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跨界融合培养模式打造新时代信息技能人才?

2022-06-25 04:17王雷周少珂张振平郭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16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产教融合

王雷 周少珂 张振平 郭璇

摘  要  基于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秉持“五业一体”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四跨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发展为主线,形成“基础能力共享、岗位核心能力融合、专项技术技能拓展”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创建一批共享型教学资源和高质量在线课程,推进信息安全产业学院和“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实践平台建设,打造中原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地。

关键词  类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6-0148-03

0  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及其实现的方法或手段,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也包括管理制度、评价方式,是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总和[1]。基于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秉持“五业一体”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四跨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为:主体跨界、需求融合,标准跨界、德技融合,领域跨界、知行融合,角色跨界、文化融合。

1  “四跨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四跨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围绕“产业—企业—职业—专业—就业”内在关系,在需求同向的基础上开展“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主体跨界合作,建立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平台;开展产、学、研、用、服的领域跨界和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互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角色跨界,在需求同向的基础上,促进形成教育和产业之间标准、人才、技术、文化等资源要素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产教融合、文化融合的局面,促成职业育人、文化育人、思政育人;将需求融合、德技融合、知行融合和文化融合,实现产业引领、职业融入、企业融合、专业融通、就业贯通的“五业循环促进”模式。

1.1  跨界融合,创立CDTZ人才培养体系

“四跨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类专业群进行探索,以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动漫制作特色行业为依托,以校、企、政、研融合为主线,构建由专业群建设突出专业发展融合、专业主体融合、专业生态融合的三层广域发展目标,破冰跨越式发展。专业群依托学校平台联合河南省各高等职业示范院校和优质院校,打造合作共同体平台[2]。立足学校省会区位优势,联合信息技术类企业共建信息技术类专业融合试点班,用企业技术优势、学校教学本位优势、优质兄弟院校引领优势,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突出跨界和融合特色,建立CDTZ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融合发展,创建“五业一体”发展平台

充分进行行业和市场调研,努力打造产业、职业、企业、专业群、就业“五业一体”闭环应用型职业教育发展平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梳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和服务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中的职业岗位,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和计算机设计行业的中高级岗位,联合全国及中部示范性高新技术企业,锚定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动漫艺术设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通信技术等专业领域组群,校企共建跨界融合型职教体系[3]。分层实施,构建“三层次、三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三层次、三对接”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多元知行跨界融合、团队平台标准文化、中心资源团队体系三个层次的框架建设。

实现专业群中的专业设置与信息技术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研发设计过程对接,加强技能训练、创新思想与创业精神的培养,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爱岗敬业精神,使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使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以职业发展留人,校企联合认证,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并重。要求学生既要拿到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又要考取国家或者企业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现代学徒制专班的学生全部接受职业资格鉴定,持证上岗,实现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为学生提供就业、职业发展能力保障。

1.3  协同育人,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持续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与订单人才培养工作。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4]。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产教融合需要做到六个参与。

1)企业参与招收学生,在组建“校企合作专班”时参与面试挑选学生,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

2)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体系。

3)企业参与开发岗位课程内容,可以是校本教材,或者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微课、网络课程、可视化教学资源等。

4)企业参与培养学生,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岗位专项技能水平。

5)企业参与考核评价学生,包括技能训练过程考核、实习过程考核、行业或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就业综合素质评价等。

6)企业参与学生实习指导和就业安排。合作采用“岗位定向,专班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按照岗位需求,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由企业根据岗位需求挑选最合适的学生,组成专班,双方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通过企业认证后,按照确定的岗位开展实习,安排就业,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共赢。以企业岗位选人,以企业要求育人,以企业方法教人,以职业发展留人。

①岗位定向、专班培养。学校践行服务学生、服务企业的职教理念。通过科学布局,在校企合作对象上合理规划,使合作项目涵盖信息产业的硬件生产、设备维护、软件应用与开发、影视后期、动漫制作与设计等环节,为电子信息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保障,实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以企业需求育人,校企共同研讨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校企双方实施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学校以企业需求育人,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开发中要做到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更好地对接企业需求和职业标准。专业群中各专业提前开展企业调研,调查分析各专业人才需求,归纳对接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能力要求分析,最后进行课程对接,科学编制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依托企业资源,开发课程与教材,实现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

