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思维导图,支持幼儿园主题探究深度开展

2022-06-30 01:29莫琼华张婷
家长·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导图经验探究

莫琼华 张婷

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担负着培养学习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任。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依据,通过一个明确的主题,延伸到多领域、多区域中,促使幼儿得到全面和谐的成长。幼儿具有年龄小、思维发展不成熟的特点,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水平有限。将思维导图运用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能让幼儿的思想、学习、经验等可视化,形成有规律、有计划的学习模式,提升主题探究的活力与深度,推动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进程。本文对思维导图支持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的应用展开探讨,简述其教育作用并结合幼儿实际情况,从活动思路、知识探索、思维发展、实践创新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活动建议,以期对教师有所帮助,更好地满足不同阶段幼儿的活动体验。

一、思维导图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思维导图对幼儿成长及活动环节的作用,对其挖掘利用效果不够明显,忽略了其独有的教育优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教育,要求教师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幼儿形成理性思维,不断突破自我获得更好的成长。

第一,思维导图能帮助幼儿捋顺活动思路。主题探究活动要求幼儿围绕一个明确的探究主题不断深入知识内容,思维导图的应用能让幼儿捋顺探索思路,带着更准确的目标深入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便于其理解知识内容,进而达成学习目标。

第二,思维导图能进行经验的唤醒与重组。思维导图由一个明确的主题出发,模仿人脑思考过程,由一个点延伸到多个面,教师合理将其应用,能唤醒幼儿的已知经验;同时借助同伴分享得到经验的重组,形成新经验或新认知,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及学习兴趣,提升问题解决的速度,让其在导图的引领下把控活动环节,形成深度挖掘的意识。

第三,思维导图能增强幼儿分类归纳意识。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经验展开详细地分析,排除已知、未知、干扰、已解决等元素。思维导图能让幼儿合理规划知识内容,让其形成较强的逻辑条理性,形成“全面观察、全面总结”的学习品质,突破活动中的局限性,推动幼儿核心素养的提升。

第四,思维导图能满足幼儿个性化成长。主题探究活动中,能让幼儿从多个方面展开探究学习,教师利用导图的开放性,满足幼儿的多种需求,让其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形成个性化的成长,在实践探究中大胆想象、积极创造,进而获得全新的学习、生活经验,更加积极地投入活动。

二、思维导图在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策略

思维导图也被称为“思维地图”,在幼儿园主题探索活动中应用,主要将图片之间相互连接,进而形成具有关联性的思想与环节,让幼儿更加直观、清晰地获得学习经验,进而调动对知识内容的探索兴趣,以提升活动整体的质量,促使幼儿身心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接下来,笔者从探索思路、内容挖掘、分类归纳、个性发展几个角度出发,结合案例展开详细探讨,提出几点活动建议。

(一)捋顺思路,便于理解,强化兴趣

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要求幼儿能在趣味主题的带动下,不断深入,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获得丰厚的知识经验。以小班幼儿为例,该阶段幼儿大多数是直觉形象思维,以无意识记为主,对感兴趣、印象强烈的事情容易记住。因此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展开活动时,通过图片讲解的方式,能快速地帮助幼儿捋顺各个知识间的关联性,形成学习可视化,对主题活动、探索兴趣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以小班主题活动“秋天的秘密”为例,该活动目标为“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准确地用语言讲述看到的秋天,知道秋天是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在运用思维导图展开活动时,教师可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细化主题活动内容。活动开始前,教师向幼儿提问:“‘秋天姐姐’到了,你们有看到‘秋天姐姐’吗?她长什么样子?她在哪?”鼓励幼儿用语言讲述或动作表述、涂鸦表征,以录音、视频、文字帮助幼儿记录下来。教师可为幼儿投放思维导图来回顾和梳理幼儿碎片化的发现,如金黄色的水稻、掉落的树叶、红彤彤的柿子树……在幼儿讨论结束后,教师继续询问:“看这些图片,你发现了哪些现象?和夏天、春天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展开对比学习,一边讨论一边讲述“秋天”的独有特征。在幼儿讲述完观察到的答案后,教师可为幼儿播放导图的第二层,分别是“秋收的农民”与“扫地落叶的环卫工人”,再一次询问幼儿:“都是秋天的季节,城市和农村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有幼儿意识到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秋天姐姐”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后,教师将两个层次在此整合,对幼儿讲到:“我们经历了春天、夏天,而秋天是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请大家穿好衣帽,一起去外面寻找‘秋天姐姐’!”在导图与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发现了,“秋天是金黄色的,树叶和小草都变成黄色了;秋天是凉爽的,小鸟们都飞到了更暖和的地方”。

活动中,小班幼儿能力有限、逻辑思维不清晰,无法准确讲述有关秋天的讯息。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时,先出示了探究主题,强调了“秋天”的独有特点,并引导幼儿结合春夏对比;随后教师在导图的第二层次中,细化了不同情境中的秋天,讓幼儿找相同与不同。最终,教师将两个层次整合,回归到第一层次中,利用户外探索让幼儿有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关注自然生活中的秋天,在导图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向主题活动递进。

