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宪起(山东省莒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冬春季节气候变化频繁,昼夜温差大,天气干燥,鸡传染病的发病率高,常见的有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脑脊髓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病毒性关节炎等。防治不当容易引起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导致非典型病例,增加治疗难度和成本,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养鸡场户应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1.诊断。
(1)流行情况。又称“鸡瘟”“亚洲鸡瘟”“伪鸡瘟”。鸡、鹅、鸭、鸽、鹌鹑、火鸡、野禽及观赏鸟类均易感染,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急性、死亡快、致死率高的病毒性传染病,为一类动物疫病。
20~100日龄的鸡最易感,2年以上的老年鸡、土鸡、鸭、鹅有抵抗力。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寒冷季节多发。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带毒鸡,健康鸡与其接触后通过呼吸道引起直接传染;健康鸡接触病鸡的粪便、黏液等排泄物、分泌物,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尘埃等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引起间接传染。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病鸡会突然死亡,无临床症状。典型症状为高热,体温43℃左右,呼吸困难,冠髯暗紫红色,嗉囊有大量酸臭液体,粪便稀薄,呈绿色、白色,蛋鸡产蛋量下降明显,异常蛋、畸形蛋增多。治疗不当容易转变成慢性型,出现神经症状,频繁点头或头呈“观星”状,最后瘫痪。
2.防治。
(1)预防。养鸡场实行封闭管理,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选择有效消毒液定期进行带鸡消毒。引进鸡时,及时了解当地疫情情况,申报产地检疫,确保从无疫区引进。散养户做好场地、环境消毒,减少与他人(特别是鸡贩)的接触,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购买免疫效果好的疫苗,采取皮下肌内注射、点眼滴鼻、饮水气雾等方法,给适龄鸡接种,能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2)治疗。发病初期,采用对症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补充多维,增强体质。确诊后,养鸡场户要立即报告疫情,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取封锁、隔离等措施,捕杀病鸡和同群鸡,无害化处理尸体和污染物,彻底消毒鸡舍及其周边环境,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健康鸡用Ⅰ系或Ⅳ系新城疫疫苗紧急进行预防接种。
1.诊断。
(1)流行情况。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只有鸡易感,其他家禽均不易感。饲养管理不当,鸡群拥挤,强烈的应激均能诱发该病。如果并发感染或由肾病变型毒株引起的,雏鸡死亡率为26%以上,5周龄以内的鸡死亡率为15%~20%,6周龄以上的鸡死亡较少,为二类动物疫病。
常发生于冬春季节,其他季节较少发病,各种品种和日龄的鸡均可发病,5周龄以内的鸡发病率最高,症状明显。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直接接触时通过空气由呼吸道感染,也能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传播媒介经消化道感染。
(2)临床症状。根据致病毒株的不同,分为呼吸型、肾型、腺胃型3种,症状各不相同。呼吸型雏鸡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咳嗽气喘,夜间尤甚,食欲废绝,拥挤成一团。蛋鸡产蛋减少1/5~1/4,产畸形蛋、异常蛋。肾型呼吸道症状轻微,发病1~4天后呼吸道症状消失,排白色尿酸盐粪便,后期水样腹泻,腿爪干瘪,迅速消瘦。腺胃型临床发病较少,发病初期出现呼吸道症状,中后期腹泻,粪便绿色或白色,消瘦衰竭而死。
2.防治。
