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比较视野下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测度与结构分析

2022-06-26 13:25:16权希佳钱志权
福建农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结构分析全球价值链

权希佳 钱志权

摘要:在國际贸易过程中,我国农业高消耗、高碳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农业出口贸易中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成为降低农业高碳化出口的关键,对实现我国低碳农业颇有价值。通过构建GMRIO模型,利用2007-2019年可比价格连续时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测度和结构分解亚洲、北美、欧盟主要国家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出口贸易转型取得初步成效,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降幅较快,但仍高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急剧下降是我国农业出口贸易增加值隐含碳的关键影响因素;应合理制定农业出口规模优化政策,适当提高农业贸易壁垒,减少别国对我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转移,同时提高一些低附加值、低排放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综合附加值。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农业出口增加值;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F 752.62; X 1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3-2301(2022)04-0001-09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22.04.001

Measurement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Embodied Carbon in the Added Value ofAgricultural Export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Comparison

QUAN Xi-jia1, QIAN Zhi-quan1,2,3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 China;

2. Zhejiang Institut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 China;

3. Institute of Carbon Neutrality,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problem of the problem of high consumption and high carbo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s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 agricultural export trade has become the key to reduce the high-carbon agricultural exports,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realization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China. By constructing the MRIO model, and using the continuous-time non-competitive input-output table of comparable prices from 2007 to 2019, the embodied carbon in the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exports in the major countries of Asia, North Americ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was measured and structurally decomposed.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export trade in China has achieved preliminary results, and the embodied carbon in the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exports decreased rapidly, but it was still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jor developed economies in the world. The sharp decline of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was 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embodied carbon in the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export trade in China. Therefore,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rationally formulating the policies to optimize the scale of agricultural exports, appropriately increasing the agricultural trade barriers, reducing the transfer of embodied carbon in the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exports in China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enhancing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some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low added value and low emission,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exports in China, etc.F4A2C3B6-9AFE-4023-A799-91276733D498

Key words: Global value chain;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exports; Structural analysis

随着2001年中國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农业也快速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国农业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268.5亿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2300.7亿美元,增加近7.6倍。虽然中国农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附加值不可或缺,但是中国嵌入全球农业价值链也面临着农业碳排放增加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的威胁。长期以来中国农业高排放、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十分明显[1];2014年我国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5%,远高于10%~12%的国际平均水平。通过出口贸易嵌入全球价值链所带来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忽视。因此,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下,评估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单位收益的温室气体排放,优化农业出口贸易结构,是农业出口贸易领域碳减排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学术界关于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实证研究由来已久,最初是由Pan等[2]和Weber等[3]通过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大于进口隐含碳排放。随着WIOD数据库的完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成为估算进出口隐含碳最常用、最合理且最准确的方法。潘安等[4]、张文城等[5]、彭水军等[6]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发现中国出口隐含碳高于进口隐含碳,且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被转移排放现象极其严重。之后钱志权等[7]用增加值贸易方法测算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后也指出,中国出口贸易存在着“统计幻象”的情况,中国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远低于出口贸易的实际获利。并且,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出口贸易过程中造成大量的碳排放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戴育琴等[8]发现我国农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了一些工业部门,且不合理的农业出口结构也是导致我国农业出口隐含碳不断上升的原因;继而对我国28个省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通过构建的隐含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隐含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9]。欧阳小迅等[10]研究发现农业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是造成我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但农业技术的提高对农业出口隐含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齐玮等[11]研究发现我国的农业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是阻抑隐含碳排放降低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农业出口贸易是导致我国农业隐含碳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现有研究成果打开了了解农业碳排放的新视角,为后续我国农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大多局限于国内视角;且鲜有研究从单位出口增加值的碳排放成本角度来研究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基于此,本研究以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为研究对象,构建连续时间可比价格非竞争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并使用两级分解法分析和比较其变动特征及驱动因素,明确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在全球的地位,明晰我国与亚洲、北美、欧盟主要国家间驱动因素的主要差异,提出农业出口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

1数据来源与理论模型

1.1数据来源

1.1.1生产者价格指数全球农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分别来自CEIC数据库以及各国统计局2007-2019年统计年鉴。由于有部分国家或地区、部分年份农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缺失,因此本文采用与之对应的生产者消费指数来替代。增加值价格指数序列则通过本文构建的当年价格连续时间投入产出表和上一年的分行业生产者价格来计算得到。

