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绩效与流程管理的CT/MRI运营优化研究*

2022-06-25 02:05吴镝娅徐雪慧张瑞迪陈利娜张丽华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作日医学影像单价

——刘 艳 杨 娟 吴镝娅 段 琛 徐雪慧 张瑞迪 陈利娜 张丽华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指出公立医院要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要以绩效为抓手促进资源有效利用[1]。随着就诊人次和预约CT/MRI检查患者数量逐年攀升,候检时间长、检查流程复杂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医学影像科成为影响医院运营效率和满意度考核的“瓶颈科室”[2]。因此,在目标绩效考核的驱动下,协同流程管理,对提高公立医院运营效率,改善医院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现阶段,国内外关于CT/MRI优化方案的研究多集中于管控、环境改善及设备效率提升等方面[3],如何将绩效考核手段与流程优化相结合,提高医学影像科运营效率是医院面临的新课题。2020年-2021年,湖北省ZN医院基于目标绩效与流程管理,构建了新的绩效激励模式,优化了CT/MRI工作流程,取得良好成效。

1 方案实施

1.1 目标绩效

1.1.1 超额工作绩效考核方案 为提高运营效率,该院提出了CT和MRI“当天预约、当天完成”(预约后24 h内完成)的管理目标。运营管理部实地调研发现,放射人员排班时间内CT和MRI工作量已饱和,无法满足既定管理目标。对此,运营管理部设计了CT/MRI超额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将“放射检查质量”纳入考核体系,保证激励与奖惩并行。同时兼顾国家对放射人员的劳动保护要求,合理控制放射人员连续工作时长。超额工作绩效按月核算发放,运行满1 a重新评估。超额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如下:

针对CT/MRI业务,将每月划分成“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超额绩效核算均包含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固定部分根据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绩效水平的差异,按工作人员数量设置相应的人员单价(元/人·天);浮动部分则针对工作日和非工作日设定基础任务量(项)及项目单价(元/项),以实际工作量减去基础任务量的超额工作量乘以相应的项目单价来计算超额绩效。为鼓励工作人员提高效率,将非工作日基础任务量设置为零,非工作日实际工作量均纳入超额绩效考核中。

超额工作绩效计算公式如下:

超额工作绩效=工作日绩效+非工作日绩效;

工作日绩效=工作日固定绩效+工作日浮动绩效=工作日加班人数×工作日人员单价×工作日天数+(工作日实际工作量-工作日基础任务量)×工作日项目单价;

非工作日绩效=非工作日固定绩效+非工作日浮动绩效=非工作日加班人数×非工作日人员单价×非工作日天数+非工作日实际工作量×非工作日项目单价。

1.1.2 超额工作绩效考核指标 (1)项目单价。因CT运用广泛,业务量占比大,故该院先行设定CT项目单价,在此基础上根据MRI与CT业务的关联性设置MRI项目单价。

在CT工作日项目单价设定中,运营管理部统计了近两年医学影像科技师的人均绩效水平,以每月每天工作7 h[4](放射人员劳动保护要求)为标准,计算出技师常规工作时薪(元/小时·人),并参照《劳动法》相关规定将加班时薪标准设定为常规工作时薪的两倍。在此基础上,根据非常规工作时间(晚上、凌晨等时段)内CT项目的完成数,测算出CT工作日的项目单价,即CT工作日项目单价=加班时薪标准÷非常规工作时间段单位时间CT项目数。

在CT非工作日项目单价设定中,结合医学影像科绩效预算等因素设定非工作日浮动绩效占比为固定部分的20%,即CT非工作日项目单价=非工作日固定绩效×20%×非工作日工作人数÷非工作日完成CT项目数量。

MRI与CT关联性较强,且工作人员大都同时掌握MRI和CT技术,科室在MRI排班上也遵循“总体上兼顾,小范围相对固定”的原则,因此MRI超额项目单价可参照CT来设定,即MRI项目单价=CT项目单价×关联系数。关联系数设定考虑以下因素:①运用德尔菲法对MRI和CT相关项目的难度进行排序,MRI类项目难度系数平均值为CT类项目难度系数平均值的3.5倍;②以MRI和CT工作效率数据为依据,统计近3 a的MRI和CT业务量并进行比较,测算出MRI检查平均耗时是CT的3倍~4倍。该院基于上述两点因素,将MRI项目单价设定为CT项目单价的3.5倍。

