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仪器设备处置工作 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

2022-06-25 02:45茅晨王强周映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24期

茅晨 王强 周映江

摘  要  仪器设备处置工作是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针对目前高校仪器设备处置存在的问题,结合南京邮电大学在处置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从完善规章制度、合理分类处置设备、规范处置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探讨改进措施,提供策略建议,以提高仪器设备处置工作的效率,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关键词  高校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处置;仪器设备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24-0008-04

0  引言

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衡量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推进,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大量的教学科研经费,高校仪器设备得以不断补充和完善,出现存量大、增长快的现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电子类设备的更新换代愈加频繁,高校教学科研实验室不断追求更先进、更高精度的仪器设备,随之产生大量淘汰、待处置的仪器设备[1],对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报废处置是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的关键。做好仪器设备处置工作,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隐性流失,促进教学科研设备更新换代,保障实验室安全。

1  高校仪器设备处置现状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印发的《江苏省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资产处置是指高校对使用、占有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的行为[2]。高校主要对以下范围资产进行处置:闲置资产;需报废淘汰的资产;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已超过使用年限且无法使用的资产;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处置的其他资产。高校资产处置必须经由专家论证鉴定或者由技术监督部门出具强制性处置意见,方可按流程进行审批处置。在国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政策意见指导下,各高校对仪器设备的处置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部分成效,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  处置管理不到位,处置意识淡薄

由于校区搬迁、学科调整、人员变动(校内岗位调动、离职、退休)等情况,仪器设备没有及时做好交接工作,甚至有些单位随意丢弃、堆放废旧的仪器设备,导致账目不清晰,出现有账无物的现象;部分仪器设备购置前期没有做好充分的论证工作,出现重复购置、精度性能无法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等现象,导致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甚至闲置;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且流动性大,业务能力不强,处置意识淡薄,一些已经淘汰的仪器设备长期堆放在实验室不做处置申请,而另外一些已经申请处置的仪器设备没有及时上交仓库,导致账实不符、二次损坏的现象发生。

1.2  处置流程不清晰,审批手续烦琐

在对仪器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国内高校普遍存在“重购置使用、轻回收处置”的现象,没有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规范仪器设备的处置流程,导致很多设备管理员无章可依,不知道在申请处置的时候准备哪些材料,不清楚处置流程的流转。加之仪器设备属于国有资产,不能随意处置,于是层层设限、步步审批,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签字,耗时费力,大大降低处置的工作效率。

1.3  处置过程不及时,设备积压严重

仪器设备的处置需要履行规定的程序,需要多部门报备审批,有的部门需要集中审批,造成耽误搁置,处置周期漫长,不能及时安排回收,导致办公场所、实验场所大量堆积待处置仪器设备,占用有限的教学科研空间,不利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导致资产流失。有些保管人因为报废处置审批手续烦琐、处置周期过长,不愿意主动申请提交报废流程[3],导致旧的仪器设备占用空间,新的仪器设备不能正常使用,耽误科研项目的进度。

1.4  处置标准不灵活,处置方式单一

仪器设备的处置一般以使用年限为标准,这就导致多数设备仍然有很大的使用价值,但只是因为到了年限,使用人、保管人就想申请报废旧设备,购买新设备;还有一些设备因损坏严重、技术落后等原因被淘汰,但因为未到报废年限,不得不堆放在实验室,占用有限的空间资源。

目前,高校仪器设备处置的主要方式是报废、报损,以资产竞价拍卖的形式回收残值,处置方式比较单一。实际上,待处置仪器设备范围广、种类多,待处置原因多种多样,单一的处置方式不利于最大化回收效益。如何做好分类工作、按需处置,充分挖掘仪器设备的剩余价值,是高校在处置工作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5  管理手段不先进,信息共享不足

随着高校仪器设备数量增加、种类多样化,传统的仪器设备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仪器设备处置工作涉及账物管理、技术鉴定、财务核销等多个环节,需要多部门协同办公。目前,各部门的管理系统相对独立,数据信息共享不足,无形中增加设备处置的工作量和监管的难度[4]。为做好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保障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展,有必要对现有的管理手段进行改进,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

2  加强仪器设备处置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管理体制

规章制度是保障仪器设备工作流程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是反映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南京邮电大学非常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落实上级主管部门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之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据坚定原则、适度灵活的准则,陆续制定相应的校级规章制度,如表1所示。

南京邮电大学在2018年修订的《南京邮电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南京邮电大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中,有关资产的处置规定是执行仪器设备报废处置工作的决策依据。为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安全完整,增强师生的责任心,杜绝因人为原因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而报废,制定《设备器件丢损赔偿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制定《南京邮电大学国有资产处置工作实施细则》,规定处置的范围和原则,明确审批权限,规范申请流程和处置方式。

2.2  规范处置流程,提高处置效率

在仪器设备处置工作开展初期,成立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归口管理部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审计处等相关部门领导任组员。仪器设备处置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流程为:

1)使用单位资产管理员定期在使用单位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梳理符合处置条件的仪器设备信息,汇总后提交仪器设备处置申请;

2)使用单位召开处务会或党政联席会,对处置工作进行讨论,形成会议纪要,并经分管资产工作的领导和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

3)归口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形成技术鉴定小组,上报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后,组织实施技术鉴定工作并出具鉴定意见;

4)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提交校长办公会审议;

