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教师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2022-06-25 05:09黎高赞程朗张玉茹吴甜颖侯苗苗陈迪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24期
关键词:管理研究教师

黎高赞 程朗 张玉茹 吴甜颖 侯苗苗 陈迪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个人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被赋予新的实现方式。通过统计中国知网中有关教师知识管理的文献,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从年度总体趋势、科学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现、聚类以及突现来分析并揭示教师知识管理发展的历史演变、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最后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教师知识管理;可视化分析;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24-0062-09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人类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核心,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信息化使知识传播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知识的生产以爆炸式的倍增方式进行,二是知识的传播通道开始向网络化存储和传输转化。

一方面,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知识传播过程呈现信息超载、碎片化、多模态的特点。这使以知识的获取、储存、转化、分享、运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知识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甚至下沉到个人知识管理层面。许多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模式和路径展开研究。例如:美国学者Jason Frand和Carol Hixon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框架[1];Paul A. Dorsey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并从实际操作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野中郁次郎构建了SECI(socialization,社会化;externalization,外在化;combination,组合化;internalization,内隐化)知识转化过程模型。更有学者结合特殊领域或角色,深入发展细分领域下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教育行业中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因此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时代背景裹挟下的知识传播主体也有新的角色定位和要求。《2020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指出教师要适应新时代要求,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反思教师角色,重构知识结构以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专业素养。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播主体,也应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者,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者,信息化教学研究者,更应该成为个人知识管理者。诸多学者围绕新时代教师角色转变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结合个人知识管理讨论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研究热点。

整体可见,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指导教师对知识的整合和利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助力完成教育的百年大计。因此,十余年来,教师知识管理成为诸多研究者共同研究的话题。本研究借助统计学和可视化分析方法,以“教师知识管理”为主题检索词在CNKI期刊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将检索截止时间设为2021年,于2022年6月1日检索得到2002—2021年间的各类文献780篇。为了确保文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操作,删除新闻、期刊会议征稿、会议通知等与主题相关度不高和重复发表的论文后,共获得765篇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并将其作为样本文献。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文献的机构发文、作者合作共现、关键词共现、聚类以及突现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了解教师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脉络及演变历史,检验其中所代表的时代意义并探寻后续研究趋势。

1  基于文献刊引可视化的教师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1.1  教师知识管理研究阶段划分

信息化时代,教师组织价值取决于其无形知识资产的利用程度,以管理个体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教师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通过对750篇文献的年度发文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到的教师知识管理研究年度发文情况如图1所示,最终将教师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期、快速增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发文情况具体如下。

第一篇有关教师知识管理的文章发表于2002年,但在2002—2005年期间,相关研究并未得到快速发展;从2006年起,相关文章迅速增多,年度发文量均超过40篇,相关研究的热度持续攀升;2009年发文量达到最高,为70篇,这代表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达到顶峰;虽然之后几年间发文数量略有下降,但一直保持平稳的发展趋势;从2016年起发文量骤减,研究热度下降明显,发文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

第一阶段是起步期(2002—2005年)。2002年以前,国内关于教师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很少。2002年“非典”大规模爆发,空中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电话教学等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如何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使个体组织中纷繁复杂的知识实现价值最大化,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一些学者开始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研究教师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如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李灵莉和学者赵金波率先探索教师组织的管理,该时期的研究方向侧重分析教师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现状。与此同时,以刘省权和钟志贤为代表的学术团体以及王继新等学者提出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这一时期,富有敏锐洞察力的学者为教师知识管理研究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开端。

第二阶段是快速增长期(2006—2015年)。知识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师个体知识的管理中,该阶段的研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Web2.0时代Blog、Wiki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知识生产过程和知识管理方式更加多元化。这一时期,有关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者对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模式、策略和工具运用进行大量探索。例如:有关学者从知识管理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教师组织内部隐藏的各类知识的存在状态及关联;有学者从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出发,对教师知识管理理论架构进行设想,并探索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支撑手段和策略等。

