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层层加码的辨识度很高——只要是政策要求在层层传达的过程中,有增速度、加数量、扩内容、提标准等其中任意一种迹象,都可能会“喜提”这样一个统一的“身份”。而且落实得越好的,越会成为被加码的对象。
但同时,为层层加码说话的声音也存在——不层层加码,怎么体现重视?有些行为属于层层压实责任、层层明确目标,不能与层层加码画等号;如果不把考核目标定高一点,怎么对冲执行力“层层减码”问题?
客观而言,每一名干部都是“层”中人,也可能是“码”中人,谈层层加码,其实就是谈自己。
当前,在全国各地持续发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的背景下,对层层加码进行深入分析,或许能为基层减负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事实上,当我们在讨论层层加码时,关注的点并不是这个现象本身的对错。签订各类“责任状”“承诺书”、分解下达指标、增加考核验收项……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的罔顾基层实际、责任层层“甩锅”的问题本质,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