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强
教学活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教和学两个方面,而教和学这两个方面的主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既独立又相互依赖,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并非孤立存在。如果要想发挥出教学的最佳的效果,就必须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主,主要是老师在教学,而学生被动的学。换句话说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是在被动学习,而非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的效率十分低下。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容易产生无效课堂。主要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敌对关系,即学生不喜欢老师,讨厌老师。第二,学生本人不想学习,但又迫于压力被迫学习。第三,学生自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很强,不需要听老师讲课。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主动在讲,但是学生没有主动学,即使学也是被迫学,这样课堂效率相对较低,无法实现教学的最佳目的。那我们怎样才能够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转变观念,打破传统
1.老师和学生的观念都得改变。传统的课堂基本上是老师在教,学生在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从自己的情况出发。而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跟着老师的步子走,缺乏主动思考。而这种模式下,老师只顾教而学生沿着老师的路子走,走着走着,学生也就跟丢啦,更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学,而老师只是一个课堂学习的引导者。
2.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应该调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一讲到底。 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无法反馈。容易出现老师讲的好,而学生根本没有听或者学会的很少。最后容易出现花费了时间而效率低下的无效课堂。所以,老师少讲,更多让学生来讲。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氛围是一种文化,良好的氛围会让人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改变自己,让参与者不知不觉的改变并付诸行动。
1.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再有一种老师在上,学生在下的紧张而压抑的环境,而应该是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老师应该放下那个威严的面容,少一些呵斥。多一些对学生生活中的关爱和课堂上的鼓励和表扬。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进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课堂的氛围更活跃更生动,更有吸引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生活需求,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课堂会更有吸引力。从而不会让学生产生厌师厌学的情况。学生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是需要老师给他们加一点调味品的,而这个调味品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好感,激发学习的动力。
3.教師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能力。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为学生呈现出一堂精彩的完美无瑕的课。这样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佩服,进而会产生一种团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无形当中。学生会愿意学主动学,并以此作为一种快乐。
三、方法得当,内生动力
1.分层教学 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对事物的感知上和学习的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对学生一概而论,更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对学生来取分层式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要求。能够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所收获。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达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小组合作 团队中激发潜能
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利用好奖励和惩罚这两种形式。惩罚适应于整个小组,这样会刺激整个小组人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惩罚的形式一定要注意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惩罚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情况。奖励重在于对个人,同时也兼顾到小组。这样有利于促使小组内部人员之间的竞争,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的这种奖惩制度会调动整个群体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习内生动力的产生。
3.分享制度 助燃学习的热情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被尊重,被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今社会的学生,尤其希望在老师面前,得到认可,特别喜欢展自己。让学生在全班,分享成功的经验,分享心理获得感。通过这种形式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同时,这种分享制度也为其他的学生提供了方法和经验的借鉴。分享制度会促使学生不断去创造,主动去学习。同时也为大家的相互学习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
总之,教无定法 ,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辩证使用。千万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够简单粗暴,机械的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的真谛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不断追求,不断完善自己,那就是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