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 形神兼备

2022-06-27 07:56黄丹麾
南腔北调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山油画绘画

黄丹麾

中西方的绘画本来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但是,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拓进,中西方绘画的碰撞、互融与共生,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中西方艺术交融最早肇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带来了西方油画《圣母子像》,其写实的逼真性令中国的画家倍感新鲜。尔后,在清代的康熙和乾隆年间,又有郎士宁、艾启蒙、王致诚、安德义等外国画家供职内廷,以西方的绘画观念和造型技法影响了中国画的艺术创作。由此可见,第一次进行国画“西化”试验的并不是中国艺术家,而是来到中国的西方画师。这些画师的艺术实践在中国画史上一度引起国人的关注,但以正统文化标准和中国文人的欣赏惯性来衡量,西方的美术作品处在“非雅赏也”,为“好古者所不取”的尴尬境地。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欧洲由日本进口茶叶,因日本茶叶的包装纸上印有浮世绘版画图案,其风格便开始影响当时的印象派画家。1865年,法国画家布拉克蒙将陶器外包装上描绘的《北斋漫画》介绍给印象派的友人,引起了很大反响。 由此,日本浮世绘呈现出的特异色调与雅致风姿影响了欧亚各地。19世纪的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浮世绘画风的启发。浮世绘注重艺术的表现效果,强调线条的流畅性,力求线条与色彩的高度和谐,并带有浓郁的装饰性。梵高、马奈、惠斯勒、德加、莫奈、劳特累克、高更、克里木特、博纳尔、毕加索、马蒂斯等人都从浮世绘中获得各种有意义的启迪。

西方画家从日本的浮世绘中获取灵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后印象派艺术家集群,此时,两种不同的艺术开始正面交锋,其结果是西方印象派画家将浮世绘的“表现性”吸纳其中,并由此演变为声名鹊起的现代艺术运动。当然,从本质上说,浮世绘从形式到内容都深受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庄子提出的“天人和一”的文化思想,在西方的后印象艺术中初露端倪,此为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第二次交锋与融会。

进入20世纪以后,伴随着学习“新学”和“西学”的热潮,西方美术得到进一步传播,油画也逐渐在中国推广开来。油画作为舶来品,自从被引入中国后就被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学界将之称为“油画民族化”,这是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第三次融合。

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王悦之、潘玉良等是践行中西方融合的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此后,继续扛起“油画民族化”大旗的是吴作人、吴冠中、朱德群、苏天赐、赵无极,作为第二代油画家,他们力图在油画艺术中既保持中国文人画传统所体现出的诗化意象与情趣,又借鉴西方写实绘画艺术技巧,形成的艺术风格既有西方油画艺术的造型与色彩之美,同时又具有强烈的中国艺术韵致。

此时,西方的艺术家也进一步从东方艺术中汲取营养。马蒂斯对东方艺术情有独钟。马蒂斯的艺术包容了大自然,能够同大自然合而为一。这一点同我国老庄哲学的顺其自然颇为近似。东方美术几乎不使用一个固定的透视点,一幅画总是由许多不同的透视点来构成,马蒂斯所拥有的就是我们东方美术的这种“多点透视”观念。因此,现代美术评论家罗杰·弗莱在1912 年评论马蒂斯是“所有西洋画家中最了解中国美术精神的一位”。马蒂斯本人也曾说:“我的灵感来自东方。”马蒂斯晚年热衷于剪纸艺术,他把东方的剪纸视为完美的化身,从剪纸中得到过去从未有过的启发。

作为超现实主义画家,保罗·克利也从中国艺术中汲取营养。他有一个作品集,把一首首完整的诗作为绘画的题材,使诗与画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叫作“文字画”,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1918年画的《曾经在灰蒙蒙的夜色下徘徊》。据说这种画法的起因是克利读了中国诗。自1916年至1917年,克利专攻中国文学,接触到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从中汲取了文字可以造型的思想,并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了试验。这一研究成果就是一系列的文字画。而后,单个的较大的字母出现在克利的绘画中,如《R别墅》。

克利的绘画艺术还体现了中国画的影响,在《隐士的住所》中的那所简陋的小屋,是中国山水画的风貌。在这之后,克利也偶尔采用中国题材,如他画的《中国风俗画I》《中国风俗画II》和《曾经在灰蒙蒙的夜色下徘徊》,旨在表现中国漆画的风格。他在创作《中国风俗画》前还有一幅作品,编号是《中国陶瓷》。克利在晚年的绘画中使用很粗的黑线,有些像中国的书法。比如《鼓手》这幅画,几乎和中国现代书法如出一辙。

