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
前 言
在2022年的贺岁档,韩寒拍摄的《四海》上映,一时间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褒贬不一,这应该是韩寒到目前为止最受争议的一部电影。有人说看到了韩寒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觉得精彩;有人说韩寒用力过猛了,因为影片中的赛车镜头实在太多,严重影响了观影体验。
这已经是韩寒的第四部电影作品了,一直以来,他的电影都被观众特别是80后90后的观众寄予厚望。这些“厚望”的源头可能来自他之前的文学作品,也可能来自他的职业赛车手生涯,总之韩寒似乎一直没有让人失望过。
还记得笔者第一次阅读的韩寒文学作品是《杯中窥人》,当时让笔者惊为天人,文章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韩寒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有17岁。而笔者也是在十几岁的年纪,密集地阅读过韩寒的文学作品,当时笔者也有一个文学梦,但是看到韩寒的《杯中窥人》后,顿时如坠冰窟,因为那时候笔者意识到自己说什么也写不出那么好的文章!那么,自己的文学梦是不是很可笑?
后来对韩寒了解越多,越觉得这应该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韩寒最开始是写书,结果写成了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代表作家,他在笔者这些90后的心目中,也有很高的位置。韩寒做赛车手,在职业赛事中的成绩也是非常出彩,后来拍电影又拍得那么好,所以说,他似乎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韩寒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上映后,就让人觉得他是在认认真真地拍电影,不是用这样的手段圈钱。在这部电影里,80后90后两代人看到了太多自己内心的独白,同时这也有点像是韩寒的一部自传电影。
后来的《乘风破浪》和《飞驰人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飞驰人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那么到《四海》这部电影的时候,观众应该已经给了韩寒太多的期望,结果给出的期望太高,就很容易失望。《四海》这部电影的好坏暂且不论,不过跟中国这几年其他的影视作品作一下比较,《四海》已经是一部很不错的影视作品了,起码它想要表达一些东西。但是,它的确不适合出现在贺岁档,这个时间段太热闹,它应该出现在一个冷清一点儿的时候,一个让人有时间去思考的时候,或许会好一点儿。
一、人生的旅程
《后会无期》是一部公路旅行电影,影片中充斥着韩寒式的幽默风格,也有很多明显的隐喻和明喻,和对现实生活的调侃和无奈。这部电影几乎看不出有什么稚嫩的地方,韩寒第一次执导电影就像一个老屠夫,把他想表達的东西如同里脊肉、精瘦肉、五花肉、猪排,和一副完整的猪下水,一样样地摆在观众的面前。
这部电影看起来没什么压力,里面虽然说了很多东西,但是都能很容易看懂,而且充满了幽默色彩。不管是韩寒的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非常幽默,这也是当代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在见识到生活的无奈和冰冷后,就只剩下调侃了,如果连调侃都没有,那就很有可能会活成一具行尸走肉。
就像韩寒的成名作《杯中窥人》一样,他好像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对这个社会和人性有了很深刻的认知。同时他又具备表达这种认知的能力,所以,韩寒的作品,一般都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字里行间,来自镜头里的视角。
比如《后会无期》中的东极岛,我们明明没有去过这个岛屿,影片中的镜头感却非常强,用海岸、雕像、废弃的楼道、墓地等等镜头,勾画出了这个五脏俱全、孤悬海外的岛屿形象。还有影片中的人物刘莺莺所在的小镇,狭窄的道路、低矮的门面房、有些陈旧的台球厅,韩寒似乎想要努力拍出那种市井气息,这种气息虽然没有被拍出来,不过却给了观众足够的真实感。
所以,笔者才在前文中说,韩寒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认真地拍电影,他的电影即便情节再魔幻,都有这些真实的东西作支撑。这不像是现在许多的商业电影,只看一眼就知道那是杜撰的,一点儿代入感也没有。
这种真实感不只存在于镜头这类的表面上,电影的内涵里也会让人感受到满满的真实感,这样的真实感往往来自情感的共鸣!电影里所表达的,正是很多人所遭遇的,这时候电影内外就会出现足够的共鸣。
就像影片中借用广播方式表达的那句话:这个世界这么多人,可是没有人想听我说话。
相信这句话会立即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熙熙攘攘,但每个人又都是孤独的。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根本没办法用沟通去缓解,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么一小片地方,不知道该怎么示人?不知道该不该拿出来示人?
这样的孤独感在独生子女当中尤为普遍,有些话、有些事不适合向父母倾诉,不适合向朋友倾诉,更不适合向陌生人倾诉,整个世界都仿佛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另一方面,身边的每个人仿佛都在忙碌,在忙着赚钱,在忙着买房,在忙着炫耀。你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像是在听,其实他们心里面还是在想着赚钱、买房、炫耀那些事。不是他不听,是他根本听不进去,更不愿意去记住、去理解那些话,甚至不愿意认真把话听完。
每一个孤独的人都只顾着专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小世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打扰,于是隔阂产生了,孤独的人越发孤独。
这种孤独感就是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共鸣在《后会无期》的旅途中有很多。毕竟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旅途,但是谁都能看得出来,这趟旅行就是在描述人生。这趟旅途中的四个男人,其实更像是一个人不同的一面,他们分别代表的是一个人童年的天真、少年的理想、青年时的锐气和这个人的真实面貌。
不过,这个人生没有到最终点,只是到了象征探索的卫星爆炸之后,现实与理想分道扬镳。所以说,这应该是韩寒的一部自传式电影,从他的童年一直说到他而立之年。在影片里具体的表现就是,《后会无期》从代表童年的胡生(影片中的人物)的自述开始说起。
胡生是别人眼中的智障者,但如果仔细看关于他自述时的镜头,要么他在奔跑跳跃,特别好动;要么他歪着头,像是动画片里的小朋友,在台下听着马浩汉(影片中的人物)的“演说”。0C154139-018E-4857-AE37-2C63DCC7722E
这个人物代表的就是一个人的童真,或者说人生的开始。小孩子特别好动,对任何事情都比较好奇。而且童言无忌,说为西行的江河送行(影片中的人物)是送他去西天,也没人怪罪他,毕竟小孩子的话怎么能当真?
当胡生离开家乡即象征着人生的旅行开始的时候,意味着胡生就失踪了,这代表的是一个人幼稚逐渐褪去的转变。有很多观众认为这个角色有些多余,其实这是在表示当一个人背井离乡,正式开始了人生这趟旅途后,童年的天真很快就会消失在旅途中。
失踪的胡生回到了旅程的原点,一直住在家乡,预示的是人们对童年的回忆。一般而言,这些回忆似乎只留在家乡,留在父母身边,不管当时日子过得怎么样,一般都会感觉很美好。这些美好在离开家乡,看遍了世间冷暖之后,就显得分外珍贵。可是该来的旅途还是要来的,比如马浩汉在离家时把自己的房子炸毁了,不管一个人愿不愿意离家,他都没有退路。人在成长了一段时间后,总是要离家的,就算还住在家里,但是心已经离家了;而且这趟旅途永远都不会有返程车票,比如《后会无期》中的马浩汉和江河永远在前进。走在城市的宽阔道路上,前进!走在茂密的森林中风景如画的路上,前进!走在乡村间的水泥路上,前进!走在山间蜿蜒的土路上,前进!走在荒凉的沙漠中,前进!就这样一直在前进,但是人生的旅途又为什么会越走越艰难?越走越荒凉?
