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2022-06-26 13:34房亮孙翠香李海斌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农村职业教育

房亮 孙翠香 李海斌

[摘要]助力返贫防治是农村职业教育本质使然,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返贫防治对接,可有效化解贫困代际传递与贫困反弹常态化顽疾。从内在逻辑层面解读,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以培育技术技能人才为逻辑起点,以服务三农、推进乡村产业进程为逻辑内核,以提升“人”的核心发展能力为逻辑归宿,总体呈现双边适配、互通共融的逻辑形态。从现实问题层面分析,产教脱节、办学滞后、治理分化、资源短缺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突出梗阻。由此,提出以制度赋能焕发职教返贫防治活力、以产教协同发挥“1+1>2”联动效应、以多元共进形成职教返贫防治“共同体”、以资源共享搭建远程职业教育“桥梁”四条实践路径,助力农村职业教育提升返贫防治效能。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相对贫困;贫困反弹;返贫防治

[作者简介]房亮(1988- ),男,河北唐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天津职业大学,讲师;孙翠香(1975- ),女,山东德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天津  300222)李海斌(1977- ),男,河北石家庄人,天津职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硕士。(天津  3004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育部专项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三教’改革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2020060101,项目主持人:李海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021-07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意味着,未来农村扶贫工作方向将转变为解决相对贫困的“防贫持久战”,工作重点也将致力于构建返贫防治长效机制。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可有效提升农村地区人力资本质量及边缘人口可行能力,在阻断贫困反弹及贫困代际传递等方面具有根本性、不可替代性作用。有关农村职业教育与返贫防治协同发展问题,政策上早有预见性布局。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村职业教育置于乡村发展重要位置。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一系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为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落实进一步明确前进方向、提供内源动力。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这为新一年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提供了宏观政策语境。可见,将农村职业教育与返贫防治工作相结合,既是当前开展返贫防治工作的必然途径,也是对农村职业教育价值优势的精准诠释。深刻把握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逻辑内涵,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现实梗阻点,找准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推进路径,是新时期消除脱贫脆弱性、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内在逻辑

(一)農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逻辑起点

作为返贫防治事业的重要一环,农村职业教育可通过育人、授技等方式,有效推进返贫防治工作,帮助贫困边缘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摆脱返贫风险。具体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可向乡村地区持续输送人才与智力支持,增强农村地区贫困边缘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阻断边缘人口返贫路径,实现稳定脱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要结合农村相对贫困地区及人口特点,培养大量农村职业技术人才,从根源上解决发展内生性动力不足的问题,切实保障建立可持续性与再生性防返贫机制。因此,全面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培训能够适应返贫防治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驱动农村相对贫困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相对贫困人口素质提升,是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逻辑起点。

(二)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逻辑内核

农村产业返贫防治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以培养农业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出发点、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为着力点的专业型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可有效联结人才技能培养与乡村产业生产实践,提升乡村人力资本质量。农村职业教育通过为乡村地区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将职业教育优势转变为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动能,促进乡村人才质量提升及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也会重新定位农村职业教育的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理念、制度、知识、技术提出全新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助力返贫防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而乡村产业发展也会促使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理念变革、知识变革,为农村职业教育输送源源不断的内生发展动力。可以说,农村职业教育是驱动返贫防治事业的重要引擎,二者共同形成了相互驱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生态。

(三)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逻辑归宿

迈入“十四五”时期,我国贫困治理已由“输血式”资源输入型治理转变为“造血式”动能挖掘型治理。由此,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主体和经济建设核心的“人”,便成为返贫防治各方主体与各项政策措施的关注焦点。培养掌握各种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不仅可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也能够为这些地区返贫防治工作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从这一角度出发,如何为返贫防治工作提供更多优秀人才支撑,成为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贫困成因和表观的多样性使得返贫防治工作呈现多样性,这迫使农村职业教育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扶贫生产所需的知识技能,还要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总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最终落脚点还是对“人”的培养,只有培养大量具有“治贫”志向的专业人才,才能在预防治理贫困反弹过程中发挥其专业技能优势,真正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历史使命。不难看出,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量具有“治贫”志向的专业人才,有效提升贫困边缘人口的核心发展能力,是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逻辑归宿。

