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
有种精神,在华夏大地传颂数千年,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则不匮的劳动精神;有种文化,在燕京大地延续数十年,那是工人阶级不怕吃苦、建设北京的工业文化。
五一前夕,当笔者再次走进北京东南郊准备改造中的“北京东郊工业(原北京焦化厂)遗址公园”时,已看不到昔日工厂川流不息的拉罐车流和工人人潮,看不到那高高的、长长的红砖围墙,也听不到往日机器的轰鸣声……
凝望着眼前这片已荒凉多年的工厂……唯见那高耸入云的烟囱而今依然矗立着,那环环相扣的炼焦炉已挂满尘埃,那高大而巍峨的冷却塔似不失当年风采,那宽敞的厂房、车间、更衣室里还挂着已破落不堪往日职工用过的水壶、工作服和安全帽……这里的一切,似乎在叙说着其昨日曾有过的火热和辉煌,曾肩负着首都供气的神圣使命……
提起北京炼焦化学厂,对老北京人来讲习惯称其为“焦化厂”,在记忆深处有着许多割舍不掉的情节。它头顶一连串光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工程、中国最大炼焦化学厂、首都主要能源供给基地……它的存在,为改变千家万户生活立下不朽功勋。六十四年前,它的建成,第一次将人工煤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市区,“三大一海”(大会堂、大使馆、大饭店,中南海)等重要单位成为了第一批煤气用户;它的存在,逐渐让老北京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用上煤气,结束北京没有煤气的历史。
2006 年,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它光荣关闭停产……而今它作为北京的工业符号,引来了人们在“工业遗产”层面的更多关注和回忆。
有人形象比喻说,“1958 年北焦为首都环保而建,2006 年北焦又因首都环保而停。”这或许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进程的历史文化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北平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改名北京。从1950 年5 月31 日起,北京先后在几个区作为试点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解决了各区人民急需解决的福利问题。随着社会逐步稳定,首都提出为中央、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三为”市政建设方针。1953 年6 月15 日随着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北京市加速推进“一化三改”,提出北京“应当也必须是一个大工业的城市”。1953 年9 月北京市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而迎来了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时期。根据1953 年北京《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中记载,在城市功能分区方面提出“在东部、南部、西部及东北部等发展相应的工业区。”又据《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要点(1954—1957 年)》中记载,“一五”时期,在东北郊工业区和东郊工业区新建了一批工业项目,北京逐渐形成完整的工业布局。1958 年5 月3 日,中共北京市委在《关于北京市工业发展问题向中央的报告》提出,“争取在十年内根本改变首都工业的落后面貌,赶上天津”。1958 年8月根据中央作出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北京市城市布局上强调“分散集团式”布局,提出“在广大郊区发展工业”的思想。北京市“二五”计划期间提出七个方面的发展重点,其中有一个重点是“发展综合利用煤的工业”。根据《北京市1958—1962 年城市建设纲要》中记载,“在东南郊垡头建设一个化学工业区。”伴随着北京郊区工业建设掀起高潮,东南郊开始新建煤炭炼焦化学厂,这就是后来北京人熟悉的“北京焦化厂”。
从1958 年起,北京东郊工业建设掀起了新高潮。据统计,通惠河两岸工业区原有工厂44 个,1958 年新建15 个工厂,其中包括塑料厂、电机厂、轴承厂、第二制药厂、小氮肥厂等化学和机械的基本工业。同一时间,东南郊开始新建炼焦化学厂,同时新建电解铝厂和轮胎厂,以逐步形成“东南郊化学工业区”的工业发展布局。
“炼焦化学厂竣工了!”“北京市民要换气了!”