二、人生旅途中那些事
韩寒式的幽默,往往在让人发笑之余,顺便戳破那层“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伪装,比如影片《后会无期》的一开始,一边歌颂着东极岛,一边把它舍弃了。人们其实喜欢自欺欺人,当认为东极岛好的时候,变着法子在歌颂;但是当东极岛在他们的眼中变得没用的时候,又会毫不犹豫地舍弃它。这样的心态变化过程总是会伴随着许多正当的理由,似乎自己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是富有正义性的。
一般大家都会很默契地不去戳破这些谎言,但是不戳破,不代表没有谎言。相反,大家都默认的谎言,才往往是最可怕的谎言。比如影片《后会无期》一开始的歌:“……东极岛,东极岛,我们不会离开你,生是你的老百姓,死是你的小精灵……。”但随着激情高昂的歌声,影片镜头却是一座座空房,废弃的生活用品,废弃的铲车等生产工具。
这就是自欺欺人,也是人们最擅长做的事。很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人生的时候,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自己明明是这么想的,却做了那样的事?可能就是因为人类不只会欺骗别人,也善于欺骗自己吧。特别是对自我的那种安慰,总是认为自己得到了最好的,或者总是认为自己遭遇了最坏的。
有时候不去戳破,一切还都挺美好,但是《后会无期》这部电影,卻是在一次次地戳破人生旅途中的那些美好。马浩汉他们旅途的第一站,是去见发小周沫,周沫所代表的是对懵懂爱情的美好回忆。
当人生的旅途开始后,就要彻底地跟那个懵懂的时代告别了,就算再见到当年那个让人心动的人,也早已经物是人非。周沫在一座影视城跑龙套,几个发小漫步在片场里,所谈论的话题早已经不是童年时天真烂漫的话题,而是各自对生活的“感悟”。
现在的他们,都在为了生计奔波,所关心的问题自然是对待生活的方式,他们诉说着自己眼中的公平与不公平,好像很懂的样子。但是他们的日子过得依旧不如意,却又因为面子不太想表现出自己的不如意,所以一言一行都看上去对生活很了解,活得很自信,其实内心早已经纷乱如麻。
比如后来阿吕(影片中的人物)所描述的同学会,在一起上学的时候,同学的情感才是分外纯真的时候。而一旦分开一段时间后,同学聚会的氛围就渐渐变得奇怪起来,大家不愿意把自己的不如意展现出来,都开始变得虚头巴脑,言不由衷,已经没有几分真情流露了。
马浩汉他们跟周沫的聊天就有一种同学聚会的感觉,本来是非常亲近的人,却明里暗里都透着一股淡淡的陌生感。在周沫帮马浩汉要到了曾经偶像的签名照,而马浩汉表示那早就不是自己的偶像之后,现实就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们,人生的旅途不只是自己回不去了,而是都回不去了,所以当年真挚的友情和偶像也跟着发生了变化。这个在衣着上就能看出来,周沫一直穿着民国时期的戏服,而马浩汉等人则穿着现代的服装,他们显得格格不入,就好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而周沫那两套历史时代的服装也宣示着,她代表的是记忆深处里的人物,也是人生旅途中很久远的人物。不管她穿着什么时代的服装,她都是现在的她;不管此时她的外表多么符合马浩汉心目中对她的印象,但是她终究不是心目中那个她了。
双方在分别的时候,周沫问马浩汉接下来去哪里,马浩汉回答说下一个地方。马浩汉问周沫去哪里,周沫回答下一部戏。不管周围的人和事如何变化,人生的旅途还要继续,人生这部戏还要接着演下去,可是有些人,有些事,就只能在这里戛然而止了。
周沫演的下一部戏,是上刑场的戏,随着一声枪响,代表着懵懂爱情的她“死了”。她的人生也在继续,但是大概率不会出现在马浩汉他们的旅途中了。有些人匆匆一别,可能就是永别。
懵懂的爱情消失了,马浩汉他们又迎来了少年般刺激又浪漫的爱情。这段感情的男主角是江河,他在旅馆里看到了印着苏米头像的招妓名片,只看了苏米一眼,江河就心动了。这像极了少年时的爱恋——对一个异性的好感说来就来。
浪漫的火花也总是在不经意间擦出来,苏米的手机铃声是一首英文歌,当铃声响起的时候,江河朗读出了这首歌的中文歌词。苏米手机的铃声是一首经典的英文老歌,但是知道这首歌的人并不多,苏米肯定是喜欢这首歌的,不然不会把这首歌作为手机铃声。江河对这首歌也是熟悉的,不然不会那么自然地朗诵歌词,这是属于两个人才懂得的浪漫。
而且《后会无期》中的整个旅程,几乎是以男性为视角展开的,像苏米这样带着未知和神秘感的女孩,格外吸引男孩子注目。当江河拿起印有苏米头像的名片没多久,也没打电话,苏米就出现在了门外,一切都像是巧合,一切又都像是缘分。
但随之而来的,是警察的查房,马浩汉、江河、苏米三个人赶紧逃跑,就是在这时候他们把胡生弄丢了,也预示着童年的懵懂彻底消失。其实苏米是个骗子,她跟三叔和两个哥哥一起行骗,首先苏米假扮成妓女进入房客的房间里,再由她的三叔和哥哥扮作警察去查房。0C154139-018E-4857-AE37-2C63DCC7722E
结果江河却带着苏米跑了,在车上,江河一直在劝苏米从良,在面对苏米三叔时,听到他把行骗说得那么振振有词,江河义正词严,很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这样的表现多么像一个执拗的少年,只要是不认同的价值观就一定要反对,就一定要表达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
人的这份执拗,往往也会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快消失,就像江河和苏米转瞬即逝的感情。两个人是互有好感的,可是不适合,为什么不合适呢?就像苏米的三叔给马浩汉的忠告:汽油车怎么能加柴油呢?
少年的时候,往往会收获那种有缘无分的爱情,你问他们相爱吗?他们很相爱。毕竟那个时候的情感是纯真的,但是往往他们在人生各自的旅途继续向前的时候,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阻碍着他们在一起。这些阻碍有一些是他们自身的原因,有一些是家庭的原因,总之,当很久之后别人问起这段感情时,当很久之后自己回想起这段感情时,内心的想法都是:有缘无分。
江河的执拗并没能改变什么,苏米还是回去行骗了,江河他们的旅途也依旧在继续。紧接着就是马浩汉跟刘莺莺的会面,马浩汉一直把刘莺莺看作是自己在远方的女朋友,但是事实往往非常残酷,刘莺莺竟然是马浩汉父亲的继女。
马浩汉一直以为父亲死于海难,然而事实上他父亲是离开了他,去组建了其他的家庭。但是他父亲又想给马浩汉一定的帮助,又希望知道马浩汉现在的情况,于是刘莺莺就跟马浩汉认识了,其实是马浩汉的父亲通过刘莺莺在联系孩子。
马浩汉这个人物的寓意,是人生旅途中最真实的一面,不管是童年的懵懂还是少年的执拗,这个时候都是带着滤镜在看待这个社会。马浩汉跟江河、胡生不一样,他是在社会上摔打过的人,所以他的命运是最坎坷的,也是每个人在面对社会时的最好写照。
人生就是这样,事态往往会超出自己的控制,也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就像马浩汉听到刘莺莺说起他们共同的父亲时,心里应该是五味杂陈又不知所措吧,因为他本来打算来见一直很暧昧的笔友,没想到现实的情况跟预料中简直天差地别!
最尴尬的是,马浩汉写给刘莺莺一些信,用他的话说:尺度把握得不是很好。这就尴尬了,毕竟刘莺莺只把马浩汉当作同父异母的哥哥。人们总说自己遭了“现实的毒打”,马浩汉的这个遭遇就是“现实的毒打”!这样的尴尬,不是说马浩汉落荒而逃就能结束的,在他今后的人生中,或许每当他想起这件事就会无地自容。
人生最让人讨厌的地方,就是人生的旅途中总是会变着法子地出现意外,而且在成人的世界里,只能接受和直面这些意外,没办法推脱,也没办法阻止意外的发生。人生最难以让人接受的地方,就是在人生路途中自己的想法跟现实永远有区别,而且每一次想法都要向现实妥协。
三、人生旅途中那些人
让我们再回到《后会无期》的开始,马浩汉离开东极岛的时候,直接把自己的家给烧了。他看上去是抱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其实也是被逼无奈,因为这座岛屿的其他人都被迁走了,他如果不走,难道要被困死在岛上吗?
马浩汉在外面打拼的那些年过得很不容易,于是他回到家里来,想要振兴家乡的旅游业。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可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已经跟家乡格格不入,他印象里的家乡和现实的家乡完全不是一个样子。一般从外面回来的游子都会有这样类似的感觉,在外面的时候感觉很思念家乡,但是回到家乡,又觉得哪里都不舒服。
马浩汉想表达的就应该是这样一种感觉,而且最让人无奈的是他刚回来没多久,他的家乡没了。至于他振兴家乡的计划,一听就不靠谱,他要在东极岛上建海上的丽江,他认为太平洋最东边的小岛是一个很好的噱头!
相信观众在马浩汉身上得到的共鸣是最多的,在后面他跟周沫会面的时候,两个人大谈他们对社会的“感悟”,其实马浩汉根本没有读懂这个社会。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动不动就大谈这个社会如何如何,说得口沫横飞,头头是道,但這并不意味着他就真的读懂了这个社会。
马浩汉就是这样的人,他有理想有抱负,他振兴家乡的做法也没错,太平洋最东边的小岛这个创意也很好。可是该怎么去运作?怎么去宣传?怎么让大家都知道这里?怎么让大家都认可这里就是太平洋最东边的小岛?
