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教学与信息化融合的实践

2022-06-28 21:46顾晓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信息化

顾晓莉

内容摘要:全国统一的“统编本”语文教材大大提升了名著阅读的地位,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教师还没有改变以应试为目的、以做题为过程的固有模式。在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思想指导下,结合现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笔者开始尝试将名著阅读教学与信息化融合,旨在改变传统的阅读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真正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本文主要是以七年级下册的名著书目《海底两万里》为例所做的一次实践探索。

关键词:名著阅读 名著教学 信息化 《海底两万里》

“统编本”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名著阅读。跟原先的“苏教版”相比,“统编本”教材在名著导读篇目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从原来的每学期1本名著到现在的“2+4”本,其中两本为必读,四本为荐读;编写体例也发生了变化,设置了“读书方法指导”和“专题探究”等栏目,旨在根據作品体裁特点和初中生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介绍读书方法和开展阅读活动。

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首先,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尚有欠缺,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面对大部头名著时阅读目的不明确;其次是在名著内容的年代感和电子产品泛滥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不想读,不愿读;最后,学生阅读缺少方法指导和阅读计划,并没有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如何才能够有效落实名著阅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是初中语文教师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中学生几乎每人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电子产品的普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方式。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开始接受碎片化阅读而很难真正静下心来去欣赏纸质书籍,学生的心态较为浮躁。时代的改变,技术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的显著特点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让教育呈现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结合现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笔者开始尝试将名著阅读教学与信息化融合,旨在改变传统的阅读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真正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以下,是笔者以《海底两万里》为例所做的实践探索。

《海底两万里》是19世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被选入“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这本书通常被看作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整部作品涉及大量的科学知识,如电力、机械、化学、气象、地理、生物等,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这样的内容会给初一的学生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呢?在正式读书之前,我先通过“超星读书通”APP向全班学生发放了一份简单的课前阅读检测,旨在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主要设置了以下五个问题:

1.在阅读本书之前,你是否已经接触过相关类型的书籍?

2.你觉得这类书籍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3.阅读此类书籍时,是否存在一些困难?如果有,你觉得最大障碍是什么?

4.你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大概是多少?

5.在你读过的书中,如果只能选择两本推荐给你的同学,你会选什么?

从问卷结果来看,超过90%的学生每学期都能够有3-6本及以上的课外阅读量;超过80%的学生在阅读《海底两万里》之前都曾读过科幻小学,并且能够被其中的故事情节和对未来的想象深深吸引;但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外阅读量均存在很大差距,有超过一半学生认为科幻小说中大量的科学知识和术语会增加阅读的难度,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初步了解了班级整体阅读情况后,在寒假开始前,我先给同学们上了一节名著导读课(上课地点:未来教室,拥有平板电脑、交互电视、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设备的教学环境):

一.课前导读:激发兴趣、掌握方法

在上这节课之前,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都还没有读过这本名著,因为这是下学期的阅读任务。那么为什么我会选择在上一个学期期末就来上呢?主要考虑到名著导读,重点在于“导”字,也即教师引导,只有教师完成了有效引导,学生才能够完成有效阅读。因此,本节导读课的目标就很明确了:激发学生寒假阅读此书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

为了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的导入部分分为以下几步:

1.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神秘的海底图片;

2.播放一段电影《海王》的节选片段;

3.教师口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坐着潜艇开始遨游海洋……

4.引出课题,同时给每位学生的平板电脑发送提前制作好的微课,主要是对《海底两万里》的故事简介,学生自由观看。

紧接着,介绍科幻小说的阅读方法——“快速阅读”。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此方法,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两次速度比赛:

速读比赛(一)

选段:第二部分第三章  《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

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学生在自己的名著中找到相应的章节,安静下来,开始快速阅读(投屏开始6分钟倒计时)。时间到,开始速读结果检测(教师发送给学生以下问题,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作答,大屏幕实时显示答题结果,速度与正确率一目了然):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尼摩艇长带领大家去的采珠场叫________。

3.攻击采珠人的鲨鱼品种是________。

4.从本章节中,你能够看出尼摩艇长是个怎样的人?