……
1959 年国庆节前夕,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工程,中国最大炼焦化学厂竣工的消息,通过电台刹那间传遍大江南北,烧了几辈子柴火或煤的北京市民将逐渐用上煤气,大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喜悦心情难以言表。
首任厂长李霄路老人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时回忆说,当年推出第一炉焦炭时他坐在焦炉前,看着通红的焦炭从炉子里出来,到熄焦车上,再进入熄焦塔、晒焦台、分焦车间,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老人望着墙上挂着的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视察焦化厂照片自豪地说,“从1959 年11 月18 日第一座焦炉投产后,让首都彻底摘掉了燃料结构落后的帽子,为改善首都环境作出了贡献。”
据悉,投产初期,因焦炉少,煤气只是输送到城内重要单位。到二十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焦化厂陆续又建三座新焦炉,日供城市煤气可达80 万立方米。很多工厂和数十万户家庭用上煤气。与此同时,煤气的生产也促进了北京供热管网的建设,首都大气环境也随之改善。
老北京人都知道,用煤气的年代,焦化厂因煤气而驰名,也因煤气承担巨大的责任和压力。经过不断扩建,到二十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共建有6 台焦炉、20 台煤气发生炉、1 座任丘天然气进京门站,供应北京几十万户居民、几千个机关、单位和几十个工厂的生活、生产用气,取代了北京上百万个小煤球炉、小蜂窝煤炉,煤气成为那时北京清洁方便燃料。有了煤气,用上了,就不能断气,这是社会责任。几十年来,这里的几代干部、职工心里头都明白:民生无小事,纵有天大困难,必须保证首都煤气生产和供应,不让市民无气可用。
从首台炼焦炉推出了第一炉焦炭到停产搬迁转型,历经数十年发展,共为首都输送商品煤气148 亿立方米,替代燃煤2000 多万吨。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进程中,焦化厂也发展成为国内最大商品焦炭供应和出口基地,年产焦炭200 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7%,焦炭也曾出口至欧洲、北美、南美,出口量占全国6.9%,同时还生产30 多种其它化工产品。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它真正见证了首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
“7 月15 日上午10 点,随着最后一炉焦炭缓缓出炉,1959 年投产、历经47 载风雨未停工一天的北京炼焦化学厂拉开了关停的序幕……”这是2006 年7月中旬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的一则消息。
停产关闭,对几千名“北焦人”来说,有着说不出的滋味,而对首都市民来讲,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就在7 月15 日宣布关停那天,时任北京焦化厂厂长的张希文充满感慨地向中外记者说,焦化厂为环保而建,但时过几十年,老厂技术已落后,加之北京城区扩张后东郊已是城区,焦化厂最终完成历史使命。风风雨雨几十年,经过几代焦化厂职工的共同努力,其实,焦化厂周围已是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厂里的学校、医院、公园、住宅一应俱全,邻居也是工友,这里已属焦化人的家了。如今家大门对他们关闭了,职工们难免有说不出的滋味。
那时,媒体一些文章曾记叙了当时情景:7 月15日宣布开始关停后,此后时间,将开始一系列复杂的停产程序,直至最后一颗螺丝被安全地拆卸下来。上午9 点30 分,在停产仪式现场,焦化厂历史最久的一号炼焦炉,庞大的机器吸引了许多中外记者眼球,时任厂长张希文走上炼焦炉推焦台,缓缓推动最后一炉焦炭出炉。之后,机车汽笛长鸣,红红的焦炭在熄焦塔下冒出团团白色的蒸汽,几乎把整个1 号炉全部遮盖住。这标志着有47 年历史的北京焦化厂正式停产,百余名老职工便忙于拍照留念。在场老职工、原炼焦分厂厂长李桂树禁不住潸然泪下,“一建厂我就来这里工作,心里很舍不得。”而69 岁老职工张庆荣留下了热泪告诉在场记者们,“1958 年建厂时候我来这里工作,厂子要拆,心里舍不得。”
据当时环保部门评估,焦化厂停产后,每年可为北京减煤耗296 万吨,减废气排放量43.33 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17 吨、烟尘排放量64 吨。
2006 年8 月29 日上午,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岐山来到北京焦化厂就搬迁工作进行调研。王岐山观看了焦炭生产过程示意图之后,与那时正在做设备搬迁准备工作的炼焦工人亲切攀谈起来,他拉着炼焦一线老工人朱小华的手说,“我们今天来就是向大家表示敬意和感激之情,谢谢你们,焦化厂的广大干部职工为北京的发展,为北京创造优美环境是作出了贡献和牺牲的。焦化厂的停产搬迁是北京建设优美环境的重大举措,请大家相信,市委、市政府一定高度重视职工的安置分流工作,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王岐山指出,第一阶段的工作是成功的,保证了安全关闭、职工稳定。为“安全稳定”这四个字,我们的各级干部和广大职工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王岐山强调,工人阶级讲奉献,最具牺牲精神,是最可爱的人。
是啊!“工人阶级讲奉献,最具牺牲精神,是最可爱的人”。虽说每个人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旧日情怀,但这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规律。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一些事物总会被新事物所取代,这是历史必然。往日焦化厂开创城市煤气化事业的先河,曾为首都环境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天为了“绿色奥运”而停产搬迁转型。在共和国建设历史上,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工人阶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历史会永远记着他们的光荣足迹。
而今,厂里几千名职工已得到合理安置。有的选择提前内退,有的选择自谋职业,有的分流到其它行业,有的选择去唐山新厂再次创业……他们再一次为首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天然气进京,但是,人们不会忘记其曾经作过的历史性贡献。
人可以搬走,机器可以拍卖,可搬不走的厂房和设备难道只能爆破拆除变为固体垃圾吗?