1.1.2二氧化碳排放本文2007-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源于63个国家35个行业的ADB数据库,农业二氧化碳数据取自Edgar数据库和WIOD数据库,并基于各国或地区ADB数据库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其他国家结构占比,进行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细分,得到农业二氧化碳排放。根据欧盟编制的《世界各国化石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各国或地区历年农业结构比例和递归动态推演法将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延展至2019年。

1.1.3投入产出表及其处理为准确测算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可比价格并反映其随时间演化的动态趋势,本文基于亚洲开发银行相关数据构建多区域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同时,以2000年为基期,选取全球各国或地区农业生产者消费指数,进一步处理多区域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使之成为连续时间可比价格数据。

1.2理论模型

1.2.1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测算模型就钱志权[12]的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一国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扩展得到农业GMRIO模型。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排放是指出口贸易的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农用机械设备能源消耗产生的直接碳排放,使用农药、农膜、化肥等中间投入品所产生的间接碳排放,以及到最终消费品的一个完整生产链条中所产生的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出口贸易隐含碳),即单位出口增加值的隐含二氧化碳量,公式如下所示:

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农业出口贸易隐含碳/农业出口贸易增加值(1)

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可以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测算。投入产出法是一种可以有效测度生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直接、间接碳排放的工具。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得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在多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框架下,总产出向量X表示为:

X=AX+Y(2)

X=(I-A)-1Y(3)

式中A为剔除了进口中间投入的直接消耗矩阵,Y为出口列向量,用Ed来表示单位产出直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系数构成的矩阵,可以得到农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向量P:

P=Ed(I-A)-1Y(4)

令L=(I-A)-1,y=yu′yu′y=ysyv ,ys为农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yv为总出口,u=(1,1…1)为求和因子,P=Ed(I-A)-1Y可进一步记为:F4A2C3B6-9AFE-4023-A799-91276733D498

E=uEdLysyv(5)

同理可得农业出口贸易增加值V,用Vd来表示单位产出的直接增加值率系数构成的对角矩阵,可以得到:

V=uVdLysyv(6)

则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为:

VE=uEdLysyvuVdLysyv(7)

1.2.2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结构分解模型Leontief最早提出结构分解方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SDA能够将自变量分解成多个相关但独立的自变量,建立各自独立的联系,通过SDA可以分析出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大小,从而测度各自变量的贡献程度。

根据VE=uEdLysyvuVdLysyv,对于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而言,从基期0到1期的变动可以表示为:

VE1-VE0=uE1dL1y1sy1vuV1dL1y1sy1v-uE0dL0y0sy0vuV0dL0y0sy0v(8)

根据钱志权等[7]的模型,由于存在多个变量,故而会有多种分解形式,因此采用两极分解法(polar decomposition method),得到与2种分解形式平均值最接近的分解结果。可以将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以下8种效应:(1)碳排放强度变动效应ΔEd,由于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优化等原因导致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带来的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变化:

VE(ΔEd)=12{VE[ΔEd(I)]+VE[ΔEd(II)]}(9)

(2)增加值率变动效应ΔVd,由于农业出口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变动等因素导致的农业增加值率变动继而引起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变动:

VE(ΔVd)=12{VE[ΔVd(I)]+VE[ΔVd(II)]}(10)

(3)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隐含碳边际效应ΔLE,即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同的中间产品之间的互相替代,从而导致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发生变化:

VE(ΔLE)=12{VE[ΔLE(I)]+VE[ΔLE(II)]}(11)

(4)农业生产技术变动增加值边际效应ΔLV,即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导致对增加值率不同的中间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由此引起的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变动:

VE(ΔLV)=12{VE[ΔLV(I)]+VE[ΔLV(II)]}(12)

(5)农业出口结构变动隐含碳边际效应ΔySE,即农业出口结构变动导致对碳排放强度不同的农业出口产品间相互替代,由此引起的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变动:

VE(ΔySE)=12{VE[ΔySE(I)]+VE[ΔySE(II)]}(13)

(6)农业出口结构变动增加值边际效应ΔySV,即农业出口结构变动导致对增加值率不同的农业出口产品间相互替代,由此引起的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变动:

