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
美是一门艺术,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均有体现,就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了本质的改变,不仅仅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还需兼顾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为了辅助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发挥良好的教学能力,深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如何借助现有的课堂文本进行审美素养的提升,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探讨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初中语文学生审美素養的内涵以及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原则,提出几项相关的培养策略,旨在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初中语文学生审美素养的内涵
现阶段,我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落实一直在进行中,中学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素质教育,德育和美育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美育重点就是本文所说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学生必备的一项素质,只有审美素养有了本质的提升,学生在发现美、探索美的道路上才能更加具备积极性和追求,中学语文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旨在通过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提升学生内心对美的感受的敏感程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以此唤醒学生心中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从四个方面铺陈开来,一是情感教育,通过发现美的眼睛看待身边的事物和问题,提升学生个人审美情趣的层次;二是智慧教育,通过新的美学空间的激发和探索,使学生拥有发现美、学习美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品德教育,通过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追求,对生活有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四是价值教育,这里的价值重点在于人生价值、生命价值,提升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确认,为了发挥自己的价值而更努力地学习和生活。
二、初中语文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原则
(一)丰富性
语文学科贯穿了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整个学段,是从古至今的人类智慧的缩影,中学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教育的时候,传道授业解惑之时,不仅要传播普及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更要从文化自信和民族信仰的角度发挥语文学科的价值和作用。想要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审美素养的培养方式,首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丰富性原则,在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融合和考虑,发挥语文学科的“海纳百川”的优势,丰富教学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初中语文教师需对语文学科知识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进行一定的了解,从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上面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以各个领域的知识穿插和知识涉猎帮助学生了解更为全面的语文学科生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二)递进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实施美育的新课改教学目标更为贴切,语文学科本身即拥有高度的美感和美学内涵,然而,审美教育并不是一个速成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审美教育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应该是细水长流,耳濡目染的过程。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形成发现美—接受美—热爱美的审美能力的层级递进,这也是初中语文学科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培养的原则之一,即递进性原则。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能力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发现美的意识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美的认识和辨析,能发现不同的美的形式,而后接受美的多样性,最后形成热爱美,持续发现美的习惯,对学生来说习惯一旦形成,是学习生涯的一大宝藏和财富,会陪伴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形成长久性的影响。
(三)层次性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包含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维度,首先,要从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出发,审美这个词虽然比较抽象,却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审美教育来源于一定的专业知识理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很多时候会经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需要语文教师对审美教育有充分的个人把控。其次,在面对升学压力的语文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追寻语文学习中的“真善美”,用心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人性之美”“文章之美”“自然之美”,创造一个富有美感和想象力的语文学习空间。最后,在学习和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成长,将审美元素充分融入语文课堂。
三、初中语文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
(一)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美
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媒体教学已经十分常见了,由于现代化的媒体设备的出现,语文教学的形式也不断创新和发展,结合了多媒体教学工具,让语文学科教学的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枯燥的文章阅读已经成为过去式,媒体教学的好处在于将文字更加直观地以图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媒体教学的形式虽然是十分新颖的,但依旧不能脱离语文教师的板书,通过板书和媒体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在脑海中的联想记忆更加形象化,发现语文学科的内涵和文字之美。在学习《木兰诗》时,语文教师可以对诗中的画面进行视听结合,《花木兰》电影中有很多画面构图和情节构图,是对诗中的语句有所还原的。比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有草地中两只兔子跑动的情景,可以结合影音,图像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木兰诗》中的保家卫国、父女亲情时更加的生动和形象。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语文教师可以用《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帮助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语文学科课堂的学习形式,也对语文教师的课堂内容进行了扩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需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将多样化的媒体教学应用到实际中,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美的学习氛围。
