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先 杨晓梅 徐思如 赵佳苗 许志然
(太原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互联网目前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信息传播途径日益拓宽,信息量和信息传播速度迅速增长,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人们必备的技能[1]。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利用和获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为了落实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各高校将信息素养列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开展了各类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依据,有必要构建新时代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相契合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帮助高校管理者制定可行有效的信息素养提升措施。
信息素养是辨别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定位、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2]。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方法、评价标准等展开了研究。邱璇[3]等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信息素养专家群体与学生群体信息素养评价指标间的差异。陈晓娜[4]等围绕多学科背景下学生学科特点的分析,设计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吴晓伟[5]等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构建了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评价体系。黄霞春[6]等对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一个具有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信息素养指标框架。上述研究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为评价大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了依据。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益成熟,“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内涵在不断演化,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互联网+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影响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进行信息素养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期为高校管理者制定正确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案提供借鉴。
根据梳理现有文献可知,近年来针对信息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同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4个要素。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融合,各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智慧校园的建设,由原有的传统式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因此,评判信息素养能力就需要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特点着手。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更方便地表达自身需求,需要重视学生信息诉求能力,判定其能否进行自身需求的正确表述并得到快速响应。大学生每天都能接收到大量的各类数据,面临着如何获取到有用信息并对其合理利用的困惑,而只有把现有数据加以存储才能为后期分析、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体现出数据存储的价值。所以应该在信息素养评价因素中考查学生的数据储存能力。由于个体差异,各自的学习能力和对信息素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通过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不一样,使得筛选辨识有用信息的速度存在着不同,这就需要考查学生对信息定位的能力。以往高校中对全校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主要是图书馆管理人员,而由于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各专业对于信息素养能力的要求也有所差异,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成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务处、学生处、高校教师等都积极参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高低也反映出他们是否具备利用所掌握的技能获知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在评价信息素养时增加对学生专业信息把握能力的考察。
根据对国内外参考文献的梳理,结合对“互联网+”时代学生所处环境和个性特点的分析,本着系统性、适用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的构建原则,本文设计了如表 1所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1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构成。
表1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自从20世纪70年代被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提出层次分析法以来,该方法作为能够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评价过程科学合理、操作简洁,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7,8]。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应权重的计算。
根据表1中所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建立评价指标权重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初始层次结构模型
利用1-9标度法对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1-9标度的意义
从高校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中选取16个人作为专家,给他们发放问卷对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价,由专家根据表2的分值给出相应评分。根据对专家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去除5份一致性不规范的问卷结果,利用有效的11份问卷数据,进行各指标权值的计算。下面以一级指标为例,来说明该项指标的计算步骤:
构建判断矩阵A为:
(1)
将(1)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
(2)
对经归一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后,对各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特征向量w为:
(3)
将(2)式和(3)式相乘,得到AW=
(4)
根据式(3,4)计算最大特征值为:
(5)根据式(5)计算判断矩阵的一次性指标,得到:
(6)
通过查一次性指标表得RI=0.89。
由此,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为:
(7)
因为CR<0.1,所以通过一致性检验,因此一级指标对应的权重向量
(8)
本文将所反馈的专家的有效问卷数据导入yaahp V10.3软件中进行分析,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结果。
图2 一级指标——信息素养的权重
进而可得到对应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表,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信息素养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对应yaahp v10.3软件的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最终层次结构模型
表2所示的各级指标权重中,对应一级指标,信息能力占总权重的35.06%,信息道德占总权重的30.94%位列第二,而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分别占总数市场的17.88%、16.13%,位列第三、第四。根据这些权重的大小排序可知,在信息素养水平评价的一级指标中,信息能力表示大学生理解、获取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首先需要掌握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中获取到有用信息并加以利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判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取和分享各类信息。近年来,诸多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的出现反映出个别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有限,高校信息监管和信息道德教育不到位,极少数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薄弱。由此,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责任感和信息伦理意识,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习惯,高校需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开展多元化的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对应二级指标,知识产权所占的权重最高(占总权重的15.97%),作为评判信息道德水平的重要依据,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无疑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高校营造诚信的学术研究氛围,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作为测量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客观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时代的特征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互联网+教育”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设计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该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能够为高校管理者定量评价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制定合理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