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阳 王佳
鞍山师范学院
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目前正处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摸索时期,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高校发展提出的考验。在当前教育发展形势下,地方本科高校结合地方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部署情况,通过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技术性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共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加快向应用型转变战略。通过加强产业学院组织与制度建设,全方位多角度的推进探索,依托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可以显著提升产业学院的软实力。
当前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其与产业深度融合,使得整个产业对高科技含量要求呈现迅速递增趋势,对于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当前需求的整体形势,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地方本科院校任务艰巨,在立足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符合地区发展趋势所需的高端人才的基础上,亟待探索一种能够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办学模式。
由于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实践经验较少,尤其是如何选择合作渠道、采用何种合作模式、如何进行合作内容的选择以及什么样的合作机制这些问题上,还没有优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产业学院,与行业和企业合作共建的形式,能够集聚资源,实现紧密的产学互动。这不仅能够实现双方都满意,也有助于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
吴中超提出,作为应用型大学建立产业学院,应与区域企业的创新主体在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融合,实现协同创新,帮助区域产业换代升级,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周步昆团队指出,产业学院是应用型高校实现“变轨超车”的重要契机,围绕人员、资源、科技、文化、利益及制度方面阐述了产业学院应具备的“六融六新”内涵特征,提出了产业学院应具有的专业及专业集群、师资、人才培养、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架构设计,同时给出了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管理制度与评价实施方向,为应用型高校进行产业学院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借鉴,具有积极意义。
据麦可思公司数据调查分析,很多毕业生就业质量堪忧,职业能力欠缺,专业技术掌握的不扎实,工作实践能力差,进而导致对工作没有信心,不能够认同所从事的工作,总想着跳槽不停换工作,流动性大,这些问题使得企业用人成本大幅上升,困扰不已。通过产业学院的建立,实现一种产教融合模式,即学习和工作相互融合,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企业,对所从事的行业和企业发展前景有全面的认知,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对职业有清晰的了解,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具备创业的基本素养,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毕业时,学生可以直接和合作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也可以依据双向选择有机会被推荐到同行业的企业中去,也可以选择自行创业,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提高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
在相关研究和实践中有一个相近的概念“行业学院”,大量的研究表明“产业学院”和“行业学院”是一类事物的不同称谓,行业学院是产业学院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李宝银等指出“产业学院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其强化高校与行业之间的教育伙伴关系,进行多面向的策略联盟,以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任务”。朱士中认为产业学院模式的人才培养,具体是通过高校与地方互动来推动高校不断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朱为鸿指出产业学院秉承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及校企共享资源,依托高校建立的,独立的属于新型的教育机构,其运行机制不同于其他二级学院。综合以上学者从产业学院不同方面的论述,本人认为产业学院是综合性或应用型高校的一个科研教学单位,同时产业学院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为产业、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产业学院现已逐渐成为高校与行业、企业以及整个的产业链能够进行紧密的对接的一个重要载体,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主要模式。
产业学院需要依托某区域某行业的产业群,并与之共同打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合地方企业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联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地方师范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地方高校的成果转换,实现地方经济的产业升级,这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联合企业创建产业学院的初衷和目的。
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动手能力,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和企业工作流程,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效实施产教融合,经校企双方协商,成立并共建产业学院,通过学校和企业形成的这一合作模式,实施有指向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打造为一个优质的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地方人才需求、产业和行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打造了教学与企业生产流程,培养一种新型的高校与就业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实体,其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在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基础上,兼具功能性、职业性、合作性、服务性的育人特点。产业学院不仅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还锻炼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质量、课程体系、人才模式培养、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等七个方面采取校企协同的运行机制,具体运行机制包括:
地方本科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如: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亟待优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不够深入,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等等。产业学院的建设,使得高校与行业、企业以及整个的产业链能够进行紧密的对接,不同专业之间互相融合,形成特色优势的专业集群,实现专业集群式发展;依据行业和产业发展趋势,建设实践教育平台,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引领高校内部治理方式及制度的变革,对同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基于产业学院的模式,高校同产业、企业同样具有话语权,使得高校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学院使得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距离被拉近,高校更清晰明确行业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实际。在校企协同下,产业学院需要与合作的产业、行业以及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协同建设、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等工作,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需求作为服务导向,不断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主线,重新设计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以实现最终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教学工作与企业生产运营、教学内容与行业准则以及专业链与产业链相对接。促进“引企入教”,整合要素和资源,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实现协同育人与产教融合新模式。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个人素质、应用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实训实践课进行整合,建设应用型课程模块,锻炼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现代产业学院所服务的产业、行业企业需求为主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新梳理、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框架设计,建设一批较高质量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的金课、优质的课程教材和有参考价值的典型案例集。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职业实践能力,在整个育人过程中,要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依托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将企业一些真实的项目和产品设计加入到毕业设计项目库中。同时,利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让学生动手实践,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不仅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也是高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标准,根据现代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和流程、将高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践资源融合一起,构建知识教育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通过产业学院与企业合作,打造功能齐全、资源共享、运转有效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对即将所从事岗位的适应能力。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颠覆传统的大四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战训练,进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时,除了在教室上课,还结合实训室的训练;在培养综合技能训练时,除了在实训室还到工厂实践;在培养创新与研发能力时,引入企业实战项目,将毕业设计与研发项目结合,使学生提前感受到职场的训练。
产业学院亟需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这些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也要对于技术业务熟练掌握。因此,校企协同加大校内教师转型力度,根据提前计划选派教师到现代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进行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完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引进各行各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士和管理专家作为专兼职导师,同时,邀请现代产业学院的行业技术专家作为企业导师给学生授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智囊团队,为学生提供双线授课、共同指导,并积极探索导师激励制度。
产业学院的教师团队不仅承担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也要积极参与到行业和企业的实践中去,通过近距离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企业中去,能够促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产生巨大的变化,有助于提升其教学能力。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会定期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一方面让教师清晰的认识到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质和知识,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大有可为。与此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沟通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助于教师正视自身的能力,认清自己是否有欠缺的地方,哪些方面需要继续提升,在整个教学中相互交流学习,更有效的培养教师综合素质,并促使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及产业学院的健康运行为目标。
在管理制度方面,产业学院实行每个产业学院均成立由校企双方(或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主要负责现代产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行业企业专兼职教师选派、校内校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系列问题的统筹处理。现代产业学院实行双院长制,设院长2名,由现代产业学院所牵头的二级学院院长和企业方领导兼任,采用的是院长责任制,理事会对于产业学院的重大决策有最终决定权。产业学院理事会的成员主要包括高校的教师代表(教师代表可以是校级或二级学院的负责人)和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地方本科院校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提高办学整体实力,服务地方发展需求,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建产业学院方面是有着巨大优势存在。保证产业学院良好有效的运行需要构建一套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和产业企业实际需求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不仅要满足地方院校正常培养人才的教学活动开展的需求,也要确保产业和企业培养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只有满足这些条件,产业学院的管理制度才能服务于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高校应转变传统的科研方式,与行业和企业直接对话,针对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建立研发团队,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高校利用自身的学术科研优势,结合行业关键性问题和核心技术,和企业一同开展创新活动来解决产业技术创新问题。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拓展与辽宁省龙头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建设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摸索探究如何实现产业化和先进技术的途径,持续加强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助力。
产业学院是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的有益探索,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型载体,符合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规律。产业学院的建设的目标必须是校企资源共享、共同合作,追求不断的发展,聚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多方面优势资源,综合利用起来,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与专业相互融合,提升人才核心素养,推动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产业学院实际具体的建设及运行过程中,无论企业内部还是校方内部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