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可,白钟男
(1.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中国 河北 保定 071002;2.又石大学 教育与文化信息开发系,韩国 全州)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有了显著提升,高等学府正在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2010年9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来华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教育部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计划中指出,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1]近年来,来华留学工作发展态势良好,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按照2010年的《留学中国计划》要求,2017年已基本提前完成任务。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2]
留学生离开自己习惯的文化环境,将面对语言沟通不畅、饮食习惯不同、人际交往困难、价值观差异、对家乡的思念等现实的挑战。
本研究通过定性的方法对在华高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压力应对情况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归纳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析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压力应对方式,探索其压力应对的有效性,从而为留学生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提供可行性建议,为高校留学工作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策略。
学术界对“跨文化适应”的明确定义初见于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林顿和赫斯科维茨。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是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3]塞尔与沃德等认为跨文化适应由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组成。心理适应是指跨文化接触者获得了心理幸福感和满意度,社会文化适应指的是跨文化接触者获得了适合新文化的知识和技能。[4]
相比于本土学生,高校来华留学生面临着文化环境转换带来的冲击,承受着文化适应压力。国外对留学生的研究表明,留学生比本土学生面临更多困难。[5]伍志刚等人的研究发现,与中国大学生相比,在华留学生存在更多的强迫、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6]根据权珊珊的研究,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语言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交往适应能力;外部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7]隋晓冰和韩旭的研究显示,在华留学生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障碍、住宿和环境压力、价值观差异导致的障碍等几个方面。相较于来自西方国家的留学生,来自亚洲的留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文化适应压力。另外,适应新环境所需的社会支持力量薄弱,也是部分留学生会遇到的适应困难。
面对不同文化带来的压力,在华高校留学生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来应对,将直接影响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过程,留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通常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有关在华高校留学生压力应对的研究显示,来华留学生既有可能采用包括祈祷、幻想、退避等方式在内的消极应对方法,也有可能采用包括融入态度、接受新文化、与当地人互动等方式在内的积极应对方法。
本研究的参与者是河北省B市A大学在读的3名在华留学生,A为硕士研究生、B为本科生、C为博士研究生,他们来自亚洲和非洲的三个国家。留学生来华时间分别为1年半、2年和10年以上。虽然在华时间不同,但是3名留学生都是汉语专业,所以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都在中等以上,基本口语沟通没有问题。
通过广泛阅读先行研究文献,对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围绕在华高校留学生在中国的适应生活和压力状况,本研究设计了访谈提纲,访谈提纲主要包含十个问题。
本研究的标准化访谈分别于2021年4月6日、4月7日和4月8日进行,每天访谈一位留学生。标准化访谈分为预备访谈(约10分钟)和正式访谈(约60分钟)两部分,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对留学生的访谈采取了电话沟通和视频沟通的形式。在预备访谈中,对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进行了提问。
此外,为遵守研究伦理,在预备访谈前已收到三位研究对象的参与研究同意书,为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对个人信息进行了化名和符号处理。
为了收集并分析研究资料,本研究对标准化访谈的录音内容进行文字转化。访谈文字整理完毕后,采用原因联系分析法对文字资料进行处理。首先,对三位研究参与者的访谈文字内容进行编号。其次,对每位研究对象的访谈文字内容进行逐句或者逐段的概念提取。再次,对所有提取后的“概念”进行归类分析,进一步提取出不同的次维度。最后,对归纳后的次维度再次进行归类分析,归纳出主维度。
本研究采用分析者三角测定方法来验证研究的效度。三位专家分别是A大学教育学院Q教授,A大学国际教育学院S副教授,B大学教育学院L副教授,经三位专家各自独立对研究内容和访谈提纲进行分析后,得到了“访谈提纲的设计与研究内容较为一致”的共同结论。
在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获得的录音数据基础上,提取了语义数据,将相同的语义组合在一起进行分类,得出53个概念和10个范畴,对10个范畴进一步归类,归纳出以下4个大范畴,归纳过程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表格中的编号释意为,英文字母即“ABC”分别代表三位访谈对象,A为硕士研究生,B为本科生,C为博士研究生,数字代表访谈问题的回答顺序。
访谈结果显示(见表1),来华高校留学生大概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来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初到中国的第一个学期是最困难的时期。