VE(ΔySV)=12{VE[ΔySV(I)]+VE[ΔySV(II)]}(14)

(7)农业出口规模变动的隐含碳边际效应ΔyVE,即农业出口规模变动导致农业隐含碳的变动,由此引起的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变动:

VE(ΔyVE)=12{VE[ΔyVE(I)]+VE[ΔyVE(II)]}(15)

(8)农业出口规模变动的增加值边际效应Δyvv,即农业出口规模变动导致农业增加值的变动,由此引起的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变动:

VE(Δyvv)=12{VE[Δyvv(I)]+VE[Δyvv(II)]}(16)

2结果与分析

2.1中国历年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对比

根据公式(7)测度了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t·万元-1),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从整体变动趋势来看,我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呈现下降的趋势,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从2007年的1.25t·万元-1下降至2019年的0.39t·万元-1,降幅为68.8%,下降幅度尤为明显;2008-2011年快速下降了39%,2018年达到局域最低值0.34t·万元-1,此后稍有回弹但涨幅不大。根据图1中一些特殊时间节点2007-2019年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测度划分为4个阶段:2007-2010年、2010-2013年、2013-2016年、2016-2019年。可以看出:(1)2007-2010年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震荡下降,由2007年的1.25t·万元-1下降至2010年0.72t·万元-1,降幅为42.4%。究其原因,推测虽然2007年起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尤其是我国农业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促使出口隐含碳排放增加迅速,导致我国承担了许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但同时我国开始重视节能减排以及进出口结构调整,改变以往较为宽松的贸易壁垒,取消或降低了多种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出口退税,有效遏制了农业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逐渐扭转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顺差局势,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2)2010-2016年我国“十二五”期间颁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对农业结构进行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碳强度累计下降约20%,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始终保持稳定下降的趋势,从而保障了我国农业经济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稳步前进。(3)2016-2019年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虽在个别年份略有回弹迹象但总体仍保持下降趋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我国快速降低了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实现了对国际做出的碳减排承诺。

2.1.1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与北美地区总体比较北美地区现代农业发达,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地區,在2007年实现碳达峰后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下降。相比之下,我国农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近些年逐渐调整能源结构,碳排放量也随之进入下降走势。图2对中国与北美地区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进行了总体比较。分阶段来看,除2013-2016年、2017-2019年2个阶段外,2007-2010年、2010-2013年2个阶段减排效果都很显著且都好于北美各国。从下降幅度来看,2007-2019年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下降幅度最大,以2007年和2019年为例,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排放总量从美国的3.5倍下降为2.0倍、从加拿大的2.1倍下降为0.87倍,从墨西哥的2.7倍下降为1.7倍。尽管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持续下降,但截至2019年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仍高于美国和墨西哥。F4A2C3B6-9AFE-4023-A799-91276733D498

2.1.2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与欧盟地区总体比较众所周知,环境问题是欧盟最关心问题之一,各成员国都十分重视本国环境治理,通过制定《欧洲气候法》将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升到法律层面。而中国应对碳排放问题也不甘落后,强化各种节能减排政策,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竭尽全力。本文选取了欧盟成员国中以农业为主的3个国家与中国进行对比(图3),分析全球视野下我国与欧盟国家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之间的不同。由图3可知,在研究样本期间,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下降的斜率更大,受农业转型和进出口保障的内在需求影响,我国农业出口增加值碳排放总量一直在减少,针对农业领域碳排放政策实施效果显著,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向好的方向转变;同期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得益于一直以来致力于发展绿色农业技术工艺、支持发展低污染有机肥料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成本,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小,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均控制在1t·万元-1以下。

2.1.3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与东亚地区总体比较对中国与东亚国家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进行了总体比较,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相较于日韩两国波动幅度最大。2007年,日本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排放总量约为0.41t·万元-1,韩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排放总量约为0.68t·万元-1,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排放总量约是日本的3.1倍、韩国的1.8倍;但从2013年开始,3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排放呈现的变动趋势相近,到2019年,中国的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排放总量下降为日本的1.2倍、韩国的0.9倍。我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减排效果显著。

