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研究的机构、作者、热点及前沿分析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研究

2022-06-26 08:11王鸣涛刘永革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甲骨甲骨文发文

王鸣涛,刘永革,2

(1.安阳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2.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 安阳 455000)

甲骨文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贡献重大。目前已出土甲骨约16万片,单字4500多个,出版著作约280种,发表论文3万余篇[1]。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部门多学科要协同开展研究,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有传承、有人做,极大鼓舞了学者们的研究信心。

为系统梳理甲骨文研究的现状并探索其发展趋势,本文以CNKI期刊数据库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基础,对发文量年度趋势进行知识生命周期分析,运用CiteSpace5.5.R2对研究机构、作者、研究热点、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学者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CNKI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跨度为1990—2021年。检索式为“篇名=甲骨文or甲骨字or甲骨拓片or甲骨刻辞or甲骨卜辞”,共检索出2238篇文献。剔除医学术语甲骨、甲骨文公司、述评、会议纪要等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筛选出1329篇。

(二)研究方法

运用CiteSpace5.5.R2进行分析,因文献量较大,仅对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和作者以及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具体设置为:对于Institution、Author节点:将Time Slicing设置为from 1990 to 2021,Years Per Slice选择4,将32年划分为8个时间段切片;将TOP N%设置为80%,即对每个时间段切片中发文量排名前80%的机构、作者进行计量分析;Pruning选择 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即采用寻径网络算法,对每个切片网络图谱和最终的合并网络图谱进行剪枝。对于Keyword节点:将Time Slicing设置为from 1990 to 2021,Years Per Slice选择32;将TOP N设置为50,即对32年来频次排名前50的关键词进行计量和聚类分析,Pruning的设置与Institution、Author的设置相同。对生成的图谱手动调整节点大小和方位,达到最大整齐程度和清晰度。

二、发文量年度趋势分析

甲骨文研究的发文量年度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纵观32年的发文量,按照“知识生命周期理论[2]: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分析可知,目前甲骨文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图1 1990—2021年甲骨文研究发文量

(一)初生期

1990—1998年为初生期,该阶段发文量较少,年发文量低于30篇。

(二)成长期

1999—2008年为成长期,该阶段发文量上了一个台阶,年发文量在30~50篇。

(三)成熟期

2009至今为成熟期,该阶段年发文量在60篇上下波动。2009年为59篇,创了新高,较2008年的46篇增长了28%,是因为当年正值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中央电视台摄制纪录片《发现甲骨文》播出等活动,都推动了当年的甲骨文研究;2019年发文量达到了最高点,为80篇,是因为当年是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一系列鼓励甲骨文研究的政策相继出台,快速推动了甲骨文研究。虽然目前是成熟期,但是随着鼓励政策的逐步落地实施,未来的研究成果数量还会再上新台阶。

三、研究机构分析

分析研究机构的合作情况和核心研究机构。

(一)研究机构合作分析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为更好呈现合作关系并兼顾字体清晰度,隐去发文量4篇及以下且与其他机构没有合作的机构节点,共隐去75个节点,剩余节点仅显示发文量5篇及以上的机构名称。将“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合并到“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将“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所”合并到“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将“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合并到“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合并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将“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合并到“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系”合并到“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图2中,N=125,E=27,Density=0.0035,机构之间合作较为稀疏。125家机构中,93家与其他机构没有合作关系,仅有32家存在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6个主要的合作网络。连线的粗细程度与合作频次成正比。连线颜色与合作日期相关,颜色越深,代表合作日期相对久远;颜色越浅,说明合作日期很近。

图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1.合作网络1:安阳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

该合作网络以安阳师范学院校内不同部门之间合作为主,发文量较多,与外部机构合作发文量较少。具体来看合作关系,主要以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中心,与其合作的校内机构有:河南省和教育部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软件学院等;与其合作的外部单位有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发文1篇)、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发文5篇)等。

2.合作网络2: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

该合作网络成员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合作发文仅有1篇。

3.合作网络3:江苏师范大学

该合作网络成员是江苏师范大学的校内部门,以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为中心,与其合作的校内机构有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江苏省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该合作网络没有跨单位之间的合作,故不计发文量。