(1)预防。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减少应激因素,降低饲养密度,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标注的剂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进行操作,5日龄接种H120弱毒苗;30~40日龄接种H52弱毒苗。蛋鸡、种鸡100~120日龄再次接种H52弱毒苗,能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2)治疗。除了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对症治疗外,无有效治疗方法。确诊后,养鸡场户要及时报告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按照《动物防疫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采取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和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控制措施。
1.诊断。
(1)流行情况。又称流行性震颤,鸡、雉、鹌鹑、火鸡、雏鸭、珍珠鸡均可感染,鸡最易感染,雏禽症状最明显。是由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强的三类动物疫病。
主要经种蛋垂直传播,病毒能在鸡粪中存活很长时间,健康鸡接触被带毒鸡粪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器具等可经消化道水平传播,一年四季发病,冬春发病最多。
(2)临床症状。21日龄以下的鸡共济失调、头颈震颤等神经症状明显,行走困难,蜷缩在跗关节上,单腿或双腿麻痹,跛行,双腿倒地侧卧,或呈前后、左右劈叉姿势。发病5天后出现阵发性头颈震颤,受刺激后即出现震颤,雏鸡发病早期因运动障碍受到同群鸡践踏而死,无法接近水槽、料槽饥渴而死。存活鸡失明、眼球增大、单眼或双眼晶状体变色,浑浊或浅蓝色。中鸡成鸡症状不明显,产蛋鸡产蛋率下降10%~15%后恢复正常。
2.防治。
(1)预防。该病以垂直传播为主,引种前要对目标种鸡场进行疫病流行情况调查,防止引进带毒种鸡、种蛋。在做好消毒工作的同时开展免疫接种,按照疫苗使用说明,把握好接种日龄和剂量,用活毒疫苗饮水,蛋鸡接种后30天内产的蛋不能用于孵化,以免造成垂直传播;对未发生过该病的种鸡、蛋鸡也可在规定日龄内用灭活疫苗鸡翅刺种。
(2)治疗。目前,该病无特效疗法。淘汰重症鸡,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隔离饲养轻症鸡,在饲料、饮水中添加抗生素,维生素E、B1,谷维素,防治继发细菌感染,提高抵抗力;避免鸡群拥挤践踏,减少死亡率。
1.诊断。
(1)流行情况。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野鸡、鹌鹑、孔雀、幼火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鸡的发病率可达95%~100%,同群和群间均可传播,同群传播速度最快,容易引起地方性流行,死亡率5%左右,为二类动物疫病。
冬春发病率高,其他季节发病率低,病鸡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康复后的鸡可带毒引起传染。易感鸡与传染源接触后,通过上呼吸道、眼感染,与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用具等接触后引起间接传播。
(2)临床症状。高致病性毒株引起喉气管型,呼吸道症状明显,抬头伸颈、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发出喘鸣音,咳出大量带血的黏液,污染喙角、颜面、头部羽毛、鸡笼、地面。低致病型毒株可引起结膜型,结膜红肿发炎,流泪和流鼻液,后期有浆液性脓性分泌物从眼中流出,最终失明。蛋鸡感染后50天左右才能恢复正常产蛋水平。
2.防治。
(1)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好鸡舍、用具、环境消毒工作,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不分批混群饲养。引进鸡时在隔离舍观察14天,无异常后再转入普通鸡舍饲养。该病流行地区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用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滴鼻、点眼或饮水免疫,第一次于40日龄左右,第二次于90日龄左右。鸡接种疫苗后带毒,未发生过该病的地区不宜接种。
(2)治疗。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出现结膜炎症状时,用红霉素眼药水点眼,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盐酸多西环素(强力霉素、长效土霉素);出现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时,用化痰止咳平喘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氨茶碱、氯化铵等)拌料或饮水。
确诊后,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时采取二类动物疫病的处置措施,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病鸡,全面消毒饲养用具、场地、环境,对疫区、受威胁区内的健康鸡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淘汰康复鸡。
1.诊断。
