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意愿、技术创新和网络特征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绩效的组态影响

2022-06-30 01:44薛朝改史录罕
工业技术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组态意愿升级

薛朝改 史录罕 屈 静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郑州 450001)

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提升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新发展方向[1]。制造企业只有顺应潮流,迎合消费需求升级的现状,在有利政策的推动下实现转型升级,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进而推动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当今如何推动制造企业实现高效转型已经成为研究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我国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面临内忧外患。从企业内部来看,制造企业内部转型动力不足: 管理者在劳动力成本增加[2,3]、 转型成功的企业还不够多、基层员工自主创新意识不高的情境下不敢轻易尝试转型。企业员工转型意愿是影响制造业转型成功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另外,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现有技术创新水平不足以支撑制造企业向创新驱动型制造业转型,技术创新能力与转型升级是否成功密切相关。从企业外部来看,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时面临资金、资源的限制较大[4]。企业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越接近网络中心,企业获取资源的速度越快、获得资金的渠道越多、与制造业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越紧密。由此可以看出转型意愿、技术创新能力和网络特征是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绩效的重要因素。

目前学者们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5-7]、 影响因素[8-10]、 转型路径[11,12]这几个方面[13]。 回顾这些研究后发现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在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中忽略了制造企业内部员工转型意愿对转型升级的影响。转型意愿即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对转型升级行为所持有的正向或负向的感知;(2)在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文献中,要么仅关注单一变量对转型升级的影响,要么是从单一理论的视角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行探讨,没有将制造业所处的外部社会网络、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和员工转型意愿综合起来,分析它们对转型升级绩效的组态影响;(3)以往研究总是采用定性分析、因子分析或回归分析的方法,使用的数据多来源于统计年鉴。这些数据比较宏观,这些方法也不能处理多个变量的组态影响,而且实证分析的结果往往缺乏理论的指导。

模糊集定性分析(fsQCA)方法使用基于案例的组态代替单个自变量,将定性方法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可以用来分析前因变量的共同作用和交叉影响[14,15]。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运用fsQCA研究转型意愿、技术创新和社会网络特征的不同组态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绩效的影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从外部、内部两个方面提取出3个前因因素,探讨制造企业如何获取高转型升级绩效。拓宽了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2)在变量选择方面,关注了企业内部员工转型意愿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绩效的影响。强烈的转型意愿能够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驱动制造企业产生转型的行为;(3)在研究方法选择方面,本文运用fsQCA方法,分析转型意愿、技术创新和网络特征对转型升级绩效的组态影响。该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效结合起来,分析前因变量的共同作用和交叉影响,从而识别出制造企业获得高转型绩效的多种组态,为制造企业高效转型提供更多的选择。

1 文献回顾与模型构建

1.1 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绩效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高的转型升级绩效。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通过3个方面促进转型升级绩效的提升:(1)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可以提高生产率和改善生产工艺,促进产品升级,形成产品竞争力,获得更高的利润[16];(2)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不断推动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提高技术创新绩效,促进转型升级[17];(3)技术创新通过淘汰落后传统产业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实现对生产资源和要素的有机整合,使制造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过渡, 提升转型绩效[18,19]。

1.2 网络特征、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绩效

Barnes[20]提出了社会网络这一概念,社会网络是一种基于网络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网络中的成员因为各种活动形成了稳定的关系系统。社会网络通过提升制造企业转型能力促进转型升级绩效的提升[21,22]。转型能力包括对网络的管理控制能力、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另外,社会网络通过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23,24]。社会网络特征主要有以下3个:

(1)网络中心性。网络中心性衡量的是与一个制造企业产生关联交易的企业数量。网络中心性越高,代表一个制造企业越接近社会网络中心,对网络的管理控制能力越强。网络中心性越大,跟其他企业交流学习新技术的机会越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速度越快,获取的技术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的渠道就越多,越有利于转型绩效的提升。

(2)网络联结强度。通过与其他企业加快交易频率,增加交易金额可以提升网络联结强度,进而扩张资源、信息获得渠道,增强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网络联结强度越大,企业之间越容易建立信任关系,企业间协同程度越大,知识、资源共享越多,合作企业对其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越大,转型升级越容易。