听到这些问题,马浩汉也会陷入沉思,就算是磕磕绊绊说出一些看法,也是不可行的。这就是现实中人们的一个通病,说的时候头头是道,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脑子里竟然是空的。
所以,马浩汉会更羡慕江河和后来登场的阿吕。马浩汉一直在调侃,江河本来在最东边的岛屿教书,如今东极岛的人都迁走了,他又被发配到了祖国最西边的山区教书。江河一直争辩说,那不叫发配,那叫分配。虽然马浩汉一直在调侃江河,但是他应该也是羡慕江河的,工作稳定,虽然可能永远都难以升职,但也永远都不用担心会丢工作。人在少年的时候,自己理想的工作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少年的时候除了一些执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或许就是那个时候海阔天空的理想了。江河现在的样子,就是很多人理想中的样子,做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都由上级安排,自己根本不用操心。
所以,江河在《后会无期》中就是少年时代理想化的人物,这个人物有自己的坚持,在一些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却又懂得变通,有一份稳定的受人尊重的工作,有诗人一样的浪漫,特立独行又能有几个交情非常好的朋友。
在江河带着苏米逃跑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细节,马浩汉因为在厕所里蹲麻了腿,走起路来非常艰难。而江河却跑来跑去,一会儿给苏米递鞋,一会儿去堵门。这像不像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跑得很快,而现实却总是步履维艰,每每都是艰难地追赶理想。
江河和苏米还是在旅途中分开了,不过少年时期的爱恋,总是会留下烙印,就像江河在厕所里冲苏米的名片的时候,怎么冲都冲不下去,最后江河还是把名片留下了。这张名片代表的就是苏米在江河心目中的位置,虽然后来名片还是丢了,但是江河的内心应该一直给苏米留了一个位置。
在苏米和刘莺莺的事件之后,江河和马浩汉再次踏上了新的旅途,他们在途中遇到了一只小狗。狗一般都是忠诚和朋友的代言,所以,这只狗的昏迷所指的就是在经历过周沫、苏米、刘莺莺的事情以后,人生中友情和信任的部分受到了伤害。这时候两个人在大山里迷路了,这象征的是青年时期的茫然,这种找不到路的感觉是很折磨人的,于是阿吕就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上车了。前文中说过,阿吕代表的是年青时代的锐气和那个时候所有的激情!阿吕积极向上并乐观豁达,他对物质没什么要求,只追寻精神世界的美好,这正是每个人年轻时代的写照。这个年龄段的人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远也燃烧不尽。0C154139-018E-4857-AE37-2C63DCC7722E
从阿吕的口中,马浩汉和江河听到了旅行者一号卫星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他们深深地着迷。那颗卫星已经向外太空飞行了36年,在它告别了太阳系之后的旅行,注定是极其孤单的。阿吕说他的偶像是这颗卫星,其实这颗卫星还是对阿吕内心最好的诠释,诠释了一个青年人在迷茫时的孤独。
马浩汉和江河的共鸣也来自他们着迷这颗卫星,他们的灵魂也是孤独的,这个时候三个人惺惺相惜,好像人生的旅途不再孤单了。可是紧接着阿吕却骗走了马浩汉的车,刚刚建立的情谊瞬间崩溃!
这个情节隐喻的是年青时候的锐气带给自己的伤害,锐气是宝贵的,但它又很容易引起周围人的不满。所以,放任锐气来“开车”的话,一定会再次被社会毒打。
紧接着,象征着探索,象征着好奇的卫星在升空的时候爆炸了,代表锐气的阿吕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对人生、宇宙的好奇和探索欲,最后换来的只是一个大烟花一样的爆炸,这有点滑稽,也有些伤感。
影片里最后一个被戳破的谎言是希望,江河很希望通过温水煮青蛙的实验告诉马浩汉,如果觉得“锅里热”,就学着跳出去!可是马浩汉却把锅盖扣上了,让青蛙跳也没地方跳。
我们都知道,马浩汉所说是对的,生活就像是这口锅,每个人都像是锅里的青蛙。觉得水热,对不起,你跳不出去的,你的一切在你下锅的时候(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有定论。想要跳出这口锅,除非要把鍋盖撞翻,但如果真的那样,你又是孤独的,因为锅外只有一只青蛙。大部分人都在尽量地适应水温,直到热水把他们烫得晕头转向,直到他们死在了锅里。
最终,马浩汉跟江河在爆炸的火箭残骸前分开了,理想跟现实还是没有一起到达目的地,即便离目的地只差一座山坡了。那只代表着友谊和信任的小狗,最后跟着代表少年和理想的江河走了;代表现实的、而立之年的马浩汉,已经没有友情和信任这些东西了。在分别的时候,马浩汉说江河这样的性格很容易吃亏,太理想化的人的确往往很容易吃亏,在人生的旅途中,一般都是人们自己放弃了理想,因为它的代价太高了。
影片的最后,江河把他们的旅途经历写成了书,他也成为知名作家,故地重游,重新回到了东极岛。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有过交代,东极岛上的雕像原本的火把是石刻的火焰,但是在影片最后,江河的眼中的那个火把的火焰却是真实的火焰。这个火把代表的会不会是希望之火和阿吕身上的精神之火?可能韩寒也不希望人生的旅程完全是灰暗的,所以他才点燃了雕像的火把!而代表着少年和理想的江河在东极岛上漫步,却为什么没有遇到胡生?这是不是在说,这个结局只是少年人的畅想,只是理想的结局?而胡生在影片的一开始就说看到过江河写的书,很可能在少年之前才能看到这个结局,而代表着锐气十足的阿吕和遭受了社会毒打的马浩汉,却不一定能看到这样的结局了。
四、那段青葱岁月
很多看过《乘风破浪》的观众,都对该片的主角徐太浪到底是不是穿越抱有猜疑。因为该影片的情节并不符合大家对穿越的理解,首先是徐太浪的穿越,为什么没有改变自身的遭遇?按照常理来说,如果是穿越的话一定会抱有明确的目的,比如嘱咐父亲在他获得冠军带着他去试车的时候,要极力阻止自己,不然会发生车祸!另外,如果是穿越的话,还有些明显的漏洞,徐太浪的父亲徐正太在给儿子起名叫徐太浪的时候,是不是已经知道之前跟自己出生入死的那个好兄弟,就是自己的儿子穿越了?那父子俩的关系,为什么还会变得那么紧张?还有就是徐正太的房子明明被反派烧了,那时候徐太浪还没有出生,他怎么就知道自己父亲房间里的陈设?难道被火烧之后的房子,又被徐正太布置得跟被烧前一模一样了?在影片的最后,徐太浪跟徐正太一起杀死了反派,为什么徐正太被判刑,而徐太浪却没受什么影响?最明显的一处痕迹是,徐太浪在出车祸时有一个特写镜头,描绘他的脸被划破了,而在他醒过来的时候,脸上的伤却没了。
按理说整个《乘风破浪》的逻辑观都比较缜密,剧本不应该有这么多明显的漏洞才对,所以,很多观众认为这根本不是穿越,而是徐太浪父子俩在临死前的幻境。还有人认为,这是徐太浪在临死前的回光返照,这一切都是他的臆想,毕竟他自己也说了,人的最后一刻,整个人生都会在脑子里过一遍。会不会在他的意识不清晰的时候,现实和想象发生了徐太浪期待的交织?
不管是徐太浪的臆想,还是父子俩的幻境,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那就是父子俩的和解。笔者是比较希望这部电影描写的不是幻境和臆想,而是纯粹的穿越,因为如果是穿越的话,就代表父子俩都没有受太严重的伤。
可能正是因为这里被处理得很模糊,所以这部影片的评分才不高,大部分观众都愿意把这部影片的情节当作穿越,因为如果是穿越的话,结局比较圆满,但是情节上又有些说不通的地方;可是偏偏又没有绝对的证据,证明那是臆想和幻境,毕竟笔者在前文中提到的漏洞,只是些旁枝末节,基本都不能被看作绝对性的证据。
这个模糊地处理,让该电影的定位有些不清晰,所以看到最后有些不明所以。要知道,一部电影好不好,不是说它想表达的东西有多深奥,而是要用好的方式,尽量明确地向观众表明影片要表达的东西。就算是影片里表达的东西再好,没有观众能接受,那就是一次失败的表达。
对于此处的处理,不能说失败,但也不算是成功。好在影片的主题是表达清楚了,那就是对家人的和解、对人生的反抗!在说这两点核心元素之前,笔者要首先简单说一下韩寒早年间的经历,他高中辍学写书,是很多成年人眼中的叛逆少年,也是很多80后90后的偶像。
在那个浮躁的时代,在那个锐气十足的年龄段,似乎只有叛逆和执拗才能明志。可是对于韩寒来说,那段日子并不轻松,因为那个时候粉丝的能量很弱,但是成年人对韩寒的排挤应该是明显的。于是在那个时期,韩寒似乎一直处于一种战斗的状态。
笔者不知道韩寒跟父亲的关系具体怎么样,但在一定的年龄段里,父亲往往充当着儿子敌人的角色,父子之间肯定是有些争执的。这可能是韩寒拍摄《乘风破浪》的初衷,所表达的正是韩寒在而立之年之后,回望并反思那段青葱岁月,所以,整个影片表达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与父亲的和解。0C154139-018E-4857-AE37-2C63DCC7722E
这种和解的方式是站在父亲的立场和时代看待问题,徐太浪正是代替韩寒去了父亲的年代,并跟父亲成为好朋友。在该影片里又出现了四个男人:徐太浪、徐正太、小马、六一。如果再次对照在《后会无期》里的四个人设的话,有两个人也能对得上号。
首先小马对应的是江河,虽然小马的镜头不多,但确确实实是大多数人理想中的人生,因为这个小马,姓马名化腾,对,就是腾讯的创始人。六一对应的是胡生,这两个角色的演员都是同一个人,所代表的都是人性中的那份纯真。
另外,阿吕和马浩汉就找不到太好的对应了,因为徐太浪和徐正太有时候既像马浩汉对现实的无奈,又会像阿吕的锐气十足。会不会是韩寒觉得,一个人是由纯真、理想、锐气、现实这四部分组成的,把四者拧成一股绳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而把这四者分开来说,才更能表达清楚人生的真谛?
