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帮助随班就读学生融入班级

2022-06-28 20:48钟冬妮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4期
关键词:随班家校同伴

钟冬妮

《教育法》明確规定:“普通学校应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近年来,随着法律政策的支持,“随班就读”细则指示,越来越多的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入校园。随班就读的学生进入校园生活后,很可能比一般的同侪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来帮助他们顺利入学。

因为个体的差异,尤其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即使入学,也会存在适应的问题,而导致学生学习、身心、社交等受到负面的影响。就孤独症学生为例,不同的孤独症学生在普校求学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挑战和困难。有的学生学习能力低于一般同侪,学业方面难以与班级教学同步;有的学生不存在学业问题,甚至超越一般同侪,但在情绪调控方面很可能出现较多问题;有的学生则在社交规则上解读困难,以至于出现在不合适的场合做不合适的事或说不合适的话语;孤独症学生普遍存在一个核心问题——社交障碍,很可能是由各方面不同的因素而影响了学生的技能发展,等等。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需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普校中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班级呢?以下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实施

由于个体差异,每一位入学的学生都会有不同需求。而如何确定学生需求,专业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每位随班就读的学生,都应该根据专业的评估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安置。综合评估结果,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制订一份个别化教育方案。个别化教育是一种针对个别学生的方案。不过,个别化教育的形式并不是单指一位教师对一位学生实施的教学方式,而是从课程组织、教学方法、活动安排,依据学生的差异来制订的一种教学。这可以是个别的、小组的、班级的教学。这需要影子教师、班级主课教师,还可以包括同伴共同实施,促进特殊需要学生与其他学生互动学习。例如,个别课,因需求有部分学生可能在课堂的部分时间需要抽离式教学,该部分由影子教师或资源教师提供。小组以及班级的教学,则由影子教师或资源教师以及班级主课教师在课前准备,设计符合学生能力的课程,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减少不适应性行为。例如,同伴的安排、座位的位置、课程的难度、参与的机会,等等。根据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孤独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集体社交互动中获益,减少“随班混读”局面。

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不管是否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家校合作都是必不可缺的。更何况我们不得不承认,特殊需求的学生很有可能更需要这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在过去甚至现在还存在着孤独症学生被“拒收”“随班混读”的情况,往往问题出现在校方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有误解,或是缺乏专业知识支撑教学。普校方面也应当主动积极学习相关知识,调动相关资源(例如,当地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协助支持教学;接纳,积极聆听学生需求,提供多方面帮助来支持学生入学,共同协助学生成长。家长方面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管理,主动向校方提供学生相关信息,并与相关教学人员合作。假设需要申请影子教师入校,需向校方提供,影子教师入校依据,说明共性和特性的需求。家校根据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一致教学,保持紧密沟通,相互反馈学生在家在校的具体情况。

三、同伴交往

特殊需要的学生,尤其是孤独症学生,很可能在同伴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对于同伴发起的互动“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同伴发起互动,或发起互动的方式怪异,偶然出现不适应行为时,遭到同伴异样目光,甚至排斥等。这时,同伴间关系的建立则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校园的环境中,同伴的相处占据了大部分的校园生活,如果孤独症学生缺失与同伴交往的环节,可想而知,在校的“融入”存在困难。为此,家校(包括影子教师/资源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班级或是学校可考虑做有关特殊需求学生的宣导工作,内容包括认识并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某些学生的特质(但不强调障碍类别)、相关的互动方式等。日常在班级中,主课教师要提供互动的机会,引导及教导学生间如何引发社交互动。例如,确保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共同参与全校性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将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学生安排坐一起,根据不同学生的优劣势相互帮助完成作业、美工作品等,课间安排讨论话题或游戏互动的机会等。

毫无疑问,要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顺利入学不只是依靠以上提到的几点,我们深信保证教育多元化才会让教育更强大。目前,随班就读正在大力推进,但在我国,融合教育也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融合不仅是指将残疾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中,而是为有障碍的儿童提供相同的机会,在其社区内的学校为儿童安排符合其年龄发展的普通教室环境,为这些儿童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教育、支持、服务,同时在这些学校和教室里形成一种基于社区的接纳、归属的文化,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性需要。教育系统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不是让学习者去适应教育系统。融合教育不单单只是特殊儿童的教育,而是属于每一位学生的教育。

责任编辑  陈  洋

猜你喜欢
随班家校同伴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研究综述
寻找失散的同伴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落地
采取更多措施,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