(3)网络异质性。网络异质性衡量的是与一个制造企业有关联关系的行业数量。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企业、互联网等企业合作的多可以提高网络异质性。企业获得的异质性知识和资源多,可以提升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1.3 转型意愿与转型升级绩效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愿是决定主体是否实施某一行为的关键因素[25]。 Ajzen[26]认为行为意愿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方面的调节。从制造业内部来说,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是制造企业要具体实施的行为,因此企业员工的转型意愿对制造企业转型绩效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转型态度就是管理者和员工是否愿意转型升级,是否意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型态度越正向越利于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转型升级就会越顺利。主观规范是指制造企业员工感知到的转型升级面临的社会压力,如竞争对手是否转型成功,转型所取得资源是否容易获得,感知到的主观规范对转型升级的影响越正向,那么越利于转型升级。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企业内部员工预期到的转型升级的阻碍,当员工认为面临的阻碍越小,他们对转型升级成功的控制力越强,转型意愿就越强烈。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运用fsQCA研究转型意愿、技术创新和社会网络特征的不同组态对制造企业转型绩效的影响。构建制造企业转型绩效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包括3个前因条件,分别是网络特征、技术创新和转型意愿,以及一个结果变量转型升级绩效。

图1 研究框架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案例制造企业均为近年来进行战略转型的企业。在选择样本时本文依据以下原则进行数据筛选:(1)选取在近3年进行转型的企业;(2)为了避免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特殊行为给企业转型升级绩效带来的影响,本文剔除了在此期间出现过重大事件的企业。同样为了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剔除PT、ST等公司; (3)剔除在选定时间内财务数据不完整和未发生关联交易或关联交易信息不完善的企业。最终本文选取了13家制造企业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数据库和各种公开网站。

2.2 研究方法选择

QCA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组态分析和集合论,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因素组合对某一结果变量的组态影响。QCA主要有清晰集定性分析方法(csQCA)、多值集定性分析方法(mvQCA)和模糊集定性分析方法(fsQ⁃CA)3种[27]。本文选用fsQCA的原因在于: fsQCA比其他两种方法更精确、更严格。它可以对前因变量进行一致性评估,包括必要性和充分性分析,这与本文的研究目的相一致;另外,fsQCA在进行研究时的评价范围相较于其他两种更加广泛,它对不同前因变量组合的分析是基于所有案例。本文研究的样本数量是小样本,更适合使用这种方法。

2.3 变量测量与数据校准

2.3.1 变量测量

本文要测量的变量包括前因变量网络特征、技术创新和转型意愿以及结果变量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绩效。每个变量的名称及测量指标见表1。

表1 各变量测量指标及锚点值

(1)网络特征。网络特征包括网络中心性、网络联结强度和网络异质性3个方面。其中,网络中心性用与该制造企业产生过关联交易的企业数量来衡量。网络联结强度是指社会网络中不同企业之间联结关系的强弱,本文用产生关联交易的金额与该制造企业上年销售额的比值来衡量网络联结强度的强弱。网络异质性是指与该制造企业有关联关系的企业所在行业数,本文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划分汇总,最终得出网络异质性大小。

(2)技术创新。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量化的标准为产出法,用企业在转型后所获得的专利数来衡量。企业获得的专利数越多,说明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以上数据均从中国专利公布公告中获得。

(3)转型意愿。制造企业的转型意愿是指企业对于转型升级这一行为的采行意向,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本文的测量指标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态度的测量依据企业的公开声明和科研投入情况;主观规范即制造企业在决定是否转型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依据企业的网络特征进行测量;知觉行为控制即制造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与经验对转型所产生的阻碍,测量时主要依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网络特征等。

(4)转型升级绩效。转型升级绩效衡量的是制造企业实现转型的程度,本文用转型后与转型前的净利润率来测量。

2.3.2 数据校准

根据张明和杜运周提出的QCA方法应用3阶段理论,在进行fsQCA分析之前,先将样本数据进行校准,这也是将案例转化为模糊隶属分数的过程[28]。 根据 Ragin[29]和 Fiss[30,31]提出的校准方法以及结合已有的研究及本文的数据特征,本文将样本数据的上四分位点、均值、下四分位点设置为锚点。随后,使用fsQCA软件进行数据校准。各变量的锚点设定值见表1。