第三阶段是成熟期(2016—2021年)。在这一阶段,相关论文数量下降,但并不代表该领域的研究呈衰亡趋势,而是该阶段的研究多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为支撑,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视角展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提出教师要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鼓励教师分享与交流教学成果。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学者将研究内容聚焦在教师个体层面、学校层面、组织层面,研究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及不同教龄的教师在知识管理视域下的专业发展现状。如借助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探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薄弱、双专业失衡[3]、个体知识转化低效[4]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要强化教师的专业学习自主性、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及建立相应的支持与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师个体知识的转化与创造性发展。

1.2  教师知识管理发文作者分析

分析作者的发文量及作者之间存在的合作关系,能够识别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学科领域的核心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因此,研究对作者的发文量及合作共现情况进行分析以识别在教师知识管理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作者和团体,发现该领域的学者仅局限于小范围的团体合作,多数学者以个体的方式展开有关研究。

文章对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的作者进行共现分析,绘制作者合作关系图谱如图2所示,并对高产作者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共识别发文较多的前10名学者。教师知识管理高产作者列表如表1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本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广泛联系的作者合作网络,整体结构比较松散,不同团队间的合作也比较微弱,但团队内部的合作比较紧密。例如:刘艳闽、杨上影、韦永圣、甘有洪、沈竞之间和张德江、王和强、顾晓琳之间的连线均较粗,合作次数较多;图中独立节点显示有部分学者独立进行研究,还有部分学者以两两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

进一步分析表1中作者的发文可知,教师知识管理高产列表中发文量大于4篇的作者有10人,其中陈列发文量最高,为7篇;接下来,张新明和岳亚平各6篇,杨上影和刘艳闽各5篇,朱桂琴、杜艳绥、王彦飞、郑小军、程凤农各4篇。陈列、岳亚平、郑小军、王继新和程凤农是个体研究的突出代表。陈列、岳亚平、郑小军持续关注教师知识管理的途径和策略,不同点是郑小军的研究范围从具体学科拓展到整个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管理,而陈列、岳亚平则关注不同教龄教师的知识管理。陈列在研究的顶峰时期借助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式追踪教师知识管理,而后期逐渐将视角聚焦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岳亚平则在前期关注团体学习背景下幼儿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后期侧重研究成熟型幼儿教师知识管理策略的发展与应用。王继新和程凤农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不同点在于王继新持续进行城乡教师共同体实践性知识共享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程凤农则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策略与经验。

杨上影、刘艳闽、郑小军、张新明和张红岩是团队合作的突出代表。处于核心地位的杨上影分别与刘艳闽、郑小军等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他们共同关注教师知识管理资源和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因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主体,张新明与张红岩等关注知识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整合,同时创造性提出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探究教师专业化促进农村远程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1.3  教师知识管理核心机构分析

通过统计各个机构发文数量,可探究我国研究教师知识管理领域的核心机构。对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机构进行统计,得到教师知识管理文献机构发文情况如图3所示,发现对教师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以高等院校为主,同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也是研究中的核心力量。

简要统计各机构的发文情况,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各发文5篇,国家林业局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共发文4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长春光华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宁波教育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和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均发文3篇。综上可知,教师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以高等院校为主要研究单位,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也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单位。

2  基于关键词可视化的教师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2.1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剖析

研究热点指一段时间内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者高度关注的主题,一般表现为有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反映研究主题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因此,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将2002—2021年有关教师知识管理的文献导入CiteSpace中,所选择的分析项目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等,运行后生成教师知识管理研究的聚类图谱如图4所示,共形成节点382个,连线451条,网络密度为0.006 2。其中知识管理出现频次最高为346次,除此之外的高频关键词主要与教师知识管理过程和策略相关,如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策略、知识共享、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等,表明教师知识管理研究重点关注教师知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内的教师个人知识的转化与共享,对教师知识管理模式构建、策略、工具和路径探索等几个方面。基于学者对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结合知识管理发展历程,对研究的热点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2.1.1  教师知识管理模式与框架研究,涉及隐性知识、显性知识、SECI模型、共享模式等关键词

有关研究主题包括SECI模型下教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根据转化维度的不同,可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模式与框架概括为信息在主客观知识间的转化和知识获取、存储、转化、更新、分享与交流这两个维度。起初多数学者依据知识是否易于传递而将知识转换过程概括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间的融合与转换[5]。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是隐性知识符号化、理论化和显性知识内化成实践智慧的过程,可以用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的四阶段来概括。