(二)唤醒经验,深度挖掘,推进活动

在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中,需要幼儿调已有的学习、知识经验,进而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以保证主题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以中班为例,该阶段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对陌生的领域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在教师及外界环境的引导下,能自主深入知识内容,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推进主题探究活动时,可以注重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促使幼儿向更深层次的知识挖掘,进而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以中班主题探究活动“神奇的大自然”为例,该活动目标为“了解自然中不同的生物,观察并探索植物的成长环境,萌生对自然的活动的探索欲望。”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活动时,可以先利用导图的开放性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如在活动开始时,教师为幼儿播放他们所熟悉的自然环境:大树与小草、花坛、种植园、昆虫,并发出疑问:这些植物你都在哪里看过?它们有什么样的特征?快速激活幼儿的热情,并引导幼儿大胆地展开讨论。在幼儿讨论结束后,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引出活动主题——大自然,并抛出第二层次的问题:大树和小草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花坛中都有哪些花朵?种植园中有什么植物?昆虫们的家在哪里?利用导图引导幼儿深度思考,寻找有关自然环境的答案。随后,教师对幼儿讲道:“请小朋友们带着自己想要探索的问题,走进户外环境中,看看大自然中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随后,在幼儿的自主探索与观察中,完成了思维导图的第三个部分:大树和小草需要很多的土、阳光、水分;花坛里有各种不同的花;种植园中有经常吃的蔬菜;昆虫住在叶子上、土壤里、石头缝中。

活动中,教师在探究开始前,利用思维导图唤醒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并延伸出了活动主题“大自然”。在此基础上,教师抛出了问题,让幼儿思考不同生物、植物的生活环境,利用导图引导幼儿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最后,教师给予幼儿观察、探索的空间,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经验观察自然环境,在观察分析中一同完成了思维导图的第三个层次。这一过程不仅仅唤醒了幼儿的已有经验,还提高了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表达能力,激活了幼儿对知识内容的探索兴趣,提升主题活动的整体质量。

(三)分类归纳,发散思维,突破局限

幼儿具有好奇心重、探索欲强的特点,在平日的学习与生活中常常询问教师及家长“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尤其在大班幼儿身上,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阶段,他们迫不及待地了解一切陌生的事物,愿意用图画或符号表现学习过程,并且能很好地抓住事物的一些特征和联系,进行初步的分类和整合。因此,在运用思维导图开展主题探究时,教师可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利用主题的分类、归纳特点,让幼儿学会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考虑事情,突破以往探究活动的局限性,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其理性地梳理开展过程,促使其智力得到成长与发展。

以大班主题活动“石头可以做什么?”为例,该活动目标为“发现石头在生活中的妙用,做出自己理想中的作品,能大胆地创造全新的物品。”由于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较强,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展开活动时,可直接点题。如教师提问:“石头在生活中很常见,你们知道石头能做哪些事情吗?有什么创意的物品吗?”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幼儿讨论结束后,教师可播放一些画面:石头上画画、石头拼接出来的画、石头做的工艺品,以丰富幼儿的认知。随后,教师出示思维导图的第二个层次,分别是: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首先,在“是什么”环节中,教师询问幼儿问题:“你在屏幕中看到了什么?他们都是什么?由什么做出来的?”引导幼儿展开初步思考;在第二个环节“做什么”中,询问幼儿:“石头有各种各样的形态,能做出多种趣味性的艺术品,你们想做什么?”利用问题让幼儿发散思维大胆想象,构建自己理想中的作品;在“怎么做”环节中询问幼儿:“大家都想好了自己想做什么,你们需要什么道具?要怎么做出来?”让幼儿学会突破自己的固有思维,在脑海中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考虑,制订完整的探究活动计划,将思维导图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大班幼儿有计划、有目的、有条理地总结、分类、归纳,建立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分析了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年龄特点出发,选择了具有趣味性的思维导图,直接将导图内容分为“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部分,让幼儿逻辑清晰地展开分析和讲述,从笼统的概念逐渐演变成清晰的思路,提高幼儿总结、分类、归纳能力,快速扩散思维想法,让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我、突破自我、发展自我,得到更具创新性的成长与发展。

(四)个性引导,实践创新,想象创造

思维导图能充分体现幼儿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张扬,充分体现个体思维的多样性。以往应用思维导图时,常常是教师出示导图,幼儿顺着导图中的思路展开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活动时,教师可加强对幼儿的个性引导,让幼儿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发展其实践创新能力,激发自身想象创造意识,形成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的学习品质。以大班绘本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为例,该活动目标为“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讲述‘地板下老鼠一家的生活’,并学会自己绘制全新的思维导图。”在主题探究活动初始阶段时,教师与幼儿一同探讨故事内容,在师幼之间的分析、讨论总结中了解了“爷爷是怎么将一块小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扣子;了解地板下的老鼠一家,是怎样用小毯子的废料装饰了自己的家;了解到物品是可以多次利用的。”在故事閱读结束后,教师可询问幼儿:你们在故事中都有哪些感悟?获得了什么样的体会?老鼠一家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自主总结故事情节。在幼儿讲述完对故事情节的感想后,教师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绘画的方式画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思维导图。这一案例中,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直接将导图内容呈现在幼儿眼前,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分析,自主绘制一份“独一无二”的思维导图,达成强化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虽然幼儿阅读的故事是一样的,但是每名幼儿对内容理解不同,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幼儿会融入自己的想法与观点,通过自制导图让其形成一个再记忆与再学习的过程,促使幼儿在动手动脑中产生全新的创意,发展幼儿的实践创新及想象创作能力,为主题探究活动注入全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在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中的运用,对教师、幼儿、活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思维导图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使用发散性的思维引导幼儿思考,促使其学会自主积累学习经验,对知识内容深度探索与挖掘,不断突破已有经验,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大胆创造、大胆想象,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大脑的潜能。幼儿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导图,不断提升幼儿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构建更高质的主题探究活动。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导图经验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