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党员干部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而不可存有私心杂念,更不能“简单片面”,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感受”。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各地政府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根据当地实际和百姓需求,层层压实责任,倾心为民服务,赢得了疫情防控逐渐企稳的好成绩,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点赞。但有的地方却简单粗暴、层层加码、措施过度,使好政策落实到基层变了味、失了色,这既不利于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也不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
工作干的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反之,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靠“主观臆断”作决策,凭“想当然”抓落实,往往就会“想的简单”“做的片面”,造成“单打一”的被动局面。如有的地区只顾“外防输入”,在交通卡口层层设防,对货车司机“一刀切”劝返、擅自阻断公路运输通道,不仅导致货车司机生计受损,更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稳定和社会生产的恢复。这些简单片面的举措虽然表面上赢得了“防疫速度”,实质却输掉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温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防止层层加码”“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實为基层减负”。“层层加码”表面上看,把“不提倡”当作“不得”,看似思想重视、管理严格、标准提高,实际就是懒政怠政乱作为,把应负之责、应担之险一推了之,更置宝贵防疫资源的浪费于不顾。如此说来,办实事“简单片面”“想当然”,本质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反映出少数党员干部能力不足、态度散漫的积弊。长此以往,只会把好事办坏、实事办砸,带来“要求层层加码、落实层层注水、效果层层递减”的后果,不仅扭曲了上级防控政策的初衷,还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更破坏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待。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防疫工作干得怎么样,不是靠自己嘴上说出来的,而是在老百姓心里称出来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既要”和“又要”的关系,不可反应过度、顾此失彼,因局部影响全局。如何精准施策,以更高效率、更小代价取得成效,不仅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检测着执政者体察民心和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水平。
要让群众满意,就要在办事过程中,时时“与群众沟通”,处处“向群众汇报”,把百姓的“表情包”当成工作的“晴雨表”,让群众的牢骚话成为政策的警示钟。通过征集市民好建议和“金点子”,为城市抗疫提供智力支撑,打造货运车辆网络预约服务,落实全流程闭环管理,开通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对接平台,分派“驻场专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建立问题反馈监督机制,等等。唯有如此,变“简单片面”为“科学精准”和“到边到底”,才不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才能让物流配送少一些“肠梗阻”,让返乡归家少一些“土规定”,让城市生活多一些“烟火气”。
(作者单位:南京市政府办公厅)
责任编辑:朱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