毕加索对中国艺术评价极高,这从他与张大千的交往中可以得到验证。当听完张大千关于中国画笔墨之道的介绍,毕加索说:“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的黑种人有艺术,除此而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

抽象艺术的抽象图式中有貌似中国书法的元素:点、线、结构、疏密等等。而抽象艺术的创始人康定斯基的画作,就借用了中国书法的点线面的元素,从他很多早期的抽象水彩画中,就能看到这种“似与不似”的图式,其抒情抽象作品基本上就是中国画大写意的西方翻版。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罗伯特·马瑟韦尔可算作抽象表现派运动的组织者,他于1969年创作了《开放第24号》。作品由一个单一色块的平面和炭笔线条构成,这种对大规模色彩的表现和探索,包括从相对统一但非平涂的色块,到有节奏感、多样化的画法,形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是简单排列形式要素,正如中国书法的气韵贯通。

20世纪40年代,弗朗兹·克兰热衷于线描,特别习惯于画小幅的黑白速写和细节,他在细节中研究单一的母题或空间关系。在白色画布上,除了一些大尺度的黑色线条,别无其他,更没有具象的东西。画面中的空白与强有力的黑色筆触意境生动,甚至某些“飞白”看起来更有意味。人们欣赏他的作品,也能理解“行动绘画”的含义,笔的运行在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徐、疾、通、滞、转、折、进、退,这一点与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暗合。不管他有没有受到东方书法的影响,他的画在“计白当黑”的原则上与东方的书法是一致的,而且他削尽冗繁,只取黑白两色,以少胜多,达到更有深度的美感,这样的美学趣味与东方的书法艺术十分接近。6F391035-CC3F-499D-A3D3-BDC9AF0B01DC

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当代抽象表现主义更是积极地从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中汲取营养。马克斯·格因波特、唐纳德·菲舍尔、山姆·佛郎西斯等画家就是其中的代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以达达主义、极少主义、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为代表的艺术流派逐渐走向了式微,艺术由强调观念性、思想性逐步转向追求本体论和艺术语言的纯化,产生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美国新具象和当代抽象表现主义、意大利超前卫等新的艺术思潮,这些西方艺术流派大力汲取中国书法、文人画中的“写意性”,进而形成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这可以说是中西方艺术的第四次融合。

中西方艺术的融合源于中西方哲学的互渗。自叔本华和尼采起,中西方哲学开始互动,胡塞尔的现象学、德里达的消解哲学其实都和中国老子的哲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西方艺术的不断渗透、融合,彼此对接、互补,结束了双方艺术相轻的局面,自此,中西方两种艺术开始逆向交会,并最终彼此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这正是艺术“正” “反” “合”规律的具体体现。

目前,中国油画在国内外已经享有一定的声誉。中国油画作品曾参加了法国春季沙龙美展,法国美术界认为中国油画的写实功夫已经达到世界罕见的水平。《美国之音》评论说:“未来世界油画的中心,可能转移到中国。”这种评论和赞誉说明:中国油画已经形成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气魄,并引起世界的瞩目。中国油画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艺术界的首肯,与中国几代油画家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他们开拓的油画“民族化”的艺术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始终伴随着中国油画整个发展历程,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构油画的民族精神和中国气派必然被提上日程。

曹小山先生的绘画作品无疑也是中西方艺术的互渗、融合、共生的典范。在欧美期间,他无数次参观欧美的主要美术馆、博物馆,并临摹大量的西方名作。在西方留学和游历的经历,使他目睹了那些高山仰止的大师真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这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此即是说,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很多柄剑之后才懂得如何识别剑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任何事,都要多观察实物,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这句话强调的是眼界与实践的重要性。

