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霖
内容摘要:本文对语气副词“莫非”的交互主观性的研究,从“莫非”词义的变化入手,发现其因为句法位置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语用的变化,探索出“莫非”从“非词”成“词”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亦是其语法化的过程,而语法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性不断加强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体现了说话人对事件、命题主观的揣测或反诘态度,随着“莫非”在交际会话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对其交互主观性做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说文解字》 文言文 语气副词 交互主观性
“莫”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且冥者,将冥也。木部曰:杳者,冥也。夕部曰:夕,莫也。引伸之义为有无之无。“莫”的古字形像太阳落在草木之中,是“暮”的本字,本义即指太阳落山的时候,引申则可指晚、一年将尽、时间将尽等,读mù。“莫”又被借用于否定性不定代词用,表示没有哪样东西、没有谁,又借作否定副词用,表示不、不要之义;也表示揣测或反问,读mò。“非”,从字形上看像鸟的翅膀左右展开的样子,引申为“相背”、“不是”,作动词或副词用。现代汉语的“莫非”为语气副词,表示疑问、反问、强化语气,但最初的“莫非”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词,而是从“莫”+“非”逐步演化而来,其成词的过程以及虚化为副词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通过CCL语料库的检索来看,《诗经·北山》中“莫非”的用法是最早的“莫非”连用的用例,此处的“莫”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意为“没有什么”,“非”为否定副词,否定后面的成分,意为“没有”、“不是”等,后面通常直接跟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即:莫+非+NP。
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经·北山》)
2、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全梁文》)
3、周至成王,有上贤之材,因文武之业,以周召为辅,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汉书·翼奉传》)
“非”作否定副词的用法是通过隐喻发展来的,用现实生活鸟展开双翅相背的形态隐喻抽象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悖。“非”的本义是动词,意为“否定”、“违背”等,而“莫”则通过引申虚化为否定副词,常用于祈使句中,此时“莫非”的语义为“不要否定”、“不要违背”等。
4、真见无像,其像分明。实听无声,其声不绝,洞达如之,莫非一切。师之不肯,再把状来。(《祖堂集》)
5、凡事莫非心之所為,雖放僻邪侈,亦是此心。善惡但如反覆手,翻一轉便是惡。只安頓不著,亦便是不善。(《朱子语类》)
6、盖废兴莫非天意,不皆地灵也。(《万历野获编》
随着否定副词“莫非”在交际中的使用越来越多,“莫非”应用的句法环境也越来越多样,从最初的出现在陈述句、祈使句中,后来多见于疑问句中,用于疑问句的“莫非”包含着说话人主观上的猜测意义,这种主观上的猜测意义主要是“莫”带来的。“莫”从否定性无定代词到否定副词的过程,是一个“莫”主观化不断加强的过程,否定副词本身含有主观上的怀疑意味,“莫”也可以看作为一个语气副词,而“非”不管是作动词还是作副词,都表示极强的否定,现代汉语对区别词的否定往往也是直接在前面加“非”。“莫”“非”共同用于疑问句中,共同表达一种反问语气,紧密型较之前更为密切。
7、师曰:“酸涩莫非自知?”沩不答。赤干行者闻钟声,乃问:“有耳打钟,无耳打钟?”师曰:“汝但问,莫愁我答不得。”(《五灯会元》)
8、二公起而问曰:“莫非神仙乎?岂不能下降而饮斯一爵!”(《太平广记》)
例7、例8二句中用于疑问句中的“莫非”,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可译为“难道不是……吗?”从这个角度来看,“莫非”的“捆绑”意味越来越浓了,这就使得在交际中“莫非”连用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后面跟系动词“是”的情况。
9、“四圣莫非是马、赵、温、关么?”四位天神大怒,说道:“我这马、赵、温、关四个字,有好些难称哩!除非是玉皇大帝,才敢这等称呼!这厮是那个?也敢叫我马、赵、温、关四个字?”(《三宝太监西洋记》)
10、老翁心里才疑道:“此道人未必是好人了,吃酒吃肉,又在此荒山居住,没个人影的所在,却家里放下这两件东西。狗也罢了,如何又有此死孩子?莫非是放火杀人之辈?”(《二刻拍案惊奇》)
11、李靖又曰:“若論此弓箭,别人也拿不动,莫非又是哪吒!”(《封神演义》)
在这三个例子中,动词“是”出现在“莫非”后面,且“非”的意义也并不是做否定副词否定整个谓语,否定作用变得微乎其微,由此观之,“莫非”此时整体作为一个语气副词,也可以说“莫非”完全虚化为语气副词,对后面的事件或事物提出疑问,可以理解为“难道”。
