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娇
两年前,我作为选调生被分配到淮安市涟水县涟城街道。从来“涟”600多个日日夜夜的记忆中,我采撷了深深浅浅的几个片段,并将之整理打包成再出发的序章。
打电话的“两块钱”
来到涟城街道后,我担任上庄村党总支副书记,同时在街道党政办学习材料撰写,做好会务承办、信息传达等工作。一开始觉得很新鲜,但随着业务的熟练,每天重复琐碎的工作,一段时间我感到莫名的迷茫和困惑,甚至怀疑来到基层的意义。
一天,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走进办公室,满口的涟水土话让人很难听懂。经过一番费力的沟通,我才明白,老人想为残疾的孙女办理康复救助。
“爷爷,您知道要哪些手续吗?身份证、户口本带了吗?”我问道。
“不知道……”
“那请问您知道吗?”我转头问与老人同行的年轻人。
“他是我儿子,你问他没用,耳朵有毛病,打小就听不见,我让他开三轮车带我来的。”
看着眼前的一老一少,再想想老人等待康复救助的孙女,一种难以名状的心酸油然而生。我立即打电话,向相关部门咨询办理流程,又联系了所在村的“红色代办员”,请他上门帮助老人代办。
老人连声道谢,又忽然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两塊钱,递向我说:“丫头,这是刚刚你帮我到处打电话的钱,难为你了!”
“爷爷,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怎么能要你的钱呢?”推让间,我的眼眶早已湿润。
“丫头,谢谢,谢谢……你真是个好人,好干部。”直到送至街道大门,老人还在不停地回头、拱手,重复着这几句话。
望着他渐行渐远的佝偻背影、蹒跚步伐,我陷入了沉思。也许我们每个人年少时都梦想成为改变世界的“大英雄”,到最后发现自己不过是父母口中经常念叨的“平凡人”。但社会不正是由众多平凡人组成,并在他们的努力下不断向前推动的吗?“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我们所做的一件小事,可能是帮助群众解难过坎的急事大事。
马奶奶的“小锅屋”
去年6月,上庄村启动人居环境示范点打造工作,令我困惑的是,这项既能让老百姓住得舒心,还能提升村庄整体形象的惠民工程,开展得并不顺利。我和村干部挨家挨户了解情况,为拉近距离,走访时努力用自己“蹩脚”的涟水方言和老乡交流。
村里有一位独居老人马奶奶,院子门口有两间破旧的小厨房,好几年不用了,不但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但每次要拆除,她都坚决不同意。以前村里干部去做工作,还被她用簸箕“砸出门”。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马奶奶家。刚准备看看两间小厨房,她就马上警惕地问:“你是不是也来劝我拆‘小锅屋’的?我是不可能拆的,你赶快走!”
我连忙凑近说道:“奶奶,您不记得我啦?之前村干部换届选举时,您还投过我的票呢!最近呀,我们到每家每户走访,看看大家有什么困难,帮着解决解决呢!”
“我是吃过苦的人,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已经很好了,”马奶奶这才松了一口气,“没什么困难要解决的。丫头,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这手机,孙子刚刚打视频过来,怎么都听不见声音,我不会摆弄,只能干着急。”我马上帮马奶奶拨通了视频电话,又手把手教她怎么使用。
后来,我多次到马奶奶家,渐渐地就熟络了起来。我询问马奶奶不愿拆除“小锅屋”的原因,她说以前家里条件不好,两个儿子小时候一放学就爱往里跑。现在儿孙们都在外面打工,逢年过节回趟家,就喜欢吃“小锅屋”土灶台烧的菜,自己一定要为他们守着。每次说着说着,马奶奶就会从柜子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相册,一边翻,一边和我讲她的儿孙们小时候的故事。
为此,我和村干部反复商议,决定将马奶奶家两间破旧的小厨房拆除后,为她搭建一间新的厨房,并请村里有名的老工匠重新砌土灶台。马奶奶知道这个消息后,不禁流下了眼泪,紧握着我的手说:“丫头,还是你们考虑周到啊,听你的,都听你的。”
没过几天,马奶奶的小厨房就旧貌换新颜,庭院门前还砌了花园围栏。这个消息一下子就在村里传开了,村民王大爷告诉我:“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村里瞎折腾,搞栽树种草的‘花架子’,现在看来真的是为我们老百姓做实事啊!”
马奶奶的事情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我们看来,破旧的“小锅屋”“土灶台”,其实承载着在外游子浓浓的乡愁和留守老人对儿孙们深深的思念。因此,在美化人居环境的同时,我们对上庄村传统农具、生活用品等具有历史价值的物件进行保留、收藏,留住乡村的独特风貌与乡愁记忆,这在全县集中观摩中获得了广泛好评。
现在农村有很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他们需要经济上的帮助,但更需要有人认真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和生活苦衷,给他们心灵上的温暖慰藉和精神支持。只要你真正把他们的安危冷暖和喜怒哀乐挂在心上,他们就会打心底里认可你,支持你。
顶上去的“点位长”
2020年初,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到涟城街道工作后,不时听到同事们说起抗疫期间的人和事。这些近在身边的故事,远比新闻报道来得更加鲜活,更加震撼,常常让我听得热泪盈眶,也对平凡又伟大的基层干部心生敬佩。
2022年3月初,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来了一波倒春寒,涟城“外防输入”的压力空前加大。3月29日晚,街道接到紧急通知,第二天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我负责通知街道101个检测点位的“点位长”。
“王大姐您好,刚接到通知,明早七点全员核酸检测,请您立即到点位清点物资,布置场地。”电话刚接通,我急忙说道。
“我是她的家属,她下午突发急性肠胃炎住院了……”接电话的是王大姐的家人。
我向领导汇报了王大姐的情况。王大姐年纪偏大,一个月来日夜坚守在疫情防控岗位上,身体确实吃不消。但“点位长”责任重大,一时间很难找到合适的替代人选。
事态紧急,我立即主动请缨,暂代王大姐担任小区的“点位长”。从搭建帐篷到摆放隔离栏,从张贴标识到盘点物资,从组织动员到应急处置,每个流程和环节我都仔细确认、反复考量,一直忙到凌晨两点。3月30日早晨五点半,我又早早来到点位,复盘每个细节。核酸检测开始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按照“一长八组”分工各司其职,我在微信群实时发布现场情况,尽可能减少群众等待时间。大规模筛查完成后,我又会同楼栋长开展“扫楼”行动,确保一户不漏,应检尽检。同时,对小区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安排流动组上门采样,让核酸检测既有速度,又有温度。当日,该检测点圆满完成了1212户2485人的采样任务。
晚上十点多,当我疲惫不堪地回到宿舍时,收到微信运动的提示,三万多的步数在排行榜上独占鳌头。我觉得很自豪,因为在和曾经仰望的人并肩战斗,因为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选调生下沉基层的责任担当。
近两年的基层工作和生活,让我把基层的人、事、物写入自己的生命,让我对基层有了更加全面、直观和理性的认识,让我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沉淀出了自己的“基层观”,更让我明白了扎根基层的奋斗可以生根结果,惠及他人。新时代赋予青年更崇高的使命,我将继续坚定选调之路,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奋斗。
(作者系淮安市涟水县涟城街道上庄村党总支副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