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与文化“两创”

2022-06-27 14:06肖楚楚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两创传统文化

肖楚楚

内容摘要:从青春版《牡丹亭》到近年来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唐宫夜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大热,这些“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用年轻人更喜欢也更能接受的方式挖掘了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态,为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实践中华优秀文化“两创”,既要注重内容,融合时代特点深挖传统文化新内涵,又要注重形式,结合科技热点打造文化表达新形态,实现“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平衡,让年轻人更加主动地接受、传承并进一步挖掘、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青春表达 两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1]P90,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以往“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中,“传统”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残余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阻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就是“反传统”。然而,“传统”并不等同于“落后”与“过时”,传统中有需要被抛弃的糟粕,有需要被继承的精华,同样有需要被改造、激活的部分。陈先达认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完成“分辨——激活——创新”的过程,“一是分辨,区分精华与糟粕;二是激活,通过与时代结合对传统文化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诠释;三是创新,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优秀基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观点”[2],要在分辨的基础之上实现激活和创新。

那么如何才能用时代激活传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呢?正如学者和媒体所呼吁的,时代在变化,“传统文化需要青春表达”[3],“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4]。

一.“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内涵阐释

近年来,在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中,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从《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敦煌》等文化类综艺掀起的热潮,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纪录片的热播,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质IP的国产动画电影的大热,到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和“奇妙游”系列的一次次“出圈”热搜,传统文化正以一种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姿态,展现它的深厚内涵与绰约风姿,给观众新颖的文化体验。

与以往相比,这些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播思路都是“青春而新颖”的,它们用年轻人更喜欢也更能接受的方式去表达传统文化的优质内涵,唤起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与热爱,让大量活跃于网络的年轻人自发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和推广者,为我们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当今中国,年轻人借助网络与科技的力量,接收着海量信息,拥抱着日新月异的技术,被时代潮流簇拥着不断向前。在豐富信息资讯以及多样娱乐消遣的包围下,年轻人早已厌倦了说教,若再单纯以说教的方式向年轻人“灌输”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只会让年轻人觉得话语老套、毫无新意,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既不入耳更不入心。然而,年轻人对《我在故宫修文物》《哪吒之魔童降世》《唐宫夜宴》等作品的推崇与喜爱,让人们意识到,当代年轻人并非抵制传统、抗拒文化,只是反感“灌输”和“说教”。当传统文化实现了“青春表达”,用年轻人喜欢且愿意接受的方式去表达传统文化的优质内涵时,“传统”与“现代”便实现了和谐共振。

其实早在本世纪初,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就让我们意识到了“青春表达”的魅力。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首演至今,18年间演了近400场,场场爆满,受到媒体、大众及学术界的关注,可视为传统文化“两创”的成功范本。正如白先勇所说,“十多万的大学生观众,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从未看过昆曲,观赏过青春版《牡丹亭》以后,许多学生发觉原来我们传统文化中竟有如此高雅精美的表演艺术,因此而改变了他们对传统戏曲的一些偏见”[5]P192-193,从中可见昆曲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尝试“青春表达”后带给年轻人的文化震撼。

青春版《牡丹亭》大胆启用年轻的昆曲演员来演绎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在剧本修改时删繁就简、只删不改,既保留了传统昆曲的古典美,又考虑到了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青春之间找到了有机契合,填平了年轻人与古老剧种间的代沟,成为了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的优秀样本。由此,“青春表达”也成为吸引年轻人亲近传统、热爱传统、创新传统的“密码”。

从18年前的青春版《牡丹亭》到近年来受人瞩目的各式传统文化类作品,这些文化现象启示我们,在探索“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实践中华优秀文化“两创”的过程,既要注重内容,融合时代特点深挖传统文化新内涵;又要注重形式,结合科技热点打造文化表达新形态,实现“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平衡,让年轻人更加主动地接受、传承并进一步挖掘、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二.“有意义”:融合时代特点深挖传统文化新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不仅需要分辨继承,还需要与时俱进,适度激活和转化,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6]从历史上看,正是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与时俱进才造就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探索“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实践中华优秀文化“两创”,需要融合时代特点去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既不能为了迎合时代和受众的喜好魔改、乱改,动摇传统文化之根,也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认为“传统的”就是“好的”“对的”。从长远来看,内容和价值观才是作品的核心竞争力。融合时代特点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内涵的过程,同样也是向年轻人传递时代价值观的过程。只有为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保证作品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必然要求。18C28418-DC83-4079-8820-5389436BE7FA

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暑假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但也存在一些争议,认为电影只是借用了哪吒的“壳”,却没有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

然而,从历史上看,哪吒的形象和文化内核本身就在不断变化之中,也许并没有一个“哪吒本应怎样”的前提。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作为佛教护法神、夜叉神的“忿怒哪吒”,大概在南宋时就已逐渐从印度血统演化为中国血统,成为李靖之子,实现中国化,形象也相应改变。[7]此后,经过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创作加工,经过197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2003年首播的动画片《哪吒传奇》等影视作品的演绎,哪吒的形象和文化内涵逐渐丰富了起来。

