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峰
一年一度的优质课大奖赛已落下帷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真切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带给语文学科的巨大效能,体会到了课程整合带给我们的喜悦,激励自己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己在听课活动中的思考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时必须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
语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表达的能力。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创建逼真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体验,为学生创设借助信息技术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则是比较适切的应用策略。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不断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交替循环,才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远端资源素材为教学服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进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打成一片,促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
在某老师一节语文课《致橡树》的教学中,教师制作了包括音乐、幻灯片、视频等内容在内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自顾自地一路点来,讲解過程变成一场“多媒体秀”。学生则只能随着屏幕所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没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该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全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却丝毫没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整合”成了教师的单边行为。这种技术应用方式还只是停留在整合的初级阶段,不能起到深化课程改革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在网络资源中迷航。某位老师在讲解《废墟的召唤》一课时,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并关照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多做记录,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然而,由于网站上信息量太大,学生反而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访问哪个网站,该看哪些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尽管做了记录,但始终找不到与课文的契合点,最终效果很不理想。
(2)高技术的炫耀和作秀。有的老师认为,越是采用高级的技术软件,就越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教学课件越新颖,所用图片、动画和声音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或者,有的老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的技术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在这种误解下,许多老师大力开发“精品课件”,以便在公开课上“亮相”一回,结果却导致了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失措;或者,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滥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展览会。
(3)课堂管理失控。在许多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技术问题束手无策,或者不能对学生的教学进行有效地引导。例如,在让学生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时,或者是让学生用技术分组展示学习作品时,往往是由一两个“高手”包揽一切,其他同学无所事事。再如,教师本想用一个游戏来探究课程内容,以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结果却使得学生关注游戏本身而忽略了需要探究的课程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就要求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师必须进行有效和必要的引导,提供参考网址或知识支架。②有选择地采用信息技术为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服务。③改变传统方法,实施分层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能够恰如其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说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可以取代不用科技的教师。以上是自己在听课活动中的一点总结和反思,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