(2)人员单价。以技师加班工作时薪(元/小时·人)为基础,利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及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统计近两年医学影像科技师平均加班工作时长,设定工作日人员单价=加班工作时薪×平均加班工作时长;非工作日人员单价=加班工作时薪×7(每天工作7 h)。

(3)工作日基础任务量。以近两年非干预自然状态下工作量为基础数据,分别统计最小工作效率和最大工作效率下的日均完成项目数量区间及中位数。在提出“当天预约、当天完成”目标前,医学影像科非工作日的工作负荷相对较低,考虑到科室年业务量自然增长率为5%,因此以两年工作量中位数的平均值上浮5%来确定工作日CT/MRI的基础任务量,超出即可获得超额工作绩效。

1.2 流程管理

运营管理部通过调研发现,CT和MRI在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上具有较大相似性。首先,两者在工作流程上均可分为预约、登记、检查、制片、阅片、出报告等步骤[5]。其次,两者在预约管理、检查前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护理方案等方面相似,且其影像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均影响临床的正确诊疗。最后,科室在CT和MRI设备运营和管理上采用“统一排班人员、统一管理人员”的模式,收支管理和绩效考核也为同一核算单元。因此,将CT和MRI进行一体化流程管理。

1.2.1 合理分配预约资源,细化预约时间段 统计近1 a内CT/MRI检查数据,分析每个项目的平均检查时间,根据医学影像科的亚专科分组测算各部位检查时间的最佳比例[6],即各部位的检查例数占比×平均检查时间比例(头部:腹部:心脏:骨肌=1.2:2:0.7:1),并以此作为预约时间分配的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CT/MRI设备平均每天运行时间核定各部位最佳预约数量,进而制定单位时间内数量预约政策,将预约时间精确至分钟,按单位设备每小时完成的CT/MRI数量的作业标准预约患者。

同时,因门诊、急诊、住院及体检等不同类患者检查需求的时间特点各有不同,需细化预约时间段,以实现CT/MRI检查资源整体效率的最大化。如门诊患者尽量安排在白天;住院患者安排在中午、晚上等非常规工作时段,实行门诊和住院患者错时检查;急诊患者则开通绿色通道,随到随做,优先检查。

1.2.2 做好检查前准备,提高衔接效率 该院通过制定各项控制措施、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保证患者在检查前做好充分准备,减少设备空置时间。在信息传输方面,该院要求信息中心将预约结果第一时间传送到病区护士站并形成预约单,由病区护士定时打印,并按检查时间、注意事项等逐一进行宣教;在人员管理方面,由导诊护士维持检查区秩序,做到前一患者进行扫描时即开始下一患者的检查准备,以减少设备空置时间。此外,对于预约CT/MRI增强检查的患者,由准备间护士签署增强检查知情同意书,筛查高危因素,进行留置针穿刺。由检查室护士摆放体位,做好辐射防护,连接高压注射器,查看图像并与技师及时沟通。

1.2.3 调整设备检查项目,优化检查流程 一方面,根据设备特点,规定相同项目或部位集中检查,如16排CT主要完成CT平扫,64排CT主要完成增强检查;如磁共振检查不同部位需要更换线圈,规定固定设备固定时间段只做同类型检查,以有效提高设备使用率,缩短待机时间。另一方面,不同检查项目之间存在先后顺序,如为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患者做完核医学全身骨显像12 h后才可做腹部CT平扫检查,而做腹部CT平扫检查1 h后才可做核医学全身骨显像。为优化检查流程,该院多次召开各医技科室、药学部、信息中心等部门的协调会议,把各项目合并规则、顺序规则及互斥规则全部录入系统,同时对医生进行培训,以制定最优检查顺序。