从Blog、Wiki、RSS、SNS技术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师知识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众多学者对不同情境下的知识转换过程进行深度探索,例如:谭支军[6]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以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动力性等特性为依据,设计智慧环境下教师隐性知识转化螺旋模型;叶英平等[7]结合大数据的重要特征,将大数据时代的知识管理划分为知识生产、知识累积、知识交流与知识应用四个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学者也在持续跟进教师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2.1.2  工具策略与方法探究,涉及策略、知识地图、Blog、知识管理工具、档案管理、TPACK模式等关键词

有关研究主题包括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及其策略分析、教学共同体间隐性知识共享的平台与途径等。个人学习网络平台、知识库和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为不同地域教师及教师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提供了平台,为教师隐性知识的转化以及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支撑与帮助。同时,学者对于教师知识管理策略的探索也日益增多,有关研究以网络和信息媒介为支撑,借助多种知识管理策略来重构教师知识体系。例如:基于Blog、知识地图等工具和在线协作平台探索教师知识管理的策略,从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系统化、知识流动与共享三个方面分析融合信息化时代中小学教师知识管理实施的策略[8]。

2.1.3  平台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涉及Moodle平台、教师知识管理系统、个人数字图书馆、学科内容管理系统、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等关键词

有关研究主题包括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平台或系统模型的搭建。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需要契合教师的职业特点,促进教师组织内隐性知识的转化及教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周雪等[9]以教师知识管理为视角,开发Blog-Wiki混合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西部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武希迎等[10]从教师职业特点出发,设计并开发包含任务管理、知识获取、知识存储与组织、知识检索与应用、知识发展与创新、数据备份与加密管理、知识地图、灵感知识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的平台。

2.1.4  教师知识管理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涉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信息技术教师、成人高校教师等关键词

有关研究依据具体学科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知识管理的作用机制,例如:杨红玲[11]分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知识管理视角提出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牛蒙尚等[12]结合中小学体育教研组现状探讨中小学体育教研组内部运行机制。因为中小学不同学科教师的知识管理需求存在差异,所以针对各科教师的知识管理机制也略有不同。

2.1.5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视角进行知识管理,涉及教师专业化、“双师型”教师、教师培训、“互联网+教育”、校本教研等关键词

有关研究以互联网等技术为支撑,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进行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主要分为新手型教师、胜任型教师、熟练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研修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促进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有效的校本及网络研修中,教师知识管理是提高研修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知识管理与创造性应用时,需要根据以往经验构建一个符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系统构架,并选择合适的工具与策略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从而有力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

2.2  基于关键词聚类的研究焦点探究

对知识管理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如图4所示,聚类模块值(Q值)为0.877 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且平均轮廓值为0.969 4,表明聚类是合理的。使用聚类算法共得到25个类别,文章分析占比较大的前10个聚类,教师知识管理关键词聚类结果如表2所示。

聚类“0#”的规模最大,主要包括以典型知识管理模式、方法为指导,借助各类知识管理系统和工具来提升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研究。如邓红等[13]从教师个人、团队和教学组织三个教学实体出发构建高校教学知识螺旋模型,提出构建知识交流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增设教学创新评价指标等具体路径。

聚类“2#”“3#”“4#”“7#”主要是有关学者借助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知识管理工具,挖掘教师的隐性知识并将其显性化,通过在信息化平台的交流与研讨,实现个体知识的创造性转化。如从知识结构评估、显隐性知识转化的角度介绍个人知识库、知识管理平台等各类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促进教学经验传播与共享。

聚类“1#”“5#”“8#”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调查教师知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借助档案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及教师共同体活动促进教师个体知识的整合与创新。例如:单娴[14]基于SECI理论提出基于互联网的知识管理新模式,并在资源、数据、平台、管理制度、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李舒波[15]从教师实施的视角出发,提出创造性的转化教学方法,探索与教学情境适切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聚类“6#”“9#”主要包括学校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校本教研路径探讨等。“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型组织来保证知识管理过程的顺利运行,可以通过加强校际合作、完善配套的教师教学方法管理制度来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政策体系,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促进其做好学科专业知识管理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2.3  基于关键词突现的研究前沿追踪