4.合作网络4:南京大学、漳州师范学院等

该合作网络以南京大学文学院为中心,与其合作的机构有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合作发文均为2篇。

5.合作网络5:中山大学、广东教育学院

该合作网络成员是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合作发文仅有1篇。

6.合作网络6:西南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

该合作网络以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为中心,与其合作的机构有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合作发文仅有2篇)、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合作发文仅有1篇)。

综上,从合作特征来看,合作网络1、合作网络2、合作网络4、合作网络5、合作网络6存在不同单位之间合作,但合作频次非常少;从合作规模来看,仅有合作网络1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他5个合作网络规模很小;从合作时间来看,合作网络1、合作网络2近期比较活跃。

(二)核心研究机构分析

表1 甲骨文研究领域核心研究机构(第一单位)

1.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该所于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包括甲骨文、金文在内的出土文献研究是其特色,拥有汉语言文学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5—2019年共主持3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该研究机构的核心优势在于牵头创建了2个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前者于2018年开始创建,研究方向有甲骨文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字形分析与识别、语言计算、殷墟科技考古等,大力推动了甲骨文领域的研究进程。

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该所2019年更名为古代史研究所,下设多个研究中心,甲骨文相关研究成果来自其中的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承担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项教育部、国家语委专项项目。

四、作者分析

主要对作者合作情况和核心作者进行分析。

(一)作者合作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为更好呈现合作现状并兼顾字体清晰度,隐去发文量3篇及以下且与他人没有合作的作者节点,剩余节点仅显示发文量4篇及以上的作者姓名。图3中,N=166,E=58,Density=0.0042,作者之间合作密集程度一般。

图3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3显示,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独立发文的作者不在少数,但也有一定数量的作者有自己的合作伙伴,且已经形成了6个主要的作者合作群。连线的粗细程度与合作频次成正比。连线颜色与合作日期相关,颜色越深,代表合作年代相对久远;颜色越浅,说明是在近期进行的合作。

1.合作1群:刘永革、高峰、熊晶、吴琴霞等

刘永革(发文27篇)是该群的核心成员,成员均来自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主要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甲骨文进行信息处理,如使用Visual C++开发甲骨文可视化输入窗体,实现甲骨文的计算机输入[3];使用XML和本体技术对甲骨文语料库进行语义标注,为语义分析与预测奠定基础[4,5];使用本体技术,对需要深层语义分析的甲骨文进行机器翻译[6];构建捕捉语义单元信息的甲骨字复杂网络,运用ClusterONE网络聚类算法,推测未识甲骨字的场景语义[7];甲骨文图文编辑系统的开发[8]等。

2.合作2群:王爱民、刘国英、葛彦强等

王爱民(发文10篇)是该群的核心成员,成员均来自安阳师范学院,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主,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为辅。研究方向主要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甲骨学进行信息处理,如使用图像处理和边界匹配技术,实现甲骨碎片计算机辅助缀合[9];甲骨文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0]等。

3.合作3群:赵晓明、乔永刚、宋芸等

赵晓明(发文11篇)是该群的核心成员,成员均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的农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主要是结合植物形态学、生物栽培学,与甲骨文的相关文献相互印证,进而探析夏商时代的农作物薏苡的栽培、消费方式、酿酒过程,以及薏苡文化[11-13]。

4.合作4群:顾绍通、杨亦鸣、马小虎等

顾绍通(发文10篇)是该群的核心成员,成员均来自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研究方向主要是甲骨拓片字形特征提取识别和复原方法[14]、甲骨文字形轮廓修复技术[15]等。

5.合作5群:邓飞、雷缙碚等

邓飞(发文12篇)是该群的核心成员,成员均来自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等。研究方向主要是甲骨卜辞上午时称、下午时称、夜间时称的个性分布[16-18];甲骨文中的象物字和可识字的字形构造[19,20]等。