就像胡生和六一,在《后会无期》里,人生的旅途开始没多久后,就把胡生丢了,预示着在人生的旅途中,对纯真的丢弃。后来在之后的路途中,还出现过通过广播电台发布寻找胡生的寻人启事。当时马浩汉是在东部城市的广播电台发布了寻人启事,为什么旅程都走了一多半,到了中西部山区了才开始播报这份寻人启事?如果是地方广播电台的话,人们在这么远的距离怎么可以接收到广播电台发布的寻人启事?所以,这个设计也应该有一层内在含义,寻找胡生就代表着对纯真的寻找,在人生的旅途当中,誰都想保持一颗纯粹的心。特别是在少年和青年的那段青葱岁月里,还会质疑自己:怎么就把当年的纯真丢了?
在《乘风波浪》里给出了答案,徐太浪认为六一难堪重任。六一这个人物代表的也是童年和童真,这从六一这个名字就能体现出来:六一,儿童节。而且徐正太没有在六一身上发现什么优点。正如前文中所说,纯真一般都是一个人自己主动丢弃的,因为他对一个长大的人来说,不合时宜。
不管是胡生还是六一,戏份都不多,却比较引人注目,因为即便我们把纯真弄丢了,但是他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还是很高的。往往在辗转难眠的夜里,会回忆起童年的往事,回味童年时的甘甜,就像人生的旅途不管走到多远,都能听到寻找胡生的广播一样。
在《乘风破浪》里,六一不是失踪了,而是死了。在他死后有一个镜头,一把巨大的黑伞在河里飘走,就像是在寓意离开了家庭这把大伞纯真就死了,人们不得不独自面对外面的风雨。
而杀死纯真的正是那把大黑伞,黄志强(影片中的大反派)又不是黄飞鸿,为什么要以雨伞为武器杀死六一。这显然是带着一层暗喻的,是敌人和家庭联手让一个人的纯真消失了。
在六一死之前小马就走了,徐太浪说他不属于这里,徐正太说小马正在写的程序没什么用。是的,不管在什么时候,理想总是那么格格不入。徐正太还想帮一帮小马的,让小马去做自己影像馆的放映员,但无人能挽留小马,因为理想在逝去的时候,也是无法挽留的。
六一死了,让人很痛心,小马也走了,徐正太结婚,这段青葱岁月似乎到此为止了。
五、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乘风破浪》里有很多20世纪80年代的记忆,比如角色的服饰,那时候人们刚刚有了潮流感,衣着也相对张扬。从外貌上就看得出,那时候的人们,刚刚向世界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那个时代,也是物质生活冲击精神世界的年代,就像罗力(影片中的人物)的感情生活。他对女朋友的感情是很真诚的,毕竟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让她过上想要的生活,但是这样的感情却一点儿也经不住敲打。罗力短暂入狱后再出来,他的女朋友已经在另一个男人的车上了。罗力应该还爱着她吧,毕竟还知道她现在住在哪里,如果真的一点儿感情也没有了,就不会知道这些了。
罗力这个人物,诠释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乱象,风气日渐开放了,结果道德却相对沦丧。特别是罗力身上的暴发户气质和帮派气质,应该就是很多人对那个年代的印象了。
在突如其来的物质旋风当中,又有几个人能坚守初心呢?徐正太身上展现的坚守,应该是徐太浪对父亲的美化,单从这一点来说,这部电影真像是徐太浪的臆想。因为身处于那样一个时代,徐正太的坚守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他真有这样的坚守,也不可能那么容易就变成一个暴躁的中年人。
从美化父亲开始,也是徐太浪跟父亲和解的开始。父子俩的矛盾,是徐正太不太会做父亲,这样的现象在国内比比皆是,他们不是缺少父爱,就是单纯不会做父亲。毕竟谁都是头一遭做父亲,没经验,那句谚语“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其实应该改成:不养儿不知父母有多难做。
徐太浪曾经说过,自己小的时候喜欢干什么,徐正太就反对什么。徐正太一直想让儿子做医生,徐太浪却想要开赛车,于是徐正太就给儿子找了个开救护车的工作。这就是中国式父子关系的通病,也是家人跟孩子之间的通病,家人希望孩子有个稳定的工作,而孩子却一心想要追求刺激的生活。所以,在《乘风破浪》里,徐太浪不仅跟父亲达成了和解,也跟所有的家人达成了和解。
在徐太浪的美化下,徐正太变成一个有追求的人,他认为世界是不会变的,这又有点像儿子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不管父亲多大的年龄,不管父亲的外貌有什么变化,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好像永远都没有变。
同时徐正太代表的也是那个时代面对身边的变化感到迷茫的那一代人。一直到今天,这个世界也一直在快速地变化着,但是这个变化在最初的时候是最震撼人心的,很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人,在那个时代遭受了心理上的巨大打击。
另外,这还寓意着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总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总有些坚守是不会变的,这些坚守往往最让人敬佩。《乘风破浪》这部电影也有韩寒自传的成分,他年轻的时候有些桀骜不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初心,那时候一切与他的初心相悖的人,在他眼中都是反面人物。但是当他在而立之年反过头再去看那段岁月的时候,他却把那些反面人物区分开了,并选择原谅了一批反面人物。比如罗力这样的反面人物,他跟徐正太差不多,虽然处于敌对关系,但是他做人有底线。罗力以徐正太为敌,只不过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站在不同的利益观上。他是最直接的敌人,同时这样的敌人也是最好对付的,这一点在影片中把罗力描绘成一个暴发户形象,并通过很轻易地被打败的情节安排就能体现出来。0C154139-018E-4857-AE37-2C63DCC7722E
韩寒选择原谅这样的反面人物,因为当一个人到一定年龄段以后就会发现,能当面向自己提出质疑的人,并不能算是反面人物。起码这样的人还比较直率,而且他们本身并不坏,只不过是站在不同的立场而已。而像黄志强那样的人物,才能算是真正的敌人。黄志强是高端利益者的代言,也是一种规则的代言,罗力这样的人物,只能给他跑腿。黄志强是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则的人,就像他在劝徐正太做自己小弟的时候所说,他都还没到跟别人谈尊严的时候,这其实就是在讲述这个世界的规则。也说明,黄志强只是一些高端利益和规则的外在形象,如果不按照他说的做,他就会用暴力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黄志强的手下绑架了徐正太、徐太浪和六一,但面对黄志强的时候,却只有徐太浪和徐正太,六一去哪儿了?这应该就是在说,面对黄志强这样的反面人物的时候,代表纯真的六一是不适合在场的,这样的谈判跟纯真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有的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粗暴,如果你不愿意顺从它,它就敢烧你的家,还会让人绑架你,这时候才跟你谈判。而面对这样的打击,往往就只剩下妥协了,不然就是一顿毒打。尊严?在生活面前根本不存在,能维持住最基本的体面,不算是太难看就已经很有尊严了。不过徐正太和徐太浪却没有选择向黄志强低头,于是徐正太就被打断了腿。这里韩寒应该是故意用这么简单粗暴的情节,来展现来自黄志强也或者说来自生活这个最大敌人的压力。
这里还有一个很幽默的细节,在双方的“谈判”到了中局的时候,徐太浪问黄志强敢不敢转过身来?这是在说明像黄志强这样的敌人,往往是不会露出正脸的,或者往往他是规则之类的抽象存在。饰演黄志强的演员眼睛有些小,徐太浪又问他敢不敢睁开眼睛,黄志强回答说我已经睁到最大了。这一问一答看似是韩寒式幽默,其实还有些深意。
如果影片中关于徐正太的一切,真的都是徐太浪的臆想的话,那么徐太浪就是想让黄志强这个反面人物睁开眼睛好好看看自己。在这里徐正太代表的是现在,而徐太浪代表的是未来,从之前他们聊房产的那个话题上也能看出来,徐太浪身上有一种未来感。这仿佛是韩寒想让当年遇到的那些反面人物,睁开眼睛看看现在的他所取得的成就,而那些反面人物眼睛却只能睁到那么大,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因为他们看不见!不管是韩寒当年坚守的初心,还是韩寒现在的成绩,他们都会选择看不见!当然,这里笔者可能有过度解读,可能单纯就是一个“就地取材”的韩寒式幽默。
在电影的最后,六一被黄志强杀害,徐正太跟徐太浪一起去给六一报仇,并最终杀死了黄志强。在这里,徐太浪和徐正太所代表的时代有了变化,徐太浪在此时代表现在,徐正太代表过去。现在的徐太浪对过去的徐正太为什么入狱很不解,也怨恨父亲因为入狱而使自己失去父爱的陪伴,可是此时徐太浪理解了徐正太的心情,他明明很想避免父亲的入狱,但他还是选择帮助父亲给六一报仇。
