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不仅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阶段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好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是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必由之路。高校现有的职业发展指导体系理念较为落后、缺乏整体联动、数据壁垒未破除、教学方式偏重说教,职业发展指导工作未形成体系化设计,无法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致使学生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主动成长与发展的意识。为此,文章从分段分类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实景实操进行项目化指导、日常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实习实践、建设数字化工作平台、提供全方位的工作保障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为做好高质量就业背景下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
[作者简介]陆竹棠(1979- ),女,河南温县人,黄河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南 郑州 45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全程化全要素支持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1006)和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全员全程全链条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SJGLX59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10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方面,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校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劳动者,需要消费的持续升级;另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增速放缓及高校毕业生规模增加等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慢就业”“懒就业”比例不断上升。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高校进一步适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不但需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指导。
一、高质量就业和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1.高质量就业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此外,人才是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和引领力量,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庞大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决定着人民生活的美好程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影响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所以,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和责任。
2.高质量就业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从政策环境、资金保障等各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高等教育正在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各个高校的发展创造了共同的机遇,但面对社会发展、行业变革及市场变化速度加快的挑战,不同高校的顶层设计、治理体系等使其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不同,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接纳程度产生了差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产生了高低。而契合市场需要、学生就业质量相对较高的高校得到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评价高、支持多,学校发展越来越好,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满足社会和公众期待的必然选择。
3.高质量就业和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是学生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多为独生子女,享有较好的教育环境,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普遍较强,一般的“安置型”就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最大的期待就是毕业时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型”就业目标,走向心仪的岗位,而当不能实现自己的期许时,便会有人选择暂“不就业”或“慢就业”“缓就业”。所以,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大学生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途径,是大学阶段的重要目标,而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是其实现目标的重要路径。
二、高校现有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
1.构建理念较为落后。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办学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任何一所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的比例、就业的质量,但对如何整体设计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如何整体性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工作缺乏顶层设计,理念较为滞后。有的高校认为这项工作只能通过课程实现,只需要就业工作部门或职业发展教研室去承担,因此学生完成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学习也就基本结束了此项教育,缺少相配套的全程化跟踪指导与服务。有的高校把职业发展指导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之中,但因当前部门设置及部门职能的原因,无形之中会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割裂,在学生进入毕业年级之前,强调知识培养,主要考查教务部门牵头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的主体行为;学生进入毕业年级时,開始关注就业,主要考查学生及就业部门牵头的学生工作人员的主体行为。由此,牵头部门、工作主体各管一段,致使学生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时,互相推诿,无人担责。
2.缺乏整体联动。就业,一头连着学生的现在,一头连着学生的未来,是重大的民生、民心、根基工程。作为使命感和责任感较强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愿意在自己能力职责范围之内为学生的成长及顺利、充分、高质量就业做些努力,因此教学、学生、共青团、就业等各部门均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全力服务学生就业,但各部门之间条块化、割裂式的管理方式,使得彼此之间的工作很难融合,难以形成工作合力。辅导员最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倾注的感情最多,但在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有限;专业课教师和学业导师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及日常辅导中未把认清自身特点、外部世界的变化及市场的需求等内容与专业结合;就业指导教师绝大部分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无法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难以满足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
3.数据壁垒未破除。随着科技的进步,要实现毕业生顺利、充分、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要依靠现代技术手段,要有数字化思维。目前,各高校主动升级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线上教学、线上办公成为常态,针对毕业生的云招聘、云面试、云签约等线上服务内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服务的精准化水平。然而,虽然每个部门都在努力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要求,全力设计开发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做好自身的工作,但因各部门只是立足自身发展、自身利益去设计规划,并未破除彼此的壁垒,缺乏开放、协同意识,各部门数据未能实现连接、交互与共享,致使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工作依然未形成体系化设计,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4.教学方式偏重说教。大学生主动发展、主动成长的意识直接决定学生的行为,是影响职业发展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经历十数年寒窗苦读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产生了暂时休息、放松甚至放纵一下的想法,为此,很多高校形成了系列化品牌化的教育载体,采取班会、主题教育、谈心谈话、演讲辩论、征文座谈等多种手段和形式,希望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珍惜光阴、提升奋斗精神,增强其主动成长意识,激发其成长内驱力。但是,这些方式均停留在他人成长历程总结出来的主观经验之上,依靠的依然是说教、灌输的单一输入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内在情感产生刺激,更难产生互动,因而效果有限,不能很好地改变学生已有的思维与想法,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成长与发展意识。
三、高质量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体系的構建路径
