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依蔓 刘影
[摘要]以多元主体协同为导向,加强高职院校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外部性理论、博弈理论等理论的指导,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构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应加快完善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教育质量内部管理机制、教育质量监督反馈机制、教育质量改进机制等,并从健全多元主体协同的教育质量管理组织和制度、搭建教育质量保障多元协同治理平台、强化多元主体协同的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落实高职院校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保障机制;理论;机制;协同治理
[作者简介]宋依蔓(1981- ),女,四川南充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刘影(1986- ),女,吉林农安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四川 南充 637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项目“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SA026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040-06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如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了总体部署和工作指导。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加快构建、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与管理需要包括行业企业、政府、社会等多主体的参与。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多主体协同,形成治理合力,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多元主体协同构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理论依据
1.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一种管理学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打破了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中“公司是由持有该公司普通股的个人和机构所有”的核心观念,指出“一切受到企业经营活动影响到的主体,都属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①。尽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们并不总是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直接联系,但仍有很多利益相关者间接地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决策不应只对股东、雇员等直接利益相关者负责,也应当考虑所有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诉求,接受他们的监督和约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存在一定困难,因为其包含的主体类型过于宽泛,但该理论对于构建多元共治的现代治理模式,仍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高职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主要教育类型之一,其利益相关者范围广、数量多。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院校师生、行业组织、合作企业等直接主体,还包括科研机构、同类院校、社区、学生家长、职业培训机构等间接主体。高职院校的主体属性和活动特征,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其办学与管理活动中需要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和指导。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其直接关系着全体在校师生以及众多用人单位的利益。因此,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应由多元主体协同共建。
2.外部性理论。“外部性作为一种个人或者企业经济行为向外部溢出的效应,有正向和负向两个方向,向外部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为正外部性,反之则为负外部性。”②外部性理论是研究个人或企业经济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性的种类、性质、方向,以及如何引导或控制外部性影响的理论。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显著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职业教育所从事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活动,对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行各业和领域都产生着一定程度的正外部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其正外部性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了我國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大量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了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促进了我国创新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二是促进了社会就业,尤其是高职院校面向就业困难人群,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提供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三是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了产业技术工艺升级,增强了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高职教育的正外部性,逻辑上要求受益的社会各界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支持和参与高职办学,而多元主体协同构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正是社会主体支持和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具体表现。
3.博弈理论。博弈理论是运筹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也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最早的研究对象,正是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③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现代博弈理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④在当代,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跨界属性,既拥有公益属性,又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既要开展学历教育,又要开展职业培训;受教育对象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这些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和育人必须与多元主体进行协同合作,同时也会面临种种博弈。例如,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政策、经费、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又需要独立的办学自主权,这就存在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博弈;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导师等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需要主导教学过程,把握人才培养的主动权,这就存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博弈。高职院校构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基于多元主体协同下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需要在政府、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博弈过程中寻求到一种平衡,在充分衡量各方利益诉求的同时,牢固树立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
二、多元主体协同构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思路
1.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和育人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包括政府、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因此,高职院校构建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应采用多元主体协同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纳入多元评价主体,开辟多元主体协同评价途径。多元评价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社会评价的显著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办学要求,建立包括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质量评价机制,不仅是为了充分考虑和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诉求,更是为了多渠道收集信息,借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进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此,高职院校要突破学校与社会的传统界限,纳入更多评价主体,实现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常态化评价中,高职院校要制定多元协同的评价办法和制度,使政府、学校师生、行业组织、企业都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在非常态化评价中,高职院校要建立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开通社会性评价通道,积极听取学生家长、社区、用人单位等的教育质量反馈意见。
