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太湖湖滨湿地系统治理实践

2022-06-29 08:08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1期
关键词:吴中吴中区围堰

卢 新 谢 冬

(苏州市吴中区林业技术推广站, 江苏 苏州 215104)

1.吴中区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

吴中区地处苏州市域地理中心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腹地,北与苏州古城、工业园区接壤,与上海、杭州、南京均在2小时交通圈内。全区拥有陆地面积745平方公里,太湖水面1486平方公里,占太湖水域的60%,同时拥有40%的太湖岸线、80%的太湖山峰与岛屿。

在区域范围之内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5A景区1个、4A级景区5个、生态湿地公园2个、7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特色旅游名镇4个。吴中区不但是国家的生态保护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域,同样也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1.2 气候

吴中区域范围之内的降水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集中在1088.5mm左右,近20年最高降水量达到1782.9mm,最低降水量则为600mm,日平均降水量大约为291mm,年降雨时长最多可以达到149d。吴中区域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份到9月份,在此时间段之内的降水量能够达到全年降水量的45%,在其中的冬季降水量相对来说比较少,仅仅占到全年降水量的15%。

1.3 水纹水系

吴中地区拥有较好的地理位置,由于其优良的地理位置也给吴中地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该地区已经成为连接太湖外向交通的重要出口,在区域发展的过程当中承担着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在整个区域范围之内河流众多,仅骨干河道便超过20条,而这些错综复杂的河流也在一定程度之上形成了吴中地区复杂的水文体系。在众多的河流当中,最为关键性的两条河流便是吴淞江和京杭运河,其中京杭运河从北向南徐徐流淌,是区域范围之内最为关键性的出入境河流之一。而丰富的水文条件也给吴中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性,不但拥有良好的观赏以及游玩价值,同样也可以对地区的灌溉以及排涝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说,完善的水文体系以及优良的地理位置成为吴中地区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下图所示。

2.问题

我国共有四大淡水湖,太湖便是其中之一,从分类上来说,太湖是典型的浅水湖泊,平均水深1.9米。太湖长68公里,最大宽度56公里,水面开阔,河道地形相对来说较为平坦,同时太湖的水道以及多数的暗线也经常暴露在风区的环境之下,而这种自然环境也有利于形成风浪,在风浪的扰动之下导致太湖当中的泥沙不易沉淀,所以太湖的透明度相对来说比较不足,同样也有可能形成沉积物中营养盐向覆水层释放,增加太湖富营养化的风险。较低的水体透明度和较高的营养盐使得蓝藻水华频发,水生植被退化严重,浅滩湿地消失,进一步削弱了湖岸抵抗风浪侵蚀的能力,滨岸带外来水生植物入侵严重,栖息地质量下降。

3.措施

3.1 浅滩湿地恢复

3.1.1建设生态复层围堰稳定湿地环境

为了进一步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平稳性,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井然有序地向前迈进,需要针对吴中区域太湖湖滨湿地系统治理投入更多的工作精力,逐步建设生态复层围堰稳定湿地环境,以此切实保障太湖湖滨湿地环境的稳定性,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基础。所以需要针对太湖滨岸带湿地环境,根据其水面形态变化、水深梯度、水力连通状况等情况,建设了生态复层围堰。利用太湖清淤的底泥形成狭长带状缓坡,构筑复层围堰。在各层围堰顶部种植挺水植物,利用植物根系稳固驳岸。在围堰适当位置破口,保障围堰内外水体交换(图1)。目前,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已陆续建设了总长度超过10公里的生态复层围堰以消减风浪,恢复浅滩湿地总面积超过20.6公顷。

图1 生态复层围堰恢复前后对比图

3.1.2恢复“水下森林”

通过改造水底地形,营造围堰并恢复植被,改善了水文水动力条件,从而逐步营造起更加优良的湿地生态环境,切实践行我国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从而逐步加大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逐步融合,所以通过以上方面举措也使原来无法直接生长的水生植物在湖滨沿岸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尤其是一些沉水植物在短期内可迅速成为优势类群。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年均恢复植被群落124公顷,成功替换外来种植物,拦截陆源污染并改善栖息地质量(图2)。

图2 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水下森林

3.1.3开展长期科研监测

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采用长期水质监测与鸟类生物多样性观测数据集并分析,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监控湿地资源,评判恢复后浅滩湿地的健康水平(图3)。在展开科研监控期间,致力于动态化关注当前水体环境,针对太湖水循环系统进行周期性采样、检测,从而通过采样以及检测的步骤了解到当前水域受污染情况,分析产生污染的因素,并且针对其中的污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措施,从而切实保障太湖水体的清洁性,以此营造起优良的水域发展环境,以太湖水体环境保护推动我国环保事业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并且为全过程管理湿地生态建设工程,评估湿地修复效果,湿地修复技术推广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3 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的水质监测与鸟类监测

3.2 鸟类栖息地保护与营造

3.2.1建设芦竹浮岛

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芦竹芦苇浮岛59564平方米,为鸟类提供栖息和繁育场所(图4)。湿地公园在单元框架内绑扎芦竹等水生植物的杆、根、茎等以固定其生长和繁殖,从而形成以自然植被为主的湖面人工生态浮岛。增加了鸟类多样性,水下植物根系可以净化水质,为鱼虾、鸟类、浮游动物提供生存和附着条件。

图4 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芦竹浮岛

3.2.2科学管理浅滩湿地

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恢复建成55万平方米的芦苇生态湿地,太湖岸线5.5千米,湖面平均延伸距离为100米。科学管理浅滩湿地,既适当调节了芦苇种群,又满足了鸟类特别是冬候鸟对栖息地的要求(图5)。

图5 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浅滩湿地中的鸟类

3.2.3小天鹅栖息地的恢复

为扩大湿地公园小天鹅的栖息地面积,针对园内小天鹅越冬所在的湖滨带进行地形整理,塑造缓坡,形成水系连通、起伏的地形,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为小天鹅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图6)。

图6 栖息地内的小天鹅

4.成效

2015-2020年,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恢复的植被群落年平均吸收太湖水中总氮450吨,吸收太湖水中总磷3.08吨,水中N降低70%、P降低85%,减轻了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恢复的植被群落可将劣Ⅴ类的水净化成Ⅲ类水599.0万吨,年均节省运行成本992.47万元。生态复层围堰建造后,系统稳定性增加,内部水生植被得以较好恢复。

2015-2020年,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总数从147种增加至191种,较湿地恢复前增加44种,小天鹅、凤头蜂鹰、普通鵟等珍稀濒危动物数量稳步增长。恢复乡土水生植物13种,其中包括蓖齿眼子菜,轮藻等清水指示物种;鱼类8目14科33种,维护了湖滨湿地水岸带的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

2015年太湖湖滨自然学校正式启动,旨在发展湿地科普宣教。截至2020年开展自然教育活动200次,为超过2万人次的学生、亲子家庭、游客、企事业团体等提供环境教育服务,持续性加强社会当中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营造起更加优良的湿地生态环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优良的发展成效,切实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全方位降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高速发展阶段对于大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推动碳达峰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政策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推动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

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丰富,2014年被正式授予中国国家湿地公园,江苏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被授牌为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学校(基地);2020年荣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注册自然学校;2021年入选中国林学会全国林业科普基地。

猜你喜欢
吴中吴中区围堰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吴中区14家企业列入 苏州市示范智能车间公示名单
吴中逸、姜水舟作品
电法透视技术实践应用
电法透视技术实践应用
吴中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劳资纠纷防控机制研究
探析水利工程围堰施工技术的要点
地标性大米品牌吴中大米的建设现状及建议
苏州市吴中区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