之后的文学作品中,“莫非”连用作为一个语气副词来使用的情况成为整个社会群体的普遍认知。
12、宋江告道:“我师,莫非宋江此身不得善终?”罗真人道:“非也。将军亡必正寝,死必归坟。只是所生命薄,为人好处多磨,忧中少乐。得意浓时,便当退步,切勿久恋富贵。”(《水浒全传》)
13、渔父嗟叹不已曰:“子饥色形于面,莫非乏食乎?”员曰:“然!”于是渔父系舟于杨树,嘱曰:“子姑少坐,待我归取食而啖汝。”(《周朝秘史》)
语气副词“莫非”语法化的演变进程,伴随着“莫”、“非”的语法化,随着“莫非”语法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莫非”的主观性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语言总是不可避免地用于交际,而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又密切相关。
在对“莫非”语法化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莫非”的语法化进程伴随着“莫非”句法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整个句子句类的变化——从陈述句到祈使句再到疑问句,当“莫非”用于疑问句时,营造出一种反差的语境,其主观性变得尤为明显。
14、服粗浣衣,器同土簋;日一蔬膳,过中不餐。寒暑被袭,莫非大布;所居便殿,不能方丈。(《全梁文》)
15、他又问:“那壁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乎?小姐常出来么?”被红娘抢白了一顿呵回来了。(《西厢记杂剧》)
16、萧立说道:“那是找在婚后半年的一天晚上,我从外面回来,并不见仙君在房中!”龙飞道:“莫非,丁鹤那边书斋找到了她?”(黄鹰《黑蜥蜴》)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所用语言中表现的“自我”成分,即说话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以及感情,留下自己的印記。(LYONS J,1997)例14只是简单地陈述事实,其中不包含说话人的主观立场、态度及感情;而例15则表示说话人主观上对所陈述事件的疑问,暗含说话人的揣测心理,同时试图获取听话人的解答;就位置分布来看,例16的“莫非”位于话轮开头,语音上有停顿,使得“莫非”成为整个命题的限定成分,“莫非”的后续话语是说话人所要表示疑问的命题内容,由于说话人需要强化自己的立场表达,所以在语义辖域上往往是一个单独的话语命题,所以“莫非”从原先的位置上独立出来,限定整个命题。
“莫非”句法位置的变化,使得全句意义从表示确认客观事实变为表达主观立场,而交际互动的过程使得交际者的表意重点更加明确,说话人在话语中强化对自己认识立场、态度立场的肯定,既是言者主观性表达的需要,也是说话人为了向对方输出自身观点、情感,进而与持有其他立场的社会主体之间产生关联的体现;而强化认同对方立场以及提示对方注意自己话语中焦点信息的行为,更是说话人在交际互动中对听话人情感、话语理解加以关注的直接反映。(董秀芳,2007)
Traugott认为,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交互主观性是一组既密切相关又有差别的概念:主观性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或视角;交互主观性是对听话人“自我”关注度的明确表达,而且这种关注是将听话人作为话语事件的一个参与者来对待的,而不是将其作为谈论为内容。(Traugot,2003)
“莫非”在交际互动中的用法,从表达说话人自身的态度或视角,到关注听话人的态度或视角,使得话语的意义越来越聚焦于听话人的认知立场,赋予交互主观性的意义。
17、“是你吗,米特里?莫非你是在别人家的院子里迷了路?”伊莉妮奇娜挖苦地喊道。“请你把栅栏门的门闩给插上,不然夜里会呱哒呱哒地响……你瞧,风有多大……”“一点儿也没有迷路……我插上……”(米哈依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伊莉妮奇娜的发问,从语用的角度来说,表现了对米特里是否迷路这件事的揣测,表示伊莉妮奇娜对米特里回答的关注,至此,话语的意义聚焦于米特里的回答上,交际者的表意重点也在米特里的回答上,凸显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
交互主观性对听话人的关注,在社会意义上有着更多的体现,即关注听者的“面子需要”、“形象需要”。
18、“不过你说到什么指导啦,职业啦,莫非你是地方部队的什么助理指挥官,也懂得进攻和防御的高贵科学?要不,也许你是个画画直线和三角,自称是个懂得数学的人?”陌生人惊讶地朝问话的人打量了一会,接着,脸上所有的那种自满神气,一变而成为一种严肃的谦卑表情,他答道:“说到进攻,我希望我们双方都没有这种企图;至于防御,我也没有这个必要——感谢上帝的怜悯……”
“莫非”除了表示揣测义,还可表示反诘义,若“莫非”后所跟命题是真实未知的,则“莫非”表揣测义;若后跟命题是已知的,说话人“明知故问”,则表示反诘义。显然此例中“莫非”表示反诘义,从听者的角度考虑,考虑听者的感受,遵循了会话原则中的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说话人虽有不满,但没有直接表示,而听话人也明白说话人的“话外之意”,双方的会话得以顺利进行。
19、“你呆坐着干什么?”猎人对守林人喊一声。
“莫非你不去?”