“我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刚开始时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不适应,最困难”。(A)
表1 适应过程
访谈结果显示(见表2),来华高校留学生在中国遇到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习、生活和沟通三个方面。
学习方面,来华留学生普遍认为汉语学习很困难,特别是汉语的书写。同时,用汉语同中国人交流也是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我想说的话用汉语表达不出来,所以有困难(A)……在学习方面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毕竟这是别人的语言(B)……现在最困难的就是学用汉语沟通”。(C)
生活方面,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气候和饮食都需要适应。来自非洲的留学生对中国北方的冬季有明显的不适应。中国的饮食种类虽然丰富多样,但是留学生也常常会选择自己做饭来解决饮食上的不习惯。
沟通方面,一位来自非洲的留学生提到了沟通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个人隐私”和“经济状况”是不适合在初次见面时谈论的话题,中国老师同学在交流时询问这些问题,让他感受到明显的不适应。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有些同学先问我们的年龄,还有每月的开销。我们有点儿不好意思回答,有点害羞。我们那边不可以直接问人的年龄,还有收入和花销,关系很近的朋友可以问问,可以谈这个事情,但是第一次见面就问这些的话,我们有点儿不好意思谈这些事情的”。(C)
表2 压力来源
根据访谈结果(见表3),来华留学生主要采用2种方式应对在华的学习生活,这两种方式都是较为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
第一,寻求帮助。在访谈过程中,来华留学生提到了在留学期间如果遇到学习生活中的难题,他们大都会主动向同学、朋友和教师寻求建议,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问中国同学和老师们,他们对我很热情,很好。还有跟别的留学生见面,谈及困难时,我感觉我们有同感,可以相互支持”。(A)
“遇到对于学习方面的困难时,除了跟姐姐说以外,也经常跟我同学们一起说,然后他们也经常帮我,比如说跟我讲要如何面对困难。有时候,在学习汉字方面,他们也经常跟我说,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叫SL,她是韩国人,他经常跟我说要如何写汉字,帮了我很多。在口语方面,我也有一个朋友叫WH,他也是我的同学,他之前也教我语法方面的事。所以除了我姐姐以外,我也有朋友,朋友也会帮我,帮了我很多,对”。(B)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通过老师们的帮助,还有中国朋友们的帮助来解决这些问题”。(C)
第二,自我调节。除了向他人寻求帮助,来华高校留学生也会积极地自我调节以适应新环境。运动缓解情绪压力以及主动与中国同学交流互动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因为我是一个特别慢热的人,所以我觉得没必要要求自己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因为我相信顺其自然,好好学习、好好准备考试,然后好好上课就可以了,对”。(B)
表3 压力应对策略
“去中国的朋友家做客,比如说过年的时候,这样都很好。但是我个人呢,觉得最重要的方法是多走进中国,去旅游,看中国电视节目,可以了解一下中国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我一般寒假的时候不回国,我会去中国朋友家过年,还有去中国的有些地方和看中国的电视剧,我通过这些方式来了解中国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对……我个人是通过运动方式来解决这些困难的,比如说我在大学已经加入了国际武术队,我是运动员,我喜欢中华武术。我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我会坚持”。(C)
根据访谈结果(见表4),来华留学生从两个角度提出了适应中国学习生活的建议。
第一,建议学校多组织交流活动。在回答“希望得到哪些帮助”这一问题时,三位留学生都明确表示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为留学生组织交流活动。
“除了中国同学,希望学校能支持帮助留学生,我总是找私人关系好的中国同学或中国老师。希望能有咨询的专家,希望学校内的留学生也能活跃起来……我觉得学校的积极态度能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生活。我认为如果遇到困难,学校内应该有可以随时请求帮助的人”。(A)
“我有一个建议,如果学校可以每年多举办一些学习方面的活动,会让很多留学生更加积极,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方面的东西”。(B)
“我的建议是为了让我们留学生的生活更美好,在中国更适应,可以多安排一些跟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对”。(C)
第二,建议留学生积极主动适应新文化。对留学生而言,来到新的环境,接受并积极融入新的文化,与当地人相互学习交流,这种态度对适应环境同样重要。
“还有理解和接受其他国家文化的态度也很重要”。(A)
“我来中国之后没有感觉到任何的不舒服,因为你去别的国家应该互相学习嘛,觉得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对”。(B)
“我们最初来到中国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自己呆在屋子里面不出去,有很多学生是这样,他们不爱交流,我觉得这样不行,这个是有些外国人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来到一个国家,必须得学会这个国家的语言。你必须得学会汉语,然后多交中国朋友,了解中国的文化是什么,这样我们会解决很多关于文化差异的问题,对”。(C)
表4 压力应对建议
本研究通过标准化访谈的方式对在华高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压力应对进行了分析探讨。
访谈结果显示,在华留学生遇到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汉语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沟通文化等方面。留学生普遍面临语言学习的压力,这一结果与李冬梅和李营的研究基本一致,语言是留学生的第一障碍。[8]同时,宋爱芬和石川利江的研究也表明,因语言理解、表达困难而产生的学业担忧等问题显著影响了在日中国留学生异文化适应,是引发他们应激反应的主因。[9]
来华留学生的生活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对气候和饮食的不适应,这一研究结果与龚晓梅的研究一致,不适应生活环境是留学生感知到跨文化适应压力来源的一部分。[10]对留学生来讲,相较于其他方面的压力,生活环境方面的压力比较容易克服。
