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配合心电除颤仪对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和并发症的影响

2022-06-29 05:10邱琴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心电生存率成功率

邱琴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病因是患者的冠状动脉阻塞了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状态下而坏死,具有明显的起病急、病情发展速度快、死亡率高的特点[1]。患者发病后,其心脏前区出现强烈的疼痛感,或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医学研究显示,大概有8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出现心搏骤停的情况,需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并在心肺复苏后进行科学合理、全面高效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2]。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目前医学上的治疗原则是抢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缩小梗死的范围、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快速处理相关并发症。临床上常使用心电除颤仪激活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的心肌,促进患者的窦性心律尽快恢复正常[3]。相关数据显示,心电除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4]。但目前医学上常规的急救护理干预因缺乏专业性,无法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的急救时间,不仅延长了院内的抢救时间,还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如何给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提供专业、有效的护理干预,是目前临床医学上的重要难题之一。有医学研究表明,优化急诊护理能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入院前快速判断最佳的抢救方法和护理措施,增加院内抢救的实效性,改善预后[5]。为进一步探讨优化急诊护理配合心电除颤仪对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选取了10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南平市第二医院2018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中关于心肌梗死心搏骤停的临床诊断标准;(2)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和病历资料。排除标准:(1)内脏功能严重障碍;(2)有合并性肺气胸、心包积液、张力性气胸;(3)胸廓严重受损或胸部内伤严重。根据其采用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的患者列入对照组(50例),采用优化急诊护理的患者列入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3~76岁,平均(58.25±5.68)岁,心搏骤停时间3~8 min,平均(5.15±1.13)min;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4~77岁,平均(58.34±5.72)岁,心搏骤停时间4~8 min,平均(5.21±1.08)min。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性别比例、年龄和心搏骤停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前,均使用心电除颤仪(济南秀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AED-2150)进行除颤,选择非同步的直流电进行除颤,将导电糊均匀抹在电板上,把除颤的电流调节到200~300 J,仪器充电完成后,把A电板放在患者的心尖位置,S电板放在患者的心底部位置,随后开始除颤操作;除颤结束后,把电极板从患者身上移开,根据患者的心电波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进行二次除颤,电流大小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禁止超过360 J。一定要注意除颤过程中,需保证电极板完全接触患者的皮肤,除颤成功后,给尚未恢复正常意识的患者提供安全护理,拉起床边护栏,通知患者家属进行陪护,及时使用烫伤膏对抢救过程中造成的皮肤灼伤进行处理,预防感染。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急救护理,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情况,给患者提供吸氧护理干预,详细评估患者的胸部情况和心功能变化情况,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按照医嘱进行抢救工作。

给予观察组患者优化急诊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四定”护理。定好专门的医护人员进行待命,并做好相关人员应急方案的培训工作;接到接诊电话后,及时定好抢救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物品和医疗器械等;患者入院后,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确定好抢救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药品;确定好CT室可以进行溶栓治疗,尽量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2)院前接诊。设立专门的院前抢救小组,接到急救电话后第一时间出发,由组长通过电话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并远程指导家属进行初步抢救;到达现场后,快速开展常规的抢救措施,如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补液等。(3)转运过程。完成院前抢救工作后,在将患者转运医院的过程中,及时与医院的医护人员联系,叮嘱其做好接诊准备,同时使用心电除颤仪进行除颤,还要确保患者气道的温度和湿度,确保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4)院内接诊。院内相关人员快速就位,开放绿色通道接诊,护理人员配合主治医生使用急救器械、急救药品等及时开展急救工作,严密监测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的心电图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2)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前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主要通过检测患者抢救前、抢救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变化情况评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其中,LVEF和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呈正比,LVDD和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呈反比;(3)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常见的并发症有皮肤灼伤、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字2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比较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98.00%和生存率94.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和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比较[例(%)]

2.2 两组抢救前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抢救前,两组的LVEF和LV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后,观察组的LVEF(46.72±3.28)%,明显高于对照组,LVDD(55.25±3.26)mm,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前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抢救前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组别 LVEF(%)LVDD(mm)抢救前 抢救后 抢救前 抢救后观察组(n=49)29.95±4.75 46.72±3.28 66.25±5.23 55.25±3.26对照组(n=42)30.49±4.47 37.43±3.46 65.88±5.31 59.64±3.84 t值 0.556 13.133 0.334 5.899 P值 0.580 <0.001 0.739 <0.001

2.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部分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发病数小时内就在院外的急救过程中死亡,因此,对患者的病症进行积极处理、优化医院的急救流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和临床医学而言均具有重要意义[7]。在抢救过程中,若未能及时抢救患者濒临死亡的心肌组织,恢复患者冠状动脉正常的血液循环,不仅会持续扩大患者的缺血面积,还会给患者机体造成严重的、无法挽回的损伤[8]。而心电除颤仪能通过有效的脉冲电流激活患者机体的心肌细胞,达到心肺复苏的抢救目的[9]。但常规的急救护理并不能给接受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提供高效率的护理干预,导致最终的抢救成功率较低。因此,寻找更高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98.00%和生存率94.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和80.00%(P<0.05),可见优化急救护理配合心电除颤仪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上均有显著作用。分析原因为,优化急救护理能在患者入院抢救前对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选择最佳的院内抢救方法和心肺复苏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在缩短院前急救时间的同时,帮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抢救,保证患者获得更多的抢救时间,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0]。除此之外,在优化急救护理的过程中,使用心电除颤仪多次进行非同步的直流电除颤,可以持续不断地刺激患者的心肌细胞,缓解患者心室颤动的情况,从而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抢救后,观察组患者的 LVEF(46.72±3.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43±3.46)%,LVDD(55.25±3.26)mm, 明 显低于对照组的(59.64±3.84)mm(P<0.05),可见优化急救护理配合心电除颤仪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的心功能。分析原因为,优化急救护理在院前接诊时,通过电话方式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既能稳定患者家属紧张、焦急等负面情绪,又能帮助抢救小组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确保其到达现场后及时、有序地开展有效的急救措施,在现场针对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情况提供的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抢救措施,有利于快速稳定患者的心室颤动情况,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在转运过程中使用心电除颤仪给患者进行除颤,能有效消除患者心室颤动的情况,增加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进而推动患者心功能的恢复[11]。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可见优化急救护理配合心电除颤仪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为,优化急救护理中的“四定”护理中,要求对确定好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应急方案培训,提高其急救护理能力,有利于确保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快速开展有效的、准确的抢救护理干预,辅助主治医生在院内抢救时完成各项相关的抢救工作,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的皮肤灼伤等并发症;优化急救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提前确定好抢救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物品和医疗器械等,能有效缩短院内抢救时间,避免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而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确定好抢救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药品,并及时确定好院内CT室的溶栓治疗,有利于提高院内的抢救效率和给药准确率,以免出现因用药过敏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12]。除此之外,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始终确保将患者气道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在正常情况,能有效避免患者出现呼吸不畅、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在院内接诊时,护理人员配合医嘱进行急救护理,并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能在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同时,通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的方式,提前针对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配合心电除颤仪既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又能推动患者心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心电生存率成功率
基于融合模糊聚类算法的异常心电多频段弱信号快速捕捉方法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肿瘤复发,为何5 年是一个坎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把握主动权,提高油罐火灾扑救成功率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卡片式智能心电采集仪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声名大噪”的跑步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