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兵
少林拳是中华武术名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少林拳乃少林武术的代称,也称少林功夫。武林界又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一说。那么,少林拳之精理妙论有哪些呢?
少林拳六合是指“外三合”和“内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六合之功效重在身敏步灵,周身协调,便于攻守。
少林拳三节是指一身而论,分为上、中、下三节。上三节即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中三节即头为根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梢节。下三节即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三节论要求练习者做到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达)。三节论意在周身合顺,劲力遒劲,攻守威力强大。
少林拳四梢指血梢、骨梢、肉梢、筋梢。发为血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甲(指甲)为筋梢。四梢齐,指齐而发力,发欲冲冠,牙欲断金,舌欲摧齿,甲欲透骨的意思。拳谱云:“明了四梢加一力。四梢齐则内劲出矣。”意识引导气血达到这些部位,从而凝神聚气,使身体各系统发出更大能量,故齐力。
少林拳身法有八,即起、落、进、退、反、侧、收、纵。
少林拳谱说:“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也。”从落到起,向前上步或纵跳之过程,是由横变顺,拧身而起,正面对前方,所以说起为横。落时两脚前后站立,侧身对敌,所以称落为顺。起时横拧利于发向上之钻力,落下顺身利于发劈打、顺打时的顺劲。
进、退是技击术中进退攻守趋避的方法。进击要如闪电那样疾快,失势退避时要如被火烧到那样的急速。少林拳诀中说:“进步捷如风,失机退宜快。乘势侧锋入,身稍向前迈。掌实即须吐,发声使惊怪。变化如蛟龙,迟快分胜败。”兵法所谓“避虚击实”“声东击西”等,无一不与此道息息相通。
反、侧即是翻身顾后,侧身顾左右。少林拳谱中说:“若遇人多不用忙,打前顾后是妙方。来来往往休停立,诈敌三方战一方。”少林拳诀中说:“摇膀子,横身子,不离肋子。”总之,翻身多用架压钻劈之法,侧身多用拨挂束裹之劲,都要身法灵快,脚手如风。
指收如伏猫,放如纵虎。收是束吞之劲,纵是吐放之力。要求身法中正平直,可与三节论理解相通。例如束身、含胸、收提等势都是收的应用;长身、击打、跳跃都是纵的运用。左移右闪,进退腾挪都要以纵贯之,必须内提外随,内外合一。
少林拳实战时要通过寸步、垫步、过步等变化,把握好与对方距离的远近,更要知道进步低、退步高的要诀。进步低可避免被对方勾、挂、挑、搬;退步高可避免被对方勾、绊、踩、踏。步法的精妙,全在于平时的勤苦练习,只有功夫精娴,在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动不露形。
少林拳三盘是将人体分为三盘,即上盘、中盘、下盘。上盘指肩上至头,中盘指肩下至胯,下盘指胯下至足。三盘是少林拳打击的目标,因其盘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技击效果,比如,攻击上盘,专打要害,可以产生一招致胜的效果;攻击中盘,可以伤损五脏六腑,断骨闭气;攻击下盘,使对手失衡倒地,受到重创,亦可阻碍对手步法的移动,瓦解其攻击力。
劲力是拳术的核心,不同的拳种对劲力有不同的要求。少林拳主刚尚猛,坚柔取巧,在劲力上多讲究拧劲、抖劲、寸劲、整劲、刚劲、柔劲、灵劲等。劲力要诀讲“力以柔而刚,气以运则实”,力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劲力的蓄发收放,是少林拳的形、神、意、气、力的高度统一。
少林拳十拳论即利用身体的十个部位进行克敌制胜的方法。头为一拳,肩为一拳,肘为一拳,拳为一拳,掌为一拳,指为一拳,臂为一拳,胯为一拳,膝为一拳,足为一拳。练习少林拳时要求十拳兼而习之,才会在实战时游刃有余,令对手在变化莫测的十拳技法中败北。除头之外,其余九拳都应左右修炼,以求得周身平衡发展。
少林拳讲究发声助势、发声助威、发声助力,在呼气时伴随着发声,最为常用的发声字有:呜、呀、嘿、咦、哈、哇等。发声在行拳走架的起势、中间、收势等处都有,发声要求由内而发,将意气力聚合,所发之声要短促有力、响亮、深沉,切不可用嗓子喊叫,特别是在少林拳结束时发声更为普遍,所发之声是一个释放内气和气归丹田的过程。
少林拳三尖论是指练习者鼻尖、手尖、足尖形成上下一条直线,有利于对敌,进击顺发,迅猛力整。拳谱讲: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三尖相照后,上、中、下体位相随,周身协调,发力雄厚。
阴阳是指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正反两个方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身并无实物可见。阴阳相互关联有四个方面,即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换,是一个系统的变论。少林拳的攻与防、刚与柔、学与用、胜与败等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哲理。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古代的一种学说,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能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进行解释。少林五行论讲五行相克,五行相生,五行相合。五行外应以之五官,内应人之五脏。如“心属火,心动勇力生;肝属木,肝动火焰冲;肺属金,肺动沉雷声;肾属水,肾动快如风;脾属土,脾动大力攻。此五行之属于内也”。少林五行论讲合自己之五行以克敌之五行。