相比以往“哪吒重生”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人物关系、关键情节进行了新的改写,有了新的演绎,却始终保留了中国人对善恶和命运的终极思考,也保留了哪吒作为神的“善”与“担当”。《哪吒之魔童降世》以混元珠为前提,设置了一个善恶相生相克却又相互转换的故事,哪吒反叛天命、寻找自我的过程,其实就是明白何为善恶并最终选择善的过程。电影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当然热血,但“敢于与不公的命运对抗”以及“不计生死拯救陈塘关”所传达出来的正面价值观,也许才是电影能引发关注、点燃票房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电影最后,当哪吒被激发出三头六臂支撑起即将毁灭陈塘关的巨石时,影片中人和观众情绪都被哪吒的“舍生取义”推向了一个燃点和高潮。《哪吒之魔童降世》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借鉴年轻人所熟悉的流行文化和表达习惯,结合时代特点对哪吒的“反叛”精神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传递了“善”与“担当”的价值观念,这样的尝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一个优秀范例。

三.“有意思”:结合科技热点打造文化表达新形态

“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不仅要融合时代特点挖掘传统文化的优质内涵,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要结合科技热点,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形态,使其变得“有意思”。

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过去以文字为主的文化生产和传播形式。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人,早已习惯了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更加便捷地获取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他们还高度重视在网络上的互动感与参与感。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如果国宝会说话》在电视上播出时其实反响不大,但视频上传至年轻人聚集的B站后,却引发了观看热潮。年轻观众通过弹幕发表实时评论,和其他观众进行交流,弹幕中不只有赞美驚叹,还有对文物知识的拓展延伸,这种即时性、交互性的观看方式让这类文博纪录片在青年群体中迅速走红。这启示我们,要结合当代年轻人的身心特质,融合数字化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

近年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科技在硬件更新、内容制作等领域展现巨大活力,深受年轻人关注,这也为传统文化实现“两创”提供了新契机。传统文化在“两创”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借助时代的科技热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化静为动、化单一为多元,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比如河南卫视最早的“出圈之作”《唐宫夜宴》,通过运用VR、AR等数字技术,将古典歌舞与妇好鸮尊、贾湖骨笛、《千里江山图》等国宝级文物的虚拟影像交错呼应、虚实结合,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些融合了数字科技的“青春表达”,给年轻人带来了更多层次、更多惊喜的视听体验,不仅扩展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样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颖的现代风貌,赋予其充沛的生命力。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实体博物馆受时空限制,在特定时间内接待能力有限,不得不限制游客数量;许多兼具珍贵性与脆弱性的文物,出于维修与保护的目的,也常常只能封存库房或短期展览。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利用VR、3D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出逼真、实时、三维的虚拟场景,让观众得以“云游”博物馆。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云游敦煌”微信端小程序上线,短短24小时,用户浏览量便超200万,接近莫高窟2019全年的游客数量,让游客和研究者得以足不出户地实现与敦煌的“零距离”接触。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更加立体全面地保存和呈现了文物信息,同时还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文物的展示空间和传播范围,让善用网络和数字媒体的年轻人得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去亲近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离不开前沿科技的强大支撑与整体赋能。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探索“两创”的过程中,必须融合时代趋势和科技热点,运用数字化传播的科技手段重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和表达形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与时代风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与传播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转化、创新开拓新的空间。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衔接,推陈出新、融旧铸新,用年轻人更喜欢也更能接受的方式传递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优质内涵,唤醒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熟悉感,激发了当代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在“有意义”与“有意思”之间取得平衡,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进而鼓励当代年轻人自发加入到“两创”的实践中来。比如年仅25岁的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曾耗时4个月、经历一次次探索,最终成功复刻出了三星堆金杖。视频发布之后不只获得了网友的惊叹,也获得了三星堆博物馆的点赞。这种源于自发性的创作动机见证了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互相吸引。我们不能低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不能低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然而,在探索“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实践中华优秀文化“两创”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找准“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平衡,“有意义”是根本,“有意思”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需要静下来,需要沉浸其中,而不是走马观花、蜂拥而上。例如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虽呈现良好态势,但多是选取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或民间故事,再结合当下热点、笑点对原故事进行解构和重新演绎,似有一种模式化的倾向,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尚有所不足。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青春表达”并不意味着单向迎合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年轻人同样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青春”不应被窄化为年轻、好看、时尚,更不应被卷入消费主义的浪潮。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传统文化逐渐复兴的当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兴趣,到底是源于内心自发的热爱,还是出于怕落伍于潮流的跟风?这些都是在实践中华优秀文化“两创”、平衡“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J].前线,2017(2).

[3]陈童.传统文化需要青春表达[N].光明日报,2017-4-20(20).

[4]李韵,苏晓彤.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N].光明日报,2021-3-10(13).

[5]白先勇.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M].商务印书馆,2016.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家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2).

[7]刘文刚.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论[J].宗教学研究,2009(3).

项目:本文系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9年研究课题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GXSZ19018)、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项目编号:KT2020125)、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JG20190468)的阶段性成果。18C28418-DC83-4079-8820-5389436BE7FA

猜你喜欢
两创传统文化
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两创”(上)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资本市场是推动“两创”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