对于焦化厂厂房设备的拆与留提到了北京市议事日程。从2006 年7 月15 日焦化厂全部停产到2008 年底完成搬迁,那片红砖围墙、银灰大门没了,焦化厂厂房内成了鸟儿避风雨的家园,一些墙壁上的挂设物品依旧藏着焦化厂半个世纪的历史。
其实,早在2003 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就通过了《下塔吉尔宪章》,到2005 年底共有22 个国家的34 处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么,北京炼焦化学厂能不能也列入保护名录进行工业遗产文化的保护呢?2007 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共计50 余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北京焦化厂工业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了6 件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认为,应对北京焦化厂工业遗产资源进行保护和再利用。而北京焦化厂干部职工对该厂情感认同强烈,希望保护工业遗产。不久,北京市规划委组织专家、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现场踏勘、组织研讨会议,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后,提出了应坚持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必须保护、一定利用的原则,认为其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突出地区特色风貌,形成多样化的城市形象,丰富“人文奥运”及历史文化名城内涵,这也完全符合国际上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原则。
2007 年2 月,北京市规划委致函北京焦化厂要求暂停拆除工作,这一举措为焦化厂的抢救性保护奠定了基础。不久,北京市规划委会同北京市国土局面向全球范围公开征集北京焦化厂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案。不仅涉及土地功能转换、城市空间再塑、城市综合开发等问题,还统筹考虑到规划地铁7号线车辆段设计及其综合开发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环境修复等许多方面。有来自12 个国家和地区的50 家应征申请人递交了申请文件。通过严格资格评审,选取6 家应征申请人参加规划方案征集活动。2008 年10 月10 日至24 日,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对社会公众公开展示了入选的6 家应征申请人提交的规划方案,评审出了一等奖方案,以此为基础吸收各方案优点开展方案综合等工作。根据综合方案,原北京焦化厂用地规划为地铁车辆段和综合开发区等三个区域,其中工业旧址园呈“T”字型,位于规划用地的东部,总用地约54 公顷集中体现北京焦化厂工业风貌、工艺技术的核心区域,有52 项工业建构筑物、工业设备通过功能置换等多种方式集中保留在该区域,其余42 项工业建构筑物、工业设备可与周边的土地开发、环境建设相结合予以改造利用,通过保留历史符号的方式丰富地域的历史记忆。
根据初步方案,工业遗址公园园区设计则由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崔凯执笔,将工业焦化炉、炼焦塔、传输带等工业遗存作为大地景观小品。在遗址公园整体规划上,园区内以“一轴一环、多点多脉”作为规划结构。“一轴”即为工业历史展示轴,最大程度地展现历史原貌,以厂区工业流水线为痕迹,形成特色的工业旧址游览环线;“多点”则围绕园区内特色工业旧址展开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景观空间;“多脉”为链接旧址公园与城市、历史与现代的绿色渗透景观脉络。焦化厂地块将打造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区、区域性的商业中心、特色鲜明的工业遗址公园。
而今,焦化厂原地块上建设的燕保祈东家园安置房2017 年正式入住,首次迎来新居民。而崔恺执笔设计的燕保北焦家园公租房也已经入住,采取“大开放”又有“小围合”,每几栋楼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楼群四合院。2014 年伴随地铁7 号线开通,焦化厂车辆段建成投用。引人注目的那“T”形的焦化厂剩余老厂区正在打造为遗址公园,目前遗址公园北区已先行加固和改造,未来有望引入文创等新业态。
相信,伴随着周边大柳树沟绿色的景观河道、人民日报社动漫产业园、北京中医院垡头院区的建设,往日的焦化厂正在形成涵盖教育、医疗、商业、产业、生态等方面新的工作生活区。
而今,每到周末,总会看到络绎不绝的大学生到垡头寻古,寻找老北京工业留下的记忆。人们不应该忘记,北京焦化厂曾经作过的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