访谈中呈现的“沟通文化压力”是指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交流上的压力。中西方文化对个人隐私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这种差异造成留学生在面对中国同学或教师询问“年龄”“经济收入”“个人开销”等情况时会有明显的不适应。沟通文化的压力与郑艺娜的研究有相似之处,韩国人与中国人对幽默的理解程度不一致,在交流时有时韩国人开的玩笑被中国人误解为不尊重的言语。[11]李冬梅和李营的研究显示,中国人语境环境下的间接交流方式使得越南留学生觉得很难融入中国学生的交流圈。上述研究表明,沟通文化不同是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随着留学生活的深入,文化差异带来的压力会越发明显。
有关留学生压力应对的现有研究中,通常把压力应对划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策略。积极应对策略主要包括解决问题、寻求社会支持、接受新文化等具体方式,消极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幻想、自责、退避等具体方式。本研究中,在华留学生会采取自我调节和寻求帮助两种应对方式。自我调节方式主要包括不指望他人帮助、运动以及主动接触中国文化等不同手段。寻求帮助方式主要指向同学、朋友、家人和教师寻求帮助和指导。根据以往研究的划分方法,本研究中的“自我调节”和“寻求帮助”两种方式都归属于积极应对策略。这一研究结果与龚晓梅、张燕等的研究结果不同,先行研究显示出留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多样性,既有积极应对,也有消极应对,而本研究只显示出了应对压力的积极方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研究方法的不同,也可能是访谈对象的不同,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探讨。
本研究中,关于如何更好的适应留学生活,留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组织交流活动。同时,留学生自己积极调整心态,主动接纳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也是适应留学生活的重要途径。这一研究结果与吴文英等人的研究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对适应留学生活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跨文化适应是个体受自身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过程。来华留学生面临着文化情境、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的改变而带来的冲击,他们的跨文化适应势必充满着压力。为提高高校留学生管理水平,促进留学生有效应对跨文化压力,结合笔者的研究,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留学生所处的城市通常都会有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高校留学生管理者应该主动带领留学生近距离接触当地文化,促进留学生关注当地文化,这有利于留学生更好的适应当地生活。
以A大学所在的B市为例,B市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市内有近6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地质公园和若干风景名胜区。除了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B市的民间文艺和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高校应积极利用这些当地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参观、游览、体验等方式,带领留学生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当地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关注和喜爱。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教育,综合利用多种教育途径,培养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留学生理解文化差异,消除文化隔阂,更好地适应在华的学习生活。
首先,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留学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通过开设国学经典、诗词鉴赏、中国书法、中国饮食、中华武术、民族乐器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确立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其次,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的硬件设施和人文环境中,通过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线上平台等途径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营造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再次,将校内外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传统节日习俗体验、博物馆参观、文化之旅、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文化育人体系。
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下,留学生不仅要面临着青年期发展性的心理困惑,还要承受环境、语言、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诸多不适,留学生的心理压力较本土学生更为明显。因此,对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在留学生数量较多的西方国家,很多高校普遍设立专门针对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咨询机构,针对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等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本土文化和校园生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都具备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全员参与、全程教育为宗旨。然而,由于许多高校对中外学生在管理机制上存在差别,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覆盖到留学生的状况较为普遍。鉴于此,高校应该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为宗旨,健全完善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