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科技创新走廊发展范式研究

2022-06-30 13:48李文梅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科创走廊区域

李文梅 韩 蓄

(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0 引言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推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1]。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当前,全国各地涌现出很多富有典型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特征和代表性的科技创新实践,并在发展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经济活力,辐射并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在众多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的实践中,科技创新走廊表现尤为突出[2]。从世界来看,旧金山硅谷走廊、东京筑波走廊、伦敦剑桥走廊、波士顿地区走廊等,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全球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从国内看,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一系列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也相继涌现,成为科技创新要素及产业集聚的新型空间组织方式。和国内外成熟的创新区域比较,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总结国内外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经验,对加快建设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 研究意义

1.1 建设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需要

针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和创新需求不相同的特征,依托区域产业基础突破重点领域共性问题,把区域协同创新作为实施国家科创战略、区域战略和产业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区域创新走廊来引导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形成分工合理、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的国家科创空间格局,形成优势明显、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优化、稳定产业供应链[3],是构建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需要。

1.2 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抓手

从长三角到珠三角这广袤的东南沿海区域,需要一个新的增长极,将来或许有望新的国家中心城市在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中诞生。福建需要打造承接珠三角、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台湾的特大城市和富有竞争力的都市圈,否则无法摆脱被长三角和珠三角虹吸的命运。提升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城际城内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和融合、合理布局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推进我国东部地区形成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对福建地区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也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抓手。

1.3 提升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整体效能的重要内容

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能够促进创新资源“串珠成链”。即以福州、厦门、泉州等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基本布点,同时推动更多有条件的市县创建创新型县市,鼓励整合高新园区、产业园区,连点成线、以线带面整合优化各区域空间、平台、政策配置,推动区域间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互联互通,形成政策协同、功能融合的创新一张网协同发展格局和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带,有利于聚焦形成创新“引领极”,发挥创新发展“龙头效应”。

2 国际科技创新走廊发展典型

从世界各大湾区和重要创新中心的发展演变看,沿各类交通要道集聚创新要素并形成科技创新走廊,已经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态。例如,旧金山硅谷走廊、东京筑波走廊、伦敦剑桥走廊、波士顿地区走廊等科创廊道,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见表1)。

表1 国际科技创新走廊发展情况

2.1 旧金山硅谷走廊

旧金山湾区环绕美国西海岸,硅谷处于整个湾区核心所在,并被101公路贯穿,串联特斯拉、优步等科技创新标杆企业。旧金山硅谷走廊是最早成形的区域创新走廊,经历了矿业城市—铁路城市—科技湾区的转变,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风险投资机构参与的作用下,旧金山硅谷走廊经历孕育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4个发展阶段,逐渐发展成引领全球的高新科技创新走廊。美国加州101公路创新走廊(硅谷)借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推动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通了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创新壁垒。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业园区的设立,以知识密集和人才优势吸引了大量技术研发类企业在此聚集,硅谷地区高科技公司网络逐步形成,在经历了半导体—微型处理器—软件开发—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信息产业演化过程后,迅速发展成全球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以及高新技术创新的发源地。以科研力量雄厚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中小公司群为基础,集聚了谷歌、脸书、英特尔、特斯拉、苹果、惠普等超过1万家科技创新企业,形成了大学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体系与产业链条,引领硅谷科创廊道创新发展方向,推动创新生态演进及产业结构转型[4]。

2.2 波士顿地区走廊

美国波士顿128公路走廊将沿线多个大学、企业、科技园区及城镇串联起来,聚集了60多所高等院校和3600多家从事高技术研发、生产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是支撑波士顿科技创新的重要通道,是仅次于硅谷的世界第二大微电子中心, 也被称作“美国的高技术高速公路”[5]。波士顿地区高技术转型发展主要得益于四点:一是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及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为波士顿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和高技术人才,助力地区科技产业发展;二是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一系列巨额军事采购和税收优惠政策为波士顿地区繁荣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风险投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波士顿地区集聚大量风险投资机构,据马丁繁荣研究所2016年研究报告《全球创业城市的崛起》,波士顿风险投资位居全球第三[6];四是基础设施优越,波士顿地区拥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可辐射波士顿、剑桥、牛顿等核心城市,便利的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大量企业家和投资者涌入该地区。

