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业态度中介效应的模型

2022-06-28 08:23李燕飞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意愿态度大学生

李燕飞

(天津理工大学 中环信息学院,天津 300380)

一、引言

2021届高校应届毕业生为909万,2022届高校应届毕业生为1,076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是未来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重点渠道。从教育部、人社部到各地教育厅和人社局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各高校也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和训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通过何种方式的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而转化为创业行为成为各部门当前非常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研究的文献查询,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集中在自我效能感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两个方面。在自我效能感理论中,主要的结论为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创业教育通过改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影响其创业意愿;[1]在计划行为理论中,主要结论为创业榜样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中起到了中介效应,开展创业教育与树立创业榜样必须从激发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入手。[2]

上述研究表明,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但各高校创业教育因其面向的对象、教学方式、结果预期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导致现有研究将创业教育视为一个整体或简单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类去分析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3]有的研究者则把创业意愿界定为个体在正式实施创业前的一些行为,如计划、筹备、努力等;[4]根据社会心理学态度理论,意愿的产生是以态度为前提,对创业意愿的研究尚未引入创业态度的因素,因此当前研究由于各种原因及条件限制,并未能揭示创业教育、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的深层关系。

笔者通过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进行分析,将创业教育划分为创业书籍、创业课程、讲座报告、创业竞赛、创业训练、创业社团六种形式;将创业态度分为创业感知(态度的认知成分)和创业意义(态度的情感成分)两个方面;将创业意愿定义为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将要开办一家新企业的倾向程度。研究将深入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是否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二是引入创业态度后,创业态度的两个方面是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发挥效应。通过大规模的大学生调研数据,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探索,以期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指导建议。

二、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根据文献回顾及本研究的侧重方向,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创业教育、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内在关系的理论模型。

图1 创业教育、创业态度与创业意愿研究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1.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关系。当前已有较多针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的研究,如隋海瑞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创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等方面影响创业意愿;纪梦超等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笔者根据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形式将创业教育细分为创业书籍、创业课程、讲座报告、创业竞赛、创业训练、创业社团6类,并提出假设:

H1:创业教育的6种形式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课程影响最高。

2.创业教育与创业态度的关系。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而促成意愿到行为的转化,创业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创业的意义,进而内化为创业意愿,同时创业教育中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活动对大学生的创业感知产生正面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基于此获得了创业的正面激励(意义)和个体创业的自我评估(感知),达到影响创业态度的目的,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2a:创业教育 6种形式对创业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创业教育6种形式对创业意义有显著正向影响。

3.创业态度与创业意愿的关系。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这两个成分会对个体的意愿造成影响,现有研究在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上的分析很少,如孙俊华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中发现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显著地正向影响创业意愿。笔者将创业态度分为创业感知(态度的认知成分)和创业意义(态度的情感成分)两个维度,并提出假设:

H3a:创业感知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H3b:创业意义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4.创业态度的中介效应。创业态度作为中介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较少,创业教育作为外界因素,创业意愿作为个体内在因素,将外界因素内化为内在因素需要一定内部路径,因此提出假设:

H4a:创业感知在创业教育6种形式和创业意愿的内在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

H4b:创业意义在创业教育6种形式和创业意愿的内在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天津市3所高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由每所高校的创新创业部门工作人员向在校大学生推送线上问卷的链接形式开展。共收回问卷1,93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1,870份。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二)测量工具

在问卷调查中,对大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分为六个类别,分别为创业课程、讲座报告、创业书籍、创业竞赛、创业训练、创业社团,根据其参加六个类别教育的频次程度赋值为1-5分,依次对应很少参与、较少参与、一般、较多参与、经常参与。

根据对大学生、创业导师的访谈,编制了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量表,量表题目均按照李克特式等级设计选项,测量题目的回答要求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五个等级中进行选择,并分别赋值1-5分。两个量表的信度检验见表2,信度检验结果良好,说明研究工具可以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行科学有效的测量。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表2 创业态度、创业意愿量表信度检验

