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华民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患病率高的骨科疾病,患者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腰背痛、麻木、尾骨坐痛等,男性青壮年、孕妇和长期弯腰用力者为其高发人群[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主要与损伤、椎间盘功能退变、妊娠、发育异常等有关,根据疾病种类可分为突出型、脱出型、膨隆型、游离型等,突出症在各个腰椎节段均可发生,绝大多数发生于腰4 ~5、腰5 ~骶1节段[2]。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复发的风险,患者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目前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手术、理疗牵引等方式[3]。手术主要以常规开放手术、椎间孔镜微创手术、经皮穿刺切吸术为主,常规开放手术因其需要开较大切口、易引发感染、术后恢复慢等劣势存在,使其应用受限[4]。经皮椎间孔镜术是在显微外科和关节内窥镜辅助下,完成摘除病变腰椎间盘髓核的手术方式,Quadrant微创通道是新一代改良的腰椎微创手术,可应用于所有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两种手术均有其优势和治疗效果[5]。本研究旨在对经皮椎间孔镜与Quadrant微创通道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对比探究,现报道如下。
此次的74例研究对象均于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择,选例时间为2019年12月-2021年1月。诊断标准:以文献[6]《“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关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诊断标准做参考。纳入标准:满足上述诊断标准;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影像学检查确诊;存在手术适应证且病情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无改善。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骨科及脊柱疾病;手术不耐受;凝血功能障碍;伴有恶性肿瘤等。将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9例)和试验组(45例)。其中对照组病程4 ~10个月,平均(6.17±0.96)个月;男19例,女10例;年龄34 ~50岁,平均(40.39±3.96)岁;症状分类:腰痛18例,感觉异常4例,其他7例。试验组病程3 ~9个月,平均(5.99±1.04)个月;男30例,女15例;年龄33 ~51岁,平均(40.52±4.03)岁;症状分类:腰痛28例,感觉异常6例,其他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定并批准实施此项研究,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对照组行Quadrant微创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俯卧于脊柱弓形架后硬膜外麻醉,根据C臂机显示确定病变的椎间隙,使用克氏针切开长20 mm左右的纵向切口于上位椎板下缘。通过导针扩张套管,根据到脊柱间隙的深度选择Quadrant通道,在显露软组织和突出部位后,并使用尖刀分离瘢痕,轻轻牵拉神经根,切除突出椎间盘,完毕后留置引流管。试验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呈俯卧位局麻后,根据C臂机显示确定病变的椎间隙和穿刺点,切6 mm左右切口置入导棒逐层扩张,切除关节突出骨质。侧位透视下置入套筒,保持环锯尖端位于上锥体后下角。在镜下,先进行腹侧减压,将影响视野的脂肪、韧带等组织清理后,用射频消融刀头止血,再在腹侧进行减压,避免损伤神经根。术后确认神经根松弛且无残留病变骨质后,进行引流缝合。术后均给予两组抗感染治疗3 d,并观察至出院,出院后再随访1个月。
(1)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2)疼痛程度。术前、术后3 d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腰痛、腿痛评分[7]。VAS评分总分10分,分数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重。(3)腰椎功能。术前、术后1个月通过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8]、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腰椎功能[9],JOA评分可反映腰痛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总分29分,分数越高提示腰痛对日常活动的影响越小;ODI评分可反映功能障碍程度,总分50分,分数越高提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围术期情况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卧床时间(d) 切口长度(cm) 住院时间(d)对照组(n=29) 70.43±9.97 46.95±4.16 3.13±0.67 4.53±0.38 8.61±0.89试验组(n=45) 79.53±8.87 20.39±3.06 1.64±0.55 0.87±0.16 6.07±0.75 t值 4.103 31.608 10.437 57.360 13.212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两组术后1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ODI评分降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椎功能对比[分,(±s)]
表2 两组腰椎功能对比[分,(±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JOA评分ODI评分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对照组(n=29) 16.28±3.64 20.79±3.33* 44.39±3.88 24.62±2.43*试验组(n=45) 16.30±1.74 22.98±5.00* 43.96±4.05 20.58±1.73*t值 0.023 2.078 0.453 8.353 P 值 >0.05 <0.05 >0.05 <0.05
两组术后3 d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疼痛程度对比[分,(±s)]
表3 两组疼痛程度对比[分,(±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腿痛VAS评分组别 腰痛VAS评分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对照组(n=29)5.56±0.89 4.82±0.66*6.13±1.03 3.75±1.07*试验组(n=45)5.63±0.96 2.89±0.32*6.15±0.99 2.79±0.53*t值 0.315 16.828 0.084 5.133 P 值 >0.05 <0.05 >0.05 <0.0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或外部原因作用,其可使周边的神经组织受刺激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引起神经根和脊髓受压迫,临床主要表现为腰椎及下肢剧烈疼痛伴活动受限,同时部分患者伴有尾骨疼痛、马尾神经综合征、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等[10]。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一般不危及生命,使得患者往往治疗不及时,会存在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并发症风险,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病情较重、反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临床需进行手术治疗,常规开放手术的手术损伤大,增加了切口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能清除突出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质组织,进而解除神经根所受的压力,减小神经压迫对患者带来的疼痛程度[11]。Quadrant微创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从后外侧入路,通过扩张撑开建立工作通道,对肌肉和软组织的剥离程度更少,同时减轻对腰背肌肉的损伤,但是相较于经皮椎间孔镜其视野更小,出血控制难度更高,且术中需要显露突出髓核进而牵拉神经根,引发硬脊膜撕裂等风险[12]。本研究结果示,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后3 d VAS腰痛和腿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经皮椎间孔镜较Quadrant微创通道,能有效改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情况,减轻疼痛程度。ODI评分可反映机体功能性障碍程度,而功能性障碍程度又能反映患者腰椎功能;JOA评分能反映腰痛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影响越重也提示腰椎功能恢复情况较差。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由于在术中避免牵拉神经根和硬膜,保护了神经功能,同时对脊柱后方组织的损伤更轻微,进而利于术后腰椎功能的恢复[13]。本研究结果中,试验组术后1个月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经皮椎间孔镜较Quadrant微创通道,可提高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综上,经皮椎间孔镜较Quadrant微创通道,可提高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同时改善围术期情况,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可在椎间盘突出疾病的治疗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