这个时候对父亲也可以说对家人的理解,让徐太浪和父亲达成和解。而对于黄志强来说,代表过去的徐正太会选择以他为敌,并不死不休。那么代表现在的徐太浪,在明知道这样的选择对自己有多大伤害的情况下,还是会选择与黄志强不死不休。
跟家人和解了,原谅了一部分人生中的反面人物,但是有些人有些规则一朝是敌人,就永远是敌人了。因为他(它)扼杀了自己的纯真(六一)。
六、是奉献不是煎熬
韩寒的每一部电影,都有很深的情怀在里面,甚至说有自传的成分在。《后会无期》就像是在描绘他的成长之路,《乘风破浪》是他与家人的和解,《飞驰人生》则像是韩寒在诉说自己对梦想的热爱,对赛车的热爱。
作家、赛车手、导演这三个职业,韩寒似乎更喜欢做赛车手,而作家和导演更像是韩寒的职业,而赛车才是他对梦想的追求。在《飞驰人生》一开始,张驰(片中的主角)以自述的方式讲述自己喜欢上赛车并投身于赛车运动中的过程。
赛车不像其他的体育项目,有个人的毅力和刻苦就行了,这是一项很烧钱的运动,而且讲究团队合作,最后团队合作的成果再由赛车手去展现。这个团队分工明确,而且专业性极强,是一项展现勇气和智慧的运动。
飞驰的赛车,轰鸣的马达声,听起来就让人肾上腺激素高涨。有人说,赛车手追求的是刺激,这样的赛车手应该只是业余的赛车手,或者水平一般的赛车手。真正顶尖的赛车手,应该是在享受这个过程,赛场上精力要高度集中,心无旁骛,享受速度带来的激情,赛场外则尽情地享受赛车带来的荣耀。
人类天生就有对速度的追求:我还能跑得更快,我还能开得更快,我还能飞得更快。顶尖的赛车手,应该在赛车发动后,就开始享受这种追逐的过程。用赛车超越别人,在赛道上呼啸而去,应该是很多人的梦想。可是梦想有多么饱满,现实就有多么干瘪,这两者似乎是天生的死敌。韩寒的赛车梦虽然没有张驰那么波折,但是他也经历过拉赞助窘境,影片中对泳池边的大师、上流社会人物的讽刺,应该也有韩寒想要出气的成分。
张驰为了重回赛场,需要一笔一百万的赞助,于是张驰就去找一位他很欣赏的大师谈合作。但是大师却一边游泳,一边教张驰拉赞助:首先你得咕噜咕噜咕噜……
大师刚说一个开头语,就潜到水里一下,“咕噜咕噜”的声音,就是他潜水时在水下的说话声。张驰站在岸边怎么能听得到大师在水里说什么?这是一个相当明显地讽刺,是说这位大师除了开头语“首先你得”,其他的话都很水,听不听无所谓。不过大师在阐明自己不给赞助和说“送客”的时候,是說得很清楚的。
而那些上流社会的人物,连直接拒绝都懒得拒绝,干脆跟张驰说自己在国外度假。赛车在国内一直不太被大家看好,就像《乘风破浪》里的描述,徐太浪喜欢看赛车,他父亲却直接用脚踹他的脸。这代表的不仅是家人对赛车事业的不支持,还代表的是老一辈人根本不看好这个行业,而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却都掌握在老一辈人的手里,缺少国外的成熟市场,所以,拉赞助非常困难。
不过张驰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愿意放下尊严,愿意给他赞助的大哥(影片中一个人物)献唱,以此得到大哥的赞助。尊严在很多时候是普通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但是能放得下尊严又能拾得起尊严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当一个人放下尊严的时候,就说明有比尊严更重要的东西需要他去争取。梦想就是其中之一。0C154139-018E-4857-AE37-2C63DCC7722E
那么当张驰放下尊严的时候,我们有瞧不起他的感觉吗?并没有,相反,还认为这是他在为梦想所作的努力。那张驰觉得这是生活中的辛酸吗?也没有,因为他清晰地知道,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
在《飞驰人生》中,韩寒亲自演唱了片尾主题曲《奉献》。张驰对梦想奉献的态度,应该也是韩寒对待梦想的态度,真正将梦想当作梦想的人,对待梦想的态度是自愿地奉献,而不是被动地付出。
我们看张驰的人生,当他有梦想之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的目标都是永远不变的。因为参与非法赛车,张驰被吊销了驾照和一切参赛资格,从众人口中的“车神”,一下子沦落到别人避之不及的人物。但这些经历依旧挡不住他对赛车的热爱,对梦想的坚守,之后的五年,他靠着卖蛋炒饭维持生计,时刻准备重返赛场。
他想要复赛,而决定他能不能复赛的人,却是当年被他奚落过的手下败将。当年的张驰也风光过,很多人在遇到张驰这样的打击后,是放不下当年的那种风光架子的,但张驰必须得放下,因为他有梦想。
后来为了运回自己的车架,张驰再次把身段放得很低,恳求大家就把他当作一个收破烂的,让他把车架运回去。之后找赞助的时候更是到处碰壁,但是张驰从头到尾都没有怨言,他最多就是对现实调侃两句,但是却不影响他为了梦想俯下身子,低下头颅。
这一切只为了赛场上的驰骋,只为了对心中那份执念的追逐,这就是“飞驰人生”。这样的人生不是说每时每刻都在飞驰,而是我们只记住了他的飞驰,他在享受这份荣光的同时,人生的低谷、现实的打击对他来说便都不重要了。
韩寒认为,这才是对梦想的态度,如果只觉得一直在为梦想付出,并感觉实现梦想的道路非常煎熬,那么,这样的态度一般是很难实现梦想的。一个人不能只有梦想,如何去处理现实与梦想的关系,是一个人的必修课。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放弃,或者为别人喝彩,有人在坚守,但也不知道能坚守多久。
那么换一个方式理解呢?不要总觉得自己在付出,而要明白实现梦想就必须不停地为此而奉献!如果是付出的心态,那么总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回报,当回报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的时候,就很难说服自己有新的付出了。而奉献就不一样了,奉献是不求回报的。
对于梦想仅仅只是持坚守的态度,也不见得是最正确的一种选择,因为坚守往往让自己的现实生活一塌糊涂。还是那句话,一个人不能只有梦想,有梦想很可贵,能坚持梦想更难得,可是只懂得坚守梦想,就并不太令人佩服了。生活是需要变通的,它跟梦想截然相反,但是处理好了生活方面的问题,那么再去坚持梦想的时候,才能更加从容。就像张驰,为了生计他可以去做蛋炒饭,而不是在这五年里只知道坚守梦想,什么事也不做。
这是韩寒在《飞驰人生》里想要阐述的东西,有梦想的人可以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韩寒对自己梦想的情怀,也能感受到他希望能让大家明白梦想与现实的关系,让梦想不要再成为许多人人生的累赘!
七、英雄永远不死
在《飞驰人生》中,林臻东(影片中的人物)曾经说,赛车这项运动没有绝对公平,只有相对公平。相对公平指的是在赛场上是公平的,同样的路程,2号车比1号车少用了1秒钟,哪怕0.1秒钟,那么也是2号车赢了。
但是在赛场之外就不一定了,赛车手所在团队的素养、赛车手的天赋等等,这些对于每个赛车手来说都是不同的,而偏偏这些东西恰恰会对赛车手的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其实这就是人生,哪有绝对公平?每个人都要学会面对人生的相对公平,毕竟这怎么也比遭遇不公平对待要好。
其实很多时候,困扰人们的不是这个社会到底有多么不公平,而是遇到一些自认为不公平的事,没办法平复自己的心态。可以这么说,现在很多让人觉得不公平的事,大多都是自己的心态在作祟。
从《后会无期》开始,韩寒就一直在阐述人们的心魔。比如前面说到的马浩汉那个人物,他说过自己的经历,他换过的几个工作越来越差,最后连幼儿园保安也干不下去了,才回家振兴家乡。这是现代的普通人普遍存在的一种焦虑状态,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也不知道未来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很多人都控诉这样的人生,很多人都控诉这样的社会,也因此发生了许多叫人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躺平。
很多人都为祖国的新生代担忧,在社会上稍一碰壁,就躺平了,变得毫无进取心,每日里只打零工,赚取基本生活花销。很多人表示理解他们,认为生活没了希望,那么就只要活着就好了。很多人也表示人生和社会就是这样不公平,并开始诉说着自己成长过程的怨言。
这样的举动,其实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虽然有很多灰色地带,虽然有很多不公平,但就因为这样,放弃自己的人生吗?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表现,就像一个玩游戏的孩子,玩输了几局之后,就哭鼻子不玩儿了!自己的人生连自己都放弃了,还指望谁来为这段人生买单?正确的反应,不应该是碰壁后,依旧有继续走下去的决心吗?失意只是暂时的,这条路走不通可以走别的路,为什么很多人都感觉一条路走不通的话,自己的人生就没有路可走了?