2 实施效果

该院开放床位3 300张,医学影像科分为放射科和影像诊断科两个亚专科,有医师38人、技师50人、护士12人,拥有CT设备5台、磁共振设备7台。将方案实施前(2020年6月—12月)完成的CT 102 906项、MRI 45 235项作为对照组,方案实施后(2021年1月—6月)完成的CT 123 603项、MRI 51 565项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从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度4个方面比较两组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方案实施后,观察组CT/MRI工作量(工作日+节假日)分别增加19.0%和11.5%,患者候诊时间、术前等待时间分别缩短15 min和0.46 d,检查时准备完好率由89.0%提升至96.7%,误诊率及废片率降低,患者满意度由75.5%提升至93.5%,P均<0.05(表1)。另外,观察组收支结余率为63.68%,较对照组高7.14%,工作人员人均月度超额绩效金额为1 750元。

表1 ZN医院实施CT/MRI优化方案前后数据比较

3 讨论

3.1 实现了流程优化

首先,该院将绩效管理与流程优化相结合,将绩效作为落实流程优化管理目标的杠杆,通过客观量化的历史数据及调研分析为CT/MRI业务设置超额工作绩效的基准值及奖励单价,驱动各环节协同优化预约检查流程。其次,该院坚持“以实际数据为依据、以工作量核算为基础、以绩效激励为抓手、以提升效率为目标、以促进医院整体技术水平发展为导向”[7]的原则,切实将医学影像科工作效率与绩效挂钩,充分体现工作人员劳动价值,激发其工作热情[8]。

3.2 建立了调研-绩效双向反馈机制

该院运营管理部通过实地调研、观察及访问等方式深入分析CT/MRI业务的每一环节,找出流程堵点,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绩效激励方案充分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9]。在具体调研中,一方面,与科室充分沟通,及时反馈绩效方案并进行定期评估,充分考虑了医学影像科的工作潜力、工作负荷及绩效预算水平[10];另一方面,将患者检查流程与医生、护士、行政等其他流程相结合进行设计和优化,从数据中分析总结,建立调研-绩效双向反馈机制,真正实现患者与医院双赢[11]。

3.3 实现了数据系统互联互通

高质量的数据来源是流程优化和精准决策的基础。在“当天预约、当天完成”目标的驱动下,各环节数据的生成和采集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并符合逻辑。该院为保证各流程数据获取的准确性,成立了由医务处、信息处、运营管理部、人力资源科、医学影像科等多部门联合的质控团队,打破了各部门间信息孤岛,实现了绩效系统、人力资源系统、PACS、HIS的互联互通[12]。质控团队将财务与业务、行政与临床等数据信息深度融合,进一步保证了数据的公平、客观,实现持续改进[13]。

3.4 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方案虽然初步实现了管理目标,但是缺乏对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统筹和优化,工作效率尚有提升空间。同时,当前方案侧重人员激励,对CT/MRI设备本身的科学使用、维护等方面涉及较少。 因此,如何切实提高单位时间内人员及设备工作效率的同时,兼顾设备科学使用,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第一,优化CT/MRI设备配置。根据不同CT/MRI检查需求,科学合理配置设备,如可将新购设备放置在门诊楼等需求量大的位置,在需求相对较少的位置放置使用年限较长的设备。第二,灵活科室排班制度。医学影像科应将科研、教学等工作任务尽量调整至晚间、周末等非常规工作时间段,正常工作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检查需求。第三,强化设备后勤保障。应加强设备定期检修、保养,制定设备运行维护应急预案。同时,还应严格把关设备采购,加大设备操作人员培训力度,科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14]。

此外,因本研究侧重CT/MRI检查从医生开单到患者检查结束的流程优化和绩效激励,对于影响医学影像科运营效率的其他环节,如检查胶片传送、医生阅片、报告书写发放等未涉及。未来还需在现有流程基础上,根据科室实际运营情况及医院发展战略,调研其他流程,持续改进现有方案。

猜你喜欢
工作日医学影像单价
《中国医学影像杂志》稿约
结合多层特征及空间信息蒸馏的医学影像分割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如何求单价
嘟嘟熊家的百货商店(二十四)——单价是多少
影像组学在核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进展
算单价
对于马克思关于工作日的思考
关于休闲的量的问题的考察
2014年中考数学命题大预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