王羲之的老师、晋代著名书法家卫夫人在《笔阵图》说:“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在诸多书法理论中,这个观点其实是很有争议的,也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这表达的是“术业有专攻”的意思,即擅长书法的往往不擅长鉴赏,而擅长鉴赏的往往没有实际的创作能力。那么对卫夫人这句话就转向了第二种解释:明代赵宦光在《寒光帚谈》中讲了自己的见解:“昔人言‘善鉴者不书,‘善书者不鉴,一未到,一不屑耳。谓不能鉴者无是理也。果不鉴,必不能书。”赵宦光认为,如果这个人只会书写的技术,而缺乏背后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那么这种现象是让人不屑的,是无理的。而其实,不能鉴即不能书。中国美学的特点强调“知行合一”,重视艺术体验和艺术感受,反对空洞乏味的理论,因为没有实践能力的理论,大多都没有实践意义。在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中,“书”和“鉴”是合一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系统的一种特征,和西方美学“一分为二”的观点毫不相同,因为西方美学是分析和追求客观视角而进行艺术的观看。故而,卫夫人的话在中国文化的环境里,应该是倾向于第二种解释。一个人对艺术的体认,抛开文化的不同,其实跳出圈外的鉴赏和沉浸其中的感知都应贯通。你既要有能跳出实践干扰的客观视角,也要有主动参与的实践体认,既不因深入感知而妄想,也不因困入理论而执着,理性和感性二者必须兼备。所以,中国美学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态度,真正的艺术修炼者,既要有身心的体认,同时也要懂得不断地跳出的反省功夫。

一方面,曹小山先生通过观赏经典名作,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这就做到了“善鉴”;另一方面,他又在鉴赏之余,大量地临摹西方名作,这又达到了“善画”。最后,他将“善鉴”和“善画”有机合璧,真正臻入“知行合一”的审美意境。

曹小山曾于20世纪90年代定居美国大华府地区,继续研习绘画。2005年,他完成了在美国亚历山大市立美术学校的三年学业,以优异的作品加入美国肖像学会,有幸参加当今国际顶级肖像艺术家雷·金斯特勒、大卫·莱菲尔、迈克尔·沙恩、丹尼尔·格林、杰弗里·利普金的现场讲座。旅美期间,曹小山师从色粉画泰斗丹尼尔·格林、当今美国顶级绘画大师瑞·金斯勒和罗伯特·利普拉奇。在美期间,曹小山念念不忘祖国,他骨子里和血脉里流淌的是中华文化和中华艺术精神。为此,他于2010年回国,继续潜心于绘画,并致力于色粉画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创作出大量技艺精湛的色粉画和油画,进而成为融合中西方艺术的实践者。他又于2012 年和2013年两度赴法国和意大利进行学术交流,并于2015年3月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油画高研班,师从著名的绘画大师查尔斯·凯斯和马特·柯林斯。通过向这些当代大师的学习,曹小山取得了西方绘画的“真经”,专注于色粉画和油画创作,提高了色粉画创作和油画创作的学术水准,其作品在欧美颇受青睐。

色粉画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艺坛巨匠就已经在其肖像画中运用色粉,以增加肌肤的色彩感觉,进而创作出精彩的作品。路加·西诺列利、雅各布·巴萨诺、荷尔拜因等大家在那时亦绘有不少影响后世的色粉画肖像作品。而現代意义上的色粉画真正得到推广和传播,是从18世纪20年代由威尼斯画家卡里埃拉开始的,同时期的法国画家夏尔丹、拉图尔等人创作的《蓬巴杜夫人像》《内纳德·德里克思肖像》可称得上是色粉画史上的里程碑。19世纪以来,欧洲不断涌现的各类新艺术思潮为色粉画注入新的活力,许多艺术家都用色粉画来描绘自己视野中的世界,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米勒、莫奈、德加、劳特累克等大师创作了许多色粉画佳作。6F391035-CC3F-499D-A3D3-BDC9AF0B01DC

20世纪30年代,色粉画开始传入中国,老一辈留学欧洲的画家如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樑、李超士等人也在色粉画领域卓有建树,成为中国色粉画的奠基人,出版了《色粉画》等专著,为色粉画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类色粉画学会、专业展览层出不穷,画册和技法类图书也不断出版,色粉画在美术基础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中国色粉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期。

曹小山之所以主攻色粉画(也称粉画、粉彩画),是因为色粉画既有油画的厚重又有水彩画的灵动之感,可虚可实,极具驾驭性、包容性,而且作画便捷,绘画效果独特。色粉画所用的色粉笔,是由黏合剂与颜料干粉末混合而成的纯颜料彩色画笔,作画时,画家能在特制的纸上直接配色,通过涂擦揉抹等方法,形成不透明、色彩细腻明艳等特点,是最纯正、最简单的绘画形式。色粉笔集颜料、画笔、调色板于一体,使用起来简易方便,便于进行中西方绘画的融合试验。