往往有这样心态的人,一般都是自身出了问题,他们看到了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自己尽最大努力在争取的,却是许多人唾手可得的。很多人遇到这种事以后就会钻牛角尖,认为自己是生活在一個没有公平的社会里。
其实大可不必,人生和社会本来就有很多的不公平,就算钻牛角尖了,就算躺平了,这些不公平依旧存在。这个时候要自己给自己梳理心态,丢掉一些不该有的心理包袱,这样的心理包袱多了,早晚会把人压倒。其实那些所谓“躺平”的人,不是说这些不公平把他们打倒了,而是他们自己的心理包袱把自己压倒了。有句俗话很有意思:每个人都想像猪一样懒惰,却没有猪一样的心态。这是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一个思想问题,大学毕业在办公室坐了几天就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了,这个看不上,那个瞧不上。不应该这样的,从宋代开始,就有了“生计”和“营生”这样的词语,那个时候的人就意识到,生活是需要计划的,是需要经营的,现代很多人反而没有了这样的概念。0C154139-018E-4857-AE37-2C63DCC7722E
人生的道路本来就是艰难的,我们在山脚下的时候,看到攀登山峰的人所付出的艰辛,会觉得只为了在高峰上往下看一眼,他们这些付出不值得。可是在山脚下徘徊的我们,却永远也不知道山峰上的景色。
在《飛驰人生》里,张驰和林臻东这两个角色,就是在阐明这个观念,人生本来就是不平等的。就像张驰,千辛万苦才攒出一辆赛车来。当他负债的时候,所有的朋友都在装睡;当他复出的时候,当年的投资人都在国外度假。而这一切都是林臻东很容易都能解决的问题,他的家庭富裕,就算像张驰一样进入人生的低谷,他也不可能到众叛亲离的地步,或许还有很多人会雪中送炭。他如果想要复出,也会有大量的资源可以用。可是这影响张驰对梦想的追逐了吗?张驰就因此颓废了吗?并没有,张驰依旧在朝着梦想大跨步前进,这才是应该具备的心态。知道生活的不公,谩骂这种不公也好,讽刺几句也行,但不能影响自己前行的脚步。
张驰终于有了自己的赛车,又历经了一些波折,终于回到了赛道上。比赛开始,每辆赛车都带着高高的扬尘呼啸而去,在每个赛道上,他们尽情地漂移、加速,展示自己最高的驾驶技术。
韩寒电影里的赛车镜头,格外叫人激动,每辆赛车都像是一头雄壮的公牛,在赛道上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是因为这些镜头能实拍韩寒都会尽量实拍,不像其他电影,开快车镜头基本全靠剪辑。比如影片最后的魔鬼路段,韩寒都是让赛车手亲自上阵,才拍摄出了那么多精彩的镜头。在这一场比赛里,有的选手操作失误,中途就退赛了;有的选手的赛车发生了机械故障,在半路抛锚;有的选手还遇上了一群山羊。这都是在赛车比赛里可能会发生的意外,因为每次比赛对一个赛车手来说,都是一次考试,没有考生在考试的时候会不紧张,一紧张自然就会出现失误。还有机械故障,在赛前维护赛车的团队任何细微的失误,在赛场上都会被放大。
当然,还有事故,特别是那种地形险峻的野外赛道,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是车毁人亡。这是韩寒在向大家讲述赛车比赛的艰辛,但即便如此,这项运动还是有很多人非常喜爱,有很多人为之着迷。当赛车飞驰在跑道上的时候,当顺利通过每一个弯道的时候,赛车手那种激动的心情,也应该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就好像是为了追逐而生的,就像张驰说的:不是我想赢,只是不想输。看到前面有其他赛车的影子,他们会出于本能去追逐,直到前面再也没有其他的赛车了。一次次地追逐,一次次地超越,就是对他们自己人生的诠释。就是这些追逐,这些超越,让张驰在比赛最后的时刻,即便在赛车出现明显故障的情况下依旧在奋起直追。最终他赢得了比赛,但是在冲过终点之后,赛车失控,张驰从万丈悬崖上掉落下去。
赛车比赛的残酷性就在这里,因为车速太快,每次事故都会给赛车手带来巨大的伤害。《飞驰人生》的结尾又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从万丈悬崖上掉落下去的张驰,有没有死?虽然在这场比赛之后,张驰还陪着儿子去跟儿子同学的爸爸比赛,可是有很多线索都指向张驰已经在这场事故中丧生了。首先在电影上映后,韩寒在微博里发文称:巴音布鲁克没有海!张驰出事故的赛道,就是巴音布鲁克,而他在飞出悬崖的时候,给出的镜头是,在悬崖下面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天空中则是美丽的夕阳。在韩寒演唱的《奉献》中,张驰的赛车飞向了美丽的夕阳。
按照电影、电视剧的套路,只要悬崖下面有水,掉落下去的角色就不会死。所以,当观众在看到这些镜头后的第一个想法,应该就是韩寒在给出张驰并没有死的心理暗示,可是韩寒的那条微博,却让人断了这个念想。是啊,巴音布鲁克没有海,那么,那片汪洋大海,可能就是张驰心中的心灵之海。不管之前张驰为了争取赞助多么卑微,不管之前张驰经历了什么艰辛,他获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后,都会心如大海。虽然他自知没有生还的可能,但是他的心情依旧如大海一样澎湃,心灵所至,皆是大海。
还有一点,在影片的最后,张驰带着儿子去赛车,在对手开着飞机起飞后,张飞(影片中张驰的儿子)向赛车里投了一枚游戏币,张驰的赛车也跟着飞了起来。紧接着赛车飞向了一个动画画面,这也寓意着,这次赛车只是张飞的想象。
而在动画画面里,出现了一个女性的形象,她的那句台词是游戏《守望先锋》中辅助英雄天使释放大招的台词:英雄永远不死!其作用是复活队友,在天使的复活下,动画画面里的张驰又站了起来。
既然在张飞的想象中,出现复活的情形,那么就说明张驰已经死了。在张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放弃了刹车,冲向了美丽的夕阳。夕阳处,即是梦想之地。
为了看到这个美丽的风景,张驰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张驰死了,但是英雄永远不死,他会永远活在后来者的心中,以后的每个赛车手,在谈到张驰的时候,都会产生感叹、惋惜和羡慕。张驰将是后来者眼中那道最亮丽的风景,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海和美丽的夕阳,也是他们心目中梦想之地的指引者。
这么做值得吗?为了梦想,遭遇到这样的危险值得吗?
这个问题可能谁也不好回答,很多人会觉得值得,因为梦之所想,就是心之所动的地方。在追求中遇到的危险,只能算是实现梦想的考验。总有些东西高于生命,这些东西往往是让人孜孜不倦,前赴后继追寻的东西。
《飞驰人生》最后的桥段,应该还有韩寒的另一番情怀,在中国赛车界有很高声誉的徐浪,是韩寒亦师亦友的好朋友。2008年,徐浪在穿越东方越野拉力赛中因事故去世,当时韩寒在徐浪的葬礼上,作为代表对这位朋友话别。
《乘风破浪》的主角徐太浪,就是韩寒为了纪念徐浪设计的一个人物。到2019年《飞驰人生》上映,11年来,韩寒应该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自己有游戏人物里天使那样的能力,那他会立即复活这位“队友”吧。
英雄永远不死,只因为他活出了人们期望的样子!