二、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现实问题

(一)效率受阻: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产教脱节

职业教育的服务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需求为本位而推进,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旨归。然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与扶贫产业结构之间仍长期存在脱节问题,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效率受阻。具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产业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产业供需脱节。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专业之“供”与扶贫产业生产之“需”脱节。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专业与扶贫产业生产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效能和精准性还有待提升。2021年教育部的公开资料显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中农业类专业占比不到10%,这与扶贫产业需求严重不匹配。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人才能力结构之“供”与扶贫产业发展之“需”脱节。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对人才技术技能、理论素养、文化水平等要求显著提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日渐成为扶贫产业人才所必需的能力。然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并未完全将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工作纳入教育体系中,其教育教学方式还停留于传统的“照本宣科”。由此使得农村职业教育院校输出的人才难以满足扶贫产业发展需求,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陷入效率阻滞的境地。第二,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产业对接机制分离。在助力返贫防治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产业对接存在分离状况。这种分离状况集中表现为职业教育参与产业扶贫的统筹机制欠缺。具体而言,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产教结合方面的引导机制欠缺,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返贫防治效能无法充分发挥。此外,许多农村职业院校对产业扶贫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对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社会价值缺少科学认知。故而,多数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忽略教育与扶贫生产对接的重要性,缺乏对接扶贫产业的经验和机制,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效力不高。

(二)动能欠缺: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办学滞后

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农村地区反贫困的力量源泉。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能提升农村相对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还能有效提升该地区的社会资本,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返贫防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返贫防治目标仍存在差距,呈现出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动能欠缺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朱晓进表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长期趋于边缘化,农村职业院校招人难、教人难、用人难问题极为严重。从职业教育院校数量看,2010—2020年我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大幅减少,主要集中于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培训机构的减少,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的动能。因此,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结构不合理、资源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等现实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发展动能。从职业教育院校生源看,农村职业教育招生情况并不乐观。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当年全国中等职业院校招生644.66万人,普高招生876.44万人,而初中毕业生总人数为1535.29万人。通过计算可知,除去中职及普高招生人数,还有大约15万初中生毕业后未能接受进一步教育。而这些辍学的学生当中,大多来自相对贫困家庭。可见,未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当顺应职业教育发展大背景,增加职业教育机构数量,拓宽职业教育招生范围,为返贫防治工作提供持续动能。

(三)合力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治理分化

伴随我国贫困治理迈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管理方式也由政府“一元单维”管理向“多元协同”治理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主体、部门间治理还存在严重分化现象,难以凝聚起助力返贫防治的合力。首先,部门间治理分化。依据最新的权责划分标准,教育部门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主体,肩负着中专、职高、成人中专管理工作;而人社部门主要对技工类学校进行管理;与此同时,扶贫办又肩负着对职业教育扶贫资金的配置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各部门分别承担不同任务,责权不够清晰,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相关工作极难协调,难以凝聚成部门间的合力。其次,院校间治理分化。在当前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职业院校之间应当积极形成教育共同体,开展跨院校、跨专业的合作,共享教育资源,通过彼此驱动提升返贫防治工作的效能。然而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并未能够建立起覆盖面广、合作度深的职业院校协同治理机制,各院校间难以形成有效协同治理,无法为贫困边缘地区和人口提供返贫防治坚实的职业教育支持。最后,参与主体间治理分化。职业院校助力返贫防治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然而,当前各治理主体协作治理流程不畅,不利于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顺利开展。以政府主体为例,当政府部门过度干预时,会出现职权溢出现象;当政府部门干预不够时,又会出现监管无力现象。上述两种情况均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返贫防治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功能失效: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资源短缺

以返贫防治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乡村扶贫产业,是与乡村扶贫产业发展和技术技能培训联结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往往受到农村教育发展条件和资源的制约。第一,硬件教育资源短缺。一方面,由于农村职业教育人才、资本等要素的投入相对较少,广大农村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硬件教学设施落后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职业学校所拥有的学生人均教师、计算机配置、校舍面积、图书册数等指标全面落后于普通学校,农村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的硬件设施配置差距则更明显。另一方面,作为以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为目标的专业型教育,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实操能力的培育工作。然而,由于对职业院校硬件教学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多数农村职业院校实训场地小、设备匮乏等问题极为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职业院校育人功能的发挥。第二,软件教育资源短缺。从农村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层面看,农村职业院校作为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类型,理应立足于农村生产生活实践,开发和开放能够服务于农村产業发展、经济进步的专业课程类型。但就当前农村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专业未能与农村产业市场实现深度对接,专业建设重点偏向于诸多“离农”专业上,一些能够助力农村地区返贫防治工作的专业不受重视,使得农村职业教育本应发挥的定向专业人才输出功能失效。从农村职业院校师资储备力量层面看,由于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均低于其他类型院校,农村职业院校在人才引进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具体而言,具有较高教学水准的专业教师多数不愿意到农村职业院校工作,而学校本来所拥有的专业教师也不愿意长期留下。农村职业院校薄弱的师资力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助力防贫治贫功能的实现。

