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概念是数学知识组成的单元细胞,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理论,要想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就要率先攻克概念学习难点。对此,笔者尝试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着手,对相关概念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给广大同仁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在生活经验中引出概念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非常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可以被具化的学科。小学数学本身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其教材编写更是基于学生固有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因而用生活中的感性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抽象知识,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来说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教学中,结合生活经验引出数学概念是新课导入环节经常用到的策略方式。对于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着手,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概念的存在,并在概念与生活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最终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这种概念导入方式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理论概念学习的畏惧感,从而促使学生在亲切、温馨的生活氛围中完成数学概念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一课时,考虑到此部分内容对学生空间感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帮助,同时生活中涉及到了很多有关平移和旋转的场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概念理解,笔者在教学之前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多个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生活场景,有游乐园中的摩天轮、旋转木马等,在场景呈现中,引导学生描绘出摩天轮和旋转木马的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如时钟、电风扇、轮胎、推拉门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旋转与平移现象,通过回忆和讨论,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然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再引出“平移与旋转”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的容易。
二、在情境创设中理解概念
教师讲解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讲解只是目的,并不是策略,教师不可将目的当作策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现象无处不在。笔者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以口头说教和说理的方式反复给学生讲解概念本质,以期学生可以达到理解的效果。然而事实却往往让教师大失所望,教师的讲解思维与学生的理解思维常常处于两个维度中,教师不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长期停于较浅的层面。对此笔者认为在学生理解概念环节,教师应该适当引入情境创设模式,即为学生构建真实的知识发生场所,使学生深处其中,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才会自然生成,也才能为接下来概念的分析和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讲到“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其陌生的概念,加之分数概念相对抽象晦涩,如果直接为学生呈现分数定义,想必会给学生带来诸多理解上的困难。为了激发理解兴趣,深化理解层次,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引入了大量的生活情境,有猪八戒平分西瓜的场景,有妈妈平分糖果的场景,有老师平分红花的场景……这些场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说平时学生在经历这些场景时并不会产生太多的想法,那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则会重新观察和审视这些经常发生的生活场景,随着教师的思维逐步感受“单位1”和“平均分”,在充分理解了上述两个关键词后,教师再来讲解分数定义,自然是水到渠成。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单方面追求讲解式教学,而是在备课阶段将学生思维发展放到了首要位置,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直击学生思维盲区,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引出概念教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诸如此类的概念教学還有很多,当教师发现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无法促使学生更好理解的话,不妨转换一种思路,为学生提供第一视角看待数学概念的机会,教师则会发现情境创设常常可以给数学概念教学环节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
三、在知识联系中渗透概念
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知识点之间、节与节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及教材与教材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具有统筹全局的意识和素养,教师只有站得比教材高,才能透过教材认清学科本质。在这一条件下,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时刻把握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在讲到某一个知识点时,要将其放到知识网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透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所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中所处的位置,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说,要清楚当前知识点对接下来的知识教学有着哪些重要的推动意义,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渗透二者之间的某种联系。数学概念教学也同样如此,如果教师仅针对某一个概念展开教学的话,那么学生数学思维的系统性和联动性自然会被孤立出来,故而,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与其相关的知识内容,使得学生在知识渗透中能够对接下来学习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在学习“数的认识”时,笔者通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意识到“数的认识”与接下来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乘法分配律主要思想为“将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的乘积,变成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的乘积的和。”其中对“和”的本质的理解是相关教学的重难点,于是在“数的认识”学习中,笔者让学生形成“36=30+6”的意识,并让学生理解36由3个十和6个一组成,30和6两个数的和就是36。通过上述知识理解和讲述,学生对“和”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继而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渗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再比如,应用题学习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让学生感觉头疼的学习内容,很多学生在接触应用题之后数学成绩一路下滑,畏难情绪十分严重一步应用题是学生学习应用题的起始点,它的难度并不是很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结合所教内容逐步为学生渗透一步应用题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一步应用题,减少对一步应用题学习的畏难心理。在认识数字“6”时,教师可以带6个橘子到课堂上,先拿出4个橘子放在讲台上,接着又拿出2个橘子放在讲台上,告诉学生:“老师早上买了4个橘子,中午又买了2个橘子,现在老师有几个橘子?”在上述概念讲解中,教师出示橘子并不是为了单纯让学生认识数字“6”,而是尝试在学生思维中初步渗透一步应用题的概念和思想,让学生对一步应用题有一个大体的认知,在接来下来的有关教学中,教师仍旧可以逐步为学生渗透一步应用题的相关知识,让接下来一步应用题的学习不再是一件难事。
四、在体验活动中生成概念
学生在接触某一个知识点之前,都会先学习与之相关的概念,可以说概念是帮助学生顺利开展接下来知识学习的关键一步。以往的概念教学侧重于教师的口头讲解,教师按照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读一遍概念,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几个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这一概念教学方式于传统概念教学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教师愈加发现这种被动式概念灌输方式对于概念深化理解是没有任何益处的。虽然学生看似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概念的学习和理解,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本质是缺少深刻的认识的。因而,在素质教育核心理念下笔者认为数学概念教学绝非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应该是学生主动体验的,即在各種体验活动中主动生成数学概念。
例如在引入“千米”概念时,考虑到与米、分米、厘米等概念有所不同,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看到千米的真实长度,如果教师只是将教材中有关千米的概念讲给学生听,那么学生理解也仅限于文字层面,这就是为何学生在做题中会出现“桌子长2千米”“小明身高1.2千米”等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答案。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千米”概念,笔者在教学中带着学生来到操场上,学生围着操场跑1千米、2千米,在跑步中对千米形成了具象感知,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1千米到底有多长,从而为接下来长度单位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长关系”时,笔者给学生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木棒,有3厘米、4厘米、5厘米、12厘米等不同程度长度的小木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性活动学习。学生一边动手拼小木棒,一边将得到的数据记录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最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探究出小木棒能够围成三角形时三边长的关系。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出示结果,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生成概念知识,由学生自主探究生成的知识概念才更具价值、更有意义。
五、在探究活动中深化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虽有抽象的特征,但是由于很多概念在生活中有着较为普遍的运用,学生通过生活演示、实物导入、教师讲解等都可以明白概念的原理,从而在概念学习中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从学生思维成长性来说,除了课堂上传统概念教学模式之外,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对概念的深化理解和拓展,在不断拓展巩固中让学生对所学习的概念有一个更为全面和透彻的理解,而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探究性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如果说以往概念深化多是以习题训练方式展开,那么笔者建议教师可以转变训练方式,通过合作式的、开放的、探究性的作业布置或是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课上学习的概念。
例如在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笔者认识到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概念,但是对“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一抽象表述理解得稍有欠缺,圆是初高中数学几何知识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在小学阶段,虽然不需要学生用抽象且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圆的概念,但仍旧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给思维里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于是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设计如下探究性活动任务:用直尺画出一个圆。学生会用圆规画圆,会用一根线固定一个点画圆,却从未想过直接用直尺画圆,对于学生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任务。学生要想用直尺画出圆,其核心点就是要理解和把握住“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一核心内容,无论学生是通过小组探究画出的圆,还是通过查阅资料获取到的绘画方法,学生都会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圆概念的认知。所以说教师要敢于用探究性活动和作业代替传统以习题为主的机械式题海训练,从而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随着探究活动更加的深刻,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探究性活动中得以有效的发展。
针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上百个数学概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充分把握住概念本质的同时大胆创新概念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生成和体验过程,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从理论阐明转变为实践探究,最终使得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取得实质发展的落脚点,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概念教学中得以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