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仲轩 步国强 王照阁 马鲜 张会 郝为民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因人体颈椎退变导致的疾病,人体颈椎长期受压变性,继而诱发相应的脊髓功能受损症候群[1-2]。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清晰展现患者的脊髓受压程度及脊髓内信号变化,所以临床多会指导疑似患者进行MRI检查,精确患者的颈椎情况,辅助临床做出最终诊断,提升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性,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升疾病治疗效果[3-4]。从患者的MRI表现可以看出,有一部分患者的MRI T2WI序列检查中清晰显示患者的边界模糊或是边界清晰高信号区域[5]。有研究学者认为,MRI T2WI高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辅助临床鉴别诊断患者的脊髓组织有水肿、神经细胞脱髓鞘等多种病理学改变[6]。既往临床研究认为,存在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效果不佳[7]。基于此,本研究选取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展开研究分析,比较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患者与无髓内MRI T2WI高信号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MRI表现、手术前后JOA评分,详情见下文。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菏泽市立医院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标准:均经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保守治疗无效;均附有完整的MRI影像学检查报告。排除标准:不符合颈椎减压术适应证;中途转院治疗;认知能力与意识功能障碍。根据是否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分为有信号组(25例)和无信号组(43例)。有信号组男女比为18∶7;年龄40~67岁,平均(53.65±6.83)岁。无信号组男女比为30∶13;年龄41~67岁,平均(53.93±6.86)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1 基础信息 采集两组患者的病历、诊断书及相关检查结果,统计两组病程、临床症状、体征、MRI表现。
1.2.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颈椎减压术治疗(全麻,结合手术入路位置选择适宜卧位,在对应椎间隙制作一个手术切口,充分暴露患者的椎间筋膜,将筋膜打开并结合手术类型展开手术操作,完成减压手术操作后常规留置引流管引流,缝合手术切口,完成手术)治疗,其中前路手术包含颈椎间盘置换术(全麻后平卧,在病变阶段侧前制作横切口或胸锁乳突肌前缘制作纵切口,切开组织并进入病变区域,在C臂机透视下定位病变椎间盘,撑开椎间隙,置入人工假体,直至无间隙,确定置入良好后结束手术)、颈椎减压融合术(全麻后仰卧,将颈椎间盘组织突出组织切除,将增生骨刺及后纵韧带切除,顺着椎体后缘实施减压操作,完成后将碎骨取出并修剪为骨粒状,之后填满融合器,置入融合器后观察固定情况,确定位置满意后结束手术)及颈椎次全切除术(全麻仰卧位,颈部自然后伸,切开病变阶段,切除病变椎体相邻椎间盘,清除髓核组织,进行扩大减压,碎骨填充,钢板固定,完成手术),后路手术包含椎板成形术(全麻俯卧,定位穿刺点,在C臂机引导下穿刺至椎弓根影中线部位,拔除内芯进行扩张操作,之后注射适量骨水泥,完成手术)及椎板切除术(全麻俯卧,定位穿刺点,在C臂机引导下穿刺椎体后缘,探查并明确突出髓核,彻底摘除髓核组织,之后行消融减压,完成手术)。
(1)病程及临床症状:比较两组脊髓受压典型症状(疼痛、肢体无力、麻木)及伴随症状(耳鸣与头晕等)。(2)体征:比较两组体征阳性情况,体征包括椎旁压痛、枕部压痛、压顶试验、棘突压痛、臂丛牵拉试验、Hoffmann征、Babinskin征。(3)MRI表现:比较两组MRI表现,分别有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脱出、脊髓受压、硬脊膜受压、小关节增生及椎体后缘增生七项。(4)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及不同手术入路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采用JOA进行评估,总分是17分,分数越高患者的脊髓功能越好[5-6]。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症状、体征、MRI表现等)和计量资料(JOA评分等)分别以率(%)及(±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信号组病程3~54个月,平均(28.73±7.33)个月,无信号组病程3~26个月,平均(19.67±6.58)个月,有信号组病程长于无信号组(t=7.988,P<0.05)。统计两组就诊原因,其中有信号组均具备脊髓受压典型症状,发生率为100%;无信号组中有11例具有脊髓受压典型症状,发生率为25.58%,有信号组脊髓受压典型症状发生率高于无信号组(字2=5.988,P<0.05)。两组中部分伴有耳鸣与头晕等症状,其中有信号组中有6例具有上述伴随症状,发生率为24.00%,无信号组有9例具有上述伴随症状,发生率为20.93%,两组伴随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323,P>0.05)。
