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梅
小古文是文言文的通俗说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部分文言文,它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重要特征,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用来记录、形成文章的书面语言,言简意赅,和今天的语法相比,它常常省略主语或者宾语,采用名词作动词等方式来叙事。由于我国古代语言文字出现较早,用来记录语言文字的纸张、印刷术出现较晚,纸张出现之前,记录历史事件需要用竹木简,记录文字相对困难,因此才形成了文言文这样特殊的书面语言。
一、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传统文化都是用文言文记录下来的,即使到了纸张和印刷术发明后的宋元明清,官方还是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因为文言文具有言简意赅的特征,很多文人也采用文言文来进行文学创作,如古代的笔记小说,一直到清朝,还有蒲松龄和纪晓岚用文言文创作的《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所以传承传统文化,首先要掌握文言文这种书面语言的使用方式,才能更好地去阅读古代文献,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每个朝代的文言文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文言文包含的意思无法用口语完整来表达,因此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的特点是一字多义,有自己的语法结构,如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在判断句中,有特定的句式来表达,如“者,也”“乃、即”表示肯定,“非”表示否定。在疑问句中,有“如何”“奈何”等特定词语,尾缀“乎”表示反问。掌握这些语法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表达。掌握文言文语法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为中学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从三年级开始,所选择的内容都富有情趣,以短小精悍为主,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精卫填海”“杨氏之子”等。这一类文言文语言简练,表达的内容富有寓意,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復杂的语法结构,方便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文言文具有重要地位,是古代的书面语言。让学生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含义就行,不需要逐字逐句去将它翻译成白话文,也不需要学生去掌握虚词、语气词的用法。
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没有按照小学生年龄段的认知情况进行教学,有的要求学生熟练背诵,甚至掌握文言虚词,会翻译;有些教师只重视诵读,对内涵没有解释,让学生强记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常常会产生反作用,要求过分,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敬畏心理,认为太复杂,失去了探究兴趣,继而对学习文言文也失去兴趣。文言文完全翻译成现代汉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根本没有对等的词语,如“者、乎”。小学生诵读也有自身特点,他们更适合诵读诗歌之类,因为古典诗歌有韵律感,加上对仗中的平仄韵,朗朗上口;而文言文相对拗口一些,不适合朗读,强制朗读、背诵,必须要在了解内涵的基础上,如果不了解内涵,也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对文言文学习失去信心。
在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教的问题,首先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将中学学古文的方式运用到小学,将文言文语法当成教学重点,希望学生能够翻译文言文,这种方式是“揠苗助长”,小学生对现代语法掌握尚且有限,更不可能掌握文言文语法中的虚词运用。其次是教学方式落后,将朗读、翻译和背诵作为小古文教学手段,这样学生虽然了解了小古文的内容,但无法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因为这种方式太枯燥,缺乏新意,让学生以为学习文言文必须用这种枯燥方式,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因为小学生有极强的探索心理和好奇心,不习惯用机械方式来学习。
三、小学阶段小古文的教学策略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小古文教学中,应该从兴趣入手,然后根据课后提示来逐步培养小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爱上小古文,他们才会重视对小古文内容的探讨,继而对这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兴趣。
(一)用讲故事形式引导
小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听故事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小古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先不用给学生解释课文,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小古文内容告诉学生,让他们掌握主要内容后再去读小古文。如《司马光砸缸》《守株待兔》《精卫填海》都具有跌宕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等学生听完故事对课文有大致了解后再读课文,就不觉得课文拗口晦涩,就能怀着极大兴趣去阅读。
(二)用直观教学加深印象
由于小古文内容年代久远,很多生活用具小学生并不了解,依靠教师口头描述,学生难以掌握,这时候可以用新媒体教学工具给学生做直观演示。如《司马光砸缸》,学生对“瓮”难以理解,通过视频,可以感受到瓮的形态大小,能理解小孩入水的危险性,也知道砸缸的原理,这样更加便于理解司马光的思维敏捷。《自相矛盾》中的矛与盾也要通过直观教学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它们的形态,才能进一步了解“物莫能陷”和“於物无不陷”的程度。
(三)用讨论的形式来了解词语
通过讲故事和看视频,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这时候,可以采用师生互相讨论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如学习《司马光砸缸》,在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共同讨论“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学生就会理解是“很多小孩在庭院里玩”,然后分析“众皆弃之”,可以得出这个“之”是落水的孩子,进一步分析“光持石击瓮破之”的“之”指的是瓮。学生基本就明白了文言文中的“之”有多重用法。然后让学生试着用现代语言来描述这一句,就是“司马光拿起石头,对着瓮砸了一下,将瓮砸破”。相比较而言,古文中七个字就表达清楚的意思,现代需要用将近二十个字来表达,就显得文言文更简练。
在《守株待兔》中,要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来讨论“走”“触”“为”“身”在古语和现代的不同用法,古语中的“走”其实是奔跑,“触”也不是点到为止,而是猛力撞击,“为”在此是“被”的意思,“身”也不是今天的“身体”,而是“这个人”。让学生感受同样的字在发展中形成的变化,感受汉字的丰富含义。
到了四年级,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了解小古文含义的基础上尝试用学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如让学生自己说说《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信然”中的“之”各代表什么。再说说“尝与诸小儿游”中的“尝”与“诸”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词语,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探究。
(四)通过对比来发现古文的简洁之美
在了解古文内容以及古词语与现代词语的区别之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古文内容,从篇幅上来感受古代语言的简练。如《杨氏之子》中,孔君平去拜访杨氏之父,到他和杨氏子的对话,中间只有不到二十个字,将杨父不在家,九岁的儿子出来招待,为客人摆好水果当点心的过程交代清楚。虽然“为设果”没交代是谁而设,但读者知道是杨氏子,文中没有刻意描写杨氏子的外貌、行为,但从他小小年纪就会招待客人看出他的从容。然后针对“杨梅是杨家果实”敏捷地回复“没听说过孔雀就是夫子家的鸟”,这句话是一语双关,在尊敬客人的同时,“未闻”二字又反驳了“杨梅是杨家果”的荒谬。
进入小学高年级,要让学生在了解小古文的内容上初步了解其中一些常用词的作用,如“之”“者”“其”,让学生联系全文来认真辨别,因为这些常用词用途广泛,不能固化它们的作用,需要联系上下文来分析。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古代礼仪,如“君”“夫子”等敬语的使用。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小古文教学中,可以这样总结教学方式:先用故事形式让学生了解全文内容,然后师生讨论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相同的字词,古代和现代汉语在运用上的区别;在理解的基础上来感受文言文的优点是简练,用寥寥数语就能描述一件事。在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去朗读背诵,这样的效果更佳。如果不需要背诵,就不要强制学生背诵,因为学习古文不是以强记为主,而是以理解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