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清远市新北江小学 阮燕萍
导读单元的设计是统编版教材中亮丽的一笔,无论从编排的体系、导读的内容及其目的与意义,它的安排可以说是匠心独具。我们应把握其精华,发挥它最大化的作用,因此,结合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特色,我们着手开发了单元导读微课,并以“感受与理解- 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为思路设计出“4+1”模式。下面就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导读为例(以下简称本例)进行阐述。
本例中呈现的画面充满了童真、童趣:两个小孩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寻觅着什么,凸显“观察”的单元题眼。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最能触发学生对“生活语文”的感触。在本例中我播放了小草萌芽,花儿偷偷绽放的视频,引导学生我们身边的事物正在一点一滴地变化,这需要我们细致观察才能发现。并适时结合单元导读中的提示语“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提示语,从而知道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就能发现一物一缕,一花一草皆可寻可问可获可得。进而引导学生对单元的主题进行概括,通过感知和概括主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帮助学生确立了单元主题的意识。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进入课堂,产生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渗透人文素养,教师在使用微课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单元的主题进行拓展,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感知主题后,学生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浅表状态。所以在衔接上一环节的主题感知后,我们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单元导语,让学生提炼单元语文要素。如本例中“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学生能在主题的启发下,轻巧锁定“连续观察”为本单元的要素。而对于捕捉要素的敏感要基于教师平时的渗透,善于“授之以渔”的老师往往对学生“学之有道”的启发较深。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到自己在这个单元中要学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学。在整个单元主题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会注意提醒学生使用这个学习方法,达到有意识地学习。
让学生初步通读全单元或精选能体现本单元要素的部分课文片段,在选择课文时,尽可能选择既能体现单元主题内容,又能吸引学生学习欲望的片段。引导学生对文段进行赏析并初步领悟出本单元主题的学习方法,对该方法有初步印象及了解,从而为在后续的阅读教学中打下良好的铺垫与基础,以期望最佳的举一反三的作用。本例中,我选择了《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了解诗人能描写出庐山的不同形态,源于他能从不同角度的进行观察;另一例则选择了《爬山虎的脚》中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从该句当中的“不几天”“后来”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领悟“观察要长期进行,才能体会深刻,描写准确”
该环节如初见,要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花未全开月未圆,让学生对本单元课文留有遐想空间,学有余味。
本环节主要体现单元学习的整体性及全局意识。微课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整合单元篇章、呈现知识结构及学习策略,为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与回顾。该环节与任务单的使用相衔接,根据三个环节的学习过渡到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所要完成的任务及运用单元方法进行课外延伸学习的方向。
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承接,相互融合。既体现了该单元知识目标的一个递进态势,亦呈现了学生语文思维发展的一个规律。
学习任务单我们命名为“导读空间加油站”,立足“积累、探究、运用”三个维度我们在单子里设置了“阅读冲浪”“语海拾贝”“学贵有疑”“自我评价”四个部分。“阅读冲浪”通过推荐阅读本单元的类文(包含篇章和整本书阅读),如本例中的《春》《梧桐树》以及《青鸟情》让学生加强了对同主题文章的理解及鉴赏,对单元要素的渗透有了进一步的强化,是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语海拾贝”关注阅读过程,鼓励学生做适当的积累,如:关注新鲜的词句,摘抄优美语句等,逐渐训练学生的语感。“学贵有疑”的设计意在为教学留白,启发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在单元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并记录自己的疑惑,教者可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引导他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或筛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开发成“班本教材”。持之以恒,厚积薄发,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评价”能引发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反思,最后我们通过“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整个单元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给出一个适当的评价。
导读微课范式的设计应用是一个创新模式。纵观以往教材进入单元后通常直奔主题开始阅读教学,极少能顾及师生教与学的单元的整体意识,及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单元学习的蓝图。本微课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个空白,让师生既可见树木,又可见森林,教得清清楚楚,学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