三、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实践路径

(一)制度赋能:焕发职教返贫防治活力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返贫防治,关键在于如何从顶层设计好返贫防治的良性制度生态。要通过制度赋能职教返贫防治工作,焕发职教返贫防治活力。

1.完善政府经费保障制度。其一,政府应当将财政支出与职业教育办学专业、规模、质量等方面挂钩,强化农村职业教育财政保障。具体来看,一方面是将地方中等职业院校的经费支出适当提升,使其稍高于普通高中;另一方面是将地方高等职业院校财政经费支出适当提高至与普通本科同一水平上,有效增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发展的资金保障。其二,各地政府可立足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领域对应条件的扶贫项目纳入债券支持范围,为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提供发展动力。其三,落实职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深入合作、互利共赢,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产业深度交融,为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注入“强心针”。

2.建立责任与成本分摊制度。推动职业教育返贫防治工作是各级部门和主体共同的责任,要合理分摊返贫防治工作的责任与成本。一般而言,职业教育返贫防治工作的权责划分范围应当依据受益范围确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各相关主体对农村职业教育返贫防治职责的认识较为模糊,权责划分及成本支出边界有待进一步明确,导致治理错位现象较为突出。针对于此,应进一步裁定和明确各主体的权责范围与成本支出份额,鼓励职业院校、社会企业等适当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建立政府、院校、企业等多方主体的成本分摊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社会企业捐资办学,吸引社会资源流入职业院校中,保障职业院校有效开展各项防贫治贫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创收,分担教育成本压力。例如,职业院校可以利用本校技术人才创办校办企业,在缓解办学资金压力的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增强人才培养成效。

3.强化办学保障制度。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明显滞后,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予以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从而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系统发展,确保为返贫防治工作输出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一,促进中职教育发展。政府应适当将更多资源要素向区、县下沉,保证能够在县一级行政区建立两所以上标准化职业院校,在市一级行政区建立三所以上高水平中职院校,为高职教育输送大量学习人才。其二,鼓励高职教学改革。政府可引导高职院校针对本地区产业发展所需专业,积极建立相应专业课程,培养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配合本地区返贫防治产业的开发工作。其三,推出对口帮扶政策。政府可引导本地区优秀职业院校与农村职业院校开展一对一帮扶,实行联合培养和联合招生制度,带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为农村职业院校防贫治贫提供助力。

(二)产教协同:发挥“1+1>2”联动效应

《“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在助力返贫防治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与贫困边缘地区扶贫产业相结合,强化返贫防治工作的统筹性与整合性。

1.协调“产”与“教”发展布局。首先,从政府层面看,应当着力于顶层通盘考量,实现政策规划的精准性和各方协调的统一性,引领和指导职业院校产教协同工作常态化。其次,从市场主体层面看,应当积极了解和把握相关产业的市场环境和发展前景,深层次分析贫困边缘人口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构建好脱贫地区长期与短期并进的产业链布局。最后,从职业院校层面看,应当积极顺应市场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对应调整专业布局,引导校内教育资源向相关产业所需专业汇聚,推进产教深度化、精准化协同,凝聚产教返贫防治的合力。

2.统筹“产”与“教”资源配置。审视以往的防贫治贫工作,即使在贫困地区投入大量资源、资金,当地的职业教育依旧难以对社会市场主体形成吸引力,且难以与市场主体构建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因此,一方面,职业院校应积极将资源应用于学校内涵建设,创办与市场对接紧密、与行业发展关联的专业课程,打造自身专业特色品牌,凸显职业院校办学优势。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将资源应用于人才培育层面,颁布多项人才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培育体系。通过上述方案,可有效优化产教资源分配方式,提升职业院校与产业的协同水平,从而助力脱贫地区逐步建立起能够自我驱动、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良性资源互通格局。

3.完善“产”与“教”对接机制。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为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在推动返贫防治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建立并畅通产教对接机制,将学校专业课程与企业生产需要以及产业发展实际相融合,定向、定时、定位地向相关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与此同时,脱贫产业链的相关主体也应当积极与农村职业院校建立沟通渠道,最终形成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产业引导教育变革的良性互动对接机制。

(三)多元共进:形成职教返贫防治“共同体”

农村职业院校应当积极构建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稳定脱贫协同机制,深入推进政府主导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实现相对贫困人口需求与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