6.合作6群:陈明远,金岷彬

陈明远(发文6篇)是该群的核心成员,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金岷彬是旅美学者,研究方向主要是甲骨文中关于作物种植与耕作、动物驯养与狩猎、木石复合工具的记载,通过对相关字源的判定和解读,形象说明了人工养蚕情况、渔猎三部曲、动物驯养的方式、劳作使用的工具等[21,22]。

综上,从合作特征来看,合作5群存在跨单位合作,但合作次数稀疏;合作1群、合作2群、合作3群、合作4群均是同一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合作;合作6群属于社会人员合作。从合作规模来看,从大到小依次是合作1群、合作2群、合作3群、合作4群、合作5群、合作6群。从合作时间来看,合作1群、合作5群、合作6群近期仍在甲骨文研究领域深耕;合作2群、合作4群近期鲜见新作;合作3群早已不再涉足甲骨文研究领域。

(二)核心作者分析

表2 甲骨文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第一作者/前22位)

张玉金主持的6项国家社科基金,包括1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项成果文库,其中重大项目(17ZDA299)主要研究殷墟甲骨文的翻译注解、语法分析以及甲骨字数据库的建设;朱彦民、韩江苏、齐航福、郭旭东、雷缙碚分别于1998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16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主题分别是殷墟都城考古发现(98CZS001)、甲骨文图文资料库(04BZS003)、甲骨刻辞语言学(05CYY009)、甲骨文字形义关系(16BYY119)、从甲骨文探索商代礼制(06BZS005);黄天树的3项国家社科基金包括1项重大项目(15ZDB094)、2项一般项目,其中重大项目围绕甲骨文虚词及其固定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邓飞于2013年、2018年分别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3XYY017)、一般项目(18BYY164),前者的研究视角是甲骨卜辞对于时间描述的个性表达和断代演化,后者则是基于甲骨文和金文对商代汉语的句法体系进行研究;顾绍通、熊晶分别于2013年、201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将计算机相关技术用于甲骨文研究,研究主题分别是甲骨文的字形配准识别(13CYY039)、基于知识图谱的甲骨文语义关系挖掘(U1504612);甘露、贾燕子分别于2017年、2021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主题分别是古文字异体字研究及语料库建设(17BYY179)、汉语常用词的历史演变(21BYY136);晁福林的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围绕先秦社会思想和上博简《诗论》进行综合研究。

五、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代表一篇文章的主题,高频关键词说明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和合理的归纳,能够有效把握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32年来排名前50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4所示,采用LLR算法,隐去规模较小和意义较浅的聚类后,主要呈现前7个聚类。根据聚类参数评判标准,图4聚类的模块值,说明聚类结构非常显著,平均轮廓值S=0.546>0.5,表明聚类合理。

图4 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

观察7个聚类中的关键词,并阅读相关施引文献,梳理出甲骨文研究的6个研究热点:甲骨文的考释(#0、#1)、甲骨文的信息处理(#2)、甲骨文的词性(#3)、殷商时期的社会活动(#4)、甲骨文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5)、甲骨文在教学中的应用(#6)。因研究成果较多,只选取部分代表性文献进行归纳阐释。

(一)甲骨文的考释

甲骨文的考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就是要确认字词的准确含义,《说文解字》是众多学者考释甲骨文时使用的工具书。梳理研究成果发现,主要包括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已识甲骨文的补释和新释。

1.未识甲骨字的今字判定

未知甲骨字有很多,学者们的考释对象并不集中,涉及的文字较多,不再一一赘述。

2.已识甲骨文的补释

张新俊[23]以考释中容易混淆的“既”和“即”为对象,从二字常见的多个字形出发,结合相关辞例,对它们的构形加以区别和辨析;黄天树[24]对“寇”“农”作了补释,将二字放在相关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全面考察和检验,认为叶玉森和罗振玉对二字的考释可信;黄博[25]对“南”在食物方面的含义做了进一步探索,从字形构造和读音上进行了补充论证,认为“南”的食物本义为肉酱是正确的。