有信号组椎旁压痛、枕部压痛、压顶试验、棘突压痛、臂丛牵拉试验占比均低于无信号组,Hoffmann征、Babinskin征占比均高于无信号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体征比较[例(%)]
有信号组椎体后缘增生发生率高于无信号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MRI表现比较[例(%)]
两组均进行颈椎减压术治疗,有信号组手术前JOA评分是(8.35±2.35)分,无信号组手术前的JOA评分是(8.41±2.39)分,两组手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112,P>0.05)。有信号组手术后JOA评分是(12.38±2.01)分,无信号组手术后JOA评分是(13.47±2.06)分,无信号组手术后JOA评分高于有信号组(t=8.433,P<0.05)。
有信号组14例为颈椎前路减压术,手术前JOA评分是(8.30±2.21)分,手术后JOA评分是(12.28±1.99)分;11例为颈椎后路减压术,手术前JOA评分是(8.41±2.26)分,手术后JOA评分是(12.48±2.05)分,不同手术入路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45、0.223,P>0.05)。无信号组23例为颈椎前路减压术,手术前JOA评分是(8.35±2.38)分,手术后JOA评分是(13.40±2.05)分;20例为颈椎后路减压术,手术前JOA评分是(8.47±2.40)分,手术后JOA评分是(13.54±2.07)分;不同手术入路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21、1.665,P>0.05)。
颈椎组织受压是导致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基础,而MRI T2WI高信号则是脊髓损伤的表现形式之一[6-9]。正常情况下,人体脊髓组织受到压迫后会有水肿、缺血、囊变、胶质细胞增生及坏死等一系列病理症状[10]。临床认为人体脊髓长时间受压诱发微循环障碍,是导致脊髓型颈椎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11]。但是,临床有关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减压术治疗的效果报道存在明显差异性,部分研究学者所报道的手术效果差强人意,患者的康复情况不佳[12]。也有部分研究学者所报道的脊髓型颈椎病减压术效果理想,建议患者采用颈椎减压术治疗[13]。针对这一现象,临床展开大量研究,其中髓内MRI T2WI高信号就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现今,有大量研究学者研究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髓内MRI T2WI高信号发生率。但是,不同报道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有研究指出,髓内MRI T2WI高信号在颈椎外伤中的发生率是28.6%、在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发生率是22.7%~76.0%,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发生率是22.7%~41.0%[14]。国内外针对髓内MRI T2WI高信号展开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尚未明确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认为以下因素参与到髓内MRI T2WI高信号的形成中。第一,人体局部脑脊液的屏障遭受损坏,通透性明显升高[15]。第二,人体脊髓压迫水平存在灰质变性,促使疾病形成[16]。第三,脊髓受压早期患者的主要病理表现是脊髓水肿,受压后期患者存在脊髓囊性坏死现象[17]。第四,患者存在脊髓水肿、慢性脊髓受压等现象,导致患者的脊髓软化[18]。第五,患者的脑脊液回流发生过障碍,促进疾病形成[19]。临床认为,随着人体脊髓压迫时间的逐步延长,人体局部脑组织屏障的通透性显著增加,促进脊髓水肿及脊髓灰质变性现象发生,加重患者的脊髓软化程度,所以患者会有髓内MRI T2WI高信号现象发生[20]。本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髓内MRI T2WI高信号分组,有信号组病程长于无信号组,脊髓受压典型症状发生率高于无信号组(P<0.05),椎体后缘增生发生率高于无信号组(P<0.05),手术后JOA评分低于无信号组(P<0.05),两组伴随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信号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相对更好,这与有信号组患者的病程时间更长存在一定关系。
由上可知,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脊髓受压症状明显,MRI椎体后缘增生表现更突出,采用颈椎减压术治疗,具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