“上哪儿去?”
“救人去!”
“我哪儿成!”守林人摇一下手,全身缩成一团。
“求上帝保佑他吧!”
“为什么你不肯去?”
“刚才谈得那么可怕,现在要去摸黑,我连一步路也走不动。求上帝保佑他吧!我在树林里什么没见过?”
“你怕什么?莫非你没有枪?咱们走吧,劳驾。一个人去害怕,两个人就胆壮了!听见了吗?又喊了一声!站起来!”
“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小伙子!”守林人哀叫道。“难道我是傻子,自己去送死?”“那么你不去了?”守林人一声不响。(契诃夫《不安分的客人》)
第一个“莫非”是有疑而问,猎人向守林人发出疑问,渴望得到守林人是否前去的答案;第二个“莫非”则是“明知故问”,猎人明知守林人是有枪的,用反诘语气问守林人,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实则加重了对守林人责备的意味,但字面上却给足了守林人面子。交互主观性不仅涉及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而且设想了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及反映,对于守林人而言,猎人已经通过“莫非你没有枪”表现出对自己的不满,为了维持双方关系,自己也必须尽快配合,由于听话人迫切地想配合说话人将会话进行下去,这种反诘语气也凸显了一种追问的意味。
互动语言学认为话语表达着总要隐含会话参与者,话语总是要在与其他参与者相适应的语境中产生。在交互主观性的表达中,言语的表达隐含更多言外之意,参与谈话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他们遵循了如下原则:“使你所说的话,在其发生的阶段,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工人目标或方向。”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格莱斯,1975)而礼貌原则则是会话完整展开的高层次调节剂,很多时候出于礼貌,会出现“会话沉默”现象。
20、“玩偶海豹怎么会自己动呢?”
“所以嘛,不是风吹的就是谁踢过来的。”
“不会的,就是有人放在这里的。”
“可是我昨天夜里回来时,门口什么都没有啊。”
“所以,是半夜。”
“莫非……”(渡边淳一《如此之爱》)
21、“……园子,你,莫非 ……已经……那个了?”
“瞎说,妈,你也真是的。”
我笑了。我覺得出生以来从没发出过这么辛酸的笑,
“你认为你儿子会做出这种混事?我,这么不值得相信?”
“明白了。妈也是怕万一呢。”(三岛由纪夫《假面的告白》)
沉默通常发生在话轮转换过程中,它包括话轮内沉默、话轮间沉默和话轮沉没。(Leech,1983)布朗和莱文森(1987)认为面子是一个人的形象,人们都试图从别人那里获得好的评价来满足面子。积极礼貌行为是说话人尽量减少对听话人形象的损害,消极礼貌行为则侧重于保持自己的意见和自由。例20中,“莫非”后面出现了会话沉默,当“莫非”表示揣测义时,会话沉默可以表达说话人的不确定、迟疑、犹豫的主观态度;另一方面,当说话人意识到了继续争论下去可能会威胁听话人的面子时选择了沉默,是礼貌原则的体现。由于“莫非”是由否定副词或否定性无定代词演化而来,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也含有否定意味,加之多用于疑问句中表达揣测及反诘义,在交际中常见其出于礼貌原则用于会话沉默。
本文对语气副词“莫非”的交互主观性的研究,从“莫非”一词的语法化进程出发,发现“莫非”的语法化的进程,也是一个从低/非主观性到主观性,再到交互主观性的过程。“莫非”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其表达了说话人对所述命题的主观怀疑及揣测,当“莫非”用于会话交际时,话语的意义越来越聚焦于听话人的角度,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莫非”有了表示催促意味的追问义;考虑到说话人的面子问题,说话人不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及消极情绪,用“莫非”的反诘义表达自己的隐含之义,前提是说话人默认听话人心里知晓这种隐含之义,背后动因是合作原则的推动;出于对听话人形象的保护,“莫非”也常用于会话沉默来维持交际双方的和谐关系。
语言是动态的、变化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是理解会话不可或缺的部分,对语气副词“莫非”的研究从交互主观性的角度出发,也拓宽了语言主观性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117.
[2]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3]刘晨阳.互动交际中“真的”的话语标记功能[J].辞书研究,2021(1):117.
[4]Leech,G.N.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5]LYONS J.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739.
[6]Traugot,Elizabeth Closs.2003.From subjectification to intersubjectification.In Raymond Hickey,ed.,Motives for Language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