2.3 伦敦剑桥走廊

英国东伦敦科技城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创新走廊,不但是世界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策源地,而且是全球先进文化和金融发展的先行者,具有技术创新、产业驱动、文化引领和资源集聚等功能。一是技术创新功能,东伦敦地区凭借地缘优势,在政府资金和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吸引谷歌、英特尔、亚马逊、高通、Facebook等世界领军高科技企业入驻,汇聚5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集聚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等顶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为一体,发挥城市国际化人才资源集聚和人才溢出优势提供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二是产业驱动功能,新技术的创造和市场化会催生新兴产业,通过重新规划建设,推动伦敦从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创新产业,提高城市和国家竞争力。三是文化引领功能,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塑造了新的商业文化。奥运会的申办让东伦敦地区兴建、改造了一大批具有现代功能的建筑,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各地的艺术家和创意设计师[7],画廊和艺术工作室越来越多,使得整座城市弥漫艺术气息。四是资源集聚功能,科技公司落户吸引了大批金融机构进入东伦敦,瞄准中小微科技企业,围绕科技巨头建起的价值链开展各类创新服务,提供资金和融资工具。

2.4 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

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呈现出以东京为辐射中心,与横滨和筑波等联动发展的空间布局发展范式,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领导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创新区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发达的金融体系、充足的人口优势及现代化的产业体系,都为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创新带内有超过150所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企业约8000家、研究机构超过800家。为缓解东京人口压力,以政府为主导形成并发展了筑波创新城。东京—筑波段以常磐自动车道和筑波快线为发展主轴,具有集聚顶级科研创新资源的功能[8]。筑波创新城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形成并发展,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大量优惠政策及科研机构和人员的投入,培育筑波大学,高等院校及研发机构积极研发先进技术,推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科学城区的发展。

3 国内科技创新走廊发展典型

随着中国高铁、城际、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地区间经济协作关系逐渐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依托分散的“创新点”,以点带面,有效发挥聚合裂变效应。目前,按区域经济规模和科技创新水平,先后初步形成以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广深港粤科技创新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为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创走廊发展范式。

3.1 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

G60科创走廊作为第一个科创走廊,通过一系列发展举措,逐步实现了1.0版本到2.0版本再到3.0版本的扩容升级,从“聚焦松江产业创新”迈向“一廊一核九城”,驱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一是着眼于“三去一降一补”,优化产业结构。松江提出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科创走廊,科创驱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利用自身资源区位优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除过剩产能、落后产能,科学规划沿线布局发展空间。二是打破地缘限制,实现区域联动,打造供给侧全要素的科学配置和自由流动的科创走廊。松江通过G60科创走廊将地域联动起来,深化“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着眼“简政放权+互联网+店小二”要义,推进“一网通办”,实现异地投资企业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一体化办理,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三是以科创为核心,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G60科创走廊推进科研院所、企业和专业化科创平台形成科技创新合力,聚焦“6+X”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通过高校发挥创新基础研究引领优势;研究机构及专业化科创平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工程,共同展现科研能力;企业负责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将基础创新转化为实用技术注入生产实践当中,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四是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支持力度。G60科创走廊依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以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升融资适配性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金融创新产品陆续推出,不断有优质上市企业精准对接科创板。五是创新发展与城市人文、生态相结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自身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引导科创企业承接自身优势产业,优化自身内部发展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诸如九科绿洲和上海科技影都等一批充满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的产业集群,实现了城市科创、人文、生态的同步推进[9]。