对创业态度量表进行因子分析(KMO值0.909,sig0.000),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2个因子,分别为创业感知和创业意义,解释率达80.1%,因子载荷值区分度较好,与测量模型设定相一致,见表3。

四、数据分析

(一)相关分析

通过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相关显著性来验证假设H1、H2、H3,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创业态度因子分析

表4 主要变量相关分析

**p<0.01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创业教育六个类别与创业态度的两个维度创业感知、创业意义显著正相关,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创业态度两个维度创业感知、创业意义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从相关系数看,创业课程与创业意愿相关系数为0.511,大于创业教育其他五个类别;创业书籍与创业感知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648,创业课程与创业意义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646;创业态度与创业意愿的相关中介分析,创业感知与创业意愿相关系数为0.666,创业意义与创业意愿相关系数为0.731。这说明研究假设H1、H2a、H2b、H3a、H3b得到了支持。

(二)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通过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以创业教育作为自变量,创业态度作为中介变量, 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在没有中介变量前提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总效应(c),若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a)、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b)显著,a、b同号且a*b不为0:在有中介变量的前提下自变量对因变量回归系数(c′)不显著,则判定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在有中介变量的前提下自变量对因变量回归系数(c′)显著,则判定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若为完全中介效应,则效应占比为100%,若为部分中介效应,则效应占比为a*b/c,如表5和表6所示。

表5 创业感知中介效应逐步回归系数分析结果

续表5

表6 创业意义中介效应逐步回归系数分析结果

续表6

表7 创业态度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汇总

**p<0.01

由表7可以看出,创业态度的两个维度创业感知和创业意义,对创业教育六个类别和创业意愿之间有中介作用,其中创业感知在讲座报告、创业竞赛、创业训练三个类别和创业意愿之间是完全中介作用,在其他三个类别是部分中介作用;创业意义在创业课程和创业意愿之间是完全中介作用,在其他五个类别是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4a、H4b得到了支持。

(三)模型建立

将数据代入AMOS结构方程模型软件进行模型建模,图2显示了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态度两个维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该模型拟合优度指数χ2=66.572,DF=22, CHi/DF=3.026(接近3.000),GFI=0.906,AGFI=0.888,RMSEA=0.042,指标比较理想,模型拟合优度较好。

分析发现,创业课程通过创业意义对创业意愿产生积极影响,讲座报告、创业训练、创业竞赛通过创业感知对创业意愿产生积极影响,创业社团和创业书籍对创业意愿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在模型中,创业态度的部分中介作用被掩盖,体现并不明显。

图2 创业教育六个类型通过创业态度两个维度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五、结论及对策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校大学生参加创业教育程度越高,创业意愿越高。大学生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参与讲座报告、阅读创业书籍、参加创业社团、开展创业训练、参加创业竞赛均对创业意愿造成显著的正向影响。

第二,创业教育程度越高,创业态度越积极。大学生通过参加创业教育激发对创业的兴趣,获得对创业的正面认识,习得创业技能、创业素质、创业信心,对个体创业所应具备的条件进行对照判断,增强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对其创业的认知感知产生正向的影响。

第三,创业态度越积极,创业意愿越高。创业态度的两个维度创业感知和创业意义,表明了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和对个人创业的评价,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越正面越积极,对创业就越感兴趣,创业意愿越高;对创业的自我感知越强,越认为自身具备创业所需的素质,创业意愿越高。

第四,在创业教育、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中,创业态度发挥了中介作用。虽然创业教育的六个方面对创业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创业课程需要通过创业意义维度这一中介变量才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创业训练、创业竞赛、讲座报告需要通过创业感知维度这一中介变量才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通过大学生创业态度入手,让大学生感知到创业的意义,体会到个人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匹配度,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二)建议对策

1.实施个性化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意愿。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多集中在课堂授课或组织创业的活动讲座之中,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个性化需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把创业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融合,将创业素质与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为价值取向,并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创业活动上下功夫。[5]

