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霞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历史学科的教育地位越来越高,对高中历史的具体教学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通过合理化的教学法,促进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历史小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不仅可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明显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小故事;学科素养;策略
新课改下,核心素养对于历史课堂的教学提出相应的高要求。历史知识的学习,既与对历史事件的有效解释相关,又是对叙事性思维进行培养的重要部分。通常来说,历史小故事既是客观存有的,也能够呈现出戏剧性的情节。立足于历史事件的虚拟故事,类似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其中的人物关系虽然是虚拟的,但是所呈现出的历史空间确实是实际存在的。与此同时,所有的历史都属于当代史,其既是对久远事件的记录,也是对当前新闻事件的记录。将历史小故事渗透于高中历史的具体教学当中,可充分促进学生对历史深层次了解,从而自学能力得以提高。
一、历史小故事的选择原则
历史教师在对历史小故事进行选取时,需关注到学生自身学情,确保故事的形象性以及生动性,也应关注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情感培养,须遵循下述原则。
第一,趣味性原则。兴趣既是学生进行自学的动力,也是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就历史小故事来说,其情节较为生动,适用于讲述,再加上趣味性,就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因此,在高中历史的具体教学时,历史小故事的渗透是极其必要的,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自觉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学习观,而且还能经过情节生动的故事讲解,透过表象看本质,促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第二,指向性原则。为了达到高效教学,就需确定历史小故事的具体应用目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思考,以促使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形成浓厚兴趣,对历史事件有深层次的理解,实现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因此,在选择故事时,需关注指向性原则,也就是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需与教学主题相符合。
第三,精简性原则。历史故事通常有着丰富的情节、发展脉络、复杂的人物关系等。但是,在历史课堂的具体教学中,故事的融入目的就是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历史知识本来不是故事,因此,教师不能将课堂教学转变为故事讲述课,应确保故事的简短,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状况。
二、历史小故事回归课堂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立德”品质的培养
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当中融入小故事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既能满足高中历史的新课标实现的目标,也能培养学生的“立德”品质和历史学科素养,以促使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二)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高中历史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多,作业负担过重,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而历史小故事渗透,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分析小故事,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与表述历史的能力。小故事的运用,还能使学生充分领略杰出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以及中国文化所包含着的深厚底蕴与特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世界观。
(三)有助于弥补教材不足
新课改下,由于对于新理念和对新课标的理解存有差异,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对于教学目标和课程资源的实施开发也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需要依据教材开展教学,而且还注重辅助性资料的收集,以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与补充。教材属于教学的重要资源,主要是通过浓缩且精炼的文字进行相关历史事件的概括,较为抽象,这就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历史内容的理解。而历史小故事的融入,则能使抽象的历史知识更加直观且形象的呈现,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弥补以及历史知识的有效理解。
(四)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通过历史小故事为高中的历史教学“铸魂”的功能,使历史小故事在课堂上重现生命力。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自身的教研方式也相应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促使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和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从而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历史小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历史小故事运用于课堂引入
新课导入属于课堂首要的环节,通常有着重要作用,课堂的良好导入,对教学氛围通常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历史教师需注重导入内容的优化设计,促进学生催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不仅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又要注重其具备的诱导与启发的功效。鉴于此,教师可通过悬疑设置的小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对“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进行课堂导入的教学时,教师可运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小故事。1793年,英国国王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为乾隆庆祝生日,带了许多礼物,说服乾隆帝对海外贸易的做出的限制进行取消,促进两国市场的开拓。但由于清政府高官去大沽口迎接使团的时候,旗子上写出“英吉利贡使”,且礼物也变为“贡物”,这就使英国的使臣极其不满。接着,有发生了相应的“礼仪之争”,然后就是马戛尔尼所提出的6条建议,想要使中英两个国家的实现平等贸易,遭到乾隆帝的拒绝,而英国的平等通商的希望最终也落空了。当讲解完小故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对外贸易,中国是处在什么地位?大清国为何在英国使团访华之后的几十年就会出现衰落呢?”通过相应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探究兴趣,并实现学生思维的启发。
(二)历史小故事运用于重难点讲解
明确重点、解决难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与关键。历史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技能以及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运用,并准备多种史料,就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以及掌握相关知识点。就教学的重点来说,历史教师需注重教材的深层次的研究,对教材内容的主次进行区分,以促使學生充分掌握相关重点内容。而就教学难度来说,因为高中生自身的思维缺乏抽象性,在学习时,更多秉持着感性认识,无法很好的理解相关历史规律与现象。再加上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有着较大的时空跨度,这就使学生在实际理解时,容易出现理解错位的状况。因此,想要转变该状况,就需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以及掌握相关重难点。例如,在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开展教学时,其重难点是理解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建立,此时教师可引入小故事:汉代察举制下,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成绩,在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惟一正途。这样的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通过该小故事,学生就能对于官员的选拔具有一定的了解。
(三)历史小故事运用于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其主要就是指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概括性小结,使学生巩固与内化相关历史知识。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时,需考虑到多种因素,不仅确保总结是对于教学内容概括以及升华,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历史小故事进行总结,不仅能促使学生对于历史知识产生二次探究兴趣,而且通过寓意深刻、情节形象的故事,实现学习内容的有效巩固,并深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完成教学后,历史教师可将“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作为课堂教学的总结,以此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到北京军阀具体统治期间的事件,并将电影《1921》的片段播放给学生,其中描述了袁世凯窃取了孙中山的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在军阀的十几年,发生了二次革命战争、保法战争、保国战争、对皖战争等。由于连年战争,人民的生活不仅面临了繁重税收,而且妻儿分离的现象也是普遍现象。通过电影与小故事结合的形式,就能使学生更充分的理解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历史小故事应用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当中,可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理论知识转变成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创设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立足于统编版新教材,实现课前的高效导入、课堂的重难点突破以及课后的概括总结,从而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同时,落实核心素养。
【本文系课题:高中“历史小故事铸魂”课堂教学研究编号:GDJY -2021-A-b2018 研究成果】
参开文献:
[1]李相胜. 活用历史故事,打造高效课堂[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7):2.
[2]骞云玲. 历史小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 000(005):282-282.
[3]刘小鹏.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巧妙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