3.2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产业集聚溢出效应覆盖了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带动了佛山、珠海等城市积极融入科技创新走廊,取得协同发展的良好效益。从科教潜力看,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汇聚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10],拥有粤港澳大湾区mRNA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与评价一站式技术服务平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新型研发机构,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49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9家省级实验室,集聚了广州科学城、深圳高新区等重要园区。此外,拥有华为、腾讯、中兴、万科、华讯方舟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从经济实力看,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聚集众多的风投基金及金融企业,深圳、广州拥有较为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从地理区位优势看,其地处沿海开放前沿,交通条件便利,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发展腹地,拥有香港、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和航空枢纽。综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在科教潜力、金融发展和地理区位等方面有相对优势,但高精尖创新资源不足,高水平科技企业、人才及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数量较少,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产学研协同失衡,与其他科技创新走廊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3.3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杭州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策源地,依托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逐渐显现产城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雏形[11]。一是科研实力雄厚。大走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区域科研机构和人才集聚,拥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香港大学浙江科技研究院、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杭州分所等60余家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获批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国家重点实验室12家、科研院所61家、诺奖和院士工作站19家、博士后工作站22家,未来科技城、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培育和引进“国千”专家、“省千”专家600 余名。二是产业技术优势。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各大高校在碳汇、智能制造、信息、生物等专业领域具有显著的人才科研优势;产业生态各具特色,未来科技城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产业,青山湖科技城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紫金港科技城聚焦大数据云计算+科技金融产业。大走廊依托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中电海康、浙大网新等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聚焦数字经济,重点发力5G、生命科学、集成电路等产业,高端科技跑出“加速度”,区域经济持续保持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态势。三是政府服务完善。政府秉持“店小二”式的服务理念,对落户到科创大走廊的企业,明确专人或专班紧盯重点产业、紧跟重点项目。未来科技城针对入选“鲲鹏计划”的成长型科技企业,提供领导一对一联系、有问题限时解决、优先推荐项目申报、参与制定产业政策等量身定制的各种服务。区域内还建有“一站式”审批服务中心、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引入了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大走廊打造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系统。

4 启示与建议

为加快推进福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区域高质量协同创新的发展范式,借鉴世界和国内其他创新走廊的发展经验,结合福建实际,提出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建议。

4.1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是发挥自创区示范引领作用。支持福厦泉自创区带动省内其他高新区建设创新创业服务载体,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流程优质服务。二是布局建设福厦泉科技城。推动福州建设东南(福建)科学城, 打造高能级的科技创新战略区域;支持厦门建设未来科技城,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区域创新高地;支持泉州建设时空科创基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时空科创高地。三是高标准建设重大研发平台。加快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前沿交叉平台,不断提升区域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能力,整合优势资源争创国家实验室。加强省创新研究院和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器件等4家省创新实验室建设,推动在生物医药、海洋高新、柔性电子等领域创建省创新实验室。

4.2 布局建设国家级产业集群

一是布局建设新兴产业集群。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工程。二是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与成果转化重要作用。强化分类施策和靶向服务,重点打造科技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更多“瞪羚”“独角兽”企业。三是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国家和省科技创新税费优惠政策,完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四是依托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采取“园区整合”“一区多园”“合建园区”等方式加强合作,整合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和优化重点产业布局。

4.3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持续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强企业购买重大科技成果补助力度,重点推动“双一流”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二是打造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人才资源服务园等创新创业平台。三是继续打造“最多跑一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创新范式,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系统化的产业分析推进机制,培育一批高价值和核心领域专利,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4.4 深化科技创新对外交流合作

强化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福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研发及创新载体建议,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开放合作能力。推进闽台科技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在科技创新走廊布局方面建设一批闽台科技合作基地,拓展深化闽台高校合作办学,联合组建科研创新平台并开展重点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泛珠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吸引更多省外高校、科研院所优质项目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12]。

4.5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一是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协同推进创新改革试验,破除制约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二是示范带动产城融合发展。依托福州大学城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留足生态空间,推进科创走廊成为生态友好型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高地。三是优化创新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实行奖补政策,放宽异地就业人才在购房、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条件,出台购房、租房优惠政策,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环境。支持科研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12]。

猜你喜欢
科创走廊区域
神奇的走廊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分割区域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走廊上的时光
擦桌子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