八、志在四海
观众第一次看韩寒的电影的时候会哈哈大笑,之后再去看就有点笑不出来了,第一次可能没有看懂,第二次才明白了影片中的深意。就像是一坛老酒,初饮时还觉得寡淡,放两年才变得越发香醇。有时候也是看电影的人发生了变化,所以看这部电影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就好像喝酒的人有故事了,那这酒也似乎更好喝了。0C154139-018E-4857-AE37-2C63DCC7722E
《四海》是韩寒一部和之前的电影不太一样的电影,就算是看第一遍,也觉得有些沉重,因为影片中少年男女背负的东西太多了。自从周欢歌(影片中的人物)死后,情节急转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上压,直到压得观众喘不过气来。
应该说这部电影选错了上映的档期,春节是阖家欢乐的时候,好不容易有几天休假,《四海》却给了观众这么大的压力,在展示人生的灰暗面,这样的电影自然是不讨喜的。如果选择其他的时候上映,或许还能好一点儿。
笔者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也没有大家说得那么坏。正如前言中所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基本上是因为对韩寒的期待太高。过了春节之后,再去看这部电影就不一样了,影片中的沧桑感和无奈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许多,所以,也没感觉有多么差。
其实,从《后会无期》开始,韩寒的电影里就有浓郁的个人风采,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好像没有明显界限的黑与白,只有灰色。从《后会无期》到《四海》的镜头,基本上都是以昏暗为主题的镜头,不是阴天就是夜里,就算是有太阳也好像没有那么耀眼。
马浩汉等仨人踏上旅程时是在黎明时分,朝阳还没有升起,光线有些暗淡,兄弟仨就这样在有些忐忑中踏上了旅程。徐太浪穿越到父亲的年代的时候,是在夜里,压根儿就没有阳光。张驰出场的时候可以从窗户外面看到阳光,但是看上去太阳好像是懒洋洋的,没什么神采。吴仁耀(《四海》的男主角)出场的时候,倒是在阳光下,可是太阳在天边或者藏在烟雾里,总之,看不到它发光发亮的影子。这可能就是韩寒眼中的世界,充斥着昏暗,只有在《飞驰人生》的最后,才出现过明艳的夕阳,那是梦想所在的地方,所以骄阳万丈,而平常的生活则是灰蒙蒙的。
韩寒又很善于拆穿人生的谎言,就像影片中出现的Showta哥(影片中的人物),一出场的时候气场十足,还以为是一个大人物,据说没有什么事是他摆不平的。结果吴仁耀在向他求助的时候才知道,这哥们就是个修塔的工人。
吴仁耀当时已经走投无路,他气急败坏之下痛斥Showta哥的谎言,Showta哥却没有谎言被拆穿的窘迫,还振振有词地认为,吴仁耀只跟自己有一面之缘,就跑来向自己求助,这样太不懂事了。而且他并不觉得之前的装腔作势或者说表演,有什么丢人的,因为在这个城市里到处是谎言。其实人生挺艰难的,想成为成功人士就更艰难了,那么人们怎么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只能靠一个个的谎言来满足自己,所以Showta哥认为真正懂事的人,是不会拆穿这些谎言的,大家心照不宣,大家互相欺骗,马马虎虎就这么过去了。可是吴仁耀还年轻,之前又生活在一座小岛上,生活在朋友中间,并不懂这些东西,所以当他看到这些谎言的时候,是愤怒的。后来当他为了生活,不得不去配合自己的偶像撒另一个大谎,他内心的一些东西崩塌了。
《四海》这部影片之所以会这么沉重,应该是因为吴仁耀和周欢颂(影片的女主角)这两个人物的成长,代表着很多人成长的心路历程。这样的成长历程往往是比较压抑的,有时候还要把之前的自己打碎,再拼凑出一个全新的自己,这个过程当然会比较沉重。很多人在经历过之后都忘记这份痛苦,《四海》却又让他们回忆起了这些沉重的往事。
大多数人总有那样一个年龄段,像吴仁耀和周欢颂那样志在四海,不满足现在的生活,想着出去打拼打拼。这个时候是最有血性的年龄段,仿佛成功之路就在前方等着自己,只要自己愿意踏上那条路,就一定能成功。但是,当你走上那条路的时候,才知道人生这条路到底有多么艰辛。其中最先崩塌的可能就是偶像,在影片一开始,吴仁耀就说很喜欢许苗浒(影片中的一个知名歌手)的一首歌,从后来许苗浒开演唱会要表演摩托车特技来看,这名歌手跟摩托车应该也有些故事。吴仁耀不光喜欢许苗浒的歌,还很爱骑摩托车,于是以许苗浒为偶像。
故事开始的时候,吴仁耀在码头以做车技表演为生,到了广州之后又找了一份表演摩托车特技的活儿。在他最缺钱的时候,他的老板给他介绍了一个大活儿,替许苗浒的演唱会进行一次摩托车特技表演。
吴仁耀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就像他痛斥Showta哥的谎言一樣,作许苗浒的替身也等同在撒谎,他不想变成Showta哥一样的人,或者Showta哥这类人的帮凶。也是在这个时候,许苗浒在吴仁耀眼中的形象崩塌了。
这种崩塌代表的是原有信仰的崩塌,之前认为Showta哥无所不能,为人又仗义,结果真有事情去找他帮忙的时候,Showta哥的形象崩塌了。之前的偶像似乎也是天人一样的人物,结果要在表演特技的时候找替身,偶像也崩塌了。
除此之外,人在吴仁耀所处的这个年龄段,自己引以为傲的特长,往往也很容易崩塌。在周欢歌的“引荐”下,吴仁耀参加了一场摩托车比赛,虽然因为意外没有获得冠军,不过他的车技大家有目共睹。后来为了帮助周欢歌还债,又进行了一场比赛,吴仁耀把自己所有的家当都压上去了,对这次比赛的冠军他也是志在必得。
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吴仁耀的对手却请来了专业的赛车手秋哥(影片中的人物)助阵。比赛开始后,吴仁耀才知道自己的车技只是相对来说很不错,跟专业的赛车手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吴仁耀拼尽全力,而秋哥却像是在闲庭信步。
这好像就是这个世界的面貌,总有比自己优秀的人,在做比自己优秀的事,自己引以为傲的特长,在他们的眼中只是业余的。这种事有时候其实很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心,当自己费尽艰难,攀登上一个自己以为可以俯视全世界的高峰时,却发现早有人站在更高的山峰上正在俯视自己。这个人之前付出的那些努力,对站在更高的山峰上的人来说就像是个笑话。那么,这个人之前的追求都错了吗?在这个城市中,在人世间到底要有怎么样的追求?怎么样的志向?才能跟这个世界相匹配?
让人无奈的还有爱情,在韩寒的电影里,主角的情感都不太顺遂。马浩汉和江河各自的情感故事前文中有详细地描述,这里就不提了。徐正太跟小花(《乘风破浪》里的女主角)的感情挺好,两个人结婚的时候也很甜蜜,可是小花在生徐太浪的时候,徐正太却被捕入狱,小花得了产后抑郁症,最后跳楼自杀。0C154139-018E-4857-AE37-2C63DCC7722E
《飞驰人生》几乎没有爱情元素,可能这也寓意着,通往理想的世界,基本上没有爱情的容身之处。吴仁耀和周欢颂的爱情是这四部电影中最清晰也是最“正常”的,两个人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暗生情愫,然后互相喜欢,最后相爱。
《四海》对爱情情节的处理也比较细腻,就像“陷进去”那个话题,周欢颂的摩托车轮胎陷进了沙子里,她问吴仁耀自己为什么会陷进去呢?其实她所说的陷进去,是说陷进了这段感情里。可是吴仁耀却好像跟她不在一个频道,还尽量专业地去解释为什么摩托车会陷进沙子里,最后还来了一句傻子才会陷进去。这是很多人少年的时候做过的蠢事,当时还没觉得什么,但是回想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当时的嘴笨得像猪嘴,只能发出“猪叫”。但是在这个时候,也往往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候,对身边的爱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后来吴仁耀和周欢颂被迫去大城市谋生,在这个冷漠又陌生的地方,两个人紧紧相依取暖。这时候他们由喜欢对方渐渐变成爱对方。这也是很多观众想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吴仁耀好不容易赚到了第一笔钱,在两个人那么缺钱的情况下,却给周欢颂买了那么贵的礼物?为什么两个人最后还是分手了?为什么周欢颂攒下的钱不是去帮哥哥还债,而是要给吴仁耀把摩托车偷出来?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四海》的主题曲里,主题曲的名字叫《爱与喜欢的区别》。早在《后会无期》的时候,就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喜欢就要放肆,但爱就是克制。《四海》的主题曲,等于这段台词的延续。
吴仁耀和周欢颂已经跨越了喜欢的阶段,两个人的感情已经变成了爱。吴仁耀那么急着给周欢颂贵重的礼物,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意,正如韩寒在自己的电影中反复重申的一点,总有些东西无比珍贵,是一切金钱或世俗方式无法衡量的。吴仁耀对周欢颂的爱,就属于这样无法衡量的东西,那条项链跟这份爱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生活是现实的,但如果没有了高于生活的这些珍贵的东西,那样每个人活得就会像行尸走肉。所以,吴仁耀送出去的那条项链,不只是一条项链,还是一份少年人纯粹的爱意。正因为当时他们都缺钱,这条项链,这份爱意才越发珍贵。