3.已识甲骨文的新释

李立新[26]认为“(酉彡)”与击缶有关,“酉”是陶质酒器,“彡”是击打酒器的声音,就是击缶为乐,用于音乐祭祀;谢明文[27]对已考释为“益”的甲骨文进行研究,根据字形、辞例和读音,认为应该考释为“衁”;陆忠发[28]新解“方”对应的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分析认为用绳子将多个人的脖子绑住,应该是俘虏了外族人,为防止其逃跑而将其捆绑,这样的解读与“方”的本义是外族人或外国人是一致的。

(二)甲骨文的信息处理

使用计算机技术将甲骨文进行信息处理的新研究成果,是对传统人工研究的有益补充。梳理研究成果发现,主要集中在甲骨碎片的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文的计算机辅助语义分析、甲骨文的计算机辅助识别等方面。

1.甲骨碎片的计算机辅助缀合

王爱民等[29]提出基于边界的甲骨文计算机辅助缀合技术。首先,建立甲骨片通用数据库;其次,提取甲骨片的轮廓特征向量信息;最后,对于待缀合甲骨片,计算其轮廓特征向量与数据库中甲骨文轮廓特征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若小于给定阈值,则可能缀合。张长青等[30]认为边界匹配是甲骨拓片缀合的关键,在边界提取的基础上,提出边界长度和缝隙面积两要素定义匹配相似度,并设计匹配算法进行了实验,证明其有效性。

2.甲骨文的计算机辅助语义分析

袁冬等[31]建立集成甲骨文释文和现代汉语译文的实例库,使用分词、索引等技术,经过实例检索、实例匹配、片段组合等机器翻译流程,实现甲骨文白话释读;高峰等[32]建立甲骨文知网,结合可拓学对甲骨卜辞释义进行研究,有效解决了释义歧义和残辞语义推导问题。

3.甲骨文的计算机辅助识别

栗青生等[33]提出了基于图同构的甲骨文识别算法。首先将字体抽象为无向标号图;其次使用拟邻矩阵对文字编码,构建文字数据库;最后使用图同构判定算法,将待识别甲骨文的编码与数据库中文字的编码进行匹配,若相同,则两个文字的无向标号图同构,即可识别。鲁绪正等[34]把目标转向对甲骨文构件的自动识别,降低构件标记工作量,为破译未识甲骨字提升可能性。首先建立甲骨文数据集和构件数据集;其次使用Capsule网络创建构件识别模型并训练;最后对数据集进行测试,高效地识别出字形中所包含的构件。

(三)甲骨文的词性

分析甲骨文的不同词性,理清其语法功能,有助于甲骨文的使用和推广。现有研究成果考察了甲骨文的多种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连词等,本节主要对前4种词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引释。

1.甲骨文名词

巫称喜[35-37]对甲骨文中的名词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分为人名、地名、方国名、动物名、植物名等26个主题类别;其次对字词关系进行研究,主要从同字异词(假借字、同形字)、同词异字(异体字、假借字)两个方面分析;最后对名词的同义词(11组近义词、23组等义词)和反义词(13组)、单义词(专有名词)和多义词(18个)展开研究,并归纳了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2.甲骨文动词

门艺[38]对周原甲骨文的动词进行分析,按类别将其分为祭祀(祠、祭等)、占卜(卜、贞等)、行为(追、往等)、生产(田、乍等)、军事(克、征等)五类,按构造类型分为会意(出、伐等)、象形(又、左等)、形声(贞、征等)以及不明类型四类;陈练文[39]判定甲骨文有25个感知心理动词,按语义可分为认知类(22个)、情感类(3个),按句法功能可分为不及物动词(6个)、及物动词(19个),并对感知心理动词在句子中的用法进行了详细举例分析;蒋书红[40]将西周甲骨文的动词分成三类:能愿动词(宜、克)、存现动词(亡、又、才)、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分为占卜类(卜、贞等)、战争军事类(征、伐等)、祭祀类(祠、帝等)、言告呼叫类(告、曰等);张玉金[41]研究了“于”的动词用法,列出其在兼语句、单动句、连谓句的句式加以对比,并对其出现的频率、语义语法属性、所使用的时代进行了分析。