2015年12月12日—2016年1月12日,曹小山在鼓楼西大街永太和艺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且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在2019年9月,由《艺术市场》和银谷美术馆策划的个展《时代的面孔》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以70幅知名人物色粉肖像画引起评论界关注,获得著名艺术家靳尚谊、王维力和王仲先生的好评。2019年11月16日上午,由浙江省文化馆主办、北京银谷艺术馆承办的“时代的面孔——曹小山色粉人物肖像作品展”,在浙江省文化馆程允贤雕塑馆开幕。在学术研讨会上,观展的学者、专家对此次画展给予极高的评价,对画展主题、曹小山绘画的艺术特点、色粉人物画创作和普及皆赞誉有加。

人物画在中国画史上有悠久的历史,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凡是作画,人物最难,其次是山水,再次是狗和马;至于亭台、楼阁,都是有固定形态的东西,虽画起来困难,但易见成效,不一定要靠“迁想妙得”获得。也就是说,人物画之所以难画,是因为画人物要以形写神,为了画出人物的神采,必须通过“迁想妙得”来实现,而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正所谓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形神论,是由人物画领域开启的。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大体有三种观点:其一,重传神而不否定形似。顾恺之的“传神论”和“以形写神论”即属于此;其二,重传神(气韵),不求形似。唐代张彦远的“气韵说”、北宋苏轼的“传神论”、沈括的“神会论”、南宋陈郁“写心说”均属此类;其三,神似与形似并重。五代宋初欧阳炯,宋代晁说之,金代王若虚,元代刘因、赵孟頫,明代王世贞、朱同、高濂,清代松年、邹一桂均持这一见解。在这些美学家看来,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应以写实的态度再现和表现审美对象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生命,力求做到形真而圆与神和而全,使形神二者在画面上完满地实现统一。

曹小山用西方传统经典的绘画手段去刻画人物肖像,不仅做到了形准,更达到了神似!为了做到形神兼备,曹小山几十年来凭借自己的学养,致力于研习西方传统经典绘画宗谱,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巴洛克,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表现主义、印象派到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直至当今以美国为主流的复古绘画流派,他都进行深入鉴赏与艺术实践。几十年来,他刻苦临摹各路大师作品无数,认真绘画的头像逾千幅。他说:“巨人的肩膀始终是我强大的支撑!”同时,他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拳拳热爱之心。他曾這样深情表白:“我喜欢赞扬,我喜欢歌颂,因为我所生存的社会、国家有无数值得赞美的事情和人物。如果一个人必须爱一个国家,那只能是他的祖国。再多爱一个国家?我认为很难。因为祖国如父母,是唯一的,是无法选择的!祝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至此,从审美观念到艺术手法,曹小山完成了心灵和技艺的双重蜕变。色粉画和油画都是原产于西方的画种,但是他笔下的人物却带有强烈的民族感和中国性。鲁迅、丁玲、黄宾虹、蒋兆和、郑小瑛、赵丹、黄永玉等都成为他笔下的鲜活人物,他们由于杰出成就而成为“时代面孔”,是中华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在曹小山看来,这些人物乃民族之精英,中华之脊梁!他/她们或叱咤风云,或默默无闻,把自己的人生旅程同中国的苦难和辉煌紧密地结系在一起。他/她们是一群头罩光环的大写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自己的专长,为民族、为理想、为事业而奉献,无怨无悔,影响广泛。曹小山通过描绘名人肖像,表现个体和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观者看到这些形象,能唤起对自己经历年代的共同记忆。而我们认真观摩这些画作,也是在重温时代记忆。

画作《鲁迅》以轻松写意的笔调、柔和的光影、概括的手法描绘鲁迅的形象,其五官被刻画得较为简洁,衣服被描画得就更为写意,他的眼神犀利,头稍稍向左倾斜,这两个细节就把鲁迅天生傲骨、特立独行,刚正倔强、仗义执言,爱憎分明、忧国忧民,和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魅力栩栩如生地凸显出来。

《鲁迅》,色粉画,50cm×40cm,2022年6F391035-CC3F-499D-A3D3-BDC9AF0B01DC

画作《丁玲》以精准、严谨的笔法勾画她的五官,而头发、脸上的褶皱与衣服则以粗笔描画,画面上方较为明亮,下方则相对阴暗,至此,画家就将工与写、明和暗、虚与实形成较为强烈的对比,进而形成视觉冲击力,凸显出丁玲晚年虽历经严酷历史和悲催岁月而饱受艰辛、体弱多病,但仍然乐观向上、勤奋写作、扶植后学的精神风貌,逼真地刻画出丁玲充满传奇色彩的写作生涯、历史风波、人性内涵和生活诗学。

