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在省内巡展,大力宣传了石湾陶艺。石湾陶瓷博物馆十几年来始终不忘初心,一心为陶艺家服务,赢得了众多陶艺家的称赞和认同,2020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跻身全国5000家博物馆的22%行列,建议扩大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规模,按国家二级馆规模建设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石湾陶的历史积淀,以“彰显人文、荟萃艺术、城市窗口、文化地标”为目标,充分讲好石湾陶艺故事、传播好石湾陶艺声音、诠释好石湾陶艺特色,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中枢的作用。A0346D36-DD07-443F-8474-75364B35CEBD

4.3整合石湾老旧厂区。

佛山石灣的制陶历史和江西景德镇的制瓷有非常相似的背景,同样都经历了工业时代的变迁,废旧厂房较多。景德镇的陶溪川,利用原厂区内丰富的工业遗存,依托厚重而有地方代表性的历史记忆,创造性地进行老厂区保护与改造提升,融合老厂房保护改造、陶瓷文创产业培育、陶艺青年人集市、城市休闲、工厂集体记忆博物馆、美术馆等于一体,对景德镇历史城市进行多元激活,近年来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石湾作为老牌的陶瓷企业聚集地,近些年由于政策的变化导致不少陶瓷企业外迁至河源、清远、三水等地,留下大量的废弃厂房,位于三友南路的星光厂,厂房整齐路面宽敞,绿荫环绕,环境优美,非常适合建设星光陶艺大师园,落实“陶艺家安家”计划,给予租金优惠政策,让陶艺家可以安心在此创作,园内可以参考陶溪川建设包括陶艺大师工作室、制陶中心、销售中心、创意中心、中心广场、文化交流中心,配套餐饮和住宿,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大师园内制陶、烧制、研讨、展示、销卖,并可解决在此期间的吃饭、住宿的问题,真正让陶艺家留下。

4.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石湾传统陶艺文化,石湾镇街道办事处特设立陶艺推广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鼓励陶艺工作者举办陶艺专题展览,《石湾镇街道鼓励石湾陶艺对外推广扶持办法(试行)》(禅石办〔2019〕36号)包括致力于石湾陶艺创作、宣传推广的个人或单位。资助范围不仅包括在国家一级、二级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举办的公益性陶艺专题展览可以获得资金,还包括个人的石湾陶艺文化宣传推广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艺术基金等亦可获得资金补助,对推广石湾陶艺文化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坚持以文塑城,按照活态遗产要求提升改造南风古灶片区,将历史建筑、特色街区、民俗印记串珠成链,构建岭南文脉轴线,以更大力度打造世界陶瓷之城,推动石湾陶瓷迈向更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佛山市博物馆:《广东石湾古窑址调查》见《考古》第三期

[2]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佛山市郊澜石东汉墓发掘报告》见《考古》第九期》

[3] 佛山市博物馆:《广东石湾古窑址调查》见《考古》第三期

[4] 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六

[5] 故宫物品点查报告 第三编 第四册 卷一A0346D36-DD07-443F-8474-75364B35CEBD

猜你喜欢
石湾陶艺思考
宁夏青龙山石湾沟南冶镁白云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石湾的遗产资源与特色小镇
西安市司法局:扶志扶出石湾村群众幸福生活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景德镇与石湾人物泥塑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