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古文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汇集文化精华,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古文的表述方式较为晦涩,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古文的学习上较为吃力。对此,如何开展有效、易理解的古文教学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小学语文“小古文”的有效教法进行探究分析。
在目前“小古文”教学当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由于部分教师授课方式过于刻板,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繁琐枯燥的知识讲授提不起兴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學改革也应落实在各科目学习当中。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古文学习当中。学生通过古文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下文将对在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当中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意义
“小古文”是指篇幅短小、含义深刻的精简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小古文中蕴含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智慧以及哲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成为当下教育的重要核心。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品质养成的黄金阶段,在小学时期开展小古文教学让学生在积累一定文言词汇和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古文的魅力。学生通过对小古文的学习感受精美深邃的语言文字带来的感官享受,文字特殊的句式以及富有个性的对话都能够使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学储备,这对学生日后学习初中文言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也是先人所留下的伟大智慧,其内容大多数是思想品质观念积极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尊师重道、兄友弟恭、孝顺父母等良好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先辈的生活场景,从古文中感受古人的情怀。学生通过有效的古文学习,在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不仅如此,小古文中优美的语言韵律工整,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语感,为日后语文学习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
(一)开展课前预习,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当前在语文课堂小古文的教学当中,部分教师进行授课时照本宣科,忽略了挖掘古文内在蕴含的核心价值,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古文的真正含义。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前语言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小古文中许多字词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较低,在古文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较为吃力,教师一遍遍地讲授浪费了课堂时间,同时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应结合所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文章含义形成初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知识过于复杂。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所学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进行《司马光》一课教学时,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前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大家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谁能给老师讲讲呢?”学生回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述的是司马光与小伙伴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碎水缸将他救出来的故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接下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教师不必深入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将陌生字词标记出,并按偏旁部首查阅字典并标注拼音即可。以上,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带领学生进行课文预习,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构建大体的知识脉络,为开展正式学习奠定基础。
(二)以兴趣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溜号”的情况,一方面是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自控能力较差;而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未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此,教师需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古文教学当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景,将古文故事立体地展现在屏幕之上,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本课所学内容。
依然以《司马光》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小动画影片,并询问学生:“同学们知道影片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吗?”学生回答:“司马光砸缸。”教师引出本节新课,带领学生共同初读课文。针对文中出现的“瓮”字,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瓮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字意。随即为学生理清文中的“砸缸步骤”,首先是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儿得活。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司马光的沉着冷静以及机智勇敢。以上,教师利用多种形式以兴趣为引导,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诵读为基础,重视诵读教学效果
诵读是语文教学开展的必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可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因此,小古文教学中的有效“诵读”十分重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反复诵读,先把语句读通顺,再把内容读明白,然后进行有感情的诵读,逐步理解“小古文”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把握住关键字词和语句,以此来夯实古文知识。学生通过诵读不仅可以丰富自身语文知识,同时也能促进个人语感的养成。反复的诵读过程就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在诵读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准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学习与练习来读出情感,将古人所表达的文化意味诵读出来。每一次的诵读都要明确目标,以诵读促理解,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中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如此可以达到快速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书戴嵩画牛》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为学生初步泛读文章,并引导学生标注文中生字的读音;同时为学生科普唐代画家戴嵩的生平经历。他所画的牛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幅《斗牛图》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小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用不同的颜色画出杜处士与小牧童的句子,并观察面对同样的一幅画,二人有着什么样不同的表现?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分角色扮演,并表现出杜处士的沉稳以及小牧童的天真可爱。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教师可进行朗读比赛,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朗读,比比哪组同学在朗读过程中的感情最充沛,同时还没有读错字音。以上,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以诵读为依托引导学生与古文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及时内化所学知识。
(四)进行读写结合,促进语文能力发展
读写结合也是小古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古文学习后,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针对所学习的古文进行“改写”。所谓改写就是将“小古文”中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能在原故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丰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小古文改写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有针对性的改写,否则没有意义的改写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有效的读写结合,二者之间相互促进,有效提升学习综合能力。
依然以《书戴嵩画牛》为例,在学习过程中文章出现了两处“笑”,分别是牧童“拊掌大笑”以及“处士笑而然之”,教师可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这两处“笑”的含义是什么?文中对这两处笑虽描写不多,但是却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当时的情况。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将这两处“笑”延伸,为文章进行扩写,补充这两处的含义。不仅如此,文章中分别描写杜处士与小牧童的對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话讲述二人发生的故事。同时也可以“杜处士”或者是“小牧童”的口吻来表达,将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为故事丰富内容。以上,教师利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夯实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
(五)课外延伸拓展,增加学生古文积累
由于小学阶段接触的“小古文”学习较为有限,课本中的小古文数量较少,因此仅靠教材中的古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小古文为依托,利用网络为学生搜集更多小古文,借此开展课外延伸,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古文积累量。同时,教师所选择的课外古文可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也可是相同作者或相同教育意义的古文,使学生在夯实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进行《铁杵成针》教学时,首先教师可进行温故知新的导入,带领学生共同背诵李白的诗句,然后导入本节与李白有关的小古文的学习。由于文中陌生字词较多,教师可为学生初步泛读,并标记字音。教师可利用课外知识为学生进行拓展,现在湄洲象耳山下流淌的小溪名为磨针溪,这个名字就是由李白磨针而来。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只有坚持不懈才可取得成功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为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教师可利用课外小古文《囊萤夜读》为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晋朝人车胤知识广博,由于家境贫寒,他为了苦读诗书将萤火虫放在袋子中用来照亮。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古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如今生活的美好。两则故事背后所反映的勤勉向学的精神值得同学们所学习。以上,教师在课堂中合理延伸拓展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及时内化所学内容,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文积累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文是中华语言凝练的艺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此,教师在进行“小古文”教学时,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设计教学,使学生的语感得到稳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小古文”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