“博弈理论揭示了在具有竞争性质的场景中,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既有一致性,又有冲突性,参与博弈的双方主体需要优化自身的博弈策略和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⑤参与举办高职教育的各方主体之间,总体上就处于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博弈场域中,高职院校如果仅仅只有单一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就难以真正反映出博弈主体各方的立场和诉求的差异,势必损害合作办学主体的利益,不利于巩固多元主体合作办学的同盟关系。因此,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中,在纳入多元评价主体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建立多元评价标准,强调由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制定相关标准;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完善多元评价内容,积极将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顶岗实习评价、学生综合能力、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指标融入评价内容的建设中。
2.教育质量内部管理机制。以外部性理论视角看,高职院校加强教育质量内部管理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产生更多正外部性的重要途径。以博弈论视角看,高职院校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内部管理机制,保证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高质量,才能具备更多与办学合作伙伴博弈的“筹码”。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社会职能,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内部管理机制把控的核心环节。高职院校进行教育质量内部管理,首先要确保教务处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联动,深入产业、市场一线调研分析各个专业所对应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和路径。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以后,应向校内外公示,广泛征求学校师生、行业企业乃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高职院校在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还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設。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组织校内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深入研讨,确立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核心条款,在细则上要积极听取师生群体的意见,发扬民主精神,体现教学管理多元协同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强化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在相关制度执行过程中积极接受学校师生、校内外相关主体的监督。此外,构建教育质量内部管理机制,还需要高职院校进行严格的教学过程控制。高职院校教学控制的目的是为专业教育配置优秀的师资力量,为教学过程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创造优越的客观条件。通过进行严格的教学过程控制,建立健全质量考核制度,高职院校可以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内部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3.教育质量监督反馈机制。监督与反馈是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同时源源不断地向社会释放正外部性。从学理逻辑角度讲,任何受到高职教育影响的主体,都应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监督者、反馈者。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教育质量监督反馈机制过程中,应强化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外部性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建立涵盖学校师生、家长、行业组织、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元化教育质量监督机制,逐步完善多主体参与的监督制度,增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监督机制的科学性。
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积极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将教育质量监督、管理、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实现学校育人各项工作的有效展开。一方面,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各渠道的信息,如会议纪要、意见、报告、数据、访谈记录等,细致地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办学育人工作中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畅通教育质量信息的反馈渠道,丰富反馈方式,要主动开通校长信箱、教育质量监督电话、院校官网留言板,设立教育质量监督反馈接待办公室,鼓励多主体积极参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及时反馈信息。
4.教育质量改进机制。高职院校建立教育质量改进机制的目的是通过高效应用教育质量监督评价结果,促进自身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博弈理论,高职院校应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教育质量改进机制。在现行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制度下,各院系、职能部门和教师个体参与学校教育质量改进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加快建立教育质量改进内部激励机制。一方面,构建与教育质量改进挂钩的部门绩效考核制度,把学校各院系、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与质量改进工作完成度结合起来,强化校内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意识,督促各部门落实质量改进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与教育质量改进挂钩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将教师评奖评优、岗位任聘、职称评定、干部选拔等和教师个人的质量改进工作完成度结合起来,通过制度激励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学质量,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此外,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建立多主体协同的教育质量改进机制。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邀请行业组织代表、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第三方评价机构专家等外部主体参与学校的教育质量改进工作,通过调研走访、座谈汇报等方式,接受多元社会主体给予的质量改进工作指导。
三、多元主体协同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优化路径
1.健全多元主体协同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组织。组织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的灵魂。优化多元主体协同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首要任务就是健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组织。一方面,要健全多元主体协同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领导机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领导机构的设置,应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基础上的紧密协同。为此,高职院校要深入实施产教融合,着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由学校领导、行业组织代表、教师群体代表、学生群体代表、企业代表共同组建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最高决策和领导机构,全面负责学校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的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统一指挥和协调学校教育质量监督、管理、评价、改进等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还要建立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议事制度,定期召开学校教育质量管理联席会议,讨论、研究和决策阶段性重大质量管理事务,推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平稳有序运行。另一方面,要健全多元主体协同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接受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做出的决议、决策和规划,需要由教育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具体执行。简言之,教育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就是负责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高职院校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一是要着手完善职能部门设置,学校内部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部门应配置设立相应的质量管理部门,部门人员可由专业人员组成,也可由教职员工兼任;二是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完善职能部门工作制度,积极接受校内外主体的监督和评价,规范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