(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是十分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几项学习内容就是古诗词、现代课文鉴赏阅读这两项,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对新的知识和内容的学习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难免会对学习内容有错误的认知和理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及时观察和发现学生的疑惑,通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再现教学法,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理解并给予方向性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想要传达的美的感觉。在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时,首先,语文教师需让学生在心里进行课文的默读,感受白求恩事迹给人带来的震撼,借助这篇课文,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和价值可以上升到如何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抗日英雄的事迹,与白求恩的事迹进行关联和对比,找出抗日英雄事迹中与白求恩的事迹中重合的部分,发挥学生的感受联想,最终,号召学生向白求恩学习,结合现有的国际国内局势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三)朗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美
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写作和朗读是学生最常应用的两种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水平。朗读教学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道路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任何一种阅读方式都可以实现文章内容的了解和感知,但是,朗读教学这一文章内容了解形式更加生动形象,之所以说朗读教学的文章形式更为生动和形象,是因为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声音的语音语调的变化,直观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语气的抑扬顿挫,彷佛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周边环境。在学习《黄河颂》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以齐读和个人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语文教师在齐读前需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掌握文章的内容,而后带领学生进行整体齐读,齐读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朗读音调,可以在重点处进行强调和标注,在完成齐读后,挑选其中的句子进行重点朗读,对文章的感情分析和教学分析完成后,可以挑选几名学生进行分段落朗读,再次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气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语音语调之美。朗读教学有许多作用,首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检测,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进行针对性的表扬和弥补,其次,对学生的朗读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改正和调整,也能发现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是否体会到了文字和文本的魅力,最后,对学生领悟美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提高训练。
(四)形象教学,引导学生追求美
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养的培养,不仅仅要通过文字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的情感价值,更需要通过文章内容中的形象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要求,形成更高的信念价值。审美能力的提升包括对审美形象的理解和审美感情的培养,在提升审美形象的理解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形象进行多方面的解析。从思想层面感受人物形象的思想高度,从事迹层面感受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语文教师需通过对教材的全面解读,筛选一定的符合提高学生审美形象理解能力的人物形象或美好事物,通过这些激发学生对美好形象的向往之情,在今后的学习中,用“发现美”的眼睛看待和理解事物,形成属于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中形象的提炼引导学生重点抓取人物和場景的形象特点。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鲁迅先生通过对儿时的两大学习场景的回忆和描写,再现童年、少年无忧无虑的时光,从而反面批判封建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限制和毒害。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儿时,小学时代的学习场景,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形成形象上的对比,引导学生勇于发言和讨论,认识到儿时的童趣,也告诫学生永远要保持内心纯真对学习和生活的愿景,领悟到鲁迅先生对学习和儿童教育的关心和人文情怀,从而培养个人对审美价值的追求。
(五)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学科的实践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实践方式和实践机会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大版块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不仅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还要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美、传播美,将审美素养融入自己根深蒂固的血脉。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为学生创造美、传播美提供一定的平台。第一种形式,语文教师组织班内或年级的写作比赛,可以定期组织写作比赛或写作朗读会,通过命题作文和未命题作文的两种形式,考查和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学生对文字之美的感受能力。在学习《黄河颂》《木兰诗》等文章后,可以以写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抒情散文的书写,体会抒情散文的书写形式,并将抒情散文中的语句特点和“形散而神不散”的手法进行阶段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发现自然界或身边的美好景象或美好事物。第二种形式,语文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性,让他们自行进行话剧表演的排练,可以不定期对学科内容中存在的话剧作品进行排练和重现,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作者描写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对文章脉络更加清晰,话剧的传播性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传播美的队伍。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以用简单的话剧形式,排练《皇帝的新装》中的场面,通过一定的夸张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皇帝的心理状态和周围人的心理活动。第三种形式,语文教师组织班内或年级的演讲比赛,可以不定期组织主题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演讲过程中,不仅可以认知到学生的审美价值观,还可以测试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否具有文字之美,还可以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例如,题为《我最敬佩的人》,可以结合到《纪念白求恩》的文章等,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人物有一个更加整体的把握。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升华和概括,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用发现美的眼睛,发现语文学习中的快乐。不仅如此,还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水平,通过提高审美素养的水平,学生自己可以形成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体系,有益于后续的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来说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而且可以为高中语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点关注审美素养的培养是无可厚非的,这一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和发展性的课题,需要更多语文教学工作者一起进行探讨和发展,可以组织各个学校的语文教师交流研讨,多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沟通,为后续在审美素养的提升上更好地融入教学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希望有更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可以为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发光发热。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