3.甲骨文形容词

梁银峰[42]首先根据《甲骨文字典》《简明甲骨文词典》,判定了30个甲骨文形容词,可分为事物性质、情态、颜色3个方面;其次对同义词进行了辨析;最后分析了5种字形结构和在句中使用的语法功能。杨逢彬[43]对管燮初、陈梦家等人认定的殷墟甲骨卜辞24个形容词进行考辨,发现白、黑、黄、大、小等12个形容词可以确认属性,而且均是性质形容词。余贞皎[44]对赵诚、陈梦家等人认定的56个形容词进行考辨,将其分为10类逐一描述,发现仅有24个可以确认为形容词,数量虽然不多,但句法功能完备。

4.甲骨文介词

喻遂生[45]以“在”为研究对象,举出若干例证,从词义、语法以及与“于”例句的比较进行分析,认为“在”有介词的用法;余晓惠[46]研究了“于”的介词用法,对其在先秦时期的用法进行了多方面考察,发现比其在甲骨文中的用法更加灵活,意义更加丰富;毛志刚[47]分析了甲骨卜辞“自”为介词时的三类用法,其中与“于”“至”的搭配使用主要有“自A于B”“自C至D”“自E至于F”三种方式。

(四)殷商时期的社会活动

甲骨文记载的事物范围很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一些学者以此为研究视角,探讨了殷商时期的社会活动,主要涉及农业生产、灾害防治、宗教信仰、体育活动、居食习惯、军事礼仪、计时系统等方面,本节主要归纳前4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农业生产

刘洋[48]以《甲骨文字典》为基础,发现商代的农田管理有除草、施肥和防虫3个方面;邹渊[49]以相关甲骨文及卜辞基础,以出土文物的考古发现为参照,结合字形构造,对商代农业的生产规模、生产工具、生产工艺进行了探讨。

2.灾害防治

李亚光[50]、刘继刚[51]、王建军[52]通过卜辞辞例,结合《说文解字》,对殷商时期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风灾、尘暴、蝗灾等)和防治办法(巫术救荒、都城迁移、火驱蝗虫、挖沟排水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3.宗教信仰

曹月萍[53]从甲骨祭祀卜辞分析了人们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支媛[54]从甲骨卜辞记载的祭雨仪式出发,分析了殷商时期的神人关系的礼仪和共处体系;潘启聪[55]通过分析“隹”部文字,结合《说文解字》“凤为神鸟”的解释,认为殷商民族害怕和崇拜“鸟”图腾;夏荻楸[56]从甲骨刻辞中关于“东母”“西母”的记录着手分析,结合《说文解字》关于“黄”“母”“土”“献”的注解,认为殷人崇拜地母神。

4.体育活动

杨怀源[57]认为甲骨卜辞中反映的体育活动有射箭、骑马、田猎、奔跑;欧阳立强[58]从17张甲骨文字体图片着手,分析了骑射、跑步、游泳、驾车、划船等体育活动;芦金峰[59,60]通过分析一些甲骨文的字形构造,认为殷商时期有划船、捕鱼、游泳等水上运动以及驾车、骑马、攀登等休闲体育运动。

(五)甲骨文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

甲骨文的字形有着较强的装饰视觉,与美学相结合,不仅能开拓文创领域设计的新视角,也能促进甲骨文的广泛传播。目前,甲骨文在海报设计、高校的校徽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中有着广泛应用。梳理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甲骨文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甲骨文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1.室内设计应用

孙薇[61]认为甲骨文能够为室内设计的艺术性和功能性增加文化气息,可设计甲骨文图案的照明灯用于吊顶,设计甲骨字图案的影视墙,以甲骨文“山”为原型,设计具有文化韵味的功能笔架等;万盛毅等[62]选取了日、月、山、川四个美感较强的甲骨字,使用现代主义设计手法进行线条简化,使用松木、灯带、亚克力罩,设计出以日、月、山、川为主题的组合式灯具。