5.对于他的“国籍之谜”,你是否获得了相应的线索?

速读比赛(二)

选段:第二部分 第二十一章 《大屠杀》

本次阅读不设置预计时间,大屏幕显示计时,学生读完相关内容后抬头看计时器,了解自己的阅读速度。然后思考两个问题,将答案在平板电脑上打出来,大家交流讨论:

1、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尼摩船长的形象。

经过两段练习之后,学生总结出快速阅读的一些技巧:  三“不”:不指读、不出声、不回读

一“关键”:善于抓住书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

三“方法”:①、扫读法:视域要宽,用眼睛横扫书本,一目十行。②、跳读法:对于大量的环境描写、知识介绍或者暂时不能够理解的内容、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先跳过去,回头再根据需要和个人的兴趣进行补充阅读。 ③、寻读法:带着问题去阅读,有意识地读与问题相关的段落。

在重点介绍并实践了“快速阅读”后,我再次提醒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还要学会运用“分析阅读”的方法,在小说的精彩篇章处,放慢阅读速度,进行思考分析,做好圈點批注,加深阅读印象。

通过这样一节简短的导读课之后,相信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心中有书”、“心中有法”了,于是我们就开始进入寒假的正式阅读阶段。

二.假期自读:两周打卡、积分比拼

《海底两万里》全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二十四章,第二部分有二十三章。根据小说内容,我给学生的寒假阅读制定了一份简要的规划,目标是两周完成任务,全书分为两大部分,正好每周阅读一个部分。具体安排是周一到周五每天阅读四个章节,而周末则回读、精读精彩章节,做好圈点批注。

对于一本名著,花多长时间阅读,挑什么时间来读,本该是一件非常自由的事情,但由于初一的学生缺乏行为的自觉性,尤其是在寒假这样的时间段。因此,我给每位学生发送了这样一份阅读规划作为参考,学生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上面的阅读速度进行,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即可。

为了鼓励并监测学生的假期阅读情况,我发起了“两周打卡,积分比拼”的阅读活动,依然是借助“超星学习通”APP来完成。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每天完成相应阅读后,进入“学习通”的“《海底两万里》假期自读”课堂进行签到,我会提前将相关章节的问题检测上传至课堂,学生通过答题来打卡签到,答对一题可积两分。

2.鼓励学生上传自己的读书笔记,每上传一篇可以积五分。

3.学生在阅读期间,如果遇到不能够理解或者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通过“学生反馈”功能发送给老师。

4.根据学生反馈,不定期地发放一些讨论话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每次有效发言均可积一分。

5.所有积分都可以不断累积,学生随时可以查看积分排行榜。

6.每隔三天在学生群和家长群分别公布一次积分排行榜,表扬积极阅读的学生,同时鼓励那些积分落后的学生抓紧赶上大家的阅读进度。

这样安排假期自读,改变了以往学生漫无目的阅读名著的状况,至少在寒假开始前,每位学生对于自己的阅读任务都是清楚的。同时,积分比拼的方式也很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部分积极的学生在一周左右就能够阅读完整本书并且上传几篇高质量的读书笔记,而“打卡”这样一种形式可以很好地督促那些平时偷懒不爱读书的学生,让他们在任务和积分排名的压力下也去进行阅读。

三.课堂共读:知识检测、专题探究

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班级所有学生至少都已经读过一遍小说了。这时,我给大家准备了一节阅读成果展示课。本节课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知识检测

在上课之前,给每位学生发送一份简单的知识检测卷,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假期自读的效果。温儒敏说:“我们要有意识考察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和阅读品位。”由此可见,当学生能够完成整本书阅读后,适当的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我的部分检测内容:

1.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指哪三部作品?

2.《海底两万里》中的主要人物及身份。

3.“鹦鹉螺号”搁浅的海峡叫什么?这个海峡有什么特点?

4.“鹦鹉螺号”是如何从红海前往地中海的?总共花了多长时间?

5.尼摩艇长在书中总共流了几次眼泪?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流的?

