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思考

2022-06-27 18:44周旋旋
学习与科普 2022年21期
关键词: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立德树人

周旋旋

摘要:小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知识、生活经验上的不足使其需要科学的行为规范指导,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健康、得体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在此过程中都必须积极承担教育责任,并主动形成教育合力,规范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下文分析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对策,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前 言: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作为检验学校一切教育工作成效的标准,这是践行五育并举理念的重要思路。当前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家庭教育理念、学生差异性、养成教育体系构建情况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中存在性格缺陷、不良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以及自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缺乏等典型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基于此,针对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必须提上日程。

一、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现状

受家庭环境变化、家长教育理念转变、小学生在特定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小学生群体存在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应试教育机制加剧了这种现象,教师、家长和社会片面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对孩子孩子的道德、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缺乏重视,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从小学生成长的心理机制来看,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类型:其一,“认知偏差”型,这类学生责任心缺乏,参与意识和遵纪意识薄弱,在学校生活中常见迟到、早退、旷课、喜欢恶作剧等行为特点;其二,“意志薄弱”型,这类学生情绪不稳定,有多动的典型表现,学习和生活中表现消极,对自身的行为缺乏良好的控制能力;其三 “心理障碍”型,这类学生有严重的逆反心理,易躁易怒,有打架斗殴的不良习惯,经常性说谎。

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对策

(一)组织主题班会活动

小学生正处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思想观念都尚在养成阶段,可塑性较强[1]。想要有效引导小学生规范日常行为,首先要引导他们去了解正确的行为准则,而在具体的养成教育实践中要以多元教育方式介入,其中组织主题班会活动是不可或缺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生动的、直观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素材,比如关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主动劳动、真诚待人、节约粮食、热爱学习、注重仪表、保持卫生、乐于助人、遵守规则、团结合作等教育主题都契合这一阶段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求。这些教育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关系密切,可以顺利调动学生相关经验,带给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微课汇总行为规范教育素材,让学生在班会之后也可以自主观看视频,通过进入各种行为评价与道德判断情境,引导学生自觉规范行为,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反思自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规范行为体系。

(二)教师发挥榜样作用

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教师的示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2]。小学生习惯模仿他人,尤其是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而在校园生活中老师和学生接触频繁,因此更要求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我,在日常生活与教学工作中都要规范言行,发挥榜样作用。比如“要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中,教师必须为学生作出表率,成为尊敬国旗、国徽和热爱国家的行为标杆。再如小学生要按照行为准则规范的要求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按照规定参与各种学校集体活动,养成守时的习惯,基于此就可以组织时间观念养成教育活动,教师在日常学校工作中、课堂教学中都要渗透守时意识,按时上下课、按时到校。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成为学生修德、养性路上的領路人。

(三)家校合作共育

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教育责任上必须建立共担意识,勇于承担教育责任,愿意建立合作教育关系,双方互相理解与支持,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和学校要合作构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体系,教师要同学生家长密切联系、有效沟通,建立一致的认知标准,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3]。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汇总小学生在该成长阶段应该养成的基本行为规范,以教育手册或者线上合作教育资源的方式分享给家长,给家长提供配合教育思路,提高家长的养成教育能力。家长与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比如家庭中引导孩子和长辈相处的过程中尊敬与爱护长辈,养成感恩意识,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而在校期间要重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尊重他人,借助运动会、体育课等机会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竞赛项目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合作竞争意识、集体意识。最后,家长与教师在建立畅通的合作沟通机制的基础上,要注意对孩子日常行为表现相关的教育信息的及时共享,双方互通有无,共同寻找问题,共商教育方案,家校合作实现双管齐下的效果,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结 论: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需要持续性的教育引导,在养成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要体现系统性、持续性。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关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加强规范引导,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积极影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应时代发展需求,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尤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必须得到重视,家校要建立合作共育关系,制定科学的养成教育标准,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持久战,让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形成协同关系。笔者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工作经验,从小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现状出发,在上文分享了几点教育策略,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罗东玲.浅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J].成长,2021(6):1.

[2]纪晓燕.浅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45.

[3]王安生.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对策优化环境,强化养成[J].大众投资指南,2019(05):252+255.

猜你喜欢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立德树人
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用公平正义守护社会伦理秩序
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