突现词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频次较高的一类词,关键词年突现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前沿。通过对教师知识管理领域内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得到的教师知识管理研究前沿热点如图5所示。经初步分析可知,近七年该领域突发的关键词包括教师实践性知识、专业发展。其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突发强度最大为5.27,说明教师知识管理研究的关注点逐渐从显性知识转移到实践性知识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智慧的养成上。

实践性知识是经验的积累,是教师在面临实现特定目的的行为时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近年来,如何发展实践性知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学者也逐渐将目光从教师主动管理知识的意愿转向自觉地践行。实践性知识具备情境性、缄默性等特征,通常以外显化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以教师实践性知识发掘和共享环境设计等方式进行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受到学者的关注。

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思维,使其固化的思维得以修正和拓展,同时可以促进教师在交流中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作出客观评价。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效果主要受到激励机制和教师共同体间合作学习的影响[16]。有研究表明,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和创生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17],因而学者多从创设知识共享平台、设计知识共享机制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涉及教师的知、情、意等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成熟度上,还体现在教师情境性、实践性、个性化知识的累积程度以及教学机智上[18]。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累积和优化个体知识的重要方式,能有效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技术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兴技术正以互联网思维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代替教师完成程序化的重复劳动,促使教师转变职能,进一步重构教师知识管理体系。

3  基于我国教师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反思与前瞻

3.1  时代背景下的我国教师知识管理研究反思

教师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不断整合自身信息资源,促进个体的专业成长。时代背景下,教育均衡化发展,要求均衡区域间教师的知识管理水平与能力。大多数学者的实证研究只聚焦某些区域性学校的教师以及依靠外部性工具支撑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案例,较少有直接聚焦新手教师知识管理及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间知识管理效果对比的研究,也很少有个案从某个地区的教育组织、学校、教龄不同教师间的整体关系来呈现教师知识管理系统。

3.1.1  缺乏对数字化知识创生机制的研究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学习共同体间的高质量交互行为日益增多,知识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加快了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创造、知识分享的进程。大规模开放式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网络研修平台等创新平台的出现,拓宽了知识组织的边界和场景,导致传统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不能精准判断新场景中的知识创造过程[19],因此需深入探索数字化时代知识转化过程的路径和机制。

3.1.2  缺乏对不同地域、不同教龄教师知识管理的对比研究

随着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许多新手教师虽已具备较为完善的教学基本技能,但新手型教师和成熟型教师在课堂组织、学情掌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已有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分析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行为、问题解决方面的差异,如对教龄不同、经验不同的教师知识管理方式、教学反思能力、教学效能及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但是只局限在单个学段或学科,因而目前仍缺乏对不同学段、不同教龄的教师的知识管理策略的对比分析及对新老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具体实施路径的探索。

当下缺少从城乡区域教育组织角度对教师知识管理的实证研究。乡村教师的知识管理是影响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目前乡村教师的知识管理普遍呈现知识获取深度不足、知识创新理解力出现偏差及创新力不足的问题[20],导致其更难以习得专家型优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针对农村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管理意识缺失的现状,学者将目光聚焦于对城乡教师双向多元流动模式的探索,通过构建开放、共享与交流的组织环境的模式,帮助乡村教师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条件中更好地实现个体知识的转化与共享,但较少有研究从组织的角度探索城乡教学共同体知识管理效果,而只是从理论层面和具体路径两个方面探索城乡教师共同体的知识转化。

3.1.3  缺乏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的研究

教师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个性化管理,教师知识管理制度环境的建设不仅需要健全知识共享的制度,还要构建文化环境和精神激励制度。以往教师培训中存在实践性知识缺失的情况,由于地域差异,在培训贫困地区的教师时也未充分考虑当地教育情况、教师的教学需求,而出现因新知识理论的培训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不一致导致被动摄入的问题,使教师获得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易在实际教学中实践,反而削弱教师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现有研究只是从理论层面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并未结合实际情况对有关措施及其实施效果进行有效性验证。

3.2  技术支持下的我国教师知识管理研究前瞻

新时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碎片化特征的日益凸显,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交流与共享的研究逐渐成为当前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热点。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师知识管理的平台和路径逐渐向数据化、个性化的角度发展。如徐海霞[21]就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系统化、知识流动与共享三个方面,分析并阐述融合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全媒体时代中小学教师知识管理实施策略。今后一段时期内,教师个人层面的知识管理会朝着“人工智能+教育”“互联网+教育”的方向深度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教师知识管理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移动技术影响下的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知识管理绩效评估将会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趋势。