3 结果分析

3.1 必要性分析

必要性分析就是检验结果集合构成条件集合子集的概率。对网络特征、技术创新和转型意愿这些前因变量进行必要性分析就是检验它们是否总在制造企业获得高绩效的时候出现。对必要性衡量的指标有一致性和覆盖度。根据张明和杜运周的研究[28],本文认为一致性分数大于0.9的前因变量才是构成高转型绩效的必要条件。必要性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每个前因变量的一致性均未超过0.9,这表明单个前因变量不是制造企业获得高转型绩效的必要条件,单个前因变量对提升制造企业转型绩效的解释能力较弱。所以,本文将对转型意愿、技术创新和网络特征进行组态分析,以探究三者的不同组合对转型绩效的不同影响。

表2 前因变量必要性分析结果

3.2 组态分析

3.2.1 组态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fsQCA软件对变量进行分析,参考以往文献,把一致性阈值设为0.8,案例阈值设为1,PRI一致性阈值设为0.75,得到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进一步计算后得出制造企业获得高转型绩效的5个前因变量组态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总体一致性为0.88,总体覆盖度为0.78,数据综合解释能力较好。其中,5个组态的一致性均超过0.8。

表3 高转型绩效的前因变量组态

3.2.2 实现高转型绩效的组态模式

fsQCA的结果共识别出了5个实现高转型绩效的前因组态,5条组态可归纳为4类模式:

(1)网络中心性-转型意愿主导型

模式1表示制造企业在高网络中心性和强烈的转型意愿下,无论是拥有较强的网络异质性还是拥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都可以获得高的转型升级绩效。隶属于该模式的企业有:海尔智家、美的集团、石头科技、兆驰股份、深康佳A、莱克电气等。

就海尔集团来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一直以来有着强烈的转型意愿。集团起初凭借 “激活休克鱼”的口号实现了企业的多元化战略转型。随后又在政府的带领下 “引进来,走出去”进行国际化转型。目前,海尔集团仍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前进,它致力于打造一个无边界的生态系统,与更多的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创共赢。在高的网络中心性和强烈的转型意愿下,海尔集团可以获得来自全球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实现生态品牌战略转型。

该模式适合于技术创新能力一般的制造企业。制造业内部员工的转型意愿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强烈的转型意愿驱动着企业通过外部信息、资源的获取弥补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的不足。提升网络中心性可以让处于网络边缘位置的制造企业接近社会网络的中心地位,快速得到其他企业支援并获取所需资源,降低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不确定性,减少转型升级中的阻碍因素影响,从而提升转型绩效。

(2)网络中心性主导型

模式2即制造企业拥有高网络中心性∗中等水平网络异质性∗中等水平技术创新能力。隶属于模式2的企业有:美的集团、三花智控。

美的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战略是 “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它做出的转型升级行为主要有:①与物联网技术企业合作,形成了工业互联网平台;②通过与华为、电信等企业进行合作,建设了美的 “5G+智慧工厂”。美的集团通过与更多的非本行业的企业合作,提高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异质性,不断获取转型升级所需要的资源,提升了技术创新水平,实现了高效转型。

该种模式适应于制造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水平居于中等,且在产品升级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能力的制造企业。企业可以通过提升外部网络中心性占据社会网络中心位置,搭建自己的云资源平台,和平台中的其他企业共享技术,进一步捍卫自己的产品优势,提升转型绩效。

(3)网络中心性-网络联结强度主导型

模式3即高网络中心性∗高网络联结强度∗中等转型意愿。模式3下的企业以新宝股份为代表。

新宝股份原来是代工厂,主要出口产品。通过投资歌岚电器、东菱电器和凯琴电器等企业,提高了网络联结强度,开拓了国内市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该企业还与魔飞品牌、小红书等社交电商合作,提高网络中心性,打造爆款产品,转变经营模式,建立自主品牌,实现代工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

该种模式适合于转型意愿不是特别强烈的制造企业。通过与更多企业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增强联系频率,提高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联结强度。这样可以建立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学习其他企业的转型升级方法,加强资源、知识共享意愿;还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通过获取信息、知识和资源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形成技术垄断,巩固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提升转型绩效。