五行相生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代表肺。金生水,指肺强气壮,能助肾水足,能养肝。肝强,自能目光锐利有神,所以说肝动火焰冲。目视心生,眼注视后心意动,心意动后气血即运行到进行击打之手足。所以说“心动勇力生”。因此,肝强而目明,目明而勇力即生。脾之于五行属土,为五行之主。脾胃是人体代谢的基础,心是指神经系统,心动能加强脾胃做功,因而说“火生土”。金指肺脏,土为五行之母。脾胃吸收营养,只有营养充足,代谢才能加强,肌肉才能强劲有力。人体一切活动都依靠营养代谢供应能源,所以说“一身之望属土”。脾胃强而营养足,营养足而身强,身强而气自壮,所以说“土生金”。
经络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经络中直行的干线,部位多分布较深;络脉是经络中横行的分支,部位多分布较浅。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循着经络的分布而营运全身。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正经有十二,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合称十二经脉;奇经有八,即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合称“奇经八脉”。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经络的作用是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总之,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气血,而气血之行离不开经络。少林伤科学、少林点穴术等都是以此为基础创立的。
少林拳将呼吸之气,称为外气;将体内运行之气,称为内气。讲究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以运而实,力从气出,气隐力显。无气则无力,一举手则全身之力奔赴,气之所运,意到气随。运气之法有四:一为沉气,即练习静缓动作时的基本运气方式,只有气沉,才能心清神明,周身放松,气力顺达。二为托气,多用于完成平衡动作之时。三为提气,多用于腾空跳跃动作之时。四为聚气,进攻或发力之时运用较多。总之,内外之气要相合一体,自然顺达,练习者须明记,方为知气。
少林拳实战应敌时,攻击对手部位有“八打八不打”之说。
八打: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肺腑胸膛,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胫,八打破骨千斤。
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正对锁口。三不打中心内臂,四不打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少林武者针对不同对手会选择是否攻击人体要害,如遇一般对手,则防身自卫,讲究制人而不废人;如遇恶歹暴徒,则专打要害,一招制人。这些都折射出了少林拳禅武合一、宽容之心、慈悲之怀、爱憎分明、善恶有别的武术境界。
少林拳三性调养法指眼、耳、心的调养方法。少林拳谱说:“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者,术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时常循环,耳中不时常报应,心中不时常惊醒,则灵性之意在我,庶不至为人所误矣。”三性调养就是要摒除外扰,六欲不生,即摒除眼、耳、鼻、舌、身、意的干扰,且不要使三性过于疲劳。否则,灵性自然减弱。心为勇性,心动勇力生。练习武术首要练胆力。要解脱生死,超脱恐怖,心泰神安。常有技击之功已臻至绝顶者,一遇猝然变端则心胆俱落,手足失措,即生死之关不破之故也。拳语云:“能万念皆空,百无一挂牵,当属好手也。”眼光锐利,耳目灵通,心性勇武,三性合一,精灵自生。
少林拳六要论是指心要沉,手要快,步要稳,眼要明,法要变,胆要壮。心要沉指对敌应战时不能心慌,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手要快指少林拳讲究以快打慢,拳语有:出手如射箭,回手如闪电;打人不见形,见形必不赢。这些都是讲究的快上加快,疾上加疾。步要稳指移步要做到重心稳固,落脚生根,步法与身形相合敏捷。拳语讲: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眼要明即百拳之法以眼为纲。少林拳要求目光锐利,以目注目,善于观察对手,进而做出准确的判断。法要变指在实战中,要根据对手的实际情况迅速改变自己的技战术,以期达到扬己克彼,百战百胜。胆要壮,拳语讲:一胆二力三功夫,有胆打无胆,胆大打胆小。与对手交手,要有必胜的勇气和过人胆量。
少林拳六字论指工、顺、勇、疾、恨、真。工,巧妙也,指架正。顺,自然也,指顺畅。勇,果决也,指胆识。疾,紧急也,指迅速。恨,仇怒也,指斗志。真,发中的,指击中。
一个是立圆,一个是横圆。“手法千变万化,总不外乎两个圆圈,立圆如车轮,两手向前滚打;横圆如转磨,两手横环打”。立圆为竖而竖中有横,横(平)圆为横而横中有竖。横圆为裹、掳、贯、格、捎、横、截、托等拳法,立圆为劈、崩、攒、炮、冲、挑、撩、插等拳法。
功之深者,心静神清,能以静制动,以清制浊,不显于人,不损于己,遇一切外魔挫辱,淡然怡然,不介于意,任人之笑骂嘲激,而无动于心,神专志一,以守吾真。如此则六欲无从而入,三毒无由而生,神清气静,其功为能,而造炉火纯青之境,以证养生保命之盟,此所谓圣人,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也。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纵于功夫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意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切莫“用火不戢自焚,学技不晦自杀。”此外,关于少林武者还有三种境界之说:以力行,偏刚偏柔,刚而不柔,柔而不刚,为下乘;以气行,能刚,能柔,刚柔相济,气达全身,为中乘;以神运,虚实互补,刚柔俱化,劲透体外为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