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工匠精神于中职德育体系的路径探究

2022-06-30 05:24段旭崔宝秋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产教融合工匠精神

段旭 崔宝秋

摘要:中职学校可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工匠精神于德育之中,构建“三全育人”德育工作体系,凝聚、引领工匠精神;强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共夯、共育工匠精神;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创客教育,传承工匠精神;铸牢工匠特色校园文化,积淀、弘扬工匠精神。学校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工匠精神;立德树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全育人

工匠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拥有的品质,其要求的精益求精不仅是做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高度。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在工作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更好的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面貌。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须承担起培养大国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责任。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共同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可见,厚植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行动,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

近年来,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三全育人”德育工作体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厚植工匠精神于德育工作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基于四方协同多元一体的三阶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与探索”“‘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数控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两项成果均获得辽宁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构建“三全育人”德育工作体系,凝聚、引领工匠精神

多年来,学校坚持党建领航,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建立并完善“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工作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全员育人;实施学生成长导航工程,实现贯通各阶段的全程育人;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完善全方位育人体系。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学校坚持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任务、有考核,切实将党建与德育工作、立德树人成效纳入教职员工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推动“三全育人”机制有效实施。学校先后制订了“构建‘三全育人’德育工作体系实施方案”“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三全育人’考核办法”“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成立了“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设置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等4个专项工作组,确定重点工作任务23项。学校所有部门和全部教职员工结合岗位实际制订详细的岗位清单和育人职责;实施学生成长导航计划,通过不同的载体和途径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比如,在“三全育人”德育工作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四方协同多元一体的三阶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育人机制”。“四方协同”指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四方相互配合,共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多元一体”指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突出“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丰富校园文化等系列举措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三阶”是把中职三年划分成明晰职业素养(第一学期)、内化职业素养(第二、三学期)和形成职业素养(第四、五、六学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是有机融合的过程,也是逐渐把隐性职业素养显性化、课程化的过程。

二、强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共夯、共育工匠精神

学校依托“锦州市临港产业校企联盟”,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以“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同体”等方式,推动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积极推进“1+X”证书和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夯、共育工匠精神,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校企共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以及树立安全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传承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中,将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校企共同修订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原有的德育课程调整为思政课程体系,在不同学段增设“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等课程,统筹推进思政课内容建设;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为基础,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二)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能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比赛规程、顶岗职业技能培训等,构建“岗位认知实习—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跟岗(生产性)实训—校内轮岗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五个能力模块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五个能力模块的阶梯式实践教学培养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懂专业、三年能顶岗”的“三阶梯”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满足社会需求。

(三)校企共创“师傅”团队

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教学创新团队,使之成为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向学生展示“技能成才”“技能成功”的案例,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技术技能,使工匠精神由抽象概念变为现实行动。校企共同开展“名师工作坊”承建工作,围绕岗位需求培养高技能人才,融合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由技能大师“带教带练”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教带练”参训班级(或学生),实现前置化工匠式人才专项培养。

学校深化校企协同机制,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开展教师进企业的实践活动,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邀请辽宁省数控专业的专家、优秀毕业生、企业技术能手加入培养团队,开展驻校指导、现场讲座;与锦州新锦化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师傅”团队,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共同设计培训体系,优选培训课程和培训“师傅”团队,开展高质量技能培训,做到“学练融合、训战结合”,促进学生技能升级,实现岗位赋能,为学生职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以便更好地服务企业和促进社会发展;与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师傅”团队,带领学生通过创客空间开展技术服务项目,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四)校企共建教学资源

1.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数控车床加工精品课程,结合实训基地的数控生产设备,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轴类、套类、成型面类、螺纹类、综合类零件加工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超星云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微课、微视频等媒体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需要,以企业需求为教学实施提供依据。

2.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生学习和工作过程相融合

学校将校内实训基地打造成学生实习顶岗创业基地、社会服务基地、技能大赛鉴定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基地。例如,在实训基地的车间走廊悬挂企业优秀员工的事迹和相关标语的展板,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为实训基地进行职业体验的中小学生进行操作示范讲解,让学生感受工人技师的职业价值;依托实训基地,以职业岗位为牵引、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技能大赛为依托,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通过轮岗、顶岗实训,真正体验产品的生产过程,提升职业技能,形成职业规范行为,使实训基地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阵地。