②课证融合,订单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与实训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教学与岗位无缝对接。在专业技能课程建设上,学校依托合作企业,按照实习岗位操作要求和生产标准大力开展行业实践性课程开发,通过企业提供内部核心课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校本开发课程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以企业方法教人,引企入校、师徒结对,实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积极引企入校,聘请企业师傅为专班专职讲师,实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大数据专业将企业的软件平台引入实训室,将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实操训练全部放在实训室,学生进行分组顶岗轮训,每组指定企业师傅按照操作流程和生产标准来授课,实现实岗育人,提升校企培养质量。动漫专业引进高端动画产业公司设计部,以专家工作室的形式进行师徒结对,开展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2  整合需求,推进OER导向培养工作

实现办学主体跨界和标准跨界,推进订单培养型(Order)、工程师资嵌入型(Engineer)、资源共建型(Resource)的基于人才培养的综合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实现校企需求融合、实施路径融合,推进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类型的多元化和岗位素养的标准化。实施分型合作,扩大校企合作,多维模式建设,保障人才培养开放化、多元化发展[5]。实施主体导向,推动校企合作综合改革,以校方为主体,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坚持实施“学校+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双证书制课程体系。校方负责的能力模块有职业素养及基础应用能力、岗位核心应用能力等;企业负责的能力模块有岗位专项能力模块和专业顶岗实习模块。各模块规划有相应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人才培养提供课程资源保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与实训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教学与岗位无缝对接。实现政策研究、合作模式、平台建设、运行机制、评价体系五维立体建设体系。

3  重构课程,打造素养与技能并重模式

重构课程形成“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的育人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角色跨界,人员、资源、文化扁平化融合。开发职业素养课程和行业实践性课程。分析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学习特点、参考企业用人标准、组织校企优秀师资,并结合自身特性,科学归纳出高职生职业发展必备的团队合作、高效沟通、服务精神、理论素养、实践技能等10种职业素养核心能力,开发出配套职业素养能力训练一体化课程教材,建立起突出职业品质和素质培养的相应课程标准,并将10种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分学年安排在正常课程体系中,实施有效的职业素养教育实践。

积极引企入校,聘请企业专家为专班专职讲师,实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开发过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专业将企业软件平台引入实训室,将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实操训练全部放在实训室,学生进行分组顶岗轮训,每组指定企业师傅按照操作流程和生产标准来授课,实现实岗育人,提升校企培养质量。动漫技术和视觉传达专业引进一线动画产业公司设计部,以专家工作室的形式进行师徒结对,开展技能训练,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4  联动多方,提升共享跨界技术成果

校政企联合,落实“校企合作、行业对接、政企融合”的职教理念,工作领域跨界,产学研教水平同步提升。聚焦水利行业信息化服务,融合网络空间安全和大数据应用发展,联合河南省水利厅信息中心、奇安信科技集团共建“校、政、企跨界融合创新服务平台”。整合行业、政府资源优势,丰富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的功能,扩大学校及合作企业在行业的影响力,成为产教融合实体化的开拓者和主持人。依托“校、政、企跨界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驻企工作站、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成为推动行业和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升级的贡献者。依托“校、政、企跨界融合创新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型专业群建设,实现平台单位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享、成果共用。

5  结束语

“四跨界、四融合”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发展主线,“基础能力共享、岗位核心能力融合、专项技术技能拓展”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基本形成,一批共享型教学资源和高质量在线课程已经初具规模,推进信息安全产业学院和“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实践平台建设,打造中原区域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高地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红艳.“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19(4):31-33.

[2] 谭伟超,陈建荣,宋剑虹.以政校企联动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职业继续教育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52):16-17.

[3] 彭慧.“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4):257-258.

[4] 孙兴洋,高春津,洪林.关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质量文化建设的思考[J].职教发展研究,2021(4):43-52.

[5] 谷保平,熊文俊.产教融合背景下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34(3):86-90.

*基金项目: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类型教育的‘四跨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SJGLX677);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就业创业类研究项目“基于1+X证书制度的云计算技术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YB0560);河南省高等职业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20GZGG013)。

作者:王雷,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周少珂,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张振平,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郭璇,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450042)。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产教融合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工作综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