2.2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结构分解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变动的影响机制,本文构建了连续时间可比价格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并对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逐年进行结构分解,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效应ΔEd和农业出口规模变动的增加值边际效应ΔyVV的持续下降是中国农业出口贸易增加值隐含碳主要影响机制。2007-2019年间两者分别累计下降76.91%和34.99%,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隐含碳边际效应ΔLE和农业出口结构变动隐含碳边际效应ΔySE对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也有抑制作用,但是效果较弱,降幅分别为4.50%和13.97%。增加值率变动效应ΔVd、农业出口规模变动的隐含碳边际效应ΔyVE以及农业出口结构变动增加值边际效应ΔySV为正,即三者的变动都增加了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排放。农业出口结构变动隐含碳边际效应ΔySE为负,但增加值边际效应ΔySV为正,说明优化农业出口结构虽然有利于减少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但同时也造成我国低附加值高排放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速远高于低附加值低排放农产品的增速,导致高排放农产品对低排放农产品的挤出,使我国农业出口贸易呈现高碳化趋势,且不利于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减排。

分阶段来看,在2007-2010年以及2010-2013年2个阶段,中国的碳排放强度ΔEd大幅度抑制了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2013-2016年和2016-2019年2个阶段碳排放强度对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抑制作用较前2个阶段没有那么强但都为负,说明我国在减少农业碳排放上的政策措施有一定的效果。增加值率变动效应ΔVd在2007-2013年为正,2013年之后表现出微弱的负相关,说明我国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碳排放,但出口增加值仍是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下降的主要阻碍因素,应当通过加强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出口附加值、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优化农业出口贸易结构等手段,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率从而达到其对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减排效果。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隐含碳边际效应ΔLE在2010-2016年为负,2016-2019年为正,但强度较小。这说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正在从高排放的能源偏向型技术向低排放的清洁偏向型技术转变,但农业技术的进步仍有助于我国农业出口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地位的攀升。4个阶段中农业出口结构增加值边际效应ΔySV仍为正,但已呈现收窄趋势,虽然幅度不大但也说明我国农业出口贸易结构转型成效初步显现,农业出口结构变化表现出低碳化、低附加值的双重特点,正缓慢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而农业出口规模的隐含碳边际效应ΔyVE对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影响最大,说明我国农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仍需调整农业出口规模,在稳定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也要加大开拓新兴市场的力度,分散我国农产品出口流向。

2.3中国与主要国家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变动原因比较

从表2可知,与全球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降幅在主要国家中最为明显,从主要驱动因素来看,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是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下降的主要因素,2007-2019年累计贡献了76.9%,同时间段北美地区碳排放强度累计贡献了53.38%,亚洲国家碳排放强度累计贡献了29.69%,欧盟国家碳排放强度累计贡献了45.60%,均低于中国。

与东亚主要国家相同,中国农业出口结构变动的增加值边际效应ΔySV无法有效抑制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甚至增加了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说明亚洲主要经济体存在着被全球生产体系“高碳锁定”的现象。大量学者研究表明,以往中国在农业进出口贸易中间接为东亚主要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责任,导致中国农业隐含碳排放始终居高不下。近些年,随着《京都协议书》《巴黎协定》等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颁布,我国积极采取措施,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战略,有效控制各行各业温室气体排放,統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在保证农业出口竞争力的同时,借鉴高收入发达国家农业出口经验,优化农业出口结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排放后来居上,逐渐与东亚主要国家持平。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对北美地区以及亚洲、欧洲主要经济体的农业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都有显著影响,农业出口贸易一直以高排放、低附加值的农产品为主,但在2008年之后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说明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农业出口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低碳的出口贸易模式以及绿色集约化生产技术进步正逐步取得成效。同时,提高农产品出口附加值、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等措施都对降低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正面影响。F4A2C3B6-9AFE-4023-A799-91276733D498

欧盟于2005年正式在世界范围内启动了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EU-ETS),此项机制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政策。由表3可知,欧盟国家2007-2010年、2010-2013年以及2016-2019年这3个阶段碳排放强度ΔEd均为负,在研究样本期间表现最佳,加之欧盟一直实行的共同农业政策,使用出口补贴来支持农业出口,关税升级明显,农业贸易壁垒高,农业碳减排效果显著,与《京都协议书》承诺进程相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2013-2016年这一阶段,此时的欧盟国家不仅深受“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源消费下降,进出口壁垒随之减小,同时在环境政策上扩大了碳减排目标的覆盖范围,并将减排目标设定为在2005年的总量基础上减排21%,农业方面也需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政策,可持续发展成为欧盟国家农业的首要任务,导致2013-2016年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前2个阶段相比波动剧烈,对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影响效果为负。