1.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筑牢“共同体”发展根基。防贫治贫各参与主体主要包含企業、学校、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由于扶贫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特征,在开展返贫防治过程中极为需要政府发挥引导职能,协调和规范各方利益诉求。首先,政府需要积极引导教育部门、院校、企业等相关主体落实自身权责,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返贫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协调各方利益需求。其次,政府要发挥配置效能,引导土地、人才、资金、企业等行业资源向返贫防治领域汇聚,创造多元共进条件。最后,政府应当合理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返贫防治领域倾斜,指导职业院校与产业主体展开合作,并充分保障职业院校的合作自主权。

2.推动主体间业务协同,凝聚“共同体”发展合力。现阶段,在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过程中,依然呈现各单位、各部门单打独斗、关联性弱等现实梗阻。因此,政府应当积极打破返贫防治的部门壁垒,实现在部门、层级间的统筹发展。一方面,要统筹实现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农业部门等部门的业务协同、权责分工,增强部门间的合作协同性,提升返贫防治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以返贫防治、人力资源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机构应当积极与贫困边缘人口展开深入交流,统筹教育、医疗等基础性产业需求,确保各类资源有序、有效衔接。

3.开发共同价值导向,统一“共同体”发展思想。解决贫困边缘人口能力贫困问题是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路径。当前,防贫治贫的迫切任务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帮助贫困边缘人口实现技能提升和学历提升,从而长期稳定脱贫。这也与职业院校育人、授技的教育价值相吻合。由此,在职业院校助力返贫防治过程中,应当深刻把握这一共同价值导向,统一各主体发展思想,共同规划和制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总之,在构建返贫防治“共同体”实践中,各方应当秉持共济、共享、共担精神,彼此兼顾各自的需求,形成紧密、团结的返贫防治“共同体”。

(四)资源共享:搭建远程职业教育“桥梁”

职业教育防返贫治理体系应紧扣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主题,搭建远程职业教育“桥梁”,突破教育时空壁垒,为贫困边缘人口长期稳定脱贫提供教育教学支撑。

1.共享“学习资源库”。职业院校可利用具有仿真性、实时性的虚拟教学手段,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为贫困边缘地区师生共享线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沉浸式虚拟学习体验。硬件层面,相关主体可通过开放“网络虚拟实验室”端口,为农村地区学生有目的、有规划地举办“模拟实验”实训活动,弥补农村职业院校实验器材匮乏、实训条件落后、实践场所不足等硬件资源短板,提升职业教育返贫防治效能。软件层面,可通过录制、共享专家名师课程,免费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课程,保证农村职业教育质量。通过上述途径,可实现教学资源在城乡间的流转,为广大农村地区学生提供尽可能公平的教育机会,进一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的成效。

2.共建“学习生态圈”。由于不同地区贫困边缘个体发展需求和地区环境有所区别,政府在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过程中,需要建设“学习生态圈”为不同个体提供学习服务,增强返贫防治的精准性与普适性。其一,要通盘考量资源供给数量与种类是否能够满足需求,保障贫困人口学习、成长所需教育教学资源,帮助贫困边缘个体拥有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其二,要着重考量“学习生态圈”的信息交互效率,在“学习生态圈”内形成资源、信息互促、互助、互竞的流转格局,增强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1.

[2]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2).

[3]徐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与扶贫产业的脱节问题及解决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3):20-22.

[4]新华社.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减贫理论与实践——《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解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N].经济参考报,2021-03-01(4).

[5]陆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实践效果与问题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0-44.

[6]王瑜,娄雨璠.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防返贫治理体系的内容建构[J].教育与职业,2021(18):12-18.

[7]胡新,杨燕英,迟香婷,等.推動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来自不同职业教育类型回报差异的证据[J].宏观经济研究,2022(1):146-160.

[8]王欣,金红梅.基于大职教观的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学理基础、内在要求及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2):21-28.

[9]陈明霞.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2(1):21-27.

[10]沈兵虎,王兴,顾佳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若干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60-66.

[11]徐兰.适应性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企业办学主体的优化路径——基于德国双元制比较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6):16-20.

[12]李少兰,吴南中.职业教育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形成机理与支持条件[J].教育与职业,2021(23):27-34.

[13]张太宇,郭美洪.新发展理念背景下职业教育质量观的构建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3):25-27.

[14]梁小军,胡多.相对贫困治理中的职教扶贫:目标转向与实践逻辑[J].职教论坛,2021,37(10):145-151.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农村职业教育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的路径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国际比较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关于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研究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