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红伟
摘要: 对问题的概括和抽象分析,是搞明白一个问题的必要条件。抽象这个词听起来就不是特别容易理解,他要求学生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弄清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概括则是对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总结,能够从中发现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从中有所发现。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教学生们用抽象思维来考虑问题,将抽象与概括两者联合起来,并加以运用,这对高中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学生抽象思维;培养策略
现代教育,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谓思维能力,就是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这不仅仅是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还包括对事情的推理,总结概括,辩证思考等多方面的东西。教师在教学时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不只可以开发学生们的智力,还能培育他们的用抽象逻辑思考问题,对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都能起到很明显的效果。
1 培养学生们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抽象分析水平
一方面来讲,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抽象思维作为基础,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这种思维能力,将会增大他们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得掌握分析概括的能力,他们要掌握对问题的逻辑推理方法,因为每个科目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分析概括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进行高中物理在学习时,也要掌握相应的方法来处理一些问题。比如,在学习圆弧这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可以拿出单摆模型,借助这种模型来教学,经过实验,让学生们发现其中的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对问题来进行详细的分析,把所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2 运用学科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活跃度
提高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更加热爱对物理的学习,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去学习物理,是提高学生们物理成绩的一项重要举措。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学生们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这对他们培养学生们的抽象思维才能至关重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设计出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措施。比如,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换种形式,改变以往按照课本讲的方法,利用一些道具,让学生们本人进行演示,学生们经过自己动手做试验,让物体分别用不同的速度通过同一段距离,记录下所需要的时间。这样一来,不只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气氛,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也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同学们通过这次亲自动手尝试,能够将很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变为人们肉眼可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让学生们对物理知识有更为深刻的了解,而且对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帮助。老师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收获得更多。
3 构建科学合理的思维导图,强化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它涉及的方面更为广泛,内容也更为深刻,包含一些物理常识,简单的实验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由于要学的内容多而杂,这就要求学生们能够建立起一个逻辑框架,对所学内容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也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就是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其次,就是对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逻辑思考,进行分析。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引导和建议,让他们自己做学习的主人,领略到自己学习的乐趣。
4 让学生掌握抽象思维的培养方法,注重他们的探究能力
学生们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老师们也要教会学生通过因果关系对对问题进行分析。高中物理的学习,特别注重其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与物理知识相结合,使高中物理学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进而更容易被理解。通过提高学生们分析物理学习过程中所有的因果关系能力,可以让学生们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印象,对相应的物理概念理解的更为深刻。有因必有果,让学生们依据所提的问题进行试验,对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能够通过这些规律处理一些实际性的问题,并加以灵活运用,使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可以有所发展。
比如,老师在教学生们学习电阻这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先对什么是电阻进行解释,然后设计出几个关于电阻对电流的阻碍程度的问题,根据问题进行实验。通过用单一变量的原则,对整个实验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
5 结束语
对高中生来说,他们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极大的注重对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多多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通过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根据他们每个人自身的特点,用特定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从而使他们学习物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改变,让他们能够进行高效的学习,取得符合自己要求的成绩,老师的教学质量也能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后坡. 高中物理教学中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湖南中學物理,2014,(08).
[2]王建. 高中物理教学中形象思维的作用与培养[J]. 考试周刊,2011,(76).
[3] 唐芹 . 试论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J]. 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 ,2016 , 13(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