(1)流行情况。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组织器官炎症如气囊炎、心包炎、腹膜炎、输卵管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等为特征的一类常见多发病;鸡、鸭、鹅均可感染,肉雏鸡最易感,蛋鸡有抵抗力,常与新城疫、鸡白痢、慢性呼吸道病、禽霍乱等并发或继发感染,增加死亡率。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高。经种蛋垂直传播,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空气等传播媒介,经消化道、呼吸道水平传播;受致病菌的毒力、饲养管理水平、有无继发感染、发病后的处理措施等因素影响,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为三类动物疫病。
(2)临床症状。腹泻,稀粪黄绿白色,污染肛门周围羽毛,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呼吸困难,仰头伸颈张口呼吸,黏膜发绀,跗关节、跖关节发炎肿胀;单侧(双侧较少)眼球发炎、眼睑粘连,失明,头部肿大;精神沉郁,嗜睡,无目的转圈,运动失调。
2.防治。
(1)预防。首要措施是落实各项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加强消毒和饲养管理,做好种蛋从收集到孵化全过程的消毒工作,减少各种应激因素。根据当地流行菌株,选择大肠杆菌病灭活疫苗颈背侧皮下注射,如多价氢氧化铝胶疫苗、多价油佐剂疫苗,禽霍乱、大肠杆菌病多价蜂胶二联疫苗,新城疫、大肠杆菌病多价二联疫苗等,预防效果较好。
(2)治疗。首先,分离病原,做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其次,按疗程和用量用法给药,交替用药,防止产生耐药性。饲喂维生素C、鱼肝油,提高机体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年)》,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可以选择中药黄芩、黄连、金银花、生地黄、苦参等组成方剂,拌料或水煎饮水,预防治疗该病。
1.诊断。
(1)流行情况。又叫鸡败血霉形体病、鸡败血支原体感染、鸡毒支原体感染、火鸡传染性窦炎,是由败血支原体引起的接触性慢性呼吸道病。各年龄段的鸡和火鸡均可感染,雏鸡最易感;病程长,死亡率低,如果继发感染新城疫、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等,死亡率超过20%~30%,发生过该病的地区和鸡场呈隐性带毒,为二类动物疫病。
病鸡和带菌鸡是传染源,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尘埃经呼吸道水平传播,经交配、种蛋垂直传播。冬春寒冷季节多发,其他季节发病少。
(2)临床症状。典型症状为上呼吸道及其黏膜发生炎症,咳嗽、气喘、甩鼻流鼻液、呼吸道啰音,后期因继发鼻炎、结膜炎等,造成面部肿胀、流泪、失明。影响生长,肉鸡饲养出栏时间延长,蛋鸡产蛋率下降45%左右。
2.防治。
(1)预防。首先,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通风,补充电解多维,提高鸡群抵抗力。其次,净化鸡群,发生该病后,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扑杀、无害化处理病鸡,紧急免疫接种健康鸡。再次,使用慢性呼吸道病灭活菌疫苗或弱毒菌疫苗接种,区分肉鸡、蛋鸡、种鸡的接种日龄,接种量和接种方法也不相同。最后,用0.3%的过氧乙酸对鸡舍进行喷雾消毒,每天1次,发病时每天2次;种蛋孵化前在37~38℃的环境中用0.03%的泰乐菌素或0.05%的庆大霉素浸泡15分钟。
(2)治疗。选择抗菌药物如红霉素、泰乐菌素、恩诺沙星、吉他霉素、氟喹诺酮类,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进行治疗。
1.诊断。
(1)流行情况。又称鸡腱鞘炎或鸡腱滑膜炎,鸡和火鸡易感,1日龄雏鸡和体型较大的鸡(如肉鸡、肉蛋兼用型鸡)最易感,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三类动物疫病。多数鸡感染后为隐性经过,不表现临床症状。病鸡运动障碍影响采食,生长缓慢,消瘦,饲料利用效率下降。
冬季发病多,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其他季节发病少,28~42日龄的鸡发病率较高。健康鸡与病鸡、带毒鸡接触后,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水平传播;少数病例通过种蛋垂直传播。
(2)临床症状。胫跗关节肿胀、瘫痪是该病的主要特征,食欲减退,不愿走动,驱赶时步态蹒跚,跛行或单脚跳跃,消瘦、贫血、生长缓慢,鸡冠顶端软呈黑紫色,有的病鸡最后脱水衰竭而亡。
2.防治。
(1)预防。保持饲养环境和鸡舍卫生,定期消毒。严格按规定使用四环素类、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广谱抗生素,杀灭病原体,防止感染,同时避免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的产生。用鸡病毒性关节炎弱毒苗与灭活苗相结合,遵循免疫程序接种以产生保护力,为防止与马立克、法氏囊弱毒苗相互干扰,免疫间隔应在5天以上。
(2)治疗。用抗病毒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用抗菌药防止继发感染。一经确诊,坚决淘汰病鸡,防止其成为传染源,长期带毒排毒。