6.根据所给图片,写出相应的故事情节(不超过十个字)。

……

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作答,时间为10分钟。每题设置好相应的分值,总分为100分。学生提交完成答案即可看到自己的分数。结果显示,80%的学生都能够获得80分以上的分数。而有个别学生没满60分,意味着他对本书的故事情节还没有熟练掌握,课后还需要重新翻阅。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假期的阅读有一个量化的概念,便于接下来的第二遍巩固阅读。

(二)专题探究

“知识检测”重在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情节的记忆能力,答案往往具有唯一性;而“专题探究”则要求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故事进行整合,对人物进行评价,对书本的主题思想进行归纳等,答案往往具有开放性。“专题探究”能够整合学生零散的阅读记忆,让阅读更加深入系统化。

本节课我主要选取了三个小专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

1.检索“人物关键词”

整本书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尼摩艇长、阿龙纳斯教授、尼德兰和康塞尔。我将四个人物的图片分别发送给每位学生,要求他们在每个图片下面给人物配上一个最能够体现其性格特点的关键词。而由于尼摩艇长形象较为复杂,亦正亦邪,在说到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还设置了一个讨论环节:你眼中的尼摩是怎样的?

2.画出“航海路线图”

阿龙纳斯教授一行人跟着尼摩艇长的“鹦鹉螺号”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旅行,见识了无数神奇美丽的海底生物,同时也经历了无数惊险刺激的时刻。学生阅读此书时一方面会被这样的描写所吸引,跟着作者的文字去探险;而另一方面,也会被其中大量的地理坐标绕晕,对于主人公的海底冒险,缺乏一个系统直观的感知。因此,我给每位学生的平板电脑发送了一张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六个学生为一组,首先通过目录快速圈画出“鹦鹉螺号”所经过的地方,将完整的海底路线整理出来;其次,小组合作,对照世界地图,标注出起点与终点,尝试大致画出“海航路线图”,在关键的几个地点上标注出航行经过的时间;最后,请一位学生上台在大屏幕的地图上标注出来(经过三组学生的共同努力修改,最终画出了正确的路线图)。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一次学科融合教学的尝试。根据笔者自己的阅读经验,航海路线图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搭建整本书的内容框架,从而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小说内容。在课前,笔者也请教了地理老师,帮忙制作一张符合我们名著要求的世界地图,方便学生在课上画图探索。

3.发布“航海朋友圈”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小说中的一位主人公,带着一部智能手机去海底进行了探险。那么,你会在什么时间、地点、拍摄什么照片、配上什么文字来发布朋友圈呢?要求:每位学生至少编辑三条内容,开头写上时间和地点,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每条不少于140字,说话语气必须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编辑完成之后,发送给教师,选择优秀的作品投屏展示。

这一环节看似与时下联系最为紧密,但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学生首先要对每位人物的性格特征、说话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对航行路线中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一一对应关系非常熟悉;最后,还要用简洁的能够感染人的文字表述出来。这对学生而言,是一次非常巨大的挑战。

经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名著《海底两万里》的学习基本接近尾声了。在此过程中,学生带着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老师的步步引領下,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海底探险之旅,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与力量,同时也折服于作者惊奇的创造与想象。但我们还不能停下阅读的脚步。初中阅读强调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重要的是创设阅读环境,培养学生读整本书的习惯。学生阅读完《海底两万里》之后,发现“尾声”部分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疑问。趁此机会,我推荐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另外两部:《神秘岛》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如果要进一步延伸开来,感兴趣的学生还能够继续去阅读中国现代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诸多作品。

以上便是笔者以《海底俩万里》为例,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与信息化融合这一课题所做的实践探索。信息化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他们不仅可以选择纸质书进行阅读,还可以直接在APP上下载电子书;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教师能够更加直接地监测学生的阅读行为,师生线上互动更为频繁,大大提升了假期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信息化覆盖的未来教室能够加强课堂的互动,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化抽象为直观,让名著阅读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如何让学生爱上大部头名著阅读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影视、学生与名著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