3.2.1  智能知识管理理论指导教师知识管理

传统知识管理系统的可拓展性低,信息化时代教师面临的数据和信息更加多样化,知识管理应用场景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促使知识管理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大数据环境下智能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在现有知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考虑新兴技术和算法对知识转化模式和过程的影响,探究从大量数据中有效获取信息并整合的方法,结合原始数据记忆、识别、自我更新等智能特征逐步构建智能知识管理理论模型。

3.2.2  移动技术影响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成为教师获取碎片化知识和进行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工具,互联网浪潮下个人知识管理具有学习社会化、过程协同化、管理个性化、隐性知识显性化等特征[22],愈发注重个人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和自身知识的增值与创新。移动技术影响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将实现与移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情境感知技术的融合,涵盖知识管理的整个流程,使其具有便携性、反应实时性等特征,以实现个人知识的快速获取、存储、转化和共享。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基于知识管理模型来开发个人知识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助力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移动个人知识管理将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研究趋势之一。

3.2.3  教师知识管理体系智能测评

数字技术支撑下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多种多样,知识的存在形式多样化,既存在显性知识和难以量化的隐性知识,又存在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知识,因此,在个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需考虑知识的不同存在形式,有针对性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知识管理过程需选择合适的指标去衡量。下一阶段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研究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和评价方法的特点,在遵循绩效评估方法的经济性、精确性、可行性的前提下,探索不同的绩效评估模式,分析具体方法适用的指标体系,避免由主观倾向性选择的单一评价方法,导致对个人知识管理过程评价的准确性有所差异。

4  结束语

本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个人知识管理领域内的文章进行统计与分析,绘制可展示研究发展历程的知识图谱,研究该领域近年来的热点和趋势,发现新时代的教师知识管理侧重于实践性知识的共享和专业能力的发展,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持续贯穿在教师个体的学习过程中。为社会、为国家培育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以终身学习为目标,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信息化时代,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优化知识结构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教师提高综合能力、拓展专业知识视野、丰富教学智慧、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艳闽,杨上影.基于SECI模型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及应用:以《“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慕课建设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8):91-95.

[2] PKM: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by Prof[EB/OL].(2005-12-28)[2022-06-30].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108/13/10185_322593.shtml.

[3] 张璇.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371-372.

[4] 赵虹元.农村教师知识管理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10):23-25.

[5] 刘丽.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效能、更新机制及策略[J].教师发展研究,2020,4(1):96-102.

[6] 谭支军.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隐性知识转化螺旋模型设计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116-119.

[7] 叶英平,陈海涛,陈皓.大数据时代知识管理过程、技术工具、模型与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5):5-13.

[8] 徐海霞.全媒体环境中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1):19-21.

[9] 周雪,赵卫博,赵鸿章.基于Blog-Wiki混合技术的西部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构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5):49-52,60.

[10] 武希迎,刘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29-132.

[11] 杨红玲.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65-66.

[12] 牛蒙尚,张庭华.知识管理视角下中小学体育教研组内部运行机制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2):99-100,102.

[13] 邓红,武建鑫.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29(7):107-111.

[14] 单娴.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策略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86-89.

[15] 李舒波.论教师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35):24-26.

[16] 刘艳闽,杨上影,韦永圣,等.国内教师知识管理研究现状[J].教育现代化,2018,5(36):134-139.

[17] 吴桐.初中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18] 周东柠.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1):210-211.

[19] 张兮,李玉龙,成一航,等.数字化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J].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2021,3(2):23-38.

[20] 黄晓茜,程良宏,马小霞.乡村教师知识管理的优化路径:学习共同体支持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7):38-42.

[21] 徐海霞.全媒体环境中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1):19-21.

[22] 边伟英.浅析“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64-165.

*项目来源: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多源数据支持的教师网络研修投入度测评研究”(基金编号:CCNU20TS025)。

作者:黎高赞、张玉茹、吴甜颖、侯苗苗,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程朗,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数据处理;陈迪,通信作者,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绩效评估(430070)。

猜你喜欢
管理研究教师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最美教师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教师如何说课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