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隽琰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0)
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四合院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中莳花置石,人们在这里能够畅谈交流,培养亲切的生活情趣。课程四合院,即借用四合院合围的造型、家庭式围拢拉近的寓意,以方桌为媒介,几所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代表围桌而聊,在亲切与宁静的环境中,畅快交流课程建设中的所思、所行、所想。我们所探索的第一个苏州课程四合院,是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所倡导和引领的,并由五家幼儿园牵手开始教育漫步。课程四合院不仅是一种课程研究方式,亦是教师个体和团队的发展路径。相较于传统的教研模式,其多了一些自由、民主的氛围,多了一些园际间交流与互动的机会,多了一点因自由畅谈而迸发出的教育火花。
课程四合院之旅,是从教师们共读一本好书《与幼儿一起发现自然》开始的。这是一本基于儿童真实生活和需要的课程实践指南。虞永平教授带领各园的教师们联系园所实际,畅谈读后感悟、读后实践、读后思考。教师们在共读中,体验着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验证理论的过程。教师们生动讲述着与孩子们一起发现自然的一个个小故事:“小班孩子的小红花活动还能继续吗?”“孩子们围绕着蚂蚁的太多问题,我怎么一一解答?”“黄豆发芽实验也有失败的,我就不讲了。”“为什么不讲,是孩子完全没有关注到吗?”“可不可以在失败的那一组继续开展课程活动呢?”一个个做法和想法不断迸发和碰撞,产生教育火花。可能教师们的先期目标并不十分明确,科学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很多。但在导师的一次次引领解惑中,在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中,教师们理解了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产生了新的探究视角。这样的研讨让教师们有了真切的获得感。
课程四合院研究的主核是课程,从初期开始教师就应该在思想上明确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实践的、动态生长的过程,短时间内完成一份课程方案是不科学也不现实的。继而教师们需要在行动上达成一致,将园本课程方案研制规划为三年行动计划,每学期制订一个目标,解决好每一个问题。五家幼儿园的课程方案研究是从课程理念的定位开始的,教师们先是学习了大量关于课程理念的理论,然后邀请导师与其研究生团队到四合院进行碰撞、分享、研磨。从原先概念的模糊不清和理论的东拼西凑,到现在各园研究思路的清晰明了,逐渐形成具有园本特点的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理念的整个过程虽然只是课程建设的一小步,但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大步。聚焦小处的深入研究、园所之间的知识共享、专家导师的伴随指导,让园所和教师有抓手、有方向、有目标。而接下来的每一步研究,课程目标是否适宜、课程内容是否系统、课程实施是否有效、课程评价是否科学,这些课程建设中的关键要素,也在课程四合院中不断被研究与探索。
不同于课题组或项目组的力求突破和成效期待,课程四合院多了些“随性”和“宽松”。在课程四合院中,教师们的研究探讨走向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他们的专业成长也更加从容和坚定。
课程四合院的研讨,不规定时间节点、不拘泥地点场合、不限制活动形式。五个联盟幼儿园每月一到两次的说聚就聚,地点在五个园所之间相互流转。从室内到户外、从线上到线下,四合院研讨汇集各园的真实需求,各园教师将发生在园所、年级组、班级的,每月、每周、每天的教育困惑和问题抛出来,彼此围合着倾听、讲述,奏响课程四合院的主旋律。
课程四合院中的教师在寻话题的过程中,聚焦需要聊、值得聊、能够聊的问题。各园甚至各班之间的课程开展和实践问题都存在差异,四合院能够抓住引发教师共鸣的关键问题:一是来源于日常活动中教师的实践反思、业务管理者的敏锐捕捉、教研现场呈现的焦点困惑。二是具有普遍意义和值得深度探讨的教研话题,这些话题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灵活调整。
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有助于人们产生愉悦的心情。在课程四合院里,规定程序和结果导向被减弱,共鸣表达和共情协作在增多。各园在说具体案例、讲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彼此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困惑在何处,需要怎样的帮助。拉大一点宽度、增加一些温度、舒缓一点节奏、平添一抹色彩,这样的“课程聊”有别于闲暇时的聊天,既满足了教师在平等、舒适氛围中的交流需求,又能在有限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和达成共识。
在日常教研中,教师们从话题导入到思想碰撞,从低阶的信息汇聚梳理到高阶的问题解决策略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困顿,教师们有时以自身的力量无法摆脱这些困顿。而课程四合院,正因为有了导师的介入引领,其全程在院子里聆听、提问、解惑,带领团队成员从散落的微观问题进阶到串成线的中观问题。这种专业的引领调控了教研的方向,使得教师们在面对一个个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时更加从容与坚定,迸发出更多的激情。
课程四合院作为一种课程研究形态,不只是一个名称的创新,更多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真研究、真互动。课程四合院让研究在更多地方随时发生、愉快发生,让研究更加多元、生态、有效。
“家庭共育四合院”“幼小衔接四合院”“伙伴四合院”“阅读四合院”等,应用在园本教研、年级组审议、片区教研、项目研究中,使得四合院形成一种“1+X”模式,其特征可复制,方式可多元。“1+X”模式中的“1”是四合院的精神坚守,“X”是无限伸展的具体教研模块。该模式蕴藏着无数可能,使得教研得以打破和重构,而其价值、内容、方式、机制、工具、文化等本质要素也得以不断深化。
从生态视域审视教研活动,四合院参与教研的人员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教研生态系统,其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四合院生态是让对话与合作成为该学习共同体的主旋律,让支持和理解幼儿的真实需要成为该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理念。在对话与共享中,教师个体通过在群体中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个体通过学习与反思,推动了集体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成员的自我成长、团队间的协作平衡、内外的凝聚互助等多重视域悄然融合,产生了认知、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共振效应,呈现出平衡、和谐、共生、民主、高效的教研生态。
在课程四合院的研究进程中,我们把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变成教师能理解与实施的活动,进而转化为可以让儿童体验的课程。我们通过“真实需要的话题”“团队间的对话交流”“导师专业的引领”等研究形式,既满足了教师在平等、安全、舒适的氛围中与同伴进行分享、对话的需求,又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了实际问题并达成了既定目标。课程四合院的研究既实现了教师学与教的统一,又实现了教师发展、幼儿发展及园所整体发展的统一。
在课程四合院开展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采用团队协作和导师引领的方式,以园所的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师个体与集体的专业发展为追求。扎实而执着的研究,带给我们广袤的视角和坚定的信心。希冀课程四合院中的研究能成为一种令人愉悦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成为一种支持和帮助团队成长的方式,真正发挥出在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