1.分段分类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在大学期间会经历职业目标探索、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目标实现三个阶段。一般情况下,第1~4学期为职业目标探索期,第5~7学期为职业能力提升期,第8学期为职业目标实现期。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有相似之处,但也会有所差别,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对学生进行分段分类培养。在职业目标探索期,学生面临的共性任务是进一步对自身及外部职业世界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尽快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高校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基础课、企业参观、校友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特征、所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专业积极思考规划自己的未来,从而对未来的职业定位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尽快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在职业能力提升期,学生面临的共性任务是根据自己初步确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大学毕业时自己的去向,确定是升学、创业还是就业,并根据自己的意向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高校应根据学生的意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类别、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为确保分类教学的效果,高校可提前设置标准,如选择考研方向的学生须通过英语四级,选择创业方向的学生须通过创业计划书的甄选。在职业目标实现期,学生面临的共性任务是真正步入真实的社会,与自己意向的高校、企业等进行对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这个阶段是检验学生在校所学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冲刺阶段,高校应根据学生与社会接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专项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2.实景实操进行项目化指导。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发展方向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同,为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高校可基于工作岗位群需求,自主设计开发对接市场需要的综合性实践类专业课程,并以项目化方式进行实施。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自主选择项目内容、指导教师、学习时间及方式,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实际工作场景为背景的实景实操式的职业指导,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力争通过项目化指导进一步强化前期“学业”阶段储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际工作场景来实现分析、判断、设计、实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实施提升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
3.日常教育做到三个融入。一是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教育中均要融入思政教育,要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将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自觉学习和奉献社会的动力,主动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要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长远眼光进行求职决策,进而做出合理选择。还要向学生讲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民经济发展对各行业尤其是对就业的影响,并及时向学生传递当前国家、地方的最新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之中,帮助学生增强求职信心、合理定位自身,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二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学生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心理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选择,因此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积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使其拥有积极的择业心态,科学合理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路径,并付诸积极行动,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和完善心理或能力上的不足,激发潜能。三是融入实习实践。大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离不开实习实践,高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广泛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实习实践活动。例如,引导学生在寒暑假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并确立不同年级学生社会实践的侧重点。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认知性为主,重在让学生认知目标职业、认知社会;二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体验性为主,重在让学生体验目标职业;三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专业性为主,重在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加强校企合作,充分挖掘企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近距离了解目标岗位对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强化社会意识,增强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能力;聘请企业优秀生产者和管理者为职业导师,给予学生一对一指导,提升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建设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数字化工作平台。一是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创建全程化职业指导数据基础。高校各部门均建有智慧化系统,掌握了大量的学生数据。为做好学生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切实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精准化、个性化指导,就必须注重数据集成,打破各部门壁垒,将散落在各单位的学生学习时间分布、学业成绩、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社交范围、社团活动参与、图书借阅、政治面貌、报告会参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数据集成、共享、交互,让数据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印证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状况的、鲜活的、动态的素材。二是注重分析整合,及时推荐职业目标及其实现路径。高校应加大同一地域、同一层次、同一类别高校学生群体成长路径的收集整理,并通过数字化技术计算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发展方向的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支撑。如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生若成功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获得几个什么类别的资格证书、参与过多少个什么样的学生社团、进行过几次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心理品质、学习成绩应是什么样的排名及在不同方面的时间分布等。总之,通过数据分析,不仅能预测出目前状态下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处境,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推荐适合的职业领域,为其职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具体的路径。三是及时发出AI提醒,帮助学生做好成长导航。为实现学生的职业目标,数字化系统应实时自动向学生发出提醒,帮助其规划好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和工作学习内容等,为学生做好成长导航。当学生的行为轨迹偏离系统推荐的导航路线时,系统也会发出预警,提醒其及时修正行为。系统为学生推荐的成长路线和学生实际的成长轨迹,不但学生本人可以看到,其学业导师、辅导员等也可以看到,便于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精准化与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5.集中全校资源构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的保障体系。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在校级层面,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院长及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及高质量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置在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可单独设置,也可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但必须为副校级工作单位,要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作为其主要职责,给予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连贯的、长期的、体系化的关注,并做好学生职业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工作。为推进工作开展,在教学单位层面,也应成立相应的职业发展机构,院級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协调推动具体工作。二是做好工作协同。为便于工作开展,高校应建立职业发展能力提升定期沟通机制,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为牵头组织单位,教务、学工、就业、共青团、心理健康等部门为协同单位,定期研究学生发展特点、需求、形势、任务,并制定学校层面统一而有序、分层而连贯的工作举措,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三是定期进行评估。要针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高质量就业建立专门的评估制度,对各项举措的成效、各部门的工作进展,以及各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情况,进行专项定期评估,并建立整改台账。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加强专业课教师、学业导师、辅导员开展工作时交叉融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企业导师的融入,更要从源头注重引进师资的潜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德静,徐瑞雪,王浩.“全程化、全方位”就业指导的实践思考[J].中国就业,2021(7):45-46.
[2]王怀伟,韩艳春.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3):115-117.
[3]李德静,徐瑞雪,王浩.高校大学生“全程化、全方位”就业指导实践研究——以大连海事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23):44-47.
[4]陈然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化构建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4):138-139.
[5]刘良军.基于历史视角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J].新疆社科论坛,2021(2):17-23.
[6]徐艳.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就业[J].人民论坛,2018(7):78-79.
[7]陈琢.“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价值意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长白学刊,2021(6):1-10.
[8]周凌华.从“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J].新西藏:汉文版,2021(1):25-27.
[9]孟青龙.数说“十四五”发展新蓝图[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2):30-35.
[10]黄倩.“双减”政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12):16-18.
[11]杨保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创新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20(4):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