在课程建设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创新思维、就业指导等,使大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了解整个创业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同时通过开设财务管理、税务、管理学、市场营销等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讲座报告上以交流会、沙龙等形式,邀请创业校友或创业企业家入校分享经验,现场解答创业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在创业启动、市场运营、团队管理等方面分享经验,甚至可开展投资者入校,评选项目孵化的方式来开展,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带来天使投资。在创业训练上,要以众创空间为依托,为学生创业者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加强众创空间建设,使学生在项目的实际运作中获得实战训练,将课堂教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创业活动中,甚至可邀请企业开展众创空间共建,提供更为真实的训练环境。在创业竞赛上,要广做宣传,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竞赛项目的策划、申报、组织、制作、评审、答辩、团队合作等渠道提升创业技能,开拓创业眼界,增长创业本领,提升创业意愿。在创业社团上,通过各类学生创业协会等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创业活动、模拟演练、竞赛服务、众创空间平台管理等方式来训练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激发其创业的意愿。在创业书籍上,可以在课堂和课外活动中作出推荐,鼓励学生去阅读,学习创业企业家总结的创业经验,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提升对创业的认同感。

2.针对不同学习形式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意愿。对创业教育的学习形式进行分类发现创业课程为被动学习,讲座报告、创业训练、创业竞赛为主动学习,创业社团和创业书籍为主动和被动参与的综合。被动参与的创业课程通过创业意义的认知对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在课程中学生更多学习到的是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带来的启示、创业成功的好处、创业方法等内容,更偏重于客观认识方面,通过课程教育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到“创业能带来什么”,因此在创业课程教学设计上要重点突出创业意义方面的知识点,使学生内化为创业态度,增强创业内驱力,从而提升创业意愿。

主动参与的创业教育中,讲座报告、创业训练、创业竞赛通过创业感知对创业意愿产生影响,通过这三类活动,学生获得更多的是个人对自己开展创业的评价,通过讲座、训练和竞赛对比个人的能力、资历、经济水平、社会关系等进行评估,更多了解到“我有什么”,比对训练竞赛以及创业成功案例中的“创业需要什么”,评估自身是否达到创业的标准,同时通过他人的经验分享和成功榜样的案例,将其套用在自身,从而产生对个人创业能够成功的感知,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创业意愿。

在综合参与的创业社团中,学生参与更多的是活动的策划和服务,通过创业态度部分影响创业意愿,在社团活动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创业现象,有主动组织的活动,也有指导教师要求参与跟进的任务,在创业书籍中有主动阅读的企业家自传,也有课堂要求阅读的教材,因此这两类教育模式要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参与场景侧重不同的方面,既要让学生收获“创业能带来什么”,又要兼顾学生对自身评价的“我有什么”,从而提升创业意愿。

六、讨论与展望

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再次得到了验证。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教育必然包括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结果,高校创业教育应当是面向大学生,通过对创业知识的传授及创业技能的训练,激发积极的创业态度,提高创业意愿的教育活动。在实际的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由于面向对象和教育目的各不相同,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在当前研究中对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尚显不足,有研究通过学生自我认知来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要素和教育成效,进而探讨教育质量对创业意愿的影响,[6]有研究表明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弱相关性,[7]并提出是由于创业教育的质量造成的,因此创业教育质量和意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未来需要探讨的方向。

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符合社会心理学的行为理论,研究中将态度划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当前研究对态度的测量已经比较成熟,本研究在借鉴其他态度测量工具的基础上,通过访谈自制量表,信效度较好,但仍旧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在创业意向的测量中将创业意愿定义为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将要开办一家新企业的倾向程度,这种倾向程度是被试的创业信念和期望的两个维度体现,在后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有个别被试认为创业意愿还应当包含创业的前期准备计划、风险偏好等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创业意愿的内涵应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兴趣、期望、偏好、信念、计划、准备等多维度开展测量,增强创业实践的相关度。

猜你喜欢
意愿态度大学生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大学生之歌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态度决定一切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