(五)校企共建实训方案

专业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实训,每名“师傅”负责带6名“徒弟”,形成师徒关系并“手把手”传授,“师傅”每日负责指导、考核、评价本组“徒弟”,按照企业生产标准考核“徒弟”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按职业标准考核“徒弟”的职业素养。实训后期,校企共同评选出综合成绩最好的学生,其“师傅”也会被评为“最好师傅”。这种评价方法促进“师傅”带学生实训的热情和兴趣,也使“徒弟”逐渐具备工匠精神。

(六)校企共同参与评价考核

学校结合“1+X”证书制度,与企业共同制订各个专业的技能考核标准,建立由学校、企业、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中,企业专家考核侧重于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行为。平时,学校和企业定期开展全校范围内的专业技能大赛,要求学生全部参加,切实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发展。为保障考评效果,学校修订并完善了“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师管理办法”“校内指导教师、企业带徒师傅选拔办法及工作职责”“校内指导教师、企业带徒师傅激励及考核制度”等。

三、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创客教育,传承工匠精神

(一)以劳动教育传承工匠精神

学校全面推进和落实劳动教育,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设劳动教育周,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课程实施优先、知行合一主导的劳动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和综合育人功能,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

(二)以创新创客教育培育工匠精神

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有效利用政府财政支撑,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依托创客空间及省级汽车创新平台,聚焦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工匠精神的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以职业岗位为牵引、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以未来创新创业为目标,开设具有四大骨干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学校充分发挥临港产业职教联盟的作用,积极推进与锦州本地企业的合作,开展校企对接会,达成合作意向;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讲述创业经历、分享创业经验,以传播企业文化;积极为企业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支持,实现专业为产业服务的突破。学校通过师生共研、校企共创,将创新创客教育与课程、岗位、技能大赛、项目研学、实践创造及服务相融合,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以“学技能、长本领”为中心,实现在乐趣中学懂弄通、在竞赛中锻炼提升、在创新中成长成熟,使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和创客能力的准职业人,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多元發展奠基,也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筑牢特色校园文化,积淀、弘扬工匠精神

(一)丰富校园文化,积淀工匠精神

学校树立文化立校、文化兴校的理念,以工匠精神培育人才,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思想深入人心。

学校遵循“整体设计,逐步深入,打造精品,和谐统一”的原则,实现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并举,统筹协调办学行为,精耕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内涵,重新确立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内涵,提炼特色文化精髓。一方面,引进行业标准、企业生产流程、安全操作规程、技术规范、专业工种操作流程等,营造企业氛围;另一方面,营造以大国工匠、中职学生公约、励志名言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氛围。此外,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活动,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进校园开展讲座,组织太极拳、大合唱等团体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态度、职业素养、道德品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淀工匠精神。

(二)树立良好班风,弘扬工匠精神

学校创设“立德立行立言,匠心匠艺匠成”的育人方略,把“培育健全人格和工匠精神,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作为核心理念。例如,以德育体系为核心,设计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内容具有时代性的班级活动,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能力训练,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其中,德育能力体系可概括为“3个层次”“14个能力点”。“3个层次”即匠心、匠艺、匠成;“14个能力点”即弘扬家国情怀、良好适应能力、文明行为习惯、阳光自信形象,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按章办事的规则意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创新创造的开拓意识,踏实勤奋的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坚持顽强的意志,忠诚敬业的岗位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

学校提倡的“匠心、匠艺、匠成”存在着从低到高、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建构了“认识理解—实践练习—反复练习—体验提升—自觉完善—再实践—再完善”匠人培养体系,从认知到固化再到内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此外,学校将班风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注重班级、寝室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在各类活动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例如,开展“机电工匠之星”评选活动和“五个一(即写一手漂亮楷书、唱一首励志歌曲、练一套健身太极、学一项立身技能、做一名文明学子)”素养工程评选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弘扬工匠精神。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中职学校应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德育工作的抓手,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东.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05).

[2]任传威,段旭,赵美娇等.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方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5).

[3]王灵.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教师,2021(36).

作者简介:段旭,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讲师。崔宝秋,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教授。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产教融合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