2.现代产品设计应用

吴军伟[63]将甲骨文的美感和物质载体(骨片)符号相结合,转化运用,设计出兼有“骨质感”与“字形美”的产品,如古韵光装饰灯、茶道甲骨套装、“变”咖啡杯套装;李丹阳等[64]研究了甲骨文姓氏字体的设计,先定字体框架,再对部件拆分,最后组合重构设计,完成了100个甲骨文姓氏字体的设计,为制作相关商业衍生品(姓氏钥匙扣、胸章、耳环等)提供了模型依据;贾婷婷[65]关注儿童汉字教学融入甲骨文的方法,将甲骨文字体卡通化,每个汉字对应形象的卡通甲骨文,既能激发儿童识字兴趣,又能加深记忆。她还设计了甲骨文卡通玩偶、卡通书签等,对汉字启蒙有一定帮助。

(六)甲骨文在教学中的应用

将甲骨文融入识字教学、书法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拓宽审美视角,积累文化底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识字教学应用

岳素萍[66]通过趣味甲骨文课程,激发幼儿对甲骨文的浓厚兴趣;张鹏丽等[67]指出,在甲骨文汉字教学时,应避免选择过于复杂的字体,可适当使用金文、陶文等辅助分析,不使用有争议的甲骨文;邹渊[68]认为在中学古文教学中适当引入甲骨文,可促进古文知识形象化,增进民俗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但应找准字形,难易适中。

2.书法教学应用

张悦等[69]提出了甲骨文书法的用笔要点:以中锋用笔为主,执笔时与纸面垂直,顺锋起笔;张韬[70]提出“戗甩”“破锋”“小斧劈”笔法,丰富了甲骨文书法教学中的笔法形态。

六、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的识别与分析能揭示甲骨文研究的演化动态,预测研究发展趋势,为学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指引方向。突变关键词是在一定时期内高频次出现的词,结合其突变年份,可用于识别某一领域研究前沿的动态变化。使用CiteSpace软件得到甲骨文研究领域的12个高突变强度的关键词,如图5所示,结合相关文献和年份,从早期研究前沿、中期研究前沿、近期研究前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图5 突变关键词图谱

(一)早期研究前沿

早期研究前沿的突变时间为1990—2004年,该阶段的突变关键词是甲骨文字、甲骨卜辞、周原甲骨、词性,结合研究热点和相关文献可知,早期研究前沿是“甲骨文的考释”“甲骨文的词性”。

(二)中期研究前沿

中期研究前沿的突变时间为2003—2012年,该阶段的突变关键词是句型、大辛庄、殷墟、薏苡、祭祀动词、殷商,结合研究热点和相关文献可知,中期研究前沿是“甲骨文祭祀动词的句法句型”“殷商时期的社会活动”。

(三)近期研究前沿

近期研究前沿的突变时间为2018—2021年,该阶段的突变关键词是设计、教学,结合研究热点和相关文献可知,最新研究前沿是“甲骨文的活化利用”,即将甲骨文应用于文化创意领域的设计和课堂的识字教学、美术教学、书法教学中。

本文将CNKI期刊数据库中甲骨文研究的相关文献作为数据,对1990—2021年发文量进行统计,对研究机构、作者、研究热点、研究前沿进行分析,认为甲骨文研究目前处于成熟期;甲骨文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团体,有6个主要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6个主要的作者合作群;合作特征以同一单位内部合作为主,跨单位合作较少;共有18家核心研究机构,63位核心作者,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数量遥遥领先,是核心机构中的核心,张玉金、黄天树等12位国家级基金项目的学者,在甲骨文领域的研究达到高水准,是核心作者中的核心;甲骨文研究领域有6大研究热点:甲骨文的考释、甲骨文的信息处理、甲骨文的词性、殷商时期的社会活动、甲骨文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甲骨文在教学中的应用;建议应该加强不同单位之间的学术科研交流,开展协同化研究合作,实现更多视角、更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大力推动甲骨文的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活化利用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趋势,不仅可以将甲骨文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创新出更多的设计作品,也可以将甲骨文应用于相关科目的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开拓新的活化利用视角,使甲骨文发挥更大的效能,得到更广泛传播,让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甲骨甲骨文发文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刻在甲骨上的爱情
甲骨文与商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