后来两个人去住旅馆,因为不会用电子卡开门,在走廊里坐了一夜。不是他们不好意思去问前台怎么开门,而是他们都知道,进入旅馆的房间会发生什么。这个时候他们选择了克制,这更能看得出来他们是真心相爱的。
周欢颂提出分手,又何尝不是因为克制?是她哥哥生前欠下的债务拖累了吴仁耀,她不想继续拖累自己的爱人,所以选择了放手。就算是吴仁耀心甘情愿偿还这些债务,那以后让周欢颂怎么跟吴仁耀相处?又让周欢颂如何自处?越是相爱她越会期待这份爱的完美,既然注定不完美,那还不如在最完美的时候结束。
而她确确实实又还爱着吴仁耀,所以才会找人把吴仁耀被扣去的摩托车偷出来,以礼物的形式送给吴仁耀。这份礼物,也是一份浓浓的爱意,但是过去的事和时光终究一去不返,这份爱情只能深藏在两个人的记忆里了。
当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少年人完成一次蜕变。年少时志在四海,纵情四海,闯荡四海,蓦然回首,四海跟想象中的四海完全不同,自己的志向,自己的纵情,自己的闯荡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九、四海为家
纵观韩寒的四部电影,都着重描绘了父亲的形象。在《后会无期》中,马浩汉的父亲虽然一个镜头也没有,但是观众却都感受到了这个父亲的不靠谱。为了开始新的生活,为了组建新的家庭,竟然让马浩汉以为自己死在了海难里。
在《乘风破浪》里,徐正太这个父亲的形象,则先是错过了儿子的出生,出狱后又变得很暴躁,动不动就打骂徐太浪。《飞驰人生》里的张驰,还算是比较可靠的,张飞其实是个弃婴,为了解决张飞的户口问题,他才去跟人非法赛车,结果被禁赛。但是张驰并没有因此埋怨过张飞,还悉心把他养大。
到了《四海》里,吴仁耀的父亲吴仁腾,浑身都充斥着一股子不靠谱的气质。至于吴仁耀、吴仁腾这些角色的名字,似乎是韩寒在玩谐音梗,《后会无期》里角色的名字还挺正常的,但是到了《乘风破浪》里,角色的名字就很带有一股韩寒式的幽默风格,什么徐太浪、徐正太、六一,名字变得清奇起来。
到了吴仁耀和吴仁腾,已经开始直接用角色的名字描绘角色的状态了。吴仁耀的状态真的像“无人要”,在他年幼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了,不久之后父亲也不知所踪,后来奶奶又得了老年痴呆症,年轻的吴仁耀不光没有父母的照顾,还要去照顾年迈的奶奶。
等吴仁腾再回来的时候,已经不认得自己的儿子,所以一见面就认错了人。这么长时间不见,吴仁腾却只给儿子带回来一个奥特曼做见面礼,联想到之后,吴仁腾还有个小儿子,可能他就是拿了小儿子一个玩具,送给自己的大儿子。
见面之后,这位父亲的不靠谱操作继续,一上来就把自己的包落在码头了,吃个饭付账的时候还有些不自然地走开,让吴仁耀付账。给儿子做个早餐,结果根本没法吃,只好点外卖。本来回家乡是因为接了个大活儿,结果还干砸了。
韩寒电影里父亲的形象,总让人觉得似乎不单单是指父亲,应该是家人的一种象征。在描绘父亲不靠谱的同时,通过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還描绘了面对家人时的另一段心路。
在《后会无期》里,父亲的形象虽然不是反面角色,但也不像正面角色,就跟韩寒镜头里的光线差不多,属于灰暗地带。到了《乘风破浪》之后,就开始跟父亲和解了,也意识到其实家人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飞驰人生》中的张驰,在关于父爱方面,就已经属于正面角色。张驰跟张飞之间的互动,也表达着父爱的纯粹,这跟名利无关,跟利益也无关。在《四海》里,父子之间的互动又表现出了更深入的一面。
虽然吴仁腾很不靠谱,但他内心对吴仁耀也是很愧疚的,他也希望补偿儿子,临走时把这些年的积蓄都留给了吴仁耀。当然吴仁耀没要这些钱,趁着跟父亲拥抱的时候,又把钱塞回到了父亲的口袋里。
不过当吴仁耀在船上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时,他选择了释怀和原谅。有些情感不能用单纯的靠谱和不靠谱来表示,就像是亲情,不管情感中的两个人再怎么不靠谱,依旧扯不断两个人之间的亲情。0C154139-018E-4857-AE37-2C63DCC7722E
之后,周欢歌这个老大哥就死了,他其实也不太靠谱,借了那么多高利贷维持车队,总想着自己的车队能赢一把。但是这不影响吴仁耀跟他成为好朋友,本来朋友就是志趣相投才能玩在一起,能跟好朋友在一起喝酒聊天自然是心如四海。在周欢歌死后,他的债务都被转到了周欢颂头上,吴仁耀主动挑起了这个担子,表示愿意替周欢歌偿还所有的债务。对于这个剧情,很多人有些不解,认为吴仁耀和周欢颂都逃走了,干嘛还要还这笔钱?就算是追债的追过来,接着跑不行吗?特别是周欢颂跟吴仁耀分手以后,吴仁耀就更没有还这笔钱的理由了,他为什么还要那么拼命地还钱?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吴仁耀跟周欢歌的兄弟情怀,他这么拼命地还债,不只是为了周欢颂,还是为了跟周欢歌之间的友谊,更是吴仁耀的担当!欠了债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追债的一开始就说,周欢颂不把债还上最轻微的后果,也会影响周欢颂的个人征信。吴仁耀是爱着周欢颂的,他怎么可能让心上人的后半辈子都在躲债中度过?
可以说,吴仁耀越是在努力还债,越是能体现这个人物身上的光芒。往往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往往来自生活中的打击说来就来,可是吴仁耀没有自哀自怨,也没有现在的青年人普遍表现得那么“聪明”。他身上的执着和担当,应该就是这个年纪应该具备的,可是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很多“心思活络”的年轻人正在把执着当成傻,把担当当成负担。
《四海》的英文片名是“Only Fools Rush In”,意思是只有傻子才会陷进去。这不只是说陷进爱情里,还是在指陷入对生活的畅想中,这样的畅想就是志在四海,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似乎只有四海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这里的“四海”表示的是外面博大的世界,因为它大,所以它似乎充满了激情与机会,可以点燃大家奋斗的情怀。
这既是一种心态,又是一种人生历程,青年人总是充满着朝气,认为外面的世界任由自己去闯荡。《四海》的英文片名就是用在这里的,傻子才会陷入这种畅想中,因为现实跟这样的畅想几乎是相悖的。年少时是心中有四海,真到了四海中,才发现自己的孤独;原先志向远大的少年,后来博大的心胸逐渐变成了孤岛。
当吴仁耀去找吴仁腾帮忙的时候,却听到了在父亲的家庭里那个从未谋面甚至吴仁耀都不知道他的存在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喊自己的父亲:“爸爸!”
吴仁耀愣在门前,然后立即扭头就走,当吴仁腾开门的时候,他已经走远了。很多人认为这又是被现实打脸了,也是对亲情的讽刺,其实这是吴仁耀最后的成长经历。一些人和偶像的形象崩塌了,但是父亲的形象一直没有崩塌,吴仁耀之前已经选择了释怀,所以并不会埋怨自己的父亲。
这个时候的吴仁耀选择不打扰,其实是对父亲的一种成全。吴仁騰告诉了吴仁耀自己的住址,这是对儿子的一种信任,而且吴仁腾跟Showta哥最大的区别是,吴仁腾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子,他就在儿子面前展现出什么样子,所以他的形象并没有崩塌。
如果吴仁耀等在门口,吴仁腾自然不会不管他,但是这会让吴仁腾很难堪。此时心性已经成熟的吴仁耀,干脆选择了成全,这样,父子的情分还在,也不会让父亲为难。从后来吴仁耀拿到父亲寄给他的头盔那个微笑中,可以看得出来,他还是很在意这段父子情的。
在影片的最后,吴仁耀替许苗浒飞跃珠江,但在最后一刻还是失败了。不过他的努力应该没有白费,起码周欢歌的债务已经还上了。吴仁耀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小岛,做起了原先在码头上表演车技的工作。
这个结局看似不圆满,但却是韩寒至今为止的电影中最圆满的结局。走出去,又回来了,吴仁耀完成了最重要的人生经历,他虽然依然平凡,但是他的心却已经高过了四海,这里的四海不只是指外面的世界,还是指面对外面世界时的那种心境。
很多人只有勇气走出去,却没有勇气走回来,最后都活成了Showta哥或者吴仁腾那个样子。回到家乡就意味着闯荡失败,很多人都觉得抹不开面子回来,也会觉得自己已经跟家乡生疏了,所以回来的过程,远比走出去的过程更需要勇气。
吴仁腾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活成自己的样子,吴仁耀也不希望活成自己父亲的样子,他更不愿意活成Showta哥的样子。所以,他从四海中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小岛,在四海闯荡的那段经历,让他接受了自己的平凡,让他看清了四海的面貌。
在吴仁耀骑着摩托车飞越珠江的时候,就是他最辉煌的时候,也是少年时的畅想实现的时候。只不过这个辉煌并不属于他,也不怎么光彩。最后的失败更是对很多人这种闯荡经历的描绘:在最辉煌的时候,失败了。
于是吴仁耀回来了,但是他的人生已经不同!0C154139-018E-4857-AE37-2C63DCC772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