《丁玲》,色粉画,40cm×30cm,2022年

画作《黄宾虹》以更为写意的笔法来描画黄宾虹的形象,透过镜片,我们可以窥视出他那深邃的眼神,此可谓暗示出其横亘中西方的宏富著述和诗书画印皆精的渊博学养,脸部的明暗对比,昭示着他从早年激于时事、中年潜心学术到晚年自成艺术风貌的90年沧桑之变,随性放逸、自然飘动的长须,隐晦地表现出黄宾虹作为一代巨匠和宗师的豁达乐观之性情。

《黄宾虹》,色粉画,50cm×40cm,2022年

画作《蒋兆和》以较为晦暗的笔调和斑驳的光影变化,描画蒋兆和从“为艺术而艺术”转到“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理念变革和他关心民生疾苦、期盼人民胜利的爱国情怀,他的神态坚定刚毅、若有所思,其学贯中西、锐意进取的个性气质跃然纸上,让人过目难忘。

《蒋兆和》,色粉画,40cm×30cm,2022年

画作《郑小瑛》描绘的是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郑小瑛指挥乐队的场景。画面中,手拿指挥棒的郑小瑛银发飘飘,右手持指挥棒,左手打着节拍,眼神坚定,神态从容而自信,表现出她对艺术一往无前的执着追求精神和高超精湛的指挥才能。

《郑小瑛》,色粉画,70cm×50cm,2019年

画作《赵丹》以浓重阴冷的笔法,描绘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的头发和西服,用明媚、光鲜的色调刻画他的五官、脸庞和领带,在明暗对比中,画作展现赵丹年轻时激情澎湃、个性飞扬的表演风格。画家以高超的写实手法,惟妙惟肖地展示出他单纯耿介、天真无邪的人格气质,他的眼神充满灵秀之光,神态英俊浪漫,正是这种才情和灵感, 成就了他的辉煌艺术生涯。

《赵丹》,色粉画,50cm×40cm,2022年

画作《黄永玉》描画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头戴鸭舌帽,左手持烟斗放在嘴里,他的眼神幽默、诙谐,呈现出他学识渊博、爱好广泛的一代“鬼才”形象,曹小山以浓重的笔法描画鸭舌帽、围巾和烟斗,用浅淡的色彩挥写面容、衣服和手掌,通过这种对比展示他热爱家乡、重情重义、爱憎分明的人格魅力。

《黄永玉》,色粉画,50cm×40cm,2019年

除了描画中国艺术界名人,曹小山笔下也有普通的百姓形象。《老街奶奶》是他为数不多的油画代表作。该幅作品描画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坐在浅黄色竹椅上用餐的场景。此画以粉红、暗绿、浅灰、淡蓝等色调来构建空间。红色帽子、桔色外套、淡粉和浅蓝相间的上衣、深蓝裤子、绿色拖鞋支撑起老奶奶的整个形象,她头发近乎全白,饱经沧桑的面容和布满褶皱的双手无言地述說着她的人生历程。但是,画家没有对所有物象予以面面俱到地描绘,除了人物、椅子、墙壁、手杖和四条腿小木凳之外,还描画了一只空碗,故意隐去了里面的具体食物,这种空白化处理显然借鉴了中国画的留白式手法,以此达到“含不尽之意见于眼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效果。另外,此画在构图上也打破了焦点透视手法,代之以多点透视,这种构图方法其实就是中国山水画所说的“步步移”“面面看”,这种步移景随、移步换景的审美观是中国画特有的构图方式。另外,画家描绘人物和物象的笔触、肌理、色调往往带有中国画的写意性,这在对老奶奶的裤子、外套、头发的描绘上均可找到对应之处。由此可见,曹小山的绘画带有自觉的中西方融合审美观念,换言之,他的绘画在中西方之间和民族性、世界性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进而创作出不同于前人的个性化艺术图式。

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青衣的表演特点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画作《青衣》(封二)描绘京剧中的旦角正在表演的瞬间,她的双眉微微上扬,两眼脉脉含情、秋波荡漾,身穿红衣,头戴配有珠翠的饰物,水袖飘飘,手比兰花指,以目传情,手舞心随,尽显一派优美秀婉之态,其艺术风姿让人过目难忘。