2.完善多元主体协同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制度。一是建立覆盖教育工作全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工作质量、社会服务质量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利益相关者衡量和评价一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内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制度的系统性,正是体现在对教育工作全环节的质量管理。如人才培养环节,大到招生、培养、就业,小到授课、学生管理、学生能力评测等,都要纳入质量管理制度中,形成常态的质量考核制度,出台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学校的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工作亦复如是。二是建立覆盖教育工作全要素的质量管理制度。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内容多元复杂,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规范、教学计划、教学工作条例、科研工作条件、突发事故处理规范、学生管理细则、教师管理条例等方面,通常以明文规定的形式体现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各类要素。高职院校建立教育质量管理制度,要把教育工作的全要素纳入制度化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在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应邀请企业、行业、师生代表等主体共同起草和审定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文本,共同参与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三是建立教育质量管理制度闭环。高职院校教育質量保障机制分为监督、管理、评价、改进四个部分,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又覆盖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各环节和各要素,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机制“叠床架屋”的复杂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院校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和制度的紧密衔接,需要构建教育质量管理制度闭环。高职院校要重点关注和改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的衔接情况,适时出台专门的教育质量管理制度说明,落实专门的教育质量管理衔接措施,逐步形成“规划—运行—控制—反馈—改进”的质量管理闭环制度体系。
3.搭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多元协同治理平台。根据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要求,建议从以下方面搭建多元协同治理平台。一是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为多元协同治理提供网络平台保障。信息时代条件下,高职院校建设教育质量保障多元协同治理平台,应以网络平台建设为主,而建设网络协同治理平台,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是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强化信息化建设投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出口带宽,实现提速增智,开发适宜用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软件工具。其次,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管理、培训和考核制度,发挥人才队伍的专业支撑作用。最后,要大力开展面向全校教职员工、师生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在校工作人员和学生的现代信息素养。二是完善教育质量保障多元协同治理平台功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分为监督、管理、评价、改进四个部分,相应地,高职院校需要在多元协同治理平台下构建相应的子模块或者子平台,并不断完善多元协同治理平台的功能,使多元协同治理平台应用高效、便捷。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强化多元协同治理平台各模块之间的衔接与互通,将院校内部质量管理平台等与多元协同治理平台有机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体化。
4.强化多元主体协同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是指与教育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是全校教职员工、师生群体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等的综合。高职院校要加强建设多元主体协同的教育质量文化,树立人人重视教育质量的自觉意识,形成人人为教育质量负责的自觉行为,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运行提供支撑。
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博弈理论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牵涉的主体类型众多、立场各异,不同利益相关主体、博弈主体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行为方式等各不相同,容易造成多元主体协同进行质量管理过程中思想不统一的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明确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促进教职员工的职业发展、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应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树立多元的质量观,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管理内容应关照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满足人民群众、社会经济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把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发扬民主精神贯穿于质量管理工作的始终。通过把树立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摆在突出位置,促进多元主体形成思想共识。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深入开展全面性的校园质量文化建设。一是要加强教育质量管理、科学教育质量观的宣传工作,通过举办讲座、集中培训、校园媒体宣传、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在全体教职员工、师生群体、行业企业代表的头脑中树立起质量意识。二是要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力度,积极建设质量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宣传栏、海报、橱窗、雕塑、题词等,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物质载体,形成浓郁的教育质量文化氛围。三是要对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常抓不懈,打造科学、严格、有力、系统的制度文化。四是要注重引导和规范全体教职员工、师生个体的行为,倡导积极的教育质量管理、质量责任行为,坚决纠正淡化、漠视教育质量管理的言论和行为,促进学校全员养成良好的质量管理行为习惯。
[注释]
①(美)弗里曼.战略管理[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5.
②(英)加雷斯·D.迈尔斯.公共经济学[M].匡小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8.
③(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05.
④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71.
⑤(美)朱·弗登博格.博弈论[M].黄涛,姚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4.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顾国庆.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5-39.
[2]刘任熊,尚维来,李忠华,等.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71-78.
[3]崔凯.多元教育质量观视域下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70-73.
[4]华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与保障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6):44-50.
[5]申國昌,王燕,申霞.建设高质量教育保障体系:现实依据、基本框架及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26-33.
[6]余小波,张欢欢.大学评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机制[J].大学教育科学,202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