(4)网络联结强度-转型意愿主导型

模式4即强烈转型意愿∗高网络联结强度∗中等技术创新能力。隶属于模式4的企业以九阳股份为代表。

九阳股份企业一直以来都把转型升级看的非常重要,转型意愿较为强烈。在转型方式上,通过与国内电商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企业加强网络联结强度,不断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宽营销渠道。还和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一起打造联名产品,向品牌年轻化方向转型。这一系列的转型措施给九阳股份带来了高的转型绩效。

该种模式适应于员工转型意愿强烈企业。通过增强内部员工的转型意愿可以让员工对转型升级这一行为产生认同感,自愿为企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企业通过培养员工的自主创新意识,可以提升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与合作企业加强网络联结强度,可以更快的融入到社会网络中,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组织或通过新型制造平台获取资源进行转型升级,获得高转型绩效。

4 结 语

4.1 研究结论

文本从组态的视角,探究了转型意愿、技术创新和网络特征的不同组合对转型升级绩效的影响情况,得到了如下结论:

(1)制造企业有4种模式可以获得高转型绩效。模式1要求制造企业有高网络中心性和强烈转型意愿。模式2下,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与更多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提升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异质性,同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来获得高转型绩效。模式3中,制造企业需要加强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联结关系,并且还要有强烈的转型意愿。制造企业获得高转型绩效的第4种模式是提升网络联结强度和转型意愿,还需要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为边缘条件。

(2)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提升网络中心性是获得高转型绩效的核心。因为在模式1~3中,网络中心性都是作为核心条件出现,这表明与更多的企业加强合作是制造企业未来转型的方向。制造企业在社会网络中合作的企业越多,在转型时获得资源和支持就越便利。

研究还表明转型意愿和网络联结强度也是获得高转型升级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在这4种模式中,转型意愿和网络中心性总是同时出现,因为只有企业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与更多企业展开合作时,转型的成功率才越高。本文的这些发现给不同的制造企业转型指明了道路。

(3)网络特征中的网络异质性和技术创新对制造企业提升转型绩效的作用不太明显,这两个前因变量都是以边缘条件出现。与传统研究结论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研究发现制造企业转型不再仅仅依赖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只要有强烈的转型意愿并且愿意和更多企业加强合作,同样可以得到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获得高转型升级绩效。

4.2 理论贡献

本文不是从单一理论视角出发选取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而是将社会网络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结合,拓展了制造企业转型方面的研究。

以往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绩效的文献多从宏观和外部因素的方向进行分析,没有关注到企业内部员工转型意愿的作用。本文从企业外部社会网络特征、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和员工转型意愿3个方面探讨了制造业获得高转型绩效的组态模式。

本文利用模糊集定性分析方法(fsQCA)分析网络特征、技术创新和转型意愿对转型绩效的组态影响,有效的将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结合起来。

4.3 管理启示

对于尚需转型升级的制造企业来说,研究为其提供了4条提升转型绩效的模式:网络中心性-转型意愿主导型、网络中心性主导型、网络中心性-网络联结强度主导型、网络联结强度-转型意愿主导型。

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需要从改善社会网络位置、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内部员工意愿3个方面提升转型绩效。对于处于转型升级初期的制造企业而言,由于还处于社会网络的边缘位置,通过与更多的同行业或异行业企业加强合作,转变社会网络地位,使自己接近社会网络中心,开拓获取资源的渠道,积累社会资本,促进转型升级。同时,通过获得有利的社会网络位置还可以促进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网络联结强度大的企业能够与其他企业建立信任关系,打造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依托 “互联网+”促进大数据、智能制造与本企业的融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向创新驱动型制造业转型。就制造企业内部来说,开展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分享会、营造创新氛围等举措可以转变员工对转型升级的消极态度,从而认可并参与到转型升级当中,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制造企业转型的初动力。改善社会网络位置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援助和资源支持,让员工意识到转型升级的阻碍降低,增加信心,增强转型意愿。

对政府来说,积极推出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能够给企业指明转型的方向,也能给企业提供更多的援助和支持。通过促进制造业形成产业生态体系,帮助我国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变,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产业集群。

4.4 不足与展望

虽然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但在样本数据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即所用案例数为小样本,可能存在片面性的缺陷。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改善,以更好的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猜你喜欢
组态意愿升级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基于PLC及组态技术的恒温控制系统开发探讨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
基于PLC和组态的智能电动拧紧系统
铸造行业三维组态软件的应用
基于PLC和组态的新型回转类测试设备的研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