3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非竞争型可比价格连续时间投入产出表,通过结构分解法对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进行的测度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1)以总体趋势来看,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自2007年的1.25t·万元-1下降至2019年的0.39t·万元-1,降低了约68%。近年来,随着我国优化农业出口规模政策,合理制定农业减排措施以及引导农业低碳生产经营,我国低碳农业转型成果初步显现。(2)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结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在研究样本对比中降幅最为明显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是中國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13年来累计贡献了76.9%,同时间段北美地区碳排放强度累计贡献了53.38%,亚洲国家累计贡献了29.69%,欧盟国家累计贡献了45.60%,均低于中国。中国农业出口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出口规模隐含碳边际效应为正,无法有效抑制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导致我国农业出口贸易所付出的环境成本一直高于农业出口增加值收益,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排放仍高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3)研究表明,2009年我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排放总量0.39t·万元-1,与巅峰时期相比下降了0.86t·万元-1。虽低于韩国(0.44t·万元-1)、加拿大(0.45t·万元-1),但仍高于美国(0.19t·万元-1)、墨西哥(0.23t·万元-1)、日本(0.33t·万元-1)等全球主要国家。

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1)生产技术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偏向于高排放的能源型技术,承担二氧化碳被转移排放的现象较严重。因此,我国需增强低附加值低排放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适当提高农业贸易壁垒,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业低碳技术研发。(2)从出口结构和出口规模来看,我国仍需继续改善农产品出口结构和出口规模,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减排的负向驱动作用。继续加强绿色低碳农产品出口,适当限制隐含碳排放密集度高的农产品的出口,减轻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农膜等中间投入品的依赖,并加大此类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实现农业进出口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饶静.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8(2):81-87.

[2]PETERS G P.From Production-Based to Consumption-Based National Emission Inventori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1):13-23.

[3]WEBER C L,PETERS G P.Climate Change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Policy Considerations in the US[J].Energy Policy,2009, 37(2):432-440.

[4]潘安,魏龙.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隐含碳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2(4):54-70.

[5]彭水军,余丽丽.全球生产网络中国际贸易的碳排放区域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16(5):58-70.

[6]彭水军,张文城,孙传旺.中国生产侧和消费测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5,50(1):168-182.

[7]钱志权,杨来科,蒋琴儿.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测度与结构分解[J].亚太经济,2019(5):59-67,150-151.

[8]戴育琴,冯中朝,李谷成.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结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6(1):137-143.

[9]戴育琴,李谷成.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1,37(13):63-67.

[10]欧阳小迅,戴育琴,瞿艳平.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动特征及驱动因素分解[J].财经论丛,2016(5):3-10.

[11]齐玮,侯宇硕.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与分解[J].经济经纬,2017,34(2):74-79.

[12]钱志权.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钱志权,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全球价值链与增加值贸易、国际贸易与环境、碳中和经济学、低碳经济与政策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哲学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项目6项(重点4项);撰写“关于我省率先实现碳达峰预测及方案选择”(排名第一)获浙江省委书记、常务副省长、分管省副省长批示,撰写“关于我省推进设区市协同碳达峰的预测及对策建议”(排名第一)获浙江省委书记、常务副省长批示;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5),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2)、二等奖1项(排名第3),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省三等奖1项,指导本科生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立项3项(其中1项优秀结题);在《国际贸易问题》《资源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4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现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国际商务硕士点负责人,学校社科联学术部副主任,碳达峰碳中和交叉学科创新团队负责人。

收稿日期:2022-04-12

作者简介:权希佳,女,1996年生,硕士,主要从事低碳农业与政策研究。

*通信作者:钱志权,男,1980年生,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从事低碳农业与政策研究(E-mail:jacobqian@126.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9BJY083)。F4A2C3B6-9AFE-4023-A799-91276733D498

猜你喜欢
结构分析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57:24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贸易核算方法研究演进、应用与展望探析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伟大的灵魂,高贵的心》分析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影片《推手》剧作结构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 12:31:11
疲劳分析在核电站核承压设备设计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13期)2016-06-13 08:03:44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