5)待处置设备信息在校内公示无异议后,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递交所有申请材料至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备案;

6)由上级主管部门安排有资质的公司公开处置回收资产,并将处置收益上缴财政厅;

7)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和校财务处协同完成资产核销工作。

规范化的仪器设备处置流程和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是提高仪器设备处置效率、有效防范处置风险的关键。

2.3  科学划分类别,合理处置设备

在仪器设备的处置工作中要做好分类工作,寻找待处置仪器设备分类标准,科学划分,按类别处置[5]。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仪器设备的剩余价值,发挥仪器设备在教学实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多年处置工作的实践经验,可将待处置仪器设备按照有整体使用价值、有部分利用价值和无利用价值分为三大类,具体的处置方式分类如图2所示。

2.3.1  校内调拨

对于仍有使用价值,但使用单位长期闲置不用、运行效率低的仪器设备,可以进行校内调拨,供有需要的单位二次利用。例如:一些使用年限较久、配置较低的计算机不再符合科研工作的需求,但是可以调拨到行政岗位使用;仪器设备使用单位科研课题结题不再使用的高精尖专用设备,可以调拨至有需要的单位部门。校内调拨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重复购置,盘活国有资产,提高使用效率。

2.3.2  建立综合实训基地

为节约经费,挖掘废旧仪器设备的新价值,可选取已经损坏,没有维修价值,但具有专业代表性的仪器设备,比如电子仪器设备、机械设备、计算机设备等,提供给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拆装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仪器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6]。

2.3.3  拆卸维修

一些购买较早,厂家已经不存在的仪器设备或者是特殊定制的仪器设备,常常因售后困难或者维修零配件难以寻找,不能及时维修恢复工作性能。对于其中损坏严重、无法维修或维修成本过高的仪器设备,可以将其完好的零部件拆卸,作为同品牌同型号仪器设备的维修配件[7],这样既能节约维修成本,又可延长可维修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2.3.4  竞价拍卖

对于完全无利用价值的废旧仪器设备,或者国家和地方强制要求报废的仪器设备,学校统一收集存放到仓库,定期邀请有资质的公司公开竞价拍卖,最大限度地回收仪器设备的残值。

2.3.5  报损

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损坏、丢失的仪器设备,需要在国有资产管理处的监督下,所在单位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共同调查原因、明确责任,将处理意见报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并依照学校《设备器件丢损赔偿处理方法》要求赔偿后,才可报损销账。

2.4  加强管理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资产信息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对学校资产的现状、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进行动态管理[8]。南京邮电大学从2011年开始使用信息系统,通过多年迭代、更新、优化、完善,逐步实现线上线下全流程协同化办公。基于信息系统,仪器设备的处置工作由原来的填写纸质《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线下各个部门签字盖章审批,改为系统申请上传审核材料、线上自动流转审批模式,所有工作都网上留痕,所有数据都在线备份,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

同时,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系统内添加调拨平台,学校各单位资产管理员(调出方)可将闲置的仪器设备申请校内调拨,将仪器设备的型号、性能等基础信息在调拨平台公示,有需要的单位(调入方)在平台浏览后申请调入,经归口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处审核通过后,双方单位进行实物调拨交接,并在信息系统中及时更新仪器设备的现存放地、保管人等信息。调拨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仪器设备信息公开透明,盘活闲置资产,延长仪器设备使用寿命。

2.5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最终都需要人去落实执行。因此,做好仪器设备的处置工作,最根本的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南京邮电大学仪器设备管理队伍采取校、单位、实验室三级管理模式,每台仪器设备都落实保管人,实行责任到人制度。为了改变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强的现状,学校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定期开展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培训,提供各种参加研讨、考察活动的机会,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时宣传学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的相关政策文件、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思想素质;组织开展多部门的经验交流会,分享协同办公、特殊情况处置的实践经验,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为改善岗位流动性大的问题,学校提高待遇,制定职务职称晋升办法,每两年评选一次“资产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和“资产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以奖励政策调动工作积极性,维护资产管理队伍的稳定。

3  结束语

仪器设备的处置工作是保障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是改善实验室空间利用率的有效举措,是防止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必要手段。通过健全内控机制、规范处置流程、做好分类工作、采用信息化手段、强化队伍建设,仪器设备的处置工作不断完善和规范,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将来在仪器设备处置工作中必定还会遇到新的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有效解决措施,努力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小蒙,王益民.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特点分析[J].实验室科学,2019,22(2):143-145,149.

[2] 韩涛,王赟.高校报废仪器设备规范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5):238-240,247.

[3] 李海霞,陈明明,赵新华,等.高校仪器设备报废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5):7-8,15.

[4] 刘杰,易晓丽,郎琅,等.高校设备资产处置问题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4):268-271.

[5] 吴冠仪.科教融合视角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4):280-283.

[6] 王野,赵喜君,孟莹,等.高校仪器设备处置与资源再利用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7):292-295.

[7] 常笛,常霄巍,徐婷婷,等.构建实验室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维修体系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21,24(5):224-226,230.

[8] 何畔,张小蒙,刘欣,等.高校仪器设备调剂报废管理工作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290-293.

*项目来源:南京邮电大学2022年实验室工作研究课题“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模式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2XSG07);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G00514JX55);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测控技术与仪器”(高教厅函〔2019〕46号)。

作者:茅晨,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管理;王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测控系统及其应用;周映江,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实验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多智能体系统及其应用(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