《藏族姑娘》(封三)描绘一位美貌若仙的藏族少女形象,她眉清目秀,唇红面洁,头戴珠饰,长发及肩,身穿花瓣图案灰衣,红黑紫三色珠翠环身。画家对于少女头发和身上的装饰物件采用精细的写实手法,而对于她的头发与衣服则进行了写意化处理,这就将虚与实、繁与简、明与暗予以鲜明对比,进而继续贯彻了中西合璧、双向互补的审美理念,形成了卓尔不群、自成一格的审美风范。

曹小山的人物肖像画,具有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逼真效果。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表现出人物的魂魄、人物的精神和人物的心灵,这实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艺术家情怀。

人物画的创作是个艰难的过程,为了出精品肖像画,曹小山的中学同窗——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1970届30余名同学,连同三位辅导员和两位班主任,早在几年前就成了他的免费肖像模特。为了创作李四光的肖像画,他由朋友引荐,烦请李四光的亲属带领自己参观李四光纪念馆,认真聆听了解李四光的一生。为了画好近代艺术大师和画坛巨匠的肖像,曹小山亲自请教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总策划、出品人杨京岛先生,后者为他毫无保留地提供了海量的影视、图片及文字资料。这些资料几乎涉及曹小山所画人物的近半数。由此可见,曹小山精湛画艺的背后凝聚着他含辛茹苦、废寝忘食地辛勤付出,正是在这种坚持之下,他才画出了无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肖像画,其中每幅作品都是体态和精神的汇聚、躯体和灵魂的融会、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外形和意韵的整合。6F391035-CC3F-499D-A3D3-BDC9AF0B01DC

曹小山的色粉画作品以写实为主,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本质和真实性,造型准确,笔法流畅坚实,色泽明净,他将西方画的写实性和中国画的写意感合而为一,表现出艺术家贯通中西的文化修养和实而不俗的审美实力。尽管每幅画的表现手法各有千秋,但都能给观众留下中西合璧、形神兼备的深邃视觉印迹。

也许有人会说,时至今日,绘画的观念性日益突出,摄影摄像技术突飞猛进,绘画的逼真与酷似还有何价值?但是,君不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艺术开始向绘画回归、向具象回归、向写实回归、向手艺回归。艺术家可以画得比摄影逼真,照相写实主义即是明证。但是,摄影和摄像的技术再高,也无法和画家抗衡,因为绘画有强大的主观生命力、有至纯至善的情感表现力、有超越客观再现技术的巨大能动性。艺术家在绘画创作时,要先认真观察物象形体,待胸有成竹后才能动笔创作,造型准确完整才是画家的首要追求。如果没有形象的真实,哪来的神韵?又哪来的审美?因此,在艺术创作中,遵循古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才是根本。作为一个有担当的艺术家,应该用艺术引导人们走向光明世界。因此,就要画那些真实、准确、积极向上的事物。而一些所谓当代艺术家,毫无造型基本功,没有任何写实能力,却在扭捏作态,画所谓的抽象画与观念画,他们这样画,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素描和速写的本事,没有基本造型能力,所以只能虚张声势、欺骗大众。我们认为,绘画创作首先要画得“逼真”,然后才会产生“神韵”,如果“形似”都不过关,谈何“神似”?只有既“形似”又“神似”,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品。而曹小山的肖像画正是由于做到了形神兼备,所以才能直击人心、叩问灵魂,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概而言之,曹小山的肖像画力求以西方的绘画媒材表现中国文化精神,他将中西方两种绘画理念、审美技巧予以整合、融會,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接与互补中寻求个性化的视觉突破。他两脚踏中西方文化,一心绘宇宙艺术,无论在艺术语言上还是在审美意境上都建构出了独特的语言符号,这种符号打通了中西方文化,所以博大而宽广,同时,这种符号既追求客观对象的形似,更追求客观对象的神似。所以,我们认为他的绘画臻于一种中西合璧、形神兼备的妙品与逸品之格调。曹小山先生已近“古稀之年”,对于画家来说,处于知识、阅历、修养和技术最为成熟之时,真诚希望他“人画俱老”,在肖像画领域不断突破前人、突破自己,早日到达物我两忘、心悟至道的艺术妙境。果如是,则幸甚!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馆6F391035-CC3F-499D-A3D3-BDC9AF0B01DC

猜你喜欢
小山油画绘画
万类霜天(油画)
Baby Rhino犀牛